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效率學習方式,從來不是你看到的那樣!少有人知,懂的人會很興奮!

真正的高效率學習方式,從來不是你看到的那樣!少有人知,懂的人會很興奮!

來自專欄 深度思考

中學時代,崇非常拜那些動不動就連連跳級,動不動在大學一年就搞定四年課程,或者拿好幾個學位的人。更羨慕那些一年讀書三五百本的學神。那時候,總覺得這些人都是天生優才,天生高智商。而自己這種無論多努力,一路過來都只能保持不上不下水平的學民,恐怕幾輩子努力也沒可能達到他們那樣的高效學習、高效人生的狀態了。

但是,現在一點不羨慕了。不是因為自己成功逆襲而不羨慕了(儘管實現了逆襲),而是發現那種連連跳的超能學神所做的事情在如今看來,並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只要你願意,方法正確,普通人都能做到。很多人,包括我,沒有做到只是因為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確的方法,被教笨了。而所謂的學神不過是保持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思考,用了一種比較正常的方法而已。不羨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即便你在學校能夠輕鬆做到學霸、學神級別的事情,進入社會之後,你會發現當年那些令你引以為傲的東西,大多一錢不值,有時候還是障礙。

想通了這些,便不羨慕了。

也不羨慕那些一年讀書五百的人了。因為當你進入社會之後,你會發現能做到學習真正高效與實用並存的人,不是一年讀500本書的人,而是能夠把一本經典的書讀出500本書,甚至超過500本書的效果的人。有的常常曬自己的書單,你發現他閱讀超級廣泛,數量絕對讓一般人感到自卑,但是思想言行、境界跟文盲並無二異。而有的人你見他常常推崇的書籍就那麼一兩本經典,卻總能給你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深邃。我覺得真正的學習效率就應該是這種狀態。我自己沒達到這個水平,但見過真正的高手,就是這樣。

這種在學習效率上的認知轉變,自己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痛苦掙扎的。從中學的學民,到大學逆襲,到後來發現那些學習方法都是浮雲,自己並未得法,到現在才基本建立了自己認為比較成熟、靠譜的認知。中間走了不少彎路,如今有所醒悟,將拙見分享與此,與之共勉。

談學習效率,有一個必過的檻,就是你如何去理解和看待市面上流行的高效學習理論、方法以及工具。信息爆炸時代,這些東西太有市場,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以至於,你不懂這些,不會露一兩手,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現代人,是個讀書人。

但這些東西有市場並不等於有用,只是說明大家對於高效學習的渴望之高。相反,它們越多、越流行,其實越有問題。道理很簡單,如果高效學習的問題真被市面上的某種理論方法解決了,那麼其他的理論、方法、工具哪裡還有生存的餘地?正因為都不能夠徹底解決,所以,它們才有機會抓住學生們求解心切的心情賺點眼球,收點智商稅。就像醫院之所以能持續、穩定、批量化地賺錢,並不是因為醫生技術高,而是因為大家都醫不好,所以病人就只能反覆換醫院,換醫生,到處去當實驗品。要是你一去一個準就醫好了,現在大量的藥店、醫院都該關門,大批的醫生都該轉行了。

這些理論方法工具到底存在哪些局限?會怎樣限制你的學習?對這些問題整不明白,你是很難入效率之門的。這裡就先來梳理梳理。

為方便大家理解,我將市面流行之論、之法歸為三大派。

全腦派

就是以非人般的驚人記憶能力或者閱讀速度為吹牛資本的派別。

無論你在電視上,還是在網上,都能看到「1分鐘記住120個數字」「1天快速記憶3-5本書」「一周記住1000個英語單詞」「3天背完一學期英語課本」,一分鐘讀完一本書,閱讀速度比你翻書還快之類的廣告。

這些廣告的噱頭一般叫「全腦開發」「超級學習法」「影像速讀法「等等。對於超級記憶,我倒是深有體會,對於超級神的閱讀速度雖然曾經以身試法過,但遺憾沒能訓練出廣告效果。所以,這裡就以前者為例來講解。

記憶這一派就是教你一些記得快、記得牢的巧技,然後製造出「能背誦牛津字典」一類的神奇效果。

對於第一次見到這種廣告的人,通常是兩種反應。第一種是,又是一個吹牛不打草稿的騙子廣告;第二種是,真有那麼神嗎?如果真有那麼厲害,我倒是想花點錢來學一學呢!

哪種反應對?我告訴你兩種都不對。真相是:第一,它說的的確是真的;第二,它一點都不神,你買本25塊錢的書認認真真讀完,然後刻苦練習練習就能達到這種水平,根本不需要花幾百上千,甚至上萬的培訓費(我這麼一說,培訓公司可不爽了)。我當年還是個窮學生時,就是這麼乾的,一本書幫我免去了幾大百的培訓費。

這個全腦派的學習方式,對於記憶型知識的考試、考證來說,是真管用的。比你機械背誦效率真不是只高一點點。

當年我在大學的時候,為了避免無聊的課程費我大好青春,90%的課程都直接屏蔽。等到考試前一個月才開始突圍。敢這麼做,不是因為膽子大,作弊技巧高。從小乖慣了,哪裡有這膽量,儘管這是當代大學生的潮流。靠的正是這種方法。一般一本兩三百頁的教材,搞定全部重點並達到80分以上(百分制)的水平,就是2-3天的樣子。每天12個小時左右(早上6點出門,晚上十點回寢室,除去吃飯、午覺、上廁所的4小時,餘12小時的學習時間)的集中高效突破。注意關鍵詞「12個小時「」高效」,這不是吹牛的,當你學會這種方法,它是可以讓你一整天保持連續12個小時的高效率記憶背誦的。而且就專整一本書,你也不會出現一會兒想上廁所,一會兒想吃東西,結果東搞搞西搞搞,還沒怎麼開始,一天就結束的情況。即使五六百頁的書,也不超過一周。因為這個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讓你毫不含糊地記住比別人更多的內容,哪怕是最晦澀難記的符號、公式(當年的專業是生物技術,各種分子結構啦,遺傳因子啦,酶結構啦,以及他們的相互反應方程式啦,上過高中生物化學的人都懂的)都不在話下的。這樣,你是很容易獲得即時成就感和持續的正向回饋的。你甚至會越背越興奮,而後進入長時間高效率記憶的正循環中。我當時背到興奮處,白天十幾個小時的背誦,回到寢室熄燈之後,躺床上不用翻書,閉著眼睛就能把白天背過的內容嘩啦嘩啦像放電影快盡頭一樣,迅速過一遍,瞬間自信感、成就感爆棚,覺得自己好拽。

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用在其他場合。

比如,想在眾多人互動的社交場合展示一下自己對別人的用心和關切,你就可以用此法迅速記住別人的名字、介紹的關鍵信息等。然後過一會,假裝很自然地叫一下某人的名字,假裝不經意地點一下剛才他的介紹信息。對方對你一定頓生好感,周圍的人也可能就會驚訝,哇,你怎麼那麼牛,人家才說一遍,你就記住了別人的所有信息?

還有,比如你想在心儀的對象面前秀一秀孔雀羽毛,那麼學會這個方法,你就可以用撲克牌玩點讀心術之類的「神奇」小魔術,絕對增加不少魅力值。親測有效,絕對神准(想要偷學的可以私我,免費傳授,哈哈)。

又或者,你現在或以後有孩子,怕他疲於應付各類對記憶要求高的應試考試的話,我建議也最好把此法教給他,讓他能把時間更多地騰出來去干點有聊、有料的事情,別浪費太多的青春在機械記憶的考試中。

要學也很簡單。買本超級記憶術、照相記憶法之類的書(圖書館紙質書、網上免費電子書隨處可見,懶得搜的話,可以關注一下公號,回復「記憶術」,我把自己搜集到的都給你,足夠你用了),選一本仔細讀一遍,掌握基本原理之後,馬上就可以應用於學習記憶。當年自學只花了幾個小時看了一本書,然後每天抽了點時間做做練習就可以熟練運用了。

不過,對於你的家庭幸福、事業發展、專業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學習效率提升,是否有效那就不好說了。

自己對這一派的態度:對於學生,考證生,對付應試考試,懂得這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對於要真正解決現實問題,需要靈活思考和深度思維的人還是算了,浪費時間。有空拿過來玩一玩可以,別太認真。沒空就算了。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解剖派

解剖派的典型特徵就是像解剖學一樣,把學習的各個「器官」、「機理」一 一剖開,讓你瞬間覺得見到了世界級真理:啊,原來是這樣,難怪我學習效率低!

被炒得熱火的,如萬小時定律,金字塔學習原理,西蒙學習法、費曼技巧等。

萬小時定律告訴你,要成為世界級大師,就必須在所在領域有一個萬小時以上的訓練積累。假如你有了萬個小時的積累,卻沒有成為大師,那就是你以為的學習不是有效學習。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你要讓你的學習保持在舒適圈之外,但又不至過分不舒適的區間,叫刻意訓練……

你說,媽呀,一萬個小時,何時是個頭啊?這世道變幻莫測,會不會等我訓練出來的時候,技能雖已達到大師級別,卻早已過氣?有沒有速成的方法?有的話,我不做大師,能做一名普通專家也行的?

有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教授的理論可以拯救你遙遙無期的絕望。

他說只要你稍微有點基礎,又肯下功夫的話,在6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原理就是:一個人1分鐘到1分半鐘可以記憶一個信息,心理學把這樣一個信息稱為「塊」。而每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是5萬塊。如果1分鐘能記憶1「塊」的話,那麼5萬塊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以每星期學習40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大約需要用6個月。

這裡面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你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就像是燒一壺開水,如果斷斷續續地燒,1萬個小時也燒不開,如果持續燒,10分鐘可能就夠了。

看到這個1000小時理論,是不是又有一種頓悟的感覺?而且是不是覺得西蒙教授比萬小時理論的格拉德威爾友好得多?

另外,有一項非常著名的理論,用量化的數據幫助你統計出了各種常見學習方式的效率。它就是學習金字塔,出自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

看這張圖是不是一目了然地知道高效學習的核心了?簡單說就是學了就馬上去給別人當老師,或者馬上就去用,你的學習吸收率就可以達到90%。

這個理論看起來是最接地氣的了。它與費曼技巧是不謀而合。費曼技巧是一個叫Scott H. Young的人總結出來的。他曾用僅僅12 個月,完成了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而其他人需要用4年才能完成。

其核心要點也是讓你每學一個點,你就都要盡量用自己的話去解釋它,並假設你要把人教明白,該怎麼解釋。倘若某個環節解釋不清楚,請注意,這正是你要死磕的點。

看到這些原理,若是第一次接觸,是不是都有一種瞬間豁然開朗的感覺?

然後呢?

多是,不了了之……

因為你發現,這些理論在學生時代用來搞兩下課本教材死知識,考幾場試,有些用。但是一旦進入社會,拿到「社會」這本活教材時,你會發現上面這些理論方法幾乎都是不管用的。

談戀愛,結婚,養娃,給娃看醫生,工作、創業、炒房、炒股票……一方面這些事情都是好幾件同時蜂擁而來,容不得你像學生時代一樣,每天都能奢侈地擁有整塊的時間來專門學一門東西。另一方面,這些事情大都是要求你現學現用,活學活用,現炒現賣,容不得你先實習後上崗。

所以,你會發現,即便這些學習方法論揭示了「宇宙級」的真理,在現實的活教材面前,卻多只能束之高閣。那麼,你說這些學習方法帶給你的高效在哪裡呢?只能說用來對付死知識、死教材,算是高效罷了。

工具派

工具派比理論派更細緻一些。因為不僅有理論原理,還有非常詳細的操作步驟和工具,方便你即學即用。

比如,二八法,金字塔原理、四象限法,番茄法,維導圖、邏輯樹、魚骨圖、toc制約理論等。

但這些工具真的管用嗎?

我知道拿這些工具來裝點門面的情況倒是很多。比如,去見某個大客戶,在某個讀書會上,在公司年終總結會上。但私下裡有多少人敢拍著胸膛說:我就是因為這些高效工具從此邁入了高效學習,進入了高效人生?不會多。更多的是因為各種高效學習方法、工具而引起的焦慮:

為啥我用TOC理論來分析,越搞越龐雜,越來越暈?

為啥我用導圖來學習,還是沒能擦出那些睿智幽默的大咖一樣的深刻見解和思維火花?

為啥我對番茄法無法堅持長期使用?

……

因為他們都沒有看到學習效率的一個真相——真正的高效學習,根本不是靠方法而來的。我們都知道,做統計運算,Excel比算盤,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但你認為從算盤到Excel的這種效率進化,是不斷改善算盤結構,或者提升打算盤的技巧導致的結果嗎?顯然不是。若只從方法、技巧和工具上來改善,再給一萬年,你也脫離不了算盤這個載體。所以,我說方法、工具能夠改善到的效率充其量不到10%。

那剩下的90%的效率靠什麼來改變?

這裡我講一則詩的寓言故事,或許你能總結出答案: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問枯樁舊處尋。

它說,一隻獵犬憑據超級敏感的嗅覺追捕一隻在古路上奔跑的兔子,不料讓天空的蒼鷹佔了先機,半空直下叼走了兔子。等獵犬趕到時,它並不知道兔子早被叼走了,只曉得兔子氣味到此就中斷了,還以為兔子就藏在了枯樹樁里了。所以,它只能用鼻子反覆嗅著最後那點兔子的氣味繞著根枯樹樁打轉轉,結果當然只能徒勞一場了。

這裡的獵犬和蒼鷹,差別在哪裡?

洞察本質、真相的能力。蒼鷹一秒知本相,因此能夠精準高效地達到目的,而獵犬看到的真相則非常片面,以至於誤導獵犬,所以,即便它的嗅覺超級靈敏,但也無濟於事。

這就是我要講的關於學習效率的重點:真相派。

真相派

真相派,與上面幾派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出發點的不同。真相派的出發點在於:如何揪出主導所有複雜現象背後那個最簡單、明了的事實,而上面這些學習理論、法門的出發點在於:如何快速認知吸收那個至簡真相所衍生出來的所有複雜現象中所包含的所有知識信息。

這兩種出發點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文化——東方大道至簡文化和西方細分學科文化。而東方文化中,中國黃老之學就是典型的真相派的代表。

西方細分學科文化的典型特徵就是先把一個完整的事物肢解成各種零件。然後,再試圖通過對所有零件的完全認知,組合起來去認知之前那個完整的事物。

這是一種很容易讓人走向迷糊的學習方式。學過物理、化學的都知道只要你想肢解,就可以一直肢解下去,從系統,到器官,到組織,到分子,到原子、質子……這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只會把事情肢解得越來越龐雜,而離本來面貌越遠。

現代人為何那麼多迷茫、焦慮,知道很多卻多惶惶不知所終?因為現在正是西方細分學科文化主導的世界,以至於大多數,無論價值觀、思考方式還是學習習慣,都會不自覺地遵守「細分」守則。所以,儘管學了一大堆高效學習法,卻不見學習效率的提高,學得越多,反而越困惑。這不是自己的智商問題,就是最開始那個出發點的問題,導致了後面一系列不正常的學習方式,造成低效率學習。

但是為什麼我們覺得正常呢?因為我們看著身邊的人都是這麼學習,而且還是學了一兩百年的方式,不正常也覺得正常了。但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你越專、越精,你可能越笨,最後把事情辦雜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華爾街曾經出了個笑話,說專家學者們對未來預測的平均準確度大致跟擲飛鏢的黑猩猩差不多。專家學者的知識夠全面了吧,但還是鬧了這樣的笑話。

細分文化追求的是為學日益,越學越多,對應的方法也就越來越多。中國則不是這樣的。中國本土最地道的學習方法,一句話就講完了,叫「聞到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你就是要不斷地回溯,簡化,再回溯,再簡化,直到找到那個無法再簡化,引發一切現象的那個事實。一旦你找到這個事實真相,那麼這個事實之後一連串的複雜現象,你便會如蒼鷹捕兔一樣,「一秒鐘」盡收眼底,哪裡需要費老大的勁去各種折騰?

舉個例子。

你從零開始學習經濟領域的知識,你會怎麼學?如果是採用細分文化的學習準則,你會發現,經濟學分了政治經濟學,科學經濟學;每個類別中還分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又分古典學派、凱恩斯學派、貨幣學派、新古典學派……所以,通常的做法就是去搜一個涵蓋這些類別的必讀書單,比如,《國富論》《經濟學原理》《統計學原理 》等等,準備挨個從頭讀到尾。此時,看著這些分門別類專著,看到書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令人眩暈的概念、公式、統計分析模型,恐怕還沒開始,就想放棄了。這種絕望和無力感,就算你把《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所有技巧方法爛記於心,把市面上最先進的學習工具都啟用,未必能拯救。

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抱著一種「聞道日損,損之又損」的求學態度去研究,暫且不管損得有沒有道理,水平夠不夠高,相信結果都會大不一樣。

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示範。

比如在我的眼裡,經濟活動,其實就是一個經濟規則制定者和規則參與者的博弈遊戲。整個人類的經濟史就是規則制定者和規則參與者的博弈史。

小到一個公司,老闆就是規則制定者,員工就是參與者。再到一個市場,地方政府、商業地產大佬等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各個商鋪、企業又是其中的參與者。再到整個國家,政府管理部門、政府掌控的銀行是制定者,各個大大小小的企業、集團公司都是參與者。再大到一個世界,發達國家是世界經濟活動的制定者,發展中國家是參與者……

制定規則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生存資源。那到底自己制定的這套規則是不是有利於達成這個目的呢?於是就要學會統計、分析,對成本盈虧算出一個確定的結果,以便後續決定是繼續使用這套規則,還是要改善、調整規則。對於個體戶、公司、企業主,如何才能算好呢?微觀經濟學就出現了。對於國家來說,同樣也要算好這筆賬,於是把一個國家看做一個完整的個體來研究,宏觀經濟學就出現了。

經濟活動規則的制定者與參與者,兩者各為其利,又相互依存,同時又相互博弈。當然,經濟規則制定者因為掌控了規則制定權,所以,好處、利益大部分是流向規則制定者。於是就出現了規則制定者不那麼辛苦卻享受著最高額的回報,比如美國,過去靠暴力和技術優勢掌控者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權,所以,他只要打開印操機嘩嘩嘩印鈔票發國債,就可以坐享全世界人民的勞動成果。而規則參與者呢,辛辛苦苦操勞在一線,卻只能吃點剩菜殘羹,比如為蘋果打工的富士康,靠工人們沒日沒夜地加班趕點,卻只能享受產品利潤的1%。儘管這樣,規則制定者會同情參與者嗎?不會,資本家的天性決定了,只要你不反抗,不搗亂,他們只會更加貪婪。那麼參與者會心甘情願嗎?不會。努力尋找機會發展壯大成為規則制定者是他們一生,或者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奮鬥目標。

這樣的博弈的結果有三種。

第一,平衡。結果就是各得其利,各安其事。規則制定者賺了大頭,規則參與者呢,雖然沒有賺大頭,但也有所獲利。大家都有賺,日子就可以過得不錯,於是經濟發展就處於有序的良性狀態中。這是理想狀態。我們都嚮往啊。於是,有人就想有沒有可能讓人類永遠處於這種和諧平衡的狀態中,永遠就這麼運轉下去?如果有,這背後的關鍵是什麼?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經濟學要研究的課題。可惜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很多經濟學家的結論、推測、預測往往還是經濟走向的反向指標。所以,對這個理想,整個人類目前都只是階段性達到,並沒有永久性達到。要不然就不會左一次右一次地爆發這樣危機,那樣危機了。

第二,規則制定者得利,參與者失利。參與者被制定者宰得太厲害,一邊食不果腹,一邊卻富得流油,這種不平衡走向極端時就會出現社會秩序混亂,甚至戰爭,最終一定是兩敗俱傷,大家都沒飯吃。如何避免最糟糕這種結局出現?在國家範圍內,政府就出來了。他的職能,一方面,他是經濟規則最高的制定者,一方面也承擔著制衡各方利益的職能。所以,他會制定各種經濟政策,經濟法案,市場規則,稅收政策等等,意在調節、緩和兩者的矛盾,保持遊戲的正常進行,保證大家都有飯吃。當然, 某些國家,政府只是利益集團的傀儡,這個政府就算不上真正的獨立政府了,自然也就無法承擔起政府最本來的職責了。

政府要如何做,才能讓規則制定者和參與者始終保持一種良性平衡狀態中呢?於是,一門叫政治經濟的學問就出來了。國與國之間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啊,怎麼辦?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之類的相當於地球村的政府組織就出現了。於是,一門國際政治經濟學也跟著出現了。

第三,規則制定者失利,參與者得利

規則制定者雖然有絕對的實力和優勢,但也並不是都是聰明人。有時候也會有昏招、蠢招。所以,一個不小心也會玩火自焚,讓自己失利。比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本質上就是規則制定者們的昏招——為了最大限度地汲取眼前利益,就敞開准入條件,讓大量沒有經濟實力的參與者都來提前消費與自身經濟實力嚴重不匹配的產品,結果搞到後來大家消費了都給不起錢,當然就只有賴賬,自然就玩不下去了,直到崩盤,重新建立規則秩序。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參與者鹹魚翻身。比如,中國之前幾十年都跟著美國混。幾十年之後的今天,靠自己的雙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力血本,把創造的大量財富都交給美國這樣的規則制定者,但因為人口碾壓美國,靠這種優勢用了30年時間,也累積了不少財富。到現在也變得實力雄厚,富裕起來,而能與美國抗衡了,於是就想我自己現在不靠你都可以過得很好,憑啥還要為你累死累活,卻只能吃你的剩菜殘羹?於是,我們打算不再給你美國打長工了。咱們打算自立門戶,自定新規則。於是「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等經濟概念就出來了。新規之下,要有人參與才有其價值啊,怎樣讓舊規則下的人願意主動加入我們的新規則呢?於是,比舊規則更有魅力、更人性、更包容和互惠互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上合組織」等概念、組織形式就出現了。這下美國就不爽了呀。原來有一群任勞任怨的人給自己不斷輸出財富,他只要坐享就行,現在卻突然說不幹了;不僅不幹了,還要帶走一批兄弟自立門戶。眼看,一大筆財富就從嘴邊溜走。於是,他慌了,但想像打敘利亞一樣,直接揍中國,已經揍不起了,於是只能各種威脅、恐嚇,於是軍事挑釁、貿易戰、技術封鎖就出來了。

第四,兩者都失利。

如果規則制定者制定的規則只是單方面有利於自己,而政府首腦又對此又處於失控狀態,或者完全站在制定者一方與之共謀,毫不為底層參與者著想,最終一定就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富人有了更多的錢還想賺更多,於是擴大規模,擴大生產。窮人呢,看著大量的商品卻沒錢買。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產能過剩」。東西賣不出去,現金流收不回來,正常的生產無法持續。接著就是工廠倒閉,大量工人失業。規則制定者就面臨下層參與者暴動、起義的危險,這就是「階級矛盾激化」。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讓其他國家來消化庫存商品,重新激活市場,這樣就可以把國內無法解決的矛盾轉移到外面去。這是西方國家幾百年來慣見的一種手段。但是人家過得好好的,不一定非要你的東西啊,怎麼辦?用暴力威脅,強買強賣。比如,中國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種種不平等條約就是西方諸列的強買強賣。他們的邏輯就是,你不幹,我就揍你,揍到你同意為止。被揍趴下認輸的國家便成為了所謂的「殖民地」。一戰、二戰、以及中國近代遭遇的各種戰爭,基本都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之下的互毆。這種情況,即便是打贏的國家,也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就是到了最後階段不得已的情況,雙方都只能選擇自毀的方式來獲得新生。這種雙方都失利,代價太大。

至此,你會發現人類的整個經濟史,四個字就講完:利益博弈。這四個字就是所有一切經濟現象之原動力。看懂了這四個字,你就會發覺那些複雜零散的經濟現象都將變得連貫、簡單起來了。

有了這種底層認知,你要看懂各種紛繁複雜的經濟現象背後的真相,無論是歷史上的,還是當下的,都會非常容易。而且這還會讓你有一種看武俠電視劇的感覺,你會看到書中枯燥的文字背後其實飽含各種人性人心的博弈,劇情的跌宕起伏,雲波詭譎,懸疑奇案。它們時刻都在吊你的胃口,讓你總有一種一探究竟的衝動。到這種境地,你的學習效率想不高都不行。

否則的話,你一定會迷失在各種經濟學概念中而不知所終。你學到的東西也只是一堆過時的知識。此時,要興趣沒興趣,要實用也用不了,要明白更不明白,你說你憑什麼能夠長時間把各種經濟學讀物讀完,又憑什麼能夠高效率去理解各種概念的內涵?沒可能的事。

《教父》里的一句經典台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其實是對中國式學習方式最恰當、最深刻的描述。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高效?只有一個最佳辦法——閱讀中國經典,特別是黃老經典。為什麼是這部分經典,而不是市面上暢銷的如金字塔原理、六頂思考帽,或者國外如康德、笛卡爾之類的哲學著作?這不是身為中國人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你經過對比學習,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好處時,你會發現最厲害的東西,還真的就在中國的這些經典之中。這一說又扯開了。後面有空再撰文細說。


推薦閱讀:

學習應該不應該一步到位?
如何有效提高語數英成績?實現彎道超車的技巧必須掌握!
怎麼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
學習力|那些風靡校園的國外筆記術
如何找准英語泛聽泛讀和精聽精讀之間的平衡點

TAG:高效學習 | 學習方法 | 深度學習DeepLear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