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爆棚的界限感是從哪來的?去了一趟德國人家裡我有了答案

德國人爆棚的界限感是從哪來的?去了一趟德國人家裡我有了答案

文/悠悠媽 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本文於2018年5月05日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

「你怎麼還不結婚啊?過了三十就成剩女了!」

「你怎麼還不生孩子啊?早生早解脫!」

「你為什麼不生二胎啊?我跟你說現在不生以後會後悔的!」

「你為什麼不讓孩子吃糖啊?吃一點又不會死,來來來,寶寶,阿姨給你吃!吃一點沒事!你不讓孩子吃就是不給我面子!」

「這個玩具我寶寶喜歡,給我們玩一下吧!送給我們吧!我下次給你買個別的...」

「今天我請你吃飯。」「呃,我今天很累了,改天好嗎?」「請你吃飯你還累?快點下來,我已經在你家樓下了...」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被上面所描述的畫面所困擾?被插手私生活、說出了拒絕對方卻不聽、被強迫做某事...其實這些行為都可以概括為:對他人個人空間的侵犯(violating the others personal space),本質是缺乏邊界意識,缺乏對個人空間的尊重。當然,這裡的空間,既指物理空間,也指抽象空間。

我曾經寫過我的德國婆婆《我的德國婆婆,好德國啊!》,很多評論說「非常喜歡這樣界限感爆棚的婆婆」,而很多媽媽抱怨的婆媳矛盾,其實多是由於婆婆缺乏界限感,越界干涉媳婦和兒子的生活造成的。

可以想像,如果大家的界限感強一點,個人空間得到更多尊重,很多不爽和矛盾都可以避免。

那麼,德國人身上強烈的界限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從德國父母的教育方式上看到了答案。

有一次,我和悠悠去參加一個孩子的生日派對。家長們圍坐在桌邊吃蛋糕聊天,孩子們在屋裡玩耍。一個三歲的男孩拿了茶几上放著的一袋巧克力正要打開吃,他忙著聊天的媽媽馬上隔空喊過去:「Oliver,你有沒有問一問Melanie(房子的女主人)你能不能吃?請你先問一下,經過允許再吃別人的東西。

其實,放在茶几上的巧克力誰都知道是給孩子們準備的,但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我們去不斷提醒孩子。

兩歲的Renee到我們家來做客,她想玩一玩她夠不著的東西,去找她媽媽幫忙拿,她的媽媽回答:「這是悠悠的家,你要問悠悠的媽媽你可不可以玩,她同意了你才能玩。

在孩子觸碰別人的「空間」時,不管大事小事,德國人都會隨時督促孩子先詢問別人的意見,並且是讓孩子親自問,而不是家長代問(孩子會說話的情況下;若孩子還不會說話,那需要家長示範給孩子看)。

前段時間有位讀者留言問到如何設置規則的問題:

「兩歲寶寶去別人家做客時,喜歡翻抽屜玩。平時在家我是允許寶寶翻抽屜的,這是很正常的探索行為。但是到了別人家,我覺得翻抽屜的行為不太禮貌,可是主人又說可以翻。我到底該不該管呢?管的話怕阻礙了寶寶的正常探索,不管又怕他養成在別人家翻抽屜的壞習慣。」

這個問題我覺得與該不該允許孩子翻別人家的抽屜無關,其根本在於教會孩子在動別人的東西之前先問一問東西的主人:「我可以嗎?」——即給孩子樹立邊界意識。

如果主人說可以,那孩子就可以翻。主人說不行,那也要接受別人的拒絕。而且,每一次翻之前都要問。

這個抽屜翻完了,想翻下一個,請教孩子先問一問「我可以嗎?」

下次到同一個人家裡做客,依然需要先詢問,說不定抽屜里放的東西變了,主人改變主意了呢?

去另一個人家裡做客,當然也要先詢問,因為每個人的家規是不同的。

詢問是尊重別人空間的表現,不過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則是要讓孩子從小明白,別人的空間別人有做主的權利,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尊重別人空間和權利內的決定,不管答案是Yes還是No。

Lina到我們家來做客,一開始兩孩子在兒童房玩得很開心,玩著玩著她們跑到了主卧室,在我的大床上跳起來。德國人不喜歡別人進入他們的主卧,所以Lina的媽媽馬上阻止:「Lina,不能在床上跳,快下來。」

我告訴Lina的媽媽孩子們可以跳,我不介意。

Lina媽媽表示,在他們家客人的孩子是不被允許進入主卧的,不過既然我允許,她也就放心地不再阻止Lina。

熱情的Renee(女孩)每次一見到悠悠就又親又抱,而悠悠卻不喜歡與別人有身體接觸,我看到Renee抱著悠悠親的畫面心都被萌化了,不太好意思拒絕(哎)。

還好Renee的媽媽界限感強,馬上阻止自己的孩子:「Renee,我知道你喜歡悠悠,可是悠悠不喜歡被人親,不是每個孩子都像你一樣喜歡又親又抱的,你看悠悠都在迴避你了,快點放開悠悠。」 說著就把Renee抱開了。

是的,哪怕孩子的動機是好的,也要教TA不能隨意侵犯別人的空間。

父母與孩子間的邊界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人物品,孩子有孩子的權利和屬於TA自己的空間,父母不能隨便越界替孩子做決定。

Fritz到我們家來玩,他媽媽給他換尿布,悠悠跑過去想看,Fritz的媽媽馬上對悠悠說:「那你問一問Fritz願不願意讓你看。

大人不替孩子問,也不替孩子答,訓練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該做的決定。

悠悠在Gulie家玩,臨走前想把之前玩過家家時戴在脖子上的項鏈借回家,德國媽媽見狀說:「那你問一下Gulie吧,這是Gulie的項鏈,看她願不願意。

悠悠問了,Gulie說不行,她媽媽勸了一下孩子,若孩子不願意分享,德國媽媽也不強迫,無奈地對悠悠說:「Gulie不願意啊,要不你下次再來玩?」

孩子過生日該邀請哪些小夥伴,德國人說應該由孩子做主。當我為了「上次邀請過我們的人一定要回請嗎?」的問題而困擾時,德國人說:「不用啊,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如果不想請,那就不請...是孩子過生日,又不是你過生日。」

原來,界限感爆棚的德國大人,是用這種方式從小教育出來的啊。

他們在給別人孩子吃東西前,一定會先問孩子父母:「我可以給TA吃這個嗎?」 (Darf ich ihm das geben? )

就連為別人提供幫助之前,都要先禮貌地問一句:「我可以幫助你嗎?(Darf ich ihnen helfen?)」

同事在我的桌上給我講解時,想要用筆畫個示意圖,不是隨手抓起手旁的筆,而是先我問一句:「我可以用你的筆嗎?」 (Darf ich das benutzen?)搞得我都覺得他是在小題大做...

羅馬從來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一次次提醒,一次次引導,這種尊重別人空間的習慣才會最終變成骨子裡的邊界意識,從而反映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謝謝支持!

作者簡介:悠悠媽,坐標德國,曾經的學霸,留過學,做過外企項目經理,現教育專欄作者,德國早教研究者與推廣人。有一個兩歲的混血女兒,愛混德國親子圈和幼兒園。創立微信公眾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專註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女兒在德國的真實成長經歷。歡迎關注!

深諳中外教育差異,不教條,不追捧。相信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教育方式。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公眾號出處,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德國人如何為孩子選擇興趣班?
德國安檬年會:來自中國的童話
留學德國--不可不知的語言要求,DAF&其他選擇?(1)
清明時分,如何恰當地和孩子談論死亡?一個無需迴避的問題
我的德國婆婆,好德國啊!

TAG:早教 | 育兒 | 德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