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
目錄
關於中醫不應該西醫化的理證(認為純中醫是固步自封保守落後的人必看)
關於中醫方劑的西醫化驗(崇尚西醫化驗、認為只要提取單味葯的有效成分就夠了、認為中藥有毒的人必看)
破除對中醫的誤解(認為中醫不懂解剖學、不懂脾和腎的功能、經絡不存在以及認為中醫用人血饅頭的人必看)
中國傳統科技總論(闡述以中醫代表的另類科學的特徵,為大家提供中醫獨立於西醫的思維方式,認為中國古代無科學的人必看)
中國傳統科技基礎理論(許多人不懂陰陽五行的含義,這也阻礙著他們對中醫乃至中國傳統科技思維的理解,這也是他們把中醫視為偽科學的重要原因,這一部分講解陰陽五行、氣等概念的含義,不懂陰陽五行、氣等概念的含義的人必看)
中醫在國人心目中的印象是什麼樣的呢?療效差,常常十難一效。收效慢,需要長期服藥也許能有些效果。民國時期,曾有人提出廢除中醫,近幾年又出現了類似的聲音。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那麼有人不禁要問:承載了國人無數民族情結的古老中醫,真的難以適應現代社會么?中醫的真實面目又是怎樣的?在現代醫療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中醫為人類的健康又能做多少呢?
其實,中醫的真實面目並非「療效差,常常十難一效」,其實中醫治急性病很快,有時數劑即愈。那麼是什麼導致中醫在大眾心目中有了這種印象呢?當然是西醫化!如今的中醫大多西醫化嚴重,他們從診斷到開藥的各個環節都嚴重受到了西醫的影響,導致他們無法正確地辨證開藥,於是中醫在大眾心目中有了「療效差,常常十難一效」的印象。(當然,還有個原因就是有些中醫本來能很快治病,為了謀取生存就故意不開好葯讓你一直吃藥或者使用西醫儀器)
有人說中醫拒絕西醫化是固步自封,不能與時俱進,其實不然。但是現在我們論證這一點時只會說中醫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古人智慧勝過今人,科學永遠趕不上中醫,這種論證很片面,在論辯中很容易處於下風,現在,我要提供一個嶄新的觀點:科學不是只有西方科學一個體系,現代科學姓西不姓中,中醫是另類科學,不同科技各自特點無所謂高低優劣,自然也沒有必要改造,中醫和西醫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術特點,應該做的是在保持自身理論體系完整、互不干擾對方正常發揮作用的前提下,互補長短、各顯其能,而不是雜糅出個四不像,否則會互相干擾對方正常發揮作用,作用各環節無法有序交替,降低療效。
有人辯解說中醫有幾千年的積澱,西醫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其實這種觀點很片面,
還有人說中醫是外星人的饋贈或史前文明的遺物,他們是這樣想的:「中醫能指出西醫幾千年後才能指出甚至至今都不知道的規律,而處在古代的人們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所以中醫一定是外星人的饋贈或史前文明的遺物,其實,決定一個文明對世界了解程度的不只是文明發展程度,還有文明本身認知世界的方式,中國傳統科技不注重還原論,而是從宏觀上研究分類,這樣西方科學要研究很多微觀事物才能弄清楚的宏觀規律(還原論並不擅長於研究宏觀規律,後文對中國傳統科技的介紹有詳細說明),中國傳統科技在形成初期、文明相對落後的階段就已經根據陰陽五行太極八卦等宏觀上的研究分類弄清楚了,根本不需要從什麼外星人或史前文明那裡弄過來,只需要今後根據實際需要一步步細化
許多人按照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把中醫的醫理如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視為牽強附會之詞,認為應該與時俱進,用西醫的細胞等概念,認為中醫醫理是科技不發達時期的產物,是錯誤的,西醫醫理是科技發達時期的產物,是正確的,其實這是個誤解。他們認為科學只有一個,不應該分東西方,認為現代醫學是不分東西方的,於是用西方科學的標準評判中醫,發現不符合,便認為中醫是「偽科學」,認為相信中醫的人都是科學文化素養不高的人,他們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會相信中醫,其實,科學不是只有西方科學一個體系,現代科學姓西不姓中,中醫使用與西醫不同的角度研究人體,自然會得到不同的理論體系,不同學術體系有著不同特點,評判標準不能完全互相套用,比如你能用芭蕾舞的評判標準評判京劇嗎?所以,不能用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評判中醫。
可以說,中醫和西醫想表述的醫理是一致的,只是切入闡述的角度不同。
科學不是只有西方科學一個體系,中醫是另類科學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中國傳統科技是一套有著悠久歷史的科技體系,而且科學形態與西方科學迥異,自成體系。當然,大家會感到莫明其妙了:「中國傳統科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科學怎麼不只西方科學一個體系?」關於中國傳統科技的具體內容,後面的樓層會做詳細介紹。許多人認為真理是確定的,所以科技只有一種,是一元的,這是混淆了真理與探尋真理的方法、真理的表達形式的概念。真理是確定的,但是探尋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世界,就會得到不同的探尋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達形式。把西方科學認識世界的方法以及表達真理的形式作為衡量「科學性」的標準,認為不符合西方科學認識世界的方法以及表達真理的形式的學術體系是「偽科學」,是以偏概全、荒謬無稽的,必將扼殺大量有價值的科學技術、成為阻礙科學發展的鎖鏈。
用一個比喻讓大家更好的理解:世界就像一個圖書館裡的所有圖書,不同的科學體系採用不同的標準將這些圖書進行分類,得到的結果自然也有不同,甲分類方式得到的一個類別含有圖書ABC,而在乙分類方式中圖書ABC分屬於三個不同類別,而乙分類方式的一個類別含有的另外三本圖書DEF,在甲分類方式中同樣分屬於三個不同類別,兩種分類方式得到的類別相互交叉,就像這樣,中國傳統科技的一個概念可以分屬於西方科學的幾個概念,就像某種分類方式中的一個類別含有的所有圖書可以分屬於另一個分類方式的若干類別一樣,如中國傳統科技的「氣」是對所有相對彌散的存在形式的統稱,包括西方科學物質中的氣體,也包括西方科學的能量、信息、場(如電場、磁場),還包括西方科學某些暗物質、暗能量,以及一些西方科學未發現的存在形式,而西方科學的物質,也分屬於中國傳統科技的「氣」和「質」(氣體屬於氣,液體固體屬於質),就像你不能用一種圖書分類標準評判另一種圖書分類方式得到的結果一樣,你不能用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評判中國傳統科技。而你現在用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覺得「氣」無法準確對應西方科學的某個概念,便把它打為玄學迷信,不是很可笑嗎?這難道不和用足球標準評判籃球一樣荒謬嗎?比如說,水在零度以下凝固為冰,因為寒冷時運動變化緩慢,符合陰氣的穩靜恆定從而活動作用範圍狹小的象(從微觀上來說,分子熱運動減輕,從宏觀來說,物體運動速度變慢,擴散速度變慢,如一塊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變慢),所以可以說,水在陰氣的作用下凝聚為冰,而現在你卻按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說科學沒有陰氣的概念,說在科學體系外另創概念是偽科學迷信,這不是很荒誕無稽嗎?這不是很霸道嗎?。再比如說,有些病由細菌病毒感染產生,細菌病毒運動特徵符合風邪的來去疾速,善動不居,輕揚開泄、動搖,且無孔不入善行而數變、變幻無常(「善行」,指風性善動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徵)的特徵,所以我們當然可以說這些是由風邪導致的病(風邪應該歸屬 中國傳統科技「氣」的概念,指的是擁有這些特徵的氣,絕不是指單個細菌病毒),而你現在卻說現代醫學沒有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中醫連細菌病毒都不知道,是偽科學、時代落後的產物,這不是很可笑嗎?可正是在這個思路引導下,某些人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連傷寒細菌都沒有發現,他們卻忽視了《傷寒雜病論》將風邪與其他邪氣混合使用,可以同時表示含有細菌病毒等病原體(風邪)和它們的性質(寒邪、暑邪等),風為百病之長,通過病原體這種風邪的運動,病原體附帶的其他性質這種邪氣就可以傳播出去,也沒注意《傷寒雜病論》里的「傷寒」並不單指傷寒病,而是廣泛地指代一切外感病;再比如說瘧疾,他們說中醫不知道瘧原蟲。
當然,有人試圖用「科學無國界」來說明沒有西方科學以外的科學體系,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科學研究的成果,應該由全世界共同享用,和「藝術無國界」一個意思,不是說沒有西方科學以外的科學體系。
可以說,中國傳統科技和西方科技想表述的道理是相同的,只是它們切入的途徑、闡述的角度不同,你當然只能以它們陳述對象為標準比較,不能以切入的途徑、闡述的角度不同就判定。
還有人說,中醫概念模糊,什麼元氣、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精神,就是玄學,其實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了西方科技的語言環境,覺得這些概念無法與西方科學概念準確對應,便無法理解,於是覺得是玄學,概念模糊,還是那句話,不同學術體系有著不同特點,評判標準不能完全互相套用,比如你能用芭蕾舞的評判標準評判京劇嗎?這難道不和用足球標準評判籃球一樣荒謬嗎?所以,不能用西方科學的評判標準評判中醫。
還有人會說,就算中醫是另類科學,中醫也落後於西醫吧?中醫相比西醫就像蒸汽機相比電動機,西醫有那麼先進的儀器,深入分子水平的論述,比中醫先進得多。任何學術體系都不應該固步自封,要與時俱進、創新,不斷完善自我,西醫有那麼先進的東西都是現在的水平,還有許多疑難雜症,中醫連這些東西都沒有,還能能耐到哪去?療效能先進到哪去?西醫都治不了的病,更別說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的中醫了,這也不對,中西醫是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術特點的學術體系,二者的不同決定它們互有長短,無法用同一評判體系評判,自然也就無所謂高低優劣,各自特點所具有的優勢是對方無論發展到何種地步都達不到的。中西醫各自診療體系是在不同的學術體系下選取形成的,融入了適應各自學術體系的特點,不適合用對方原理運用,比如中藥成分及作用原理複雜,西醫的還原論難以駕馭,中醫的取象比類卻能輕鬆運用。一個學術體系發揮作用有前提,就是自身內部整齊有序,作用各環節有序交替,正常發揮作用過程不受干擾,現在你把中西醫生硬得結合起來,把整個理論實踐體系都弄混亂了,中西醫因不同的性質互相干擾對方正常發揮作用,作用各環節無法有序交替,還能發揮作用,治好疾病?那真是天大的笑話!
一些中醫藥大學教授也大放厥詞,說什麼「與西醫結合是中醫的唯一出路」「純中醫沒有發展前途」,能說出如此荒謬可笑的話,這些教授真是誤人子弟。不錯,中醫確實要與時俱進,要創新,但與世俱進不等於西醫化,中醫是有著與西醫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術特點的學術體系,有自己不同於西醫的獨特的發展方式,難道提取中藥成分才算創新,新配製一些方劑就不算創新?難道用西醫原理開中藥才算創新,隨實際需要將診療分得比黃帝內經更細就不算創新?比如說可以將元氣分得更細,如與豬元氣相同部分、人獨有的部分,將脾胃不合分成更細的類型;再比如說,還可以發明「補元氣儀」,技術手段不低於西醫,但都是運用中醫醫理運作儀器。西醫經過發展,相比中醫確實有一些優點,但並不應該生搬硬套,不能直接套用細胞核糖體等概念,否則就把整個理論實踐體系都弄混亂了,要把它翻譯成中醫的語言表達形式如陰陽五行氣血津液才能運用,就像有人發現別人書法用筆力度不如自己,可以幫他改進,但不能將自己書法的所有特點都強加到他上面,不能破壞他的風格,否則會破壞書法的多樣性,而是將自己用筆力度的書法優勢轉化成他的風格傳輸給他。後面的樓層會講怎樣把一些西方科學知識翻譯成中國傳統科技的語言表達形式。一個學術體系創新要建立在繼承基礎上,保持自身獨立特色,為了創新拋棄中醫自身特色,那還能叫中醫嗎?那乾脆不要中醫算了。他們認為中醫要西醫化來與時俱進,根本就是認為只有一個科學,認為古人科技不如現代人,實際上,中醫是另類科學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不同的科技有不同的發展路線方式,並不是把自己改造成另一套體系的科技,不同科技各自特點無所謂高低優劣,自然也沒有必要改造。
有人會問:「既然不能生硬地結合在一起,有機地結合總行吧?」等你什麼時候把中西醫不同的思維方式結合在一起,再談有機地結合,有人說,中西醫結合對許多疾病的治療取得了突破,會引發科技革命,當時制定中醫藥法的時候,就有人大代表提出了這種觀點,還扯什麼「」,當然,如果西醫在中醫取象比類方向尋找自己尚未發現的部分、作用機理,確實可能引發科技革命,從中醫的診斷治療方法中確實可以找到一些啟迪,轉化成自己的診斷治療方法而攻克一些疑難雜症,但這不等於把中西醫生硬得結合起來,你看看現在西醫化嚴重的中醫院,有幾個醫生治得好病?連常見病都治不好,何談對許多疾病的治療取得突破,引發科技革命?
當然,有人會質疑:「難道中西醫結合沒有取得成效嗎?維C銀翹片不就是最好的中西醫合劑嗎?還有,把抗瘧劑的中藥和西藥合用,不也很奏效嗎?」說白了,這就是瞎貓碰上死耗子,運氣好而已,你看更多時候,中西醫合劑奏效了?開那麼多中西醫合劑,非但吃了一兩年都治不好病,還吃死人,比如上次靜安中西醫結合醫院開了一大堆何首烏,不就把人治死了?中西醫結合奏效只是極個別案例,用極個別案例說明它有用,真是荒唐可笑。更何況,維C銀翹片只不過是有療效,它不能按中醫醫理開,也不能按西醫醫理開,因為它本身也是個四不像怪胎,只能胡亂投出去才可能瞎貓碰上死耗子治好某些種類的病,而且
正如中里巴人所言,中醫與西醫就像國畫與油畫、茶與咖啡一樣,各有所長,本來就沒有優劣,而國畫與油畫同畫一處便為塗鴉,茶與咖啡同倒一處便為污水,中醫和西醫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術特點,應該做的是在保持自身理論體系完整、互不干擾對方正常發揮作用的前提下,互補長短、各顯其能,而不是雜糅出個四不像,否則會互相干擾對方正常發揮作用,作用各環節無法有序交替,降低療效。雜糅出個四不像後,從中醫標準看,不符合中醫診療標準,無法發揮中醫診療標準所具有的效力,從西醫標準看也是如此,不倫不類,中西醫各自的優勢都失去了。現在中醫藥大學學生受西式教育,只會用西醫儀器,用不來中醫四診,而中藥成分作用、作用原理極為複雜,還原論很難搞清楚,於是沒什麼療效,還給病人留下了中醫治病慢的錯覺(其實中醫治急性病很快,有時數劑即愈,當然,還有個原因就是有些中醫本來能很快治病,為了謀取生存就故意不開好葯讓你一直吃藥或者使用西醫儀器),卻反過來說陰陽五行的不是,說中醫固步自封,真是可笑!可悲!
西方科學的特點是這樣的:十九世紀的解剖學著作不能用作現在的教科書,探尋萬物原理也不可能從老祖宗那裡找答案,而中國傳統科技的《易經》等由取象比類產生的事物卻非但不會被推翻,而且亘古彌新,永遠都能用作指導。因為西方科學力圖尋找最簡單的成分來描述宇宙規律,而整體內部結構極為複雜,很難全部掌握枚舉,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並不能完全準確說明宇宙規律,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經常是今天發現了某些部分規律,明天又發現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結論的部分規律推翻了今天的結論,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來也會相當麻煩,而取象比類直接取出萬事萬物共有的「象」,不論再發現什麼,這個象都是通用的,自然日後無論怎樣細化都不會被推翻。打個比方:南北朝時北齊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時勇毅聰慧,老爹高歡有一天想試試六個兒子的才幹,拿出一團亂絲讓幾個兒子理清,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說「亂者須斬」,頗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學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亂絲的諸子,得出結論很累,又經常犯錯被推翻,中國傳統科技則如同快刀斬亂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遠不會被推翻。
正因如此,西醫得出一個結論、找出大多數疾病的完整發病機理都極為困難,治病手段更無從談起。人體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各種過程都極為複雜,而還原論只要發現疾病與某種物質、結構有關,就很容易斷定就是某種物質、結構導致的,實際上這種疾病與很多物質、結構有關,就比如糖尿病不只與胰島素有關,還與很多更深層次的物質、結構有關,所以西醫所得到的發病原因往往很片面,而且往往只找到了直接病因,沒有找到根本病因,而西藥大多數是純化學產品,缺少自然整體各部分的協調平衡,自然偏性大,副作用也大,就像一個生態系統,需要多種生物相互作用達到協調平衡,如果只有一種生物,它就會崩潰一樣,如當時三北防護林單一種植樟子松,結果被蟲消滅得差不多了,人體也一樣,如果單用一種簡單成分,沒有系統的協調平衡,就會因為偏性過大破壞人體的生態平衡。因為一個整體內每個部分都需要和其它部分共同作用才能維持自身的某些功能。西藥經常用小白鼠檢驗副作用,且不說小白鼠與人的差別,就西醫那套今天搞一套,明天又推翻的指標可靠嗎?西醫的弊端,反而就在於看似先進的深入分子水平研究。中醫在一些方面確實不如西醫先進,如遺傳學、外科手術,但並不代表思維方式與療效因此比西醫差,因為取象比類沒有還原論那麼複雜、累而且得出的結論可靠,中醫能方便快捷地找到疾病的成因並找到治療方法,療效走在西醫前面,治好許多西醫治不了的病,結論也更可靠。也正因如此,吃死人的葯,都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比如上次靜安中西醫結合醫院開了一大堆何首烏,不就把人治死了?用西醫標準開的中藥並不可靠,因為西醫根本就沒搞清楚中藥作用原理。
有人說中醫衰於中藥,這話確實有道理,但我倒想問問:「為什麼中藥不行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藥的養殖採摘不再以中醫理論指導,而是按照西方科學的觀點進行,於是,本來在某個特定時期採摘才有療效的中藥,卻按照西醫理論,認為中藥發揮作用的只有所謂的「有效成分」,中藥作用和時令沒有關係,於是不按照時令採摘,結果藥材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就拿人蔘來說吧,他們認為人蔘只有人蔘皂苷能發揮作用,和其他成分沒關係,於是認為根本就不需要按照時令採摘,只要有人蔘皂苷就行了,於是他們開始人工培養,還說人工培養的更為優良,因為含有更多的人蔘皂苷,可是呢?人工培養的人蔘藥效與野生人蔘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考試時還是要寫人工培養的人蔘藥效功能更高);
20世紀90年代,在日本發生了一個「小柴胡湯事件」。小柴胡湯為張仲景所創,
辨別好中醫的方法: 不要看門頭大小裝修程度、不要看職稱名頭、不要看有證無證、不要看年齡(是不是老中醫)、不要看師承何人、不看旗匾數量、不看病人多少、不輕信口碑。好中醫治急性病很快,有時數劑即愈,就像倪海廈說的「感冒在三天內沒醫好的(中醫),再回去多讀書」好中醫治病不開西藥,不用西醫儀器檢查,所以不要以為去好的中醫院就有療效了,好的中醫院用西醫儀器更多,反而更沒療效。能用草藥很快的治好急性病(如由外感引起的發燒、腹痛、嘔吐、下利等)外感病是人體最外層的病,常見病,能不能用草藥在短時間內(1-2天)治好外感病是中醫基本功扎不紮實的體現,如果連基本功都沒練好,這樣的中醫就不合格,更別說治大病了。如果把一個感冒發燒三十八九度的病人交給一個假中醫,能把他嚇死,他會讓病人趕快去輸液的。一般對症的中藥病人覺得不難喝,雖然常人覺得難喝,但有時候如果開的中藥只顧著除去病證,沒有注意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藥,就會讓人感到苦(比如不變方劑的偏方、祖傳秘方),比如在病證太重達到拒葯程度時時沒有開適當的葯和緩而是強攻,那就會感到苦,就像直言進諫會觸怒別人,但曲諫能讓人接受一樣。如果外邪過強,你的感覺也會被外邪控制同化,外邪受到攻擊時會不舒服,這樣你也會覺得難喝,比如讓毒癮嚴重的人戒毒會使他感覺痛苦。舉一個《妙法蓮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的故事: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葯,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葯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痴,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余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葯、而謂不美。
這段經文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位良醫善於治病,他有很多孩子,有一次他有事去了別的國家,這時候他的孩子們誤服毒藥,於是患病在地上掙扎
樓主鄭重聲明:我引用這些西醫化驗並不是說應該用西醫視覺衡量中醫,而是寫給那些崇尚西醫化驗的人看的,初步消除他們一些誤解,畢竟沒有西醫化驗他們無法信服
前文曾說中藥成分及作用原理複雜,西醫的還原論難以駕馭,有人不服了:「有什麼複雜的?不就是化學成分發揮作用嗎?跟西藥有什麼區別?」甚至認為把一味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就可以了,方劑的君臣佐使根本沒有必要;認為中藥的毒副作用必須經過現代醫學小白鼠實驗檢驗,當時中醫藥法規定經典名方無需檢驗,他們不服,說什麼中醫根本就不懂藥物的副作用,即使是中醫古籍,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現代科學檢驗,也是不可靠的,認為這是把病人當小白鼠;既然這些人崇尚西醫化驗,那我就讓他們看看下面這些內容。(以下化驗大多出自《中國智慧的奇葩·中醫方劑》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祝世訥著,各處化驗的具體出處,《中國智慧的奇葩·中醫方劑》注釋都有,這裡就不贅述了)
有人認為中藥不能加熱,否則會破壞其有效成分,那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它原來的成分,而是它加熱後所形成的新成分?這時候如果還按照所謂的「中藥不能加熱,否則會破壞其有效成分」來使用藥,不僅治不了病,還會適得其反,甚至讓別人誤以為中醫沒用
一些人不懂方劑作用原理,做了大量拆方研究,但都不成功,原因是拆掉了方劑各葯之間的相互作用,為什麼屠呦呦研究那麼多抗瘧疾的葯會失敗?就是因為她忽略了方劑內各葯的相互作用及其轉化,那些葯本來是在一個方劑里與其他葯配合才能發揮作用的,可她偏要拆開研究,一個個化驗成分,所以她失敗了,最後只從青蒿中找到了成功;僅憑對一味中藥成分的分析發現毒性成分就認為其有毒,不能用,甚至說中醫毒死人,卻沒注意其他葯可以削弱其毒副作用,如只憑常山含有毒性物質就斷定其會毒死人,不能用,卻忽視了方劑內其它成分對其毒性的抑制;只憑某味葯體外實驗無用即斷定其無用,說中醫沒用騙人,卻忽視了它在體內的轉化及間接作用,如只憑一些清熱解毒藥物體外實驗雖可抑菌,但濃度很高,在體內難以達到這樣的高濃度就斷定其無抑菌用,卻忽視了它在體內的轉化及間接作用,這些也是西醫與西醫化的中醫用所謂「有效成分」開藥無效的重要原因。還有人認為,中藥的某些成分會被消化系統破壞,要用注射劑,然而他們不知道中藥成分正需要消化系統的轉化才能發揮作用
方劑的「合群之妙」基於方內各葯的藥性,但不是方內各葯之藥性簡單相加之和,而是方劑作為一個整體,其功效是在整體水平上「大於」「突現」出來的,只存在於方劑的整體水平,整體功效的有些內容是方內各葯所不具有的。如果把方劑拆卸、還原為方內各葯,方劑的整體功效就不復存在。
例如交泰丸,由黃連、肉桂兩味葯組成。黃連苦寒,有清熱瀉火、清熱燥濕、解毒療瘡等功效;肉桂辛甘大熱,有溫中補陽、散寒止痛等功效;兩者對大腦皮質和中樞神經均無興奮或抑制作用。但是,把這兩味葯相伍為方,能「交通心腎於頃刻」,具有交通心腎、清火安神的功用,主治心腎不交之怔忡失眠。
再如茵陳蒿湯,由茵陳、梔子、大黃三味葯組成。茵陳能清熱、
每個方劑都是一個系統,都遵循「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規律。就單方而言,一味中藥就是一個系統。葯內雖然包含著多個層次和多種成分,各個層次和成分都有其特定的理化屬性和作用功效,但是中醫認定和使用的,是存在於葯的整體水平的屬性和功效,即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大量的現代葯化、藥理研究已經證明,中藥的這些屬性和功效只存在於葯的整體水平,把中藥分離、提純到其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並不具有葯的整體屬性和功效,把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藥性、藥效累加起來,也不等於或不能解釋葯的整體水平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因此,單方所使用的,是葯的整體屬性和功效,是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合群之妙」。
就復方而言,是更加複雜的系統。復方由兩味以上中藥組成,方內各葯既包含著葯內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藥性、藥效,又以葯的整體水平的藥性、藥效參與到復方中;每味中藥只要配伍到方劑中,就失去了單獨作用的自由,受到方劑結構的制約和控制,與方內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實際上被約束和調整到一種特定狀態,成為形成方劑整體功效的一種構成因素或轉化條件,被制約著發揮方劑整體功效所需要的那種作用。
西醫使用西藥也要處方,處方中常常使用兩種以上的西藥,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兩種以上藥物的作用是各自獨立並行的,不允許多種藥物互相作用,治療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把蛋白酶抑製劑與多種抗病毒藥物混合使用,同樣如此。西藥處方的總功效,大多數情況下是各藥單獨作用的並行,不講甚至不準「大於部分之和」 的整體功效。而中醫使用方劑所講究的,是中藥需要通過多種藥物互相作用增強療效、減弱副作用
研究發現,組成方劑的中藥在煎煮和生效過程中,各葯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和改變藥性和藥效,有的會產生新成份發揮原葯所沒有的作用。
各葯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在不發生化學反應時影響、增強和改變各自的藥性和藥效。如白虎湯,最早見於東漢末年張仲景著的《傷寒論》一書,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葯組成。歷代中醫奉它為解熱退燒的經典名方。中醫認為「白虎」為西方金神,對應著秋天涼爽乾燥之氣。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熱作用迅速,就像秋季涼爽乾燥的氣息降臨大地一樣,一掃炎暑濕熱之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虎湯除了具有解熱作用外,還有增強機體免疫作用。白虎湯退熱作用:《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6):43,白虎湯具有顯著的退熱作用,其中單用石膏退熱雖快,但作用較弱而短暫;知母退熱雖緩,但作用較強而持久。兩葯合用,退熱效果更加顯著。
葯間相互作用能引起化學組成的變化,形成新物質,生脈散通過煎煮,人蔘皂苷水解轉化,使Rg3、Rh1從微量成分變為主要成分,同時產生新成分5-HMF; 麻杏石甘湯中甘草與麻黃配伍,其成份甘草酸與麻黃鹼形成鋅絡合物,藉助其脂溶性進入細胞內與核酸結合,影響微生物核酸的正常生化功能,發揮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方劑配伍的化學研究發現,藥物在配伍前後,有效成分在煎煮過程中的溶出率有明顯差異,柴胡與牡蠣同煎,牡蠣可中和酸性物質,能抑制柴胡皂苷的分解,可提高柴胡皂苷的煎出率;葛根與含蘆丁、槲皮素的藥材同煎,蘆丁和槲皮素的溶解度比在沒有葛根的純水中增加6.5倍;黃連與吳茱萸配伍,可使黃連中小檗鹼的溶出率降低。
相畏——一種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抑制。研究發現,毒性成分在煎煮過程中的溶出率也有明顯差異,檳榔與常山配伍,檳榔中的鞣質與常山中的生物鹼可生成鞣酸生物鹼沉澱,通過沉澱反應降低常山生物鹼的溶出率,收到降毒的效果;附子中含有的烏頭鹼毒性極大,甘草中含有甘草酸,附子配伍甘草,在合煎時甘草中的甘草酸與附子中的烏頭鹼形成復鹽使烏頭鹼的溶出率降低22%,故有「附子得甘草性緩」之說。
對麻黃湯進行的現代研究發現,通過君臣佐使配伍後,該方的作用功效及有效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證實麻黃配桂枝可以汗,桂枝與麻黃協同發揮解熱作用;麻黃配杏仁則入肺平喘止咳,麻黃配桂枝及杏仁可祛痰抗炎;麻黃湯各葯配伍煎煮後,麻黃鹼的含量較單味麻黃水煎液中的含量增高,而減去與麻黃配伍的任何一味葯,或變化方中的藥量配伍比例,麻黃鹼含量都會明顯減少。實驗顯示,配伍中確實力大者為君,臣葯佐葯對君葯的功效有加強作用。
大多數西藥不允許藥物在體內轉化出新成分發揮原來沒有的藥效,只允許轉化後排出體外,而中藥需要藥物在體內轉化出新成分發揮原來沒有的藥效
特異性是西藥作用的特點,其葯代動力學闡明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是,西藥進入體內在發揮藥理作用之前,藥物本身不發生什麼變化或轉化,通過吸收進入血液,經血液循環運轉至各組織器官,發揮藥理作用,最後被排出體外。在這個代謝過程中,不允許藥物通過轉化產生或發揮原來沒有的藥理作用。但它有另外一種性質的轉化,即在代謝酶、特別是肝臟藥物代謝酶的催化作用下,發生一定的化學變化(滅活或活化),使藥物以水溶性高的解離型代謝物迅速從腎排出。這種轉化的目的不是治療,而是促使藥物排出體外。
方劑的葯動學和藥效學機制和過程與西藥不同。方劑進入體內,同樣有藥物的運轉、吸收、分布、排泄等過程,但是,還有許多西藥所沒有的更複雜的轉化機制和過程,而這是方劑生效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① 轉化環節多樣。遠不限於代謝酶和肝臟,幾乎涉及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所有層次。一個方劑往往同時或先後通過幾種不同環節的轉化,最後從整體上發揮綜合治療效應。
② 轉化的性質複雜。不只是一般的化學反應或生物學轉化,不只是為利於腎臟排泄而進行的轉化,而是通過轉化,產生出二次產物或效應,甚至多次產物和效應,進而發揮特定作用,呈現為治療功效。
③ 轉化的作用深刻。方劑對病機的調理,是從系統、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層次上,對生命活動的基本機制進行的調節,使這些機制從不正常的狀態恢復到正常狀態
經體內微生物系統的轉化而生效
研究發現有些中藥被微生物轉化出的代謝產物,對另外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如一些清熱解毒藥物,體外實驗雖可抑菌,但濃度很高,在體內難以達到這樣的高濃度,其在體內作用是由微生物轉化而來,如穿心蓮、金蕎麥、白花蛇舌草無論在體外或體內均無明顯抑菌活性,卻可治療感染性疾病;穿心蓮水溶性黃酮部分體外抑制痢疾桿菌力較強,但對痢疾患者卻無效,抑菌力很弱的內酯部分的療效反而明顯。(孫孝洪《中醫治療學原理》,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第154頁)
蘆薈苷的瀉下作用,經大鼠實驗發現,蘆薈苷對普通大鼠完全無瀉下作用對無菌大鼠也無瀉下作用,但使無菌大鼠單一地感染人的代謝菌,則可引起劇烈腹瀉,顯示蘆薈苷的瀉下作用是由人的代謝菌轉化出來的。(小橋恭一《中藥有效成分與腸細菌的關係》,《醫學與哲學》,1995年,第11期,第598頁)
中藥中所含的多種苷類成分,因其分子量大、親水性高,不易被腸道直接吸收,只有被益生菌水解成苷元才能被腸道吸收發揮藥效作用。
通過調理腸道的微生物定植條件,糾正細菌易位,呈現為抗細菌感染功效。細菌易位是腸道細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其機制是腸道黏膜的某些異常改變,使原有的微生物定植條件發生異常,原籍菌不能生存,外籍菌移位來定植,由菌群移位形成感染。研究發現,在大黃的多種作用中,有一種重要作用是促進腸蠕動、清除腸道內細菌和內毒素、改善和保護胃腸黏膜屏障、糾正細菌易位,由此可以治療由細菌易位而發生的腸道感染性疾病。(陳德昌等《大黃對腸黏膜的保護作用》,《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4年,第6期,第329頁)
經與藥物代謝有關的生理生化過程改變成分發揮原來沒有的藥效
六味地黃丸有多種治療功效,有些功效無法從原葯的藥理作用來解釋,有人進行「六味地黃丸的體內直接作用物質及葯代動力學研究」,實驗中分析鑒定出口服六味地黃丸後11個血中成分及其生葯來源,其中有4個成分為代謝中的新產物,這些代謝產物可維持長時間的血葯濃度平台期,與口服單體化合物的體內行為明顯不同。發現1號成分5-HMFA是由地黃、澤瀉、山茱萸三味中藥在代謝中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新成分,可明顯地改善實驗動物的血液流變、血小板聚集率、細胞黏附因子等,有很好的補腎功能,顯示5-HMFA為六味地黃丸治療衰老和血瘀的有效物質基礎。(衣曉峰等《千年古方六味地黃丸——配伍規律被揭示》,《中國中醫藥報》2007-07-19)
中藥通過對身體某些部分的作用間接轉化出藥效,西藥大多數只能通過藥物本身直接作用產生藥效,只要少數能間接作用,過程也較簡單,遠不如中藥過程複雜
研究發現,補腎方在臨床治療中呈現出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不足的病症有治療功效。但研究證明方內各葯均不含類皮質激素樣物質(或其前體)。在實驗中發現,如果把實驗動物的腎上腺切除,則該方不再呈現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而有些助陽葯,臨床上有明顯增強性功能的作用,但在切除性腺的動物身上,則無這種激素樣作用,顯示性腺在葯與效之間起了中介轉化作用。(姜春華、沈自尹《腎的研究》,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第166頁)
近年有研究發現,二地鱉甲煎能抑制睾丸間質細胞凋亡,可能是中藥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機制之一;(應薦等《補腎滋陰法對腎上腺皮質激素型腎陰虛大鼠睾丸組織超微結構的影響》,《中西醫結合學報》,2006年,第6期,第620頁)歸丸、右歸丸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的組織結構,延緩其老年性變化,由此而生的效應卻難從左歸丸、右歸丸的藥理成分直接說明。(龔張斌等《補腎方葯對老年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所屬組織結構形態變化的影響》,《遼寧中醫雜誌》,2006年,第1期,第103頁)
關於中藥的抗腫瘤研究發現,中藥不僅可干預癌細胞的正常代謝、破壞癌細胞的結構、抑制癌細胞的生長,還可通過改善血液理化特性、調節人體免疫功能,來增強抗癌能力,抑制致癌化學物質的致癌作用,防止癌細胞轉移;有些中藥通過對免疫細胞及因子進行良性調節,干預腫瘤細胞逃逸,發揮扶正抑癌的作用。(陳明明等《扶正抑癌中藥免疫調節作用的研究進展》,《中華醫藥雜誌》,2007年,第1期,第61頁)
研究發現,人蔘是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代謝系統、免疫系統的良性調節,才轉化和表現出多種重要功效。前蘇聯學者拉扎雷夫曾把這類藥物及作用稱為「適應原」,它能調理和改進機體的適應功能,增強非特異性防禦能力。已知人蔘、紅景天、刺五加、冬蟲夏草等屬於這類藥物,黃芪、党參、五味子等也有「適應原」 的作用
有人認為中藥不能加熱,否則會破壞其有效成分,那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它原來的成分,而是它加熱後所形成的新成分?生酸棗仁可以治療嗜睡而熟酸棗仁可以治療失眠,要知道,這時候如果還按照所謂的「中藥不能加熱,否則會破壞其有效成分」來使用藥,不僅治不了病,還會適得其反,甚至讓別人誤以為中醫沒用
一些人不懂方劑作用原理,做了大量拆方研究,但都不成功,原因是拆掉了方劑各葯之間的相互作用,為什麼屠呦呦研究那麼多抗瘧疾的葯會失敗?就是因為她忽略了方劑內各葯的相互作用及其轉化,那些葯本來是在一個方劑里與其他葯配合才能發揮作用的,可她偏要拆開研究,一個個化驗成分,所以她失敗了,最後只從青蒿中找到了成功;僅憑對一味中藥成分的分析發現毒性成分就認為其有毒,不能用,甚至說中醫毒死人,卻沒注意其他葯可以削弱其毒副作用,如只憑常山含有毒性物質就斷定其會毒死人,不能用,卻忽視了方劑內其它成分對其毒性的抑制;只憑某味葯體外實驗無用即斷定其無用,說中醫沒用騙人,卻忽視了它在體內的轉化及間接作用,如只憑一些清熱解毒藥物體外實驗雖可抑菌,但濃度很高,在體內難以達到這樣的高濃度就斷定其無抑菌用,卻忽視了它在體內的轉化及間接作用,這些也是西醫與西醫化的中醫用所謂「有效成分」開藥無效的重要原因。還有人認為,中藥的某些成分會被消化系統破壞,要用注射劑,然而他們不知道中藥成分正需要消化系統的轉化才能發揮作用
當然有人會問:「既然發現了這些原理,那用這些原理開藥不就行了?」其實,中藥完整作用機理很複雜,遠不止這些,西方科學的還原論無法駕馭複雜系統(原因在對中國傳統科技的講述中有介紹),比如說你有沒有想過,許多疾病的微觀機理很複雜,西醫發現的只是其中極小部分,而這些疾病很複雜的微觀機理可以分成若干類型,不同的方劑組成的不同的複雜體系正好適用不同的類型?這就不是單一成分在發揮作用,僅憑西醫判定的所謂「有效成分」無法發揮方劑的整體功效。退一步講,即使只有這些原理,也能把西方科學的還原論累得夠嗆了。
有人會問,你怎麼保證中藥這種複雜的發揮作用機理不會對人體有害?
比如說,半夏、天南星能排出津液,所以能消痰飲,但正因如此,它們具有催吐副作用,而生薑是「嘔家聖葯」,能緩和它們的副作用,所以半夏、天南星畏生薑
當然是憑取象比類適合駕馭複雜系統的特點。首先,中醫通過陰陽五行、升降浮沉、固澀瀉下中和消減了許多偏性、副作用,對人體某些部分是否直接傷害用五行的相生相剋當然,對於其他方面的偏性、副作用(並非直接傷害,而是使整體中某部分過強或過弱打破整體平衡間接破壞整體),中醫有一個綜合的評價標準:和解,如調和脾胃、和解少陽,還有補益(有好處,間接說明不會傷害),如補益氣血,當然,這個標準是有些籠統,但是它能確保基本無副作用偏性,而再加上中藥和方劑本身就是個複雜的系統,有著自身各部分之間的協調與平衡,自然少了許多簡單系統所具有的偏性,也就更能保證無大的副作用。對於合用藥物可能產生的不好的影響、毒副作用,中醫有特別的說明:相惡——兩種藥物合用,能互相牽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喪失藥效。相反——兩種藥物合用後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十八反)
還有人會問:「中醫怎麼知道這些化學原理、微觀機理?中醫開藥不就是用所謂的辯證論治?」實際上,這些只不過是真理的不同表達形式,無所謂誰對誰錯,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世界,就會得到不同的探尋真理的方法和真理的表達形式。關於這一點後文對中國傳統科技的論述中會有詳細論述,這裡就不贅述了。
用西醫醫理檢驗中藥毒副作用是不可靠的。西方科學的還原論無法駕馭複雜系統,經常是今天發現了某些部分規律,明天又發現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結論的部分規律推翻了今天的結論,憑藉西醫的所謂「成分鑒定」不能判定中藥的毒副作用,中藥的成分是複雜的,各成分之間可以相互作用、化學反應削弱副作用,即使是單位成分,西醫的認識同樣不全面。因為人體同樣是個複雜系統,它今天發現對人體某部分的影響,認為這會影響人體健康,明天發現了另一些部分原理後又認為該影響對人體有益處,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能用小白鼠實驗檢驗中藥毒副作用(它的指標對人體認識同樣不深刻,因為對人體沒有完全掌握,無法完全準確判定這些指標代表的對人體影響是否有害,今天搞一套指標,明天又推翻,而且小白鼠和人不一樣)
先初步說明為什麼西方科學的還原論無法駕馭複雜系統,取象比類適合駕馭複雜系統:西方科學的特點是這樣的:今天創立一個理論,明天又將它推翻了,永遠都要往前學,因此十九世紀的解剖學著作不能用作現在的教科書,探尋萬物原理也不可能從老祖宗那裡找答案,而中國傳統科技的《易經》等由取象比類產生的事物卻非但不會被推翻,而且亘古彌新,永遠都能用作指導。因為西方科學力圖尋找最簡單的成分來描述宇宙規律,而整體內部結構極為複雜,很難全部掌握枚舉,一般只能掌握一部分,並不能完全準確說明宇宙規律,容易忽略一些起重要影響的部分,犯以偏概全的錯誤,經常是今天發現了某些部分規律,明天又發現了另一些可以得出相反結論的部分規律推翻了今天的結論,而且即使完全掌握了,推演起來也會相當麻煩,而中國傳統科技每一種分類標準都是萬事萬物、整個整體通用的,分類後就把萬事萬物、整個整體與分類標準有關的部分全都考慮了,如取象比類直接取出萬事萬物、整個整體共有的「象」,把萬事萬物、整個整體與「象」有關的部分全都考慮了,不論再發現什麼,這個分類標準、象都是通用的,相關部分已經全部考慮了,自然日後無論怎樣細化都不會被推翻。打個比方:南北朝時北齊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少時勇毅聰慧,老爹高歡有一天想試試六個兒子的才幹,拿出一團亂絲讓幾個兒子理清,諸子皆束手,唯有高洋上前抽刀就砍,說「亂者須斬」,頗合老爹心意。西方科學就如同一根根理清亂絲的諸子,得出結論很累,又經常犯錯被推翻,中國傳統科技則如同快刀斬亂麻的高洋,方便快捷而且永遠不會被推翻。
對於一味中藥而言,它在自然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臻於至道的性質,它作用於人體,也會使人的身心遠離邪妄、臻於至道,它本身並無所謂收斂與發散,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它會有不同的體現,真正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自身祥和福氣,扶正祛邪,使人的身心舒暢調和、臻於至道。比如說桑螵蛸既有收攝的作用:固攝精氣,又有發散的作用:利小便水道。為什麼它會出現看似矛盾的作用?實際上,它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收斂與發散,它只是調節人的身體,使人的身體恢復至正常狀態、各部分之間趨向於和諧,它利小便是利下焦虛滯的小便,通過使下焦功能恢復正常;固攝精氣是防止精氣外散消耗。總之,它只是使人的身體各部分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再比如說大椎穴既能夠解表散寒,又能夠清熱解毒;杜仲既能夠升高血壓,又能夠降低血壓
首先,中醫通過陰陽五行、升降浮沉、固澀瀉下中和消減了許多偏性、副作用,對人體某些部分是否直接傷害用五行的相生相剋當然,對於其他方面的偏性、副作用(並非直接傷害,而是使整體中某部分過強或過弱打破整體平衡間接破壞整體),中醫有一個綜合的評價標準:和解,如調和脾胃、和解少陽,還有補益(有好處,間接說明不會傷害),如補益氣血,當然,這個標準是有些籠統,但是它能確保基本無副作用偏性,而再加上中藥和方劑本身就是個複雜的系統,有著自身各部分之間的協調與平衡,自然少了許多簡單系統所具有的偏性,也就更能保證無大的副作用。對於合用藥物可能產生的不好的影響、毒副作用,中醫有特別的說明:相惡——兩種藥物合用,能互相牽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喪失藥效。相反——兩種藥物合用後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十八反)
採取還原論,還會拆掉中藥的這種臻於至道的性質,把中藥的作用看成不加好壞的一味地作用,實際上,中藥是有善惡,分君子和小人的,中藥的「君子」體現在中藥本身臻於至道,調節人的身體,使人的身體恢復至正常狀態、各部分之間趨向於和諧,扶正祛邪,使人的身心舒暢調和、臻於至道;中藥的「小人」體現為中藥本身並不成熟,某種性質過於強烈,不加好壞地一味作用,比如說金石這種比較簡單的個體,它們是無情之類,處於發展的開始階段,才發展了一點,很不成熟,不懂事,離臻於至道還很遠,會「任性」,不論作用對象好壞一味作用,因為任著自己的藥性,所以偏性強大,毒烈之氣過強,只能用來以毒攻毒(有情之類比無情之類更加臻於至道)。
就拿神農本草經的上中下三品葯來說,上品葯是大聖人,它不僅能治病,還能讓你久服輕身不老,因為與人比起來,這些葯本身更加臻於至道,因而它們更加具有祥福之氣,能夠扶正祛邪,引導人的身心舒暢調和、臻於至道,但是這些藥物因為臻於至道,作用較為平和,需要長時間才能發揮藥效;中品葯臻於至道的程度和人接近,所以它們只能夠使人恢復到正常狀態,而不能使人在正常的基礎上進一步臻於至道,所以描述中品葯時,說它治什麼病的言辭多了,而說它「久服輕身不老」之類的話少了;而下品葯臻於至道的程度還不如人,它們很不成熟、不懂事,胡來亂來,任著自己的藥性發揮作用,因為任性,所以偏性強大,毒烈之氣過強,會破壞人體的平和、舒暢調和,只能以毒攻毒,不能久用,附子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中藥里添加某些化學物質、轉基因是不對的,因為你添加的東西就像那些下品葯一樣,很不成熟是小人,添加到中藥里,會破壞中藥臻於至道的性質
另外,一個臻於至道的整體是不怕病原體突變的,這個整體有著複雜的機制,它可以對付任何邪妄,不論病原體如何突變,都無法產生耐藥性,這個整體可以對付一切形式的邪妄。所以說,與其用青蒿素,不如直接用黃花蒿,青蒿素能引發耐藥性,而黃花蒿不會
推薦閱讀:
※中醫衰敗的真實原因,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西醫化!(4)
※原來睡眠型癲癇這麼可怕!還是用這種方式治療好!
※嘴裡發苦是怎麼回事?醫生提醒:可能是病!內附食療方
※喝中藥有副作用嗎?是葯三分毒?
※金匱要略必背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