剛剛翻到一個06年的一個文章,話說當年黑子都這麼囂張嗎?一本正經的論證中國和俄羅斯都沒有三代坦克。

剛剛翻到一個06年的一個文章,話說當年黑子都這麼囂張嗎?一本正經的論證中國和俄羅斯都沒有三代坦克。

該內容可能包含有爭議的觀點

《中國之春》兼《北京之春》特約評論員文

相信許多人只知道大約每隔20年就發展出一代新型坦克,現在已發展到了第三代,這裡卻要說明的是,為什麼包括99式坦克在內的俄系坦克卻只能算二代坦克戰車的世代劃分,最核心的標準是看其作戰模式,火力-機動-防護這三大方面只不過是作戰模式的單面具體化.第一代,相當於機動的火炮,以短停射擊為手段,近距離內也可不停車開火,第二代,火炮雙向穩定,可以在沿直線勻速行駛時射擊運靜目標,不再需要短停.第三代,俗稱三向穩定或全向穩定,火炮射擊擺脫了車體必須沿直線勻速行駛的限制,消除來自車體變速和轉向的干擾,目標一旦被確定,其他一切交給火控計算機.雙向穩定是美國Dv坦克在二戰末期才開始推廣的,中國戰車真是一開頭就走霉運,仿自蘇聯T54A的59式,火炮只能高低穩定,蘇聯恰好從T54B開始裝備雙向穩定器,可以說撿了個世界最末代的一代戰車,產量還超過了6000輛.此後中國陷入自我封閉之中,直到1969年打撈了一輛蘇聯的T62坦克,才算是接觸到了二代戰車的皮毛,迄今仍未能從二代的窠臼中自拔出來.

機動性:戰車首先作為一台機動車輛,其機動方式取決於傳動系,由於在自動變速器上的失敗和發動機的落後,俄系戰車尚未達到西方二代甚至二戰德國的水準,當時虎式都能的原位轉向現在俄系還是做不了.三代戰車必須具備梅里特式傳動系統---雙流液力無級變矩帶機械聯結變速器.(1)雙流--發動機輸出到兩條履帶的能量全部得到利用,而單流在轉向時內側白白損失能量,雙流就是把多餘的那部分補償到外側去,原理同差速器一樣,在掛空檔時可以使兩側輸出正好相反,實現原地轉向.表現在機動性上,雙流能在高速行駛中轉向,保持轉向時車體速度不下降,轉向較快,半徑較小進而可以降到零,原地轉向的作用不可小看,一是保持視場和火炮的基座改變最小,對攻擊和防護(將車首轉向威脅最大方向)都非常有利,二是不離開路面原地掉頭,可有效利用狹窄地帶和避免進入陌生區域發生意外事故,這對鐵道運輸和平時車輛調度也很有意義,是整個車隊可以全體同時掉頭而不發生碰撞.單流傳動的兩條履帶除非倒檔速度和前進擋相同才能進行原地轉向(對俄系變速箱這幾乎不可能)(2)液力無級變矩--可以無級變矩包括反轉,通過改變葉片的角度就可以了,比乾式(機械定軸式或行星齒輪)變矩,操縱起來異常輕便和隨心所欲,零部件之間衝擊小,壽命長,運轉可靠,在戰場上可以靈活機動以及用不規則機動來規避對方的射擊,換檔迅速,定軸式變矩只有靠人工調節油門和經驗來逐級換檔,衝擊大,行星齒輪式雖然能硬換檔,對整個車體的衝擊也不小.不管是人還是車體部件都容易疲勞.(3)機械聯結--液力變矩傳動效率低,但通過縮短液力變矩的時間,變換結束後將變矩器閉鎖,就象傳統定軸式傳動一樣高效傳遞能量了.純串聯行星齒輪除了唯一一個直傳檔,由於必然發生中間有空轉的情形,所以不得不白白消耗能量.傳動效率不高.蘇聯的T系坦克是以兩側串聯行星齒輪為主的單流機械傳動方式,只是便宜了行星齒輪製造企業.這跟汽車工業一樣,自動變速箱,只有美歐日極少數發達國家才能搞得好的,中印和其他國家是無緣置喙的.

機動性表現在加速性,高速性,靈活性上.坦克射擊前都要用激光測距,現代西方坦克都裝有激光告警裝置,對西方坦克最壞的情況就是停止時讓俄系坦克偷襲,從停止加速到32公里/小時,這在戰場上意味著被瞄準後緊急開出半個車身距離,這一過程所需要的時間,西方坦克通常為5.5-7.2秒,快於俄系每分鐘最高8發的作戰用時,同樣的加速過程,俄系需要12秒以上,足夠被西方每分鐘12發的速度射擊兩次了.

俄系標稱的最高速度意義不大,通常是7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西方是自動變速,通常4個前進擋和2個倒擋.全速前進對西方不成問題,因為西方的發動機比俄系的要精良堅固耐用,大修前壽命遠高過只有幾百小時的俄系,俄系連平常訓練都難以保障,模擬訓練更比不上電子技術發達的西方.西方坦克倒檔速度高達40公里以上,跟俄系坦克的最大越野速度相持不下,俄系通常只有5公里/小時的唯一和最低的倒檔速度.這種差距表現在戰場上,就是以車體防護最好的車首正面朝向敵方退到安全地方再轉向高速行駛或者與敵方保持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安全的距離,面對三代戰車,俄系是既追不上又逃不掉的.在靈活性上,三代戰車憑藉梅里特式變速系統,自動變速,隨心所欲,俄系在轉向和變速上完全甘拜下風.

火力:要精確射擊,一是感知目標,二是鎖定跟蹤,三是射擊精度尤其是首發精度.歸根結底看看世界上最好的光學儀器,最好的計算機,最好的精密機床在哪些國家就知道了.這裡要格外指出幾個問題:

(1)三代戰車少不了實時校炮鏡,美國研究異常深入.坦克炮從線膛轉變為滑膛,過去靠炮彈高速自旋穩定的方式改為靠尾翼/尾管穩定的方式,穩定的難度增加了,而且,西方預見到,隨著坦克炮威力和機動性不斷上升,未來的坦克將在更遠的距離,更多變的環境下,更短的時間內搶先開火,坦克炮的射擊精度尤其是首發命中率成為最關鍵的核心.影響射擊精度的因素,不外乎車體的傾斜,搖晃,偏轉,橫風,氣溫氣壓,火炮的與瞄準的偏差,彈藥的瑕疵,炮管的受熱變形,炮管的彎曲變形等等.美國人花了20多年的時間專門研究和解決120MM滑膛炮的精度問題,最重要的結論就是,炮管的變形彎曲影響最大,必須在炮口安裝校炮鏡,通過對光束的反射偏轉來實時監控炮管的彎曲,藉助高性能火控計算機,取得極高的首發命中率.因此,精密的實時校炮鏡就是三代戰車的標誌,日本90式可以在高速行進間擊中3000米處汽油桶大小的目標,美國M1族可以在時速40公里的高速越野情況下對2200米的動靜目標取得95%的首發命中率,法國勒克萊爾可以在速度更快一點條件下作戰.更不要說多年排行第一德國的豹2族坦克.英國的挑戰者2,以色列的梅卡瓦4,機動性稍遜,之所以還能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絕對離不開校炮鏡.

與此對照鮮明的是,俄系坦克做不到這一點.阿瓊與99式只能在時速10公里的條件下對同樣時速10公里的目標,在1800-2000米的距離命中率為75%,試想還有什麼坦克會以10公里的時速機動?豬都比這跑得快!俄系坦克基本上還是靠停車來射擊.這水平,連二代都算不上,只能算準二代,因此俄系坦克是談不上什麼高首發命中率的,即便現在很多俄系改良坦克安裝了什麼西方穩像光學儀,什麼被動紅外夜視儀,再怎麼先進的火控計算機,只要沒有在炮口安裝實時校炮鏡,通通沒有資格成為三代坦克.

為什麼除了幾個發達國家以外其他國家都自己搞不好實時校炮鏡?除了精密和使用環境影響的問題,最關鍵的是,火炮開火時,炮管變形產生衝擊波,並隨著炮彈加速前進而共振放大,使校炮鏡受到損壞甚至脫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自然裝不了校炮鏡.能夠檢測和分析這種衝擊波需要的先進設備地球上沒有幾個國家能製造得出來.

眾所周知,中印連個汽車都造不好.中國目前的125MM坦克炮,長度48-50倍口徑,約6-6.5M,西方的44倍口徑120MM坦克炮為5.3M,125MM炮比120MM炮長,隔熱套不均勻,轉動慣量大,重心不均勻,還要向後拋彈殼,所以尾艙近乎沒有.西方的坦克為了三向穩定,將炮塔做成帶大尾艙的平衡式,加上先進的驅動,轉動速度是俄系的2-3倍,俯仰角度也比中國大很多.最終目的,就是先發制人,首發必中.(2)火炮威力美國遙遙領先,西方同樣是120MM口徑的坦克炮,德國已經將44倍口徑長的炮管升級到55倍口徑長,美國遲遲沒有動靜,因為美國通過材料技術革命,在不需要升級火炮的情況下,不斷挑戰火炮威力的新高峰.德國的120MM坦克炮被美國日本韓國和除了英國(法國實際上仍然是德國的加長型)以外的全歐採用而成為三代戰車的通用火炮,美國當初的M829炮彈也是仿自德國的DM33,美國起點雖然落後,卻在炮彈威力迅速超越了德國.美國的M829彈,彈頭重7.03公斤,初速1670米/秒,裝葯為8.1公斤JA2火藥,93年停產.在海灣戰爭中大放異彩的是M829A1,彈頭重9公斤,初速1575米/秒,裝葯7.9公斤JA2,雖然初速和裝葯減少,但通過增加彈芯的長度和重量,威力反而增加.目前也已停產.M829A2,將彈托減重30%,裝藥量增為8.7公斤,初速1680米/秒,威力已經是世界第一,成為其他發達國家競相追逐的目標.但是仍被美國停產.從02年起的M829E3(注意不是M829A3),與M829A2相比,JA2裝藥量爆炸性提高30%達11.3公斤,初速提高20%,達1850米/秒,彈托減重20%,預測威力14-16兆焦,當初設計的140MM坦克炮的威力是14兆焦,都被趕上了.美國正在發展的下一批彈藥是M829A3和M829E4,威力更是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目前其他國家還在趕超M829A2的水平. 

(3)自動裝彈機,美國面面俱到 許多人老是拿美國德國英國坦克沒有自動裝彈機而99式是自動裝彈來說事.先說安裝自動裝彈機的必要性:那就是炮彈要重得不適合體力搬運或者空間狹小容不下裝填手(例如西方輕型戰車).坦克設計的起點之一,重量和尺寸,取決於鐵道運輸限制(以及履帶的面積和轉向比),美歐都是1.4米標準軌,一節平板車載重65噸,由於寬度限制相差無幾,於是形成西方65噸局面.西方坦克設計的另一個原則是適合95%男性公民的身高,99式坦克為了重量和空間指標顧此失彼被迫使用1米6左右的成員.這就造成99式坦克提早使用自動裝彈機.60年代西方的坦克就有自動裝彈機了.先是瑞典的STR103坦克,然後是德國的MBT70,西方的坦克裝彈機有幾個技術性原則,一是裝填速度,二是高速越野裝填,三是彈藥隔倉化,四是任意角度裝填,五是完成裝填-退彈(分裝彈很成問題)-補充全部任務,六是故障人工冗餘,性能不下降太多.因為沒有做好這六點,99式樣樣都不行.雖然日本法國都裝有,但第四第五和第六點都沒有很好解決.只有美國的裝彈機面面俱到.

美國的自動裝彈機,可以在M1族坦克上直接安裝,並且完全保留裝填手以及再增加一名乘員的成為五人坦克的能力.將安全門縮小,安全性更高,裝彈機容量34發,世界第一,俄係為22-28發,法國22發,日本22(也有資料說16發),英國20發,裝填速度12發/分,跟法國勒克萊爾和日本90式一樣,裝填角度負3度到正10度,法國和日本的正常情況下仍然跟俄國一樣屬於定角裝填,法國為負1.5度,日本為0度,99式為3度.同樣的隔倉化彈倉,美的彈藥是彈底在前,彈頭向後,是最安全的,法國是相反,如果美國採用法國的方式,裝填速度還要大幅度提升.美國M1族沒有安裝自動裝彈機,是因為比以前少了6發炮彈(足夠消滅相當於一個坦克排的3-4個目標).125MM坦克炮自動裝彈機,所用的分裝炮彈,最大總重量不過33公斤,相比未採用人工的100MM坦克炮,定裝炮彈,重量就有30公斤,根本沒有什麼差別.西方把自動裝彈機推遲到140MM坦克炮,美國的BLOCKIII坦克,32發(16+16)自動裝彈機,英國的16發自動裝彈機,西德的豹3的自動裝彈機,都不是紙上方案.

對比前述六個標準,第一是射速,中印兩國自動裝彈機的發射速度理論上最快為8發/分,實際上是4發/分,西方是12發/分.第二是高速越野裝填,99式坦克越野速度算不上高速,加上要定角裝填,實際上不利於高速越野,也就免談達標,法國日本的裝彈機本來就是設計了高速越野裝填能力的.第三是彈藥隔倉化,中國再次失敗,第四任意角度裝填,繼續失敗,第五全般作業,125MM分裝彈的裝填-退彈-補充要比西方120MM定裝彈困難得多美國的比裝填的還快,達15發/分,加上美國坦克有專門的機械化彈藥補充車,將彈藥直接輸送到裝填手的窗口上,第六,人工冗餘,中印兩國自動裝彈機會下降到一分鐘1到2發,這在戰時根本就是送死.西方水平差別很大,但由於車內空間比中國大,都比國產的要好,這方面美國毫無疑問又是世界第一.

防護:機動性加彈藥隔艙化和全向複合裝甲、先要不被打中:通過機動來達成,關鍵是加速性,這又取決於變速箱.三代西方坦克,能夠在5.5-7.2秒內將坦克從靜止加速到32公里/小時,相當於在對方從瞄準到發射一發炮彈飛抵自己的原位的時間內,把坦克移開半個車身的距離.99式坦克由於傳動系統遠遠落後西方,竟然要12.6秒,這還是理論上的數字,具體要靠駕駛員的經驗逐級換檔來實現,不象西方的自動變速箱那樣快速.國產戰車目前還是過不了12秒大關.二代戰車交戰必須保持直線勻速行駛或者是短停,面對擺脫駕駛限制的三代戰車,幾乎是被動挨打的下場.即使是二代戰車,西方坦克也是裝備了自動變速箱,對陣99式坦克也有很大的優勢,

前面提到的99式以10公里時速對10公里時速的1800-2000米目標,命中率為75%,而M60以24公里的時速對1500米的動靜目標命中率也為75%,M60從靜止加速到32公里/小時的時間是15秒,99式的實際射擊速度也是每分鐘4發,時間正好15秒,M60加速是足夠的面對比M60速度更快的日本74式,西德豹1式和法國AMX30式等等,99式坦克更占不了什麼便宜.大部分時間,台灣的坦克數量遠遠少於中國,害怕的應該是中國,如果跟台灣開戰,他們很大部分的坦克是屬於"光榮奉獻"的炮灰性質.另外一個就是倒車速度,西方的三代坦克倒車速度都在40公里/小時以上,四個前進檔兩個倒檔,其實完全可以有四個倒檔,但是高速倒檔太危險所以才刻意取消,這意味著坦克將以防護最好的正前方朝向危險方向高速脫離或與敵方保持一個有利的距離.99式坦克越野速度最大35公里/小時,雖然也有號稱45公里/小時的,以國產發動機天生的軟骨病,持續輸出最高功率不單困難,加之坦克火控的低能(因為是二代坦克)也使高速越野不能發揮戰鬥力,所以國產坦克通常越野速度為20公里/小時,以便隨時將速度減到10公里/小時以內,乃至停止下來才能發揮火力.99式坦克的倒檔為一個,速度最低,5公里/小時,(騎豬都追得上),要學西方的撤退是不可能的,總之是絕對沒有逃命的機會.

其次是打中不被擊毀:西方三代幾乎都是全向複合裝甲,再加上彈藥隔倉化的設計,構成了三代戰車的基本防護.國產的125MM坦克炮由於自動裝彈機安裝在炮塔下,是不可能做到隔艙化的.

關於所謂的激光壓制問題:法國SFIM公司在80年代推向國際市場的VS580系列坦克光學鏡就有防激光的功能,第三世界都可以通過直接採購獲得,可想而知99式的"激光壓制功能"到底能對付誰?、回顧西方對坦克激光測距儀的研究,已經發展了3代,第一代是紅寶石激光,第二代是ND:YAG激光,即摻銨釔鋁石榴石激光,第三代是二氧化炭激光.第三代是將過去對人眼有害的1.06微米激光改為對人眼無害的1.54微米激光.、美國採用第三代,是害怕第二代激光發射器照射到對方坦克上時,反射回來的激光對自己不利,換句話說,連反射的能量都過剩了,拿來壓制對方的光學儀器和人員是綽綽有餘,俄系是達不到這種水平的.、坦克激光的發射頻率,西方快的是每秒10次,慢的每秒2次,並非連續照射,這比自動步槍的大約每分鐘600-700發的速度慢了很多,實際上跟常規武器射擊的方式一樣,以俄系的光學穩定水平和精度,能夠在三代戰車3000米的有效射程外把激光精確射准在高速運動中特定部位,難度和火炮射擊相去無幾.

所謂炮射導彈的問題,把2噸的炮管拿來發射導彈,跟一二十公斤普通的導彈發射管又有什麼區別?後者還可以不受坦克炮口徑的限制,設計更大的直徑,眾所周知,導彈破甲戰鬥部的威力與直徑成正比.現代西方坦克都採用複合/間隔裝甲國產炮射導彈又受口徑限制,先天威力不足,基本上是個擺設.最根本的還是作為坦克炮的看家本領的射擊精度太爛,射程太近,只好用炮射導彈來賭運氣.國產坦克的光學鏡最大觀測距離就是5公里,西方坦克的倒車速度比俄制越野速度快,越野時99式的穩定系統是不可與西方相比的,因為三代戰車上有激光報警裝置,對於需要持續提供激光照射的炮射導彈去完成使命,存在相當的難度,甚至成為提前自我暴露的自殺信號.

附加裝甲只能說明設計的失敗,西方基本都是口袋式的,節約結構重量,保持重心平衡和機動性不減.反坦克導彈攔截裝置,反坦克導彈用的是破甲戰鬥部,對於裝備全向複合裝甲的三代戰車,威脅不大,99式坦克只有正面和前弧有複合裝甲,其他部位連RPG火箭筒都防不了,離開這個東西自然就活不下去.

綜上所述,既不高速也不靈活的99式坦克戰場機動性低下,缺乏實時校炮鏡的火炮精度差,射速慢,沒有彈藥隔艙化,達不到全向複合裝甲水平,仍舊維持著落後的二代作戰方式.歸根結底,誕生於冷戰後期三代戰車,是完全由超級計算機設計出來的,絕非缺乏超級計算機和最尖端精密設備的俄系精英們所能企及,更不用說連用人也會有問題的其餘欠發達國家

推薦閱讀:

蘇聯先鋒派電影海報
蘇聯載人登月歷史回顧:為什麼蘇聯沒能實現載人登月?
蘇德戰爭為什麼讓蘇聯變越來越強大?
見證紅色帝國興亡的遺迹——《古拉格群島》
二戰中的蘇聯陸軍偵察兵

TAG:蘇聯 | 軍事 | 俄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