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普拉提亞戰役中波斯軍失敗原因

淺析普拉提亞戰役中波斯軍失敗原因

來自專欄 LBQ的專欄

總而言之一句話平AA不動啥都白扯

一、戰前形勢

在薛西斯出征希臘之前,波斯人曾經布置了複雜而龐大的作戰計劃,波斯主力軍隊擺開海陸並進,雙向並舉的鉗形攻勢,蘇薩王廷聯絡遙遠的腓尼基城邦——迦太基從西方出擊,牽制西方的希臘勢力,使其無法援助希臘本土,意圖一舉蕩平希臘諸城邦。然而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希臘軍隊苦戰取勝,即使未能徹底摧毀波斯的海上力量,也可以說是折斷了波斯軍隊鉗形攻勢中的一臂。但是希臘人面臨的軍事困局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為加深。首先,希臘人,特別是斯巴達人與雅典人,發現很難再彼此合作。這一點在薩拉米戰役前夕已經表現的非常明顯。而斯巴達人專註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利益,這使他們不願到北部希臘迎敵。因此阿提卡完全暴露在波斯人的兵鋒之下,底比斯等城市也不得不委身於波斯的控制之下。波斯海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然擁有相當可觀的力量,並且以法勒倫港為基地與希臘聯軍艦隊對峙。波斯軍隊海陸並進的戰略計劃雖然暫時受到阻礙,但是其龐大的軍事實力仍然給予希臘聯軍極大地壓力,其海軍雖然暫時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但是由波斯將領瑪爾多紐斯率領的波斯陸軍,表現異常活躍,他一面施展政治手段誘降雅典人,挑逗希臘聯軍內訌,一面以色雷斯為基地四面出擊,向雅典施壓,甚至逼迫雅典人第二次撤離雅典,並將該城付之一炬,以逼迫希臘聯軍主動出擊。在他選定的戰場上進行決戰。希臘的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而像薩拉米戰役這樣取勝的機會將不再出現。

見此情形,斯巴達國王保薩尼阿斯意識到,如果仍然像以前那樣僅僅滿足於防衛科林斯地峽,保障伯羅奔尼撒半島不受波斯人威脅,而放任阿提卡受波斯進犯。那麼,雅典人可能很快放棄抵抗,接受波斯人的政治勸降,而屆時斯巴達的失敗也只是個時間問題了,因此他毅然率領一支由5000名斯巴達重裝步兵和35000名希洛輔助軍組成的大軍,從地峽出擊主動前往希臘北部,尋求機會與波斯人進行決戰。

而得知斯巴達人出擊的消息後,瑪爾多紐斯立即行動起來,他在底比斯砍伐了大量樹木,建造堅固的壁壘和營地,同時開始從希臘北部仍然忠於波斯同盟者手中抽調兵力,準備以逸待勞,給希臘聯軍一個迎頭痛擊。當保薩尼阿斯來到貝奧提亞的埃律特萊伊時,瑪爾多紐斯想要搶先攻擊吃掉這隻希臘人的先頭部隊,但是波斯騎兵一如數十年前在馬拉松一般[5],再次在希臘人面前敗下陣來,他們損兵折將,騎兵統帥馬西斯提歐斯也不幸陣亡。這本是一次意外事件,卻帶來了嚴重的戰術後果,波斯人對於希臘人的重步兵方陣心生恐懼,不敢再與敵短兵相接;而希臘人卻被沖昏了頭腦,自以為自己可以毫不費力的對抗波斯騎兵。因此,正如富勒所言,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希臘人過分勇敢,而波斯人謹慎過度。

二、戰役經過

正當波斯人為其騎兵統帥的不幸而慟哭時,希臘人也完成了其部隊的集結——來自十九個城邦共計有十一萬人的部隊來到了戰場。這其中重步兵和輕步兵的比例大概為1:2,希臘聯軍主動放棄了自己在埃里萊斯的陣地,轉移到在普拉提亞與阿普索斯河之間的平原上列陣,計劃在通向底比斯的道路和阿普索斯河之間與波斯人對峙,因為這裡的伽爾伽斐亞泉可以為大軍提供充足的水源並且便於向波斯人發動進攻——從這裡出擊可以直接切斷瑪爾多紐斯聯通底比斯的道路。

當瑪爾多紐斯發現希臘人的這一行動後,立刻調整了自己的部署,他深知後勤補給對這樣一支龐大軍隊的重要性,如果希臘人果斷出擊,切斷通往底比斯的道路,那麼他的大軍將會不戰自潰。但幸運的是,在長達十天的時間裡保薩尼阿斯並未發動進攻,部分可能是由於神諭的影響——神諭提醒先發動進攻的一方將會失敗;部分可能是為了避免在平原地帶與波斯騎兵交戰。而波斯人據說也得到了相同的神諭,因此他們同樣按兵不動,但更可能是因為謹慎的緣故——之前的作戰經驗使他們不願在兵力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同希臘人作戰。(希羅多德的數字顯然是誇張的。據伯里推測,薛西斯發動入侵時所徵發的總兵力不過18萬,而薩拉米斯海戰之後薛西斯帶領包括長生軍在內相當數量的軍隊返回亞洲,因此瑪爾多紐斯手下的部隊人數可能和希臘聯軍大致相當)雙方陷入僵持當中,波斯軍隊以真正的波斯人和亞洲諸國的僕從軍在中央和右翼面對斯巴達及伯羅奔尼撒部隊,而其希臘僕從軍則面對雅典等國的部隊。

雖然雙方都沒有主動發起決戰的意向,但小規模的遭遇戰還是不斷發生,波斯人在這樣的戰鬥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因為他們掌握有強大的騎兵,而希臘人顯然缺乏與之相對的兵種。他們先是攻擊了塞泰隆山脈中希臘軍隊的補給線,後又搗毀了希臘聯軍最為重要的水源——伽爾伽斐亞泉。現在保薩尼阿斯面臨著補給斷絕的的困境,他決定在夜間轉移陣地,退回塞泰隆山脈,以保護自己的補給線。但是,一個頑固的斯巴達將領阿莫姆法萊托斯卻認為在敵人面前撤退是可恥的,因此拒絕轉進。保薩尼阿斯只得放棄他自行撤退,但此時已經拂曉,波斯軍隊察覺了希臘聯軍的動向,認為敵人軍隊分散撤退之時,正是攻擊的絕好時機,於是他親率騎兵和波斯精銳向敵軍進攻,但是這時阿莫姆法萊托斯已然向保薩尼阿斯靠攏。希臘矛兵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混戰中瑪爾多紐斯陣亡,戰鬥勝負已分。波斯敗兵逃入營地,但以無力抵擋追擊的希臘聯軍,大部被殲滅。普拉提亞戰役以希臘聯軍的勝利而告終。

三、波斯軍失敗原因分析

正如瑪爾多紐斯本人在戰爭伊始前譏諷的的那樣:「這些希臘人因為他們的無知無能而習慣以最愚蠢的方式作戰。他們一旦宣戰,就找出一塊最平坦開闊的土地然後互相拼殺。失敗的一方自會全軍覆沒,勝利的一方也勢必傷亡慘重。」同波斯人相比希臘聯軍的戰略和戰術可謂拙劣,其實在波斯騎兵切斷聯軍補給線,破壞水源供給後,戰略主動權便已經牢牢掌握在了波斯軍隊手中。但波斯軍隊在掌控戰略優勢的形勢下,非但不能將其轉化為決定性勝利,反而被希臘聯軍打的一敗塗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波斯士兵空有血勇但武藝不精,裝備低劣,雖然人數眾多卻終究敵不過訓練有素的希臘重步兵。希臘重步兵的裝備極其笨重,其中的富有者裝備著金屬質地的頭盔,脛甲,胸甲;手持直徑一米左右的木質包銅或包皮的圓形盾牌,以長槍作為主要的攻擊武器,同時裝備有長劍。同時希臘人歷來重視體育競技與身體鍛煉,而斯巴達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斯巴達幾乎就是一所大規模的軍事學校,所有的孩子從童年就要過集體生活接受軍事訓練,每個人生活的最高目標就是隨時準備竭盡所能為城邦而戰。與之相比,波斯人不免相形見絀,他們僅僅裝備著短槍,匕首,和柳條做成的盾牌,裝備顯然較希臘重步兵低劣。據希羅多德記載,在戰鬥進行到短兵相接的時刻,波斯人英勇的抓住希臘人的長槍並把他們折斷,波斯人的勇氣和力量並不輸給希臘人,但沒有護身鎧甲,訓練不足,總是單獨或者十個一群的衝出來殺入斯巴達人中間,結果枉死在那裡。拜占庭軍事家莫里斯在評價散陣和方陣時曾說,方陣雖不靈便,但排列嚴密,有利於防守,而且對於戰鬥力較弱的部隊而言,在保證戰鬥效力發揮的情況下,應儘可能加大方陣縱深,使其能承受更多傷亡。而散陣,雖輕巧靈活,但面對敵軍突襲時卻較為無力,因此,若要散兵游斗,應選取武藝高強,裝備精良的士兵。而波斯人在此戰中,當面對裝備武藝均弱於對方的情況,卻空憑一身血勇,離開嚴密的方陣與斯巴達人散斗,自然是枉送性命卻於戰局無益。波斯騎兵的訓練水平同樣堪憂,當他們遭到雅典弓弩手襲擊,倉皇撤退時,竟全然沒有發現己方主將已然落馬,等到發現時返回救援時為時已晚,連馬西斯提歐斯的屍首都未能搶回。

其次,波斯軍隊指揮不靈,陣型無序。據希羅多德介紹,瑪爾多紐斯率領的軍隊是一支由自波斯帝國境內數十個不同民族組成的龐大而冗雜的聯軍。他們所操語言千奇百怪,風俗習慣各自不同,因此對其施加指揮也是難上加難。在此戰中,瑪爾多紐斯原本似乎並未打算同希臘聯軍決戰,而是率精銳衛隊追擊斯巴達軍隊後衛以圖削弱敵軍,結果波斯軍的其他部隊看到瑪爾多紐斯出發追擊希臘人,也立即舉起了軍旗開始追擊,但他們既不會整隊,也毫無計劃,就這樣亂成一團呼喊著開始了進攻。於是,瑪爾多紐斯所率的波斯軍隊儘管火力較強,在前期予以斯巴達人一定殺傷,但卻不能很快後撤,因為他們實際上已經被自己龐大的軍隊包圍了,[14]因此不得不以脆弱的輕裝部隊去對抗斯巴達人的重步兵,結果被屠戮殆盡。依後世兵家所言,部隊與部隊之間必須要留有適當的間隔,以便相互支援,並讓一線部隊輪換休息,以便恢復戰鬥力。但是此時波斯軍隊擠作一團,一線部隊與斯巴達軍隊拼殺多時死傷慘重卻不得退後修整,隨後趕來的部隊雖然精力充沛卻無力為友軍提供任何支援,結果在瑪爾多紐斯陣亡後,他們未作任何有效抵抗就整個潰散了。反觀斯巴達部隊,在作戰中不但重步兵勇往直前,英勇奮戰;其希洛人輔助軍也在自由和榮譽的感召下陪伴重步兵英勇奮戰,雖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仍然保持著嚴明的紀律,為希臘聯軍取勝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波斯軍隊因為指揮不靈,軍隊陣型混亂,使得本來以眾擊寡的大好局面,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慘敗。

第三,波斯軍內部分裂,將帥不和。主帥以身犯險,殞命後無人接替指揮。伯里認為,瑪爾多紐斯放棄一直執行的堅守戰術,向希臘聯軍出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與波斯軍隊的二號人物阿爾塔巴佐斯之間的關係已經勢同水火,阿爾塔巴佐斯在接下來的戰鬥袖手旁觀,或許在他心目中瑪爾多紐斯要比希臘人可惡的多。而瑪爾多紐斯顯然對阿爾塔巴佐也並無善意,他似乎有意把阿爾塔巴佐留在後方,以防他分享勝利的果實,然後自己親率精銳前往追擊。而這一布置顯然是有違將道的,古羅馬兵書《兵法簡述》中提到,在戰場上主帥應盡量避免以身犯險,親臨一線與敵拼殺,而應該位於步兵與騎兵之間的,這樣既便於指揮全軍,又有利於發揮自身權威,激勵士卒奮勇拼殺,還有利於四處機動,保障自身安全。而副將則應位於中央步兵方陣之中,督促中軍迎擊敵軍,維持整個陣線,為兩翼的突破爭取機會,同時在主將受傷時接替指揮,防止部隊陷入混亂。在此戰中,波斯將帥不和,相互提防,自然談不上什麼分工協作了。或許在瑪爾多紐斯本來的計劃中騎兵統領馬西斯提歐斯可以勝任副將的職務,又或許瑪爾多紐斯本人並未考慮到自己陣亡或受傷的情況,總之,我們在希羅多德的敘述中並不能找到任何關於瑪爾多紐斯安排人手接替指揮的跡象。瑪爾多紐斯親率銳卒與斯巴達人奮戰,最後不幸戰死。而阿爾塔巴佐卻留在後方隔岸觀火,彷彿戰事與己無關。在瑪爾多紐斯陣亡後,如果阿爾塔巴佐能夠接替指揮,承擔起主帥的責任,此時雅典人在向斯巴達人靠攏時遭到底比斯軍隊騷擾,無法脫身。而斯巴達人雖然擊潰了瑪爾多紐斯率領的先鋒部隊,但自己也疲憊不堪,況且波斯軍隊的弓弩雖然對其重裝部隊殺傷有限,但同樣也使得其希洛輔助軍損失慘重[17]。同時,波斯軍隊還有大量生力軍準備參加戰鬥,如果將士用命,上下一心,就算不能一舉擊敗希臘聯軍,反敗為勝,那麼也可以守住之前建設已久的設防營地,使得希臘聯軍無功而返。但見到瑪爾多紐斯戰死,軍隊露出敗相,阿爾塔巴佐卻率領手下人數眾多的軍隊離開戰場,跨過赫勒斯滂海峽,返回波斯去了。於是在主帥戰死,副將逃亡的情況下,波斯軍隊群龍無首,在本就戰況不利的情況下也就頓時作鳥獸散,引頸待戮了。

第四,波斯軍未能充分發揮其優勢兵種騎兵的作用。在之前的戰爭中,波斯人應該已經發現,在同希臘人的作戰中,面對全副武裝的希臘重裝兵,其數目龐大的弓箭手毫無用處,據估計當時弓箭的有效射程大概為60米,而希臘重步兵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通過這段路程,而一個裝備了全部鎧甲的重步兵幾乎可以完全免疫弓箭的打擊。而其裝備著劣勢武器和鎧甲的輕步兵,對於武藝高強的希臘重步兵也毫無還手之能。故波斯軍隊在陸軍中對於希臘聯軍唯一擁有優勢的兵種,也只有騎兵了。在整場戰爭中,波斯騎兵對其希臘同行的始終保持著統治性地位,在希臘軍制中雖然也有騎兵的編製,但因為馬匹不堪大用,所以南方的希臘人放棄將騎兵用作獨立兵種,然而波斯能提供的馬匹遠勝於希臘人,他們不滿足於僅讓馬匹承擔馱獸的工作。的確,在戰爭中波斯騎兵在戰爭中展現出了利用良好機動性避開重步兵和有效運用投射武器的能力。依靠著良好的機動性,瑪爾多紐斯可以從底比斯迅速出擊,在逼迫雅典人撤離的同時,縱兵劫掠麥加拉令希臘軍隊疲於奔命。在保薩尼阿斯轉移陣地之後,迅速出擊,切斷希臘聯軍補給線;在突襲中搗毀希臘軍隊的重要水源,讓聯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但是,在面對希臘重步兵時,波斯騎兵同樣暴露出了自己的脆弱。有學者提到在居魯士時代,波斯騎兵似乎還裝備著一定的鎧甲,而到了薛西斯入侵之際,其徵發的主力騎兵似乎只戴有氈帽。用這樣的騎兵進攻嚴密的希臘步兵方陣自然是勝算寥寥,當波斯騎兵統帥馬西斯提歐斯陣亡後,他的部下一度打算搶回他的屍體,但最終不敵徒步的希臘步兵,只得敗下陣來。而在接下來的戰役中波斯人並未讓其騎兵放手發揮,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希臘重步兵利用地形掩護限制了波斯騎兵的進攻,另一方面可能如富勒推測的一般,在受挫之後波斯人已經膽寒,不敢貿然使用騎兵對希臘步兵實施突擊。單純使用自己的輕裝步兵同希臘部隊的重步兵硬碰硬,自然無異於以卵擊石。誠然此時的騎兵既無馬鐙,也無裝甲,馬匹也較為低劣,如同阿徹·瓊斯所說:「當騎兵試圖以突擊行動對抗重型部隊時,步兵顯示出他的優越性。隊形中的徒步士兵在交手搏鬥中比無蹬騎兵佔據優勢,因為地面提供了更好地作戰平台,他可以集中精力戰鬥而不必分心。」但是這並非意味著騎兵對於步兵是束手無策的,在這場戰役中騎兵同樣取得了值得稱讚的戰果,首先是希臘聯軍的左翼縱隊在行軍途中遭到底比斯騎兵突襲,有數百人戰死,余者潰散。第二,在步兵已經潰敗後,同樣有部分波斯騎兵堅持作戰,他們威脅著希臘步兵的側翼,使他們不能追擊逃跑中的友軍,從而掩護了友軍的撤退。我們可以看出,對於騎兵而言,對付步兵最有效的戰術並非猛衝猛打直擊對方正面,這樣即使得勝也勢必傷亡慘重。襲擊對方側翼,在行軍途中攻其不備才是騎兵利用機動性,剋制步兵的不二法門。如果不是波斯軍隊指揮混亂,強行同聯軍決戰的話,那麼在撤退途中,希臘聯軍很可能由於缺乏補給和波斯騎兵的不斷騷擾而失控潰散。而波斯軍隊在失去這一勝機,在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山地同希臘部隊開戰後,又沒有及時調整部署,命令騎兵下馬充實陣線,或是向希臘軍隊側翼施加壓力。其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波斯軍隊強大的騎兵力量除了在戰場上為希臘人指示目標和便於奔逃外,可謂是一事無成。

四、小結

這場戰役表現出了與希臘-波斯戰爭中其他戰役相似的局面——波斯將領在戰略上的老練和毒辣為他們低劣的戰術指揮和低素質的部隊所拖累。而希臘人雖然在戰略上一頭霧水,但憑藉訓練有素的重裝步兵和可圈可點的戰術指揮卻總能反敗為勝。保薩尼阿斯在第一次轉移陣地,搶佔攻擊位置後,居然採取守勢,等待波斯人主動上門挑戰。將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結果眼睜睜的看著波斯騎兵搗毀水源,切斷補給,將聯軍逼入絕境,陷入戰無可戰,守無可守的境地才匆忙撤退。而撤退行動也是一片混亂,左翼的雅典人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沒有執行命令,佔據普拉提亞城牆之外赫拉神廟前面的陣地,停留在危險而孤立的陣地。而斯巴達人同樣因為阿莫姆法萊托斯的固執把最好的時間用於無用的爭吵,而喪失了在夜幕掩護下安全撤退的機會,結果撤退行動為波斯人所察覺。在勸說阿莫姆法萊托斯無果的情況下,保薩尼阿斯則撞大運般的將希望寄托在阿莫姆法萊托斯在發現友軍已經撤退後會自行向他靠攏身上。所幸阿莫姆法萊托斯見機較快才得以在波斯騎兵發動攻擊前同保薩尼阿斯的主力會和。有學者認為,此戰勝利完全依仗驍勇的的斯巴達戰士和保薩尼阿斯對局勢的準確把握。而伯里的點評似乎更加辛辣一些——希臘聯軍可以僥倖得勝完全是因為斯巴達重裝兵的紀律嚴明和作戰勇武外加走運。

推薦閱讀:

怎樣把核武器送到目標?
從軍20載副營幹7年,全能軍官老劉在軍改大潮中轉業了
「二戰最強衝鋒槍」波波沙:備彈71發 德軍人見人怕
亞丁灣護航的亞丁灣咋哪裡?
將手榴彈捆綁在一起,炸毀坦克和碉堡,是真的嗎,我們都被騙了

TAG:戰爭 | 軍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