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歷史】赤壁之戰(下)

【地圖上的歷史】赤壁之戰(下)

長平之戰,垓下之圍,大意失荊州,這些熟悉的歷史故事,被歷代文人騷客傳唱至今,已經是家喻戶曉。但這些故事發生的舞台--長平、垓下、荊州,基本上只有當地人會津津樂道。實際上,地緣位置和地理條件,一直深刻的影響了歷史事件的走向,明白了地理,才能夠真正理解這些事件背後的邏輯。

從地理的角度重新理解那些熟悉的歷史故事。

系列文章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由於純屬手打,全憑興趣,更新會略慢,一兩個星期一篇吧)

本文摘要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舌戰群儒、鐵鎖連舟的故事也在民間有著相當的人氣。而赤壁周邊的地緣環境,深深的影響了戰役前後的形勢和各方的戰略--這一戰之所以能夠定出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原因也盡在於此--本文主要討論的正是這種聯繫。因為內容較多,分成上下兩篇,這是下篇,主要是從地理的角度講述赤壁之戰進行的過程和戰後的影響。

上篇鏈接

十一點半:【地圖上的歷史】赤壁之戰(上)?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其四

上篇說到,曹操不戰而下荊州,得了地利,劉備一路逃至夏口,十分狼狽,此時曹操大軍前進到江陵,準備從這裡出發,順江東下。這裡有一個小插曲。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

--在劉表剛剛死亡,曹操還未得到荊州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有意和劉備結好共同對抗曹操,孫權的使者魯肅走到半路上,發生了劉琮降曹的事件,之後孫權猶豫,諸葛亮前往東吳做說客的故事。這才是這個故事完整的時間線。上篇中,我已經講過了東吳的劣勢和出現降意的原因,這裡再說一說東吳自信的來源和他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這個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也是很詳細的。

(諸葛亮):曹操之眾遠來疲散,聞追豫州,輕騎一百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周瑜): 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

這是對手所總結的,曹軍的劣勢:

1.北方人不習慣水戰。

2.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且水土不服,疲勞加疾病。

3.荊州軍剛剛投降,人心不穩。

4.後方還有馬超、韓遂這個不穩定的隱患。

再結合周瑜所言「今又盛寒」。

曹操所有的劣勢都集中在一點上:他太著急了。

如果曹軍能在江陵或是襄陽駐守一個冬天。訓練北方士卒水戰,適應當地環境,收服本來就能適應環境,水戰又比較嫻熟的荊州軍,歷史的走向將會大不一樣。

那麼他為什麼這麼著急呢。

這裡不好下定論,因為目前為止,光是「赤壁具體在哪裡」這個問題,都還沒有完全確定。而赤壁之戰的過程,在魏蜀吳三國的原始記載中是不一樣的。

我這裡還是採取最主流的《三國志》和蒲圻赤壁說,(除此之外還有赤壁在黃州、漢陽或漢川的說法,但無論哪種說法,赤壁都在夏口西方)為依據,講一個自己的想法吧。由於證據不足,只是合理的推想,不是下結論。

在《三國志》中,曹操本人的傳紀上,赤壁之戰是這樣描寫的:

公自江陵征備。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而我們再來看地圖

--當時的情形其實是這樣的:曹操本來的目的,只是去追擊劉備,解決這個後患,目標是夏口。 他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在半路上遇到了東吳的大軍,隨後兩軍對峙,發生了隨後的赤壁之戰。

再聯繫一下之前提到的時間線。

大概是這樣的:曹操大概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露出破綻後被孫劉抓住了時機,一擊逆襲。

1.曹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荊州,不僅出乎了孫權和劉備的意料,他自己也是喜出望外,這才下了那封傲慢到極點的戰書:

2.在曹操的心目中,南征最大的難關—荊州已經拿下,進軍江東只是掃尾工作。孫權圍攻合肥就是困獸最後的掙扎了。他不認為東吳會集結大軍,跑到長江中游和自己決戰,思想上戰略上都沒有做好準備。這一點,不光是曹操這麼認為,孫權自己也已經產生降意了。

3.對此時的曹操來說荊州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是劉備,東吳是最後一個目標。所以曹操派出輕騎追擊劉備,在劉備逃到夏口後迅速集結大軍,將夏口做為目標。

4.孫劉聯盟反應十分迅速,周瑜等人在第一時間看出了曹操此時的弱點,抓住了戰機。在曹操追擊劉備的半途中,迅速出擊,解除了這個最大的威脅。赤壁做為戰場並沒有必然性,只是剛好處在這個路途上,被抓住了。

--如果果真如此,周瑜在戰略角度上表現出的判斷力和執行力,比火攻這個計策還要精彩的多了。

都督威武!

其五

三國的歷史上,赤壁可以說是一戰定乾坤。三分天下的形勢,就開始於這裡。下面我就從地緣的角度再講一講,為什麼這一場戰役能夠產生出這種局面。

我們先來看一張《中國地形圖》,從軍事的角度,如果把河流山川當作天然的城牆,不討論嶺南西域這些外圍。整個中國,在三國時期的核心地區內,就可以分成五個獨立的區域:關中,河北(華北),巴蜀,江東,荊州。

這些獨立區域之間的通道,其實寥寥無幾,如果把這些通道的節點地名標記出來,我們就會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

如果沒有赤壁之戰,曹操在荊州站穩了腳跟,就會變成這樣。(大致一畫,外圍的邊界不怎麼准,明白意思就好)

從荊州和襄陽出發,順江而下,可以攻擊江東,解決馬超後,西進配合漢中,可以從兩路拿下四川,曹操基本就是穩穩的能夠拿下全國了。

但赤壁的失利打碎了這一計劃。

赤壁之後,曹操向北敗退。上圖的形勢並未穩定,最終形成的局勢就是這樣。(仍然是大致一畫)

曹操佔據了關中和華北,劉備佔據了荊州,後來又拿下了四川。孫權繼續據有江東。

曹操與孫權的通道,只有江淮流域的合肥--南京一帶。這個方向,魏軍無力南下,東吳也拿以衝破合肥。

曹操與劉備之間,就是漢中和荊州兩個缺口,同樣是守方佔有絕大優勢。

如果孫劉始終保持友好同盟,至少相互之間不再攻伐,這就是一個十分穩定的局勢。

三足鼎立之勢,就此形成。

把這個整個過程總結一下,赤壁之戰的全貌是這樣的:

1.不考慮其他較弱的諸侯,原本三方勢力已經達到了一種平衡,劉備在荊州大有取劉表而代之的勢頭,孫權有友好的荊州做屏障,專心和曹操在江淮對峙。

2.劉琮突然投降,曹操佔據荊州,形勢突變,曹操大有統一全國之勢,劉備孫權產生了恐慌。

3.孫劉聯盟,尤其是周瑜,判斷準確,反應迅速,在曹操還沉浸在突然的勝利之中,把握住了稍縱即逝的機會,突然將了曹操一軍把曹操打回了北方。

再一次,都督蕩漾。

戰後形成的整個系統本來是一個超穩定結構,可確實還是有一個不和諧的地方--劉備據有的荊州,對孫權的江東形成了戰略優勢。從荊州順江而下,行軍和後勤都很有保障,荊州軍同樣擅長水戰,沒有曹操的劣勢,孫權面對劉備,沒有任何防守方的優勢。這一點,讓東吳坐卧難安。

後期東吳終於忍不住搶下荊州,導致聯盟破滅,最終被北方各個擊破,結束三國時代,原因也在於此。

-----------------------------------------------------------------------------

在上一篇中,評論里提醒了我一下,雖然山的位置在長時間內不會發生什麼變化,但河流是很容易改道的,比如上篇中我畫的圖裡,漢江從夏口入長江,實際上,三國時候漢江是在夏口西邊一點的位置進入長江的。

但是,古代並沒有衛星地圖和地形圖,使用古代版本的平面圖又不夠直觀,所以在這裡說明一下:

如果古代的地形和現代有差別,我在寫文字和下結論時,盡量以古代的實際地圖做為解說的判斷依據。地圖還是會有現代的,如果差異影響結論,我會標明,但如果地形的差異不影響文章的主線,我就直接用現代地圖,不做說明了。

推薦閱讀:

關羽之死:最好的和最壞的一起發生,才能殺死一個超級名將
【地圖上的歷史】赤壁之戰(上)
紅軍最年輕團長被俘做妾?
《隆中對》「待天下有變」,可惜智多近妖的諸葛亮最終還是輸了!
放開那三國2攻略是什麼呀?

TAG:三國 | 歷史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