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4)批判的無我觀

印度佛教史(4)批判的無我觀

來自專欄 那爛陀寺

為什麼這個標題是批判的無我觀呢?

所謂批判,就是否定。也就是對於思想體系,進行從內到外的尋思,然後在對此的不足進行批判。

我們接著上一講,上一講我們講了十二因緣。

那麼講十二因緣是為了什麼呢?是為導出,佛教一個終極理念,無我。

無我,有時譯作非我,實際上意思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從十二因緣看,十二因緣的起因,也就是那個推動所有鏈條運行的,是無明。

而無明怎麼產生的呢?是通過我執產生的。

我執產生貪嗔痴三毒,三毒導致形成了無明,無明導致十二因緣開始轉動。

藏傳佛教有一副很出名的繪畫,《生死輪迴圖》

這個圖中,那個握著整個輪迴圖的就是我執。最中心就是三毒,接著是六道,接著是十二因緣。

最上面,佛陀指著一段經文,就是跳出輪迴的方法。

所以,我執是輪迴的原因。

而跳出輪迴的方法,實際上是無我。

但是無我是什麼意思呢?難道真的是沒有一個」我「嗎?

無我,在佛教中有兩個含義,

1、社會含義

聯繫一下佛教創立的背景,我們知道,當時印度的主流思想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發展出奧義書思想,主張梵我合一。

也就是宇宙的梵和我是一致的。這裡的我,指的是真我,大我,梵我,神我等等。

而佛教是沙門思潮的一員,後期基本發展成主力軍。

所以,佛陀提出無我,徹底和婆羅門教思想劃清界限。

如果從邏輯上推理,假如說佛教的無我思想能夠成立。

那麼我不存在,自然那個梵我合一的理論就破產了。進一步地推出來,壓根就沒有神我,也就是使得佛教成為了一個無神論宗教。

因此這裡的無我,指向的是無神我,也就是徹底的無神論。

2、哲學含義

既然談無我,那麼什麼是」我「?

我,在佛教中有明確定義,他指的是

1、常一不變

2、主宰自身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我們看到,這兩個的定義,其實指向就是婆羅門教的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三個思想

1、神(我)主宰人類

2、神(我)創造萬物

3、神(我)創造人類

如果無我能夠成立,那麼婆羅門教的思想基本就破產了。

我們一看,佛教很無神論,很科學嘛。且慢,學任何一個思想體系,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點。

而是看看的證明體系能否成立。

現在很多佛教徒,簡單地把科學事實套用在佛教理論,這就不明白,一個思想體系最重要的是證明,而不是猜想。

那麼我們要清楚一個思想體系,有兩個點需要考慮

1、思想的目的

2、思想的前提

所謂目的,就是思想家提出這套理論要幹嗎?是為了解釋過往思想家沒能解決的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佛陀的目的很乾脆,為眾生的解脫之路,點亮一盞明燈。換言之,兩個字,滅苦。

這個目的直接影響思想家體系的構建。

其次是前提,任何思想體系都是有一個隱含的前提的,這個前提往往普通人看不出來。如果前提錯了,後面的證明說的再好,也是錯的。

比如歐几几何和黎曼幾何。

佛陀有沒有這麼一個前提條件呢?有,還有兩個

1、他認為,苦是世界的本質

2、他認為,苦是不好的

佛陀似乎沒有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證明。這兩個前提,幾乎是佛教的命脈,如果破了這兩個前提,佛教一切思想體系全部倒塌。

我們看看,佛陀是怎麼證明無我的。

佛陀首先是通過無常來證明的。什麼是無常呢?就是沒有常。無常,不完全等同於變化。

實際上這是一個中性詞,他是描述事物是變化的,遷流無暫停,終將變異,皆悉無常。

那麼我們為什麼說,他和我們平常說的變化不一樣呢?有兩個原因

1、我們所說的變化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而佛陀所說的無常是可滅的,從十二因緣看,任何一個鏈條運轉都是無常的,但是不代表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因此這出現了佛教第一個疏漏,就是客觀的無常和主觀的滅苦之間的問題

2、佛教的無常是建立在本體論上的,一旦介入認識論的角度,如何證明無常就非常困難了。

假如說佛教的無常觀能夠建立,那麼就可以推出無我觀了。

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故,非我、非我所。 (《雜阿含經》)

佛陀通過五蘊的變化,推出無常。進而推出無我和無我所。

整個證明大體完成,那麼請問這個證明對不對呢?

從本體論上沒有問題,但是一旦導入認識論角度馬上出現了問題。我們說,我們這裡講的佛陀是2500年前,真實存在的人物,指向是那個悉達多太子,而不是大乘佛教認為的三身佛陀。

既然如此,他就不免受到歷史的束縛,論證不嚴密是有情可原的。

我們來看看導入認識論角度,出現什麼問題?

1、五蘊是通過感知獲取的,而從認識論上,這裡的五蘊只是我們認識的對象,而非客體本身。請問你怎麼知道五蘊的本體,就是運動的呢?

我們可以說,我的認識中的五蘊是變化的,但是難以以此說他的本體就是運動的啊。

如果這個無常觀不能精密證明,無我觀的論證就岌岌可危了。

2、即使五蘊就是變化的,推出第二個疑問,變化是什麼?

在佛陀的年代,佛陀只是通過直觀上感覺,所謂變化是通過時間為尺度進行一種運動。那麼接著問,時間存在不存在?

按照人類時空觀的變遷,人類大體上已經經歷了五大時空觀

1、天圓地方

2、地心說

3、日心說

4、牛頓的絕對時空觀

5、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

而對時間的認識,時間逐漸從一個客觀存在,成為了主觀的」認知的平台「,進一步成為科學家和哲學家筆下的邏輯時間。

就是時間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邏輯運行的產物。

如果時空並不存在,何來變化呢?如果沒有變化,何來無常,無我呢?

3、在認識論角度,我們可以推出第三個問題

就是變化的是我所還是我。我們可以在邏輯上假定,我(本體)是不變的。但是我所(屬性)是變化的。所以實際上論證的是我所,而不是我。

可以說我所是虛假的,但是不能說我是虛假的。

也就是判斷我存在與否的第一個定義失效。

接著看看,第二個定義,主宰自身,也就是大乘佛教提到的自性問題。

按照佛教思想,有自性的事物,是不能觀待因緣的,是獨立長存的。

但是我們接著問一個問題,假如說佛陀通過事物是變化的來證明無我。

那麼變化是事物的屬性,而屬性(我所)要依附在本體上(我)。假如說我所是變化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何以那個承載我所的我不存在呢?

接著我們看,證明無我觀的第二個辦法。俗稱分拆法。

什麼是分拆法?

舉個例子,我面前的電腦,實際上是滑鼠,鍵盤,cpu,硬碟形成的,實際上並沒有一個電腦的實體,只有一個電腦的假名。所以電腦是空的,所以電腦並不存在。

同樣人體也是如此,人體也是通過一系列器官產生的,所以無我。

那麼這個證明對不對呢?其實看這個證明就知道不對。

為什麼呢?因為電腦可以說是ABCD組合起來的,但是人類不能這麼說。

但是有人會疑惑,就算如此,按照現在科學事實,萬事萬物都是通過由基本粒子產生的,所以並沒有一個事物存在。

那麼這樣對不對呢?也不對。

因為以生物演化為例,從原始的單細胞生物,演化到人類。

難道你能說單細胞生物是存在的,人類是不存在的嗎?

因為這裡並不是說,單細胞生物堆一堆,就是人類。

從單細胞生物演化到人類,是通過」演化「產生的。

什麼叫做演化?我們以社會舉個例子。

請問,社會存在與否?

我們咋一想,社會是人的組合。所以只有人,沒有社會,社會只是人安立的假名。

那麼對不對呢?當然不對。

因為社會不是簡單地人的組合。就如同人的貪慾實現了社會經濟的爆發,社會經濟又在推動人類繼續調動自我的貪慾。所以才說物慾橫流,人心不古。

如果社會只是假名,一個不存在的事物,何能產生作用呢?

反過來說,我們能夠說人體只是細胞的堆積嗎?很顯然不能,從受精卵形成成年人,也是一個生長的過程,他不是簡單地堆積。

在原始佛教,早期佛教,並沒有所謂唯識學,這些問題,當時的思想家是無法解釋的。

所以通過分拆法來證明無我,失效。

第三個證明方法是相似相續證明法。

這是從第一個論證中導出來的。佛陀舉個例子,說如同蠟燭一樣,剎那生滅,如此並沒有一個獨存的實體存在。所以無我。

那麼這個論證對不對呢?還是不對。

為什麼呢?這不是其他原因,恰恰是佛教內部理論的不自洽。

佛教有涅槃的含義,所謂涅槃,原始佛教定義為苦的止息。

我們不管什麼東西滅了。總之有個東西滅了。

但是相似相續的含義是什麼?是生滅同時,也就是事物處於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狀態。

生的同時馬上滅掉,滅掉的同時馬上生起。

但是涅槃認為,再也不生。也就是再也不輪迴。

這裡出現了矛盾,就是一方面承認相似相續,一方面承認涅槃的存在。

兩者出現矛盾。

其次,生能夠和滅同時嗎?這也是個問題。

所以這個證明法還是失效。

換言之,我們看了三個無我的論證,多多少少都是有問題的,這是如果把佛陀還原成一個思想家,他不免受到歷史的限制。

但是無我觀是有很鮮明的特點的,就是自由主義精神。

佛陀為什麼提出無我觀?

上文說過,是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想。就是否定了一個外來的存在主宰自身的可能性。

那麼接著問,佛教說無我?那麼我是什麼?

這個問題咋一看,有毛病。無我了,還哪裡有我呢?

其實佛陀的思想,進一步思考,佛陀給出了我是什麼了。

我就是業。換言之,就是唯識宗所立的阿賴耶識。

業是什麼?

業原意是造作之意,也就是凡有造作,必然造業。造業結果,墮入輪迴。

實際上佛陀說無我,真正指出的核心思想是說明,所有一切,所有痛苦,都是自我所造,自我所受。

徹底和決定論,有神論劃清界限,而是以一種自由主義的精神看待這個世界。

使得有情眾生有了自我的意志,不被外在的某個主宰者所束縛,而是修行得當,能夠滅除所造之業,進入涅槃

所以無明是什麼意思?

1、無明於存在一個主宰者,比如梵。成為無神論。

2、無明於人的本質,不明白人的本質只是業。過去的業主宰了現在,現在的業主宰了未來。業是無常變化的,故而無我。

業是墮入輪迴的原因,所以為苦。業的無常預示著造業,無明,故而無常是苦。

業是不為眾生所知,只是宗教神學範疇,沒必要納入認識論,實則為離言。


推薦閱讀:

華嚴經筆記一夕看完華嚴經,所得如下
看到身不是我 看到心不是我 「能看的那個」不是我 「誰」在看?人類為何有【我之存在】感知?腦科學談佛學
佛家是怎麼講解連體雙胞胎的,這是一種因果報嗎?
阿羅漢圓寂後怎樣?
佛教常識答問——趙朴初老居士著述

TAG:佛學 | 佛法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