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四)
立陶宛簡介
「立陶宛人同普魯士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一樣,同屬印歐民族的波羅的海語系旁支。立陶宛(Lietuva)的名字來源於立塔河(Lieta),意為立塔河畔的國家。」 ——《波蘭通史》
公元6-9世紀,立陶宛原始氏族社會演變成了鬆散的部落組織,10世紀時經常受到隔壁基輔羅斯大公的入侵。至12世紀,波蘭王國和羅斯諸國陷入封建割據,立陶宛人憋了一肚子氣,開始擴張領土,向羅斯和波蘭發動襲擾和侵略。13世紀,立陶宛人進化成為了定居的農耕文明,演變成了早期的歐洲封建制國家。到14世紀,立陶宛人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向羅斯諸國地區擴張。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的歷代大公均對羅斯地區採取宗教寬容、文化寬容的手段進行統治,並不強制要求羅斯人改信多神教,也不干涉本地風俗文化。(對比基督教...)
14世紀,新來的暴脾氣鄰居條頓騎士團對立陶宛大公國的政策一句話可以概括:要麼信上帝,要麼見上帝。懷揣著對異教徒的狂熱憎恨,條頓騎士團一刻不停的對立陶宛大公國發動戰爭(波蘭:幸虧我早就改宗了)。尤其是在1343年卡齊米日大帝和條頓騎士團簽訂《卡利什合約》之後,條頓騎士團就可以更從容的集結全部力量進攻立陶宛大公國。立陶宛大公奧爾蓋德(Algirdas 執政1345-1377)及其弟弟凱伊斯圖特(K?stutis)團結一心,殊死抵抗騎士團的侵略,但畢竟軍事科技相差太多,條頓騎士團勝多負少,橫掃立陶宛全境。
1362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王宮卧室內一個男嬰呱呱落地,奧爾蓋德匆匆看了一眼血肉模糊的小生命便馬上披掛上鎖子鎧準備出門。妻子叫住他詢問孩子的名字,他從侍從手裡接過一頂頭盔罩在頭上,長滿繭子的大手推開木門便走,屋外茫茫的風雪中傳來他的聲音:「約蓋拉(Jogaila)。」
約蓋拉的王位爭奪戰
立陶宛大公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西北部的立陶宛本民族核心地區和東南方前基輔羅斯的廣大魯塞尼亞領土。1377年奧爾蓋德死後,約蓋拉統治西北,他的叔叔凱伊斯圖特統治東南,兩人共治立陶宛大公國。
早在1330年代,莫斯科公國就發展壯大,通過一系列的兼并戰爭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地區強權,立陶宛完全沒有能力駕馭壯大起來的莫斯科公國。兩國開始發生摩擦和爭鬥,直到1380年,莫斯科大公迪米特里(Dmitrii Donskoi)與欽察蒙古軍主力在庫利科沃展開決戰,在交戰之前,蒙古人已經和約蓋拉訂立了盟約,讓其在戰鬥中出兵支援。但是在兩軍戰至白熱化時,約蓋拉只是率領立陶宛大軍在戰場旁徘徊,直到蒙古人被擊潰都沒有出戰。沒人知道約蓋拉眼看著蒙古人潰敗而拒不出兵時在想什麼,也許是為了一泄多年前蒙古第二次西征的仇恨,也許是想要鶴蚌相爭,漁翁得利。他不知道,從那天開始莫斯科公國以勢不可擋的姿態逐漸崛起,最終變成後期立陶宛和波蘭的頭號強敵。但當時的情況是,莫斯科公國雖然戰勝了蒙古人,但自身也受損不少。對於立陶宛大公國和約蓋拉來說,來自東方的壓力減輕,他可以騰出手來全力應對看心懷不滿的叔叔了。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約蓋拉的叔叔要針對自己的親侄子,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從政治上來講,約蓋拉沒有經歷過父輩開疆拓土的時代,所以更偏向於用外交手段謀求公國的穩定(立陶宛本族人口只有30萬,而其統治的羅斯民族至少有200萬人口),這包括將日姆茲地區割讓給騎士團換取和平條約。而他叔叔凱伊斯圖特是強硬的開戰派,他視與死敵講和是懦夫甚至叛國的行為。
我們不難想像約蓋拉叔叔的心境:「老子當年跟你爹打天下的時候,你小子還是個蝌蚪呢,還敢跟我叫板?」 在這樣的情況下,二人發生衝突是無法避免的。很快,叔侄翻臉,內戰爆發。凱伊斯圖特以迅雷之勢攻下了維爾紐斯,將約蓋拉趕走,自稱立陶宛大公爵。約蓋拉表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利用兩年時間低調的整合依然忠誠於自己父親的貴族軍隊,秣兵歷馬,終於重新崛起。他邀請叔叔凱伊斯圖特及其兒子維塔圖斯(Vytautas)去科爾瓦城堡談判,等他們到達談判營地後,約蓋拉擲杯為號,刀斧手突然發難當場活捉了父子二人(夠陰的...)。隨後他們被關押在了科爾瓦城堡,一周之後凱伊斯圖特就死了,而他的兒子維塔圖斯則成功越獄,一路逃到了約蓋拉的死敵條頓騎士團總部馬林堡,並且在那裡受洗成為基督徒。
雖然叛軍領袖被一鍋端了,但叛軍畢竟還在,就在約蓋拉琢磨著怎麼對付叛軍余部的時候,條頓騎士團在1383年夏天又入侵了立陶宛,迫於形勢,轉年約蓋拉就和維塔圖斯和好(殺父之仇...),並歸還了維塔圖斯其父的頭銜和領地,兩人開始合力對抗條頓騎士團。約蓋拉的人生抉擇
1383-1384年間,約蓋拉在認真思考他的婚姻大事,這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個人問題,更是整個立陶宛接下來的命運走向,他必須慎重。
擺在約蓋拉面前的有兩條路,聽從他羅斯族母親尤莉婭娜的建議,改信東正教,並與剛剛崛起的莫斯科公國的公主結婚,立陶宛就能和莫斯科變成盟友,兩國共同統治羅斯諸國,但是這樣依然避免不了條頓騎士團的異教宣戰,甚至在未來可能和波蘭交惡。另一條路,就是應波蘭貴族的邀請,改信天主教,與11歲的波蘭女王雅德維加結婚,從立陶宛的角度出發,這樣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令條頓騎士團收斂一些,而且也會接受更加先進的波蘭政治文化,但莫斯科從此就會視立陶宛為死敵。不管約蓋拉選擇哪一條路,都將永遠改變立陶宛、莫斯科、波蘭甚至整個東歐的命運!約蓋拉最終選擇了波蘭,這是一次賭上立陶宛命運的豪賭。- 1385年1月,波蘭和立陶宛的代表在克拉科夫就王朝聯合問題達成協議;
- 同年8月14日,《克雷沃條約》簽訂,約蓋拉將成為雅德維加的丈夫兼波蘭國王,立陶宛全部王室成員將改信天主教,約蓋拉有義務奪回被「偷竊」的波蘭領土;
- 1386年2月12日,約蓋拉來到克拉科夫,三天後親自受洗,並改基督教名;
- 2月18日,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和雅德維加·安茹大婚;
- 3月4日,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加冕波蘭國王,波蘭·立陶宛邦聯誕生,拉開了波蘭雅蓋沃王朝186年統治的帷幕。
瓦迪斯瓦夫二世 · 雅蓋沃(W?adys?aw II Jagie??o 執政 1386 – 1434 生1362— 卒1434)
由於新婚妻子尚且too young too naive,因此邦聯的主要行政事務都是由雅蓋沃負責的,雅德維加在前期主要是參與外交和慈善活動。雅蓋沃效仿卡齊米日大帝時期定下的種種規定和法律,在立陶宛施行了新的法律法規,其中就包括向本地的猶太社區發放各種特權。
雅蓋沃新君當政沒幾天,條頓騎士團的使者就到了。傲慢騎士團表示不接受不認同雅蓋沃的受洗,硬說他依然是異教徒,並且以此為借口繼續對立陶宛發起侵略,即使雅蓋沃第一時間就資助建立了維爾紐斯的大主教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1389年,維塔圖斯因不滿雅蓋沃在立陶宛的代理人斯基爾加拉的統治,又在立陶宛發起了內戰。1390年9月4日,維塔圖斯聯合條頓騎士團圍攻維爾紐斯,雖然圍攻失敗,但不甘心的騎士團將城鎮周圍的村莊夷為平地。1392年,不堪其擾的雅蓋沃授予了維塔圖斯立陶宛大公的身份,但是給自己保留了更高一級的「宗主大公」頭銜,這才結束了立陶宛內戰。
1399年,欽察汗國在於帖木兒帝國的戰爭中連續戰敗,維塔圖斯也想要在蒙古人身上踩一腳。維塔圖斯優勢很大,維塔圖斯A了上去,維塔圖斯打出了GG。在沃爾斯克拉河戰役上,維塔圖斯及其盟友幾乎全軍覆沒,所幸他本人安然無恙。但此戰似的立陶宛短期內難以恢復軍力,騎士團趁機又來進攻,維塔圖斯被逼簽訂《薩林合約》,將日姆茲讓給了條頓騎士團國。1399年7月17日,加德維加·安茹及其剛生下的女兒伊麗莎白·博尼法西亞(Elizabeth Bonifacia)雙雙去世。雅蓋沃同樣沒有時間為妻女的早夭而悲痛,目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他本人統治的合法性開始動搖,雅德維加沒有繼承人,他必須想辦法鞏固自己的統治。
1402年,雅蓋沃遵照亡妻的遺囑和卡齊米日大帝的孫女安娜結婚,這才穩固了他的地位。在之前的1401年底,雅蓋沃的另一個兄弟斯威特格爾拉(?vitrigaila),再次公然發起叛亂,在次年的2月份,他得到了條頓騎士團的幫助,勢力越發強大。兩年後的1404年5月22日,雅蓋沃簽訂了《拉齊日條約》,他將薩摩吉亞割讓給了條頓騎士團,同時,康拉德·馮·金寧根(Konrad von Jungingen 條頓騎士團時任大團長)將多布贊(Dobrzyń)和茲沃托雷亞(Z?otoryja)賣給了波立邦聯。同年,雅蓋沃和波西米亞的瓦茨拉夫四世會晤,後者言明:如果雅蓋沃能用武裝支持的方式,支持他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權斗,他願意把西里西亞地區交還給波蘭。雅蓋沃非常感動,然後拒絕了他。原因是風險太大,神羅諸侯們的政治鬥爭非常複雜,他如果摻和進去就難以抽身了。況且雅蓋沃現在正準備下一盤大棋。波蘭-立陶宛邦聯 — 條頓騎士團國之戰
1402年12月,雅蓋沃和維塔圖斯在納瓦魯達克城堡密談,會議的主題很明確:通過資助和煽動,讓薩摩吉亞地區爆發一個反對條頓騎士團國統治的大起義。然後聲明支持起義以挑釁條頓騎士團國,令其對波立邦聯宣戰。
忍受了近百年的恥辱和仇恨,幾代波、立君主秣兵歷馬,積攢力量,復仇的時刻到了。1409年5月,薩摩吉亞爆發了大起義,波蘭和立陶宛幾乎同時發出聲明:我們支持起義。六月,條頓騎士團國的外交官警告波蘭的貴族,要他們反對雅蓋沃和維塔圖斯對起義的支持。但雅蓋沃無視他的貴族,直接通知烏爾里希·馮·瓊寧根(Ulrich von Jungingen 執政 1407-1410),如果騎士團膽敢鎮壓薩摩吉亞的起義,波立聯邦將會武力介入。條頓騎士團大團長勃然大怒,他不可能忍受這種公開的挑釁。
8月6日,雅蓋沃接到了一封書信,上面只有一個單詞:Krieg(德語:戰爭)。條頓騎士團搶在波立邦聯總動員之前,集結兵力攻陷並摧毀了多布林(DobrzyńnadWis??)的城堡,又通過14天的圍城佔領了博布隆尼基、比得哥什(Bromberg),同時又對好幾個城鎮發起進攻。波立邦聯立刻實施反擊奪回了比得哥什。但弔詭的是,雙方在此時都沒有將戰爭擴大化的行跡。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瓦茨拉夫的調解下,雙方同意暫時停戰。休戰協定在1409年10月8日簽署,次年1410年6月24日到期。然而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次停戰只是暴風雨的前奏,雙方都在為接下來的決戰進行總動員。其實從結果來看,這次停戰對條頓騎士團國是明顯不利的。因為之前的倉促開戰,波立邦聯並沒有太多時間用於集結軍隊,這次停戰使得波立邦聯可以在廣袤的國土上進行徹底的軍事總動員,雅蓋沃在馬佐維亞的普沃茨克地區建立了一個後勤補給點和前進基地,並下令在全國的主要河流地段緊急修建臨時浮橋,從波立邦聯各地徵召來的軍隊和志願軍乘船沿著維斯瓦河向北運輸。同時對周圍的潛在盟友和武裝勢力發出邀請。
當然條頓騎士團國也沒有閑著,他們向神羅諸侯發起了自己擅長的外交攻勢。收到騎士團「禮物」的神羅諸侯開始在外交方面抨擊波立邦聯的軍事行動,或是試圖分裂波蘭和立陶宛的聯盟,有的領主甚至給騎士團提供了小部分的武力支持。同時,騎士團向歐洲各國君主、騎士發出信函,要他們支援自己對所謂「異教徒」的討伐。1409年底,雅蓋沃和維塔圖斯通過多次軍事會議達成了一個簡單直接的戰略:他們的軍隊將聯合在一起,直接向著條頓騎士團國的首都馬林堡(Marienburg)前進。條頓騎士團採取的是戰略防禦態勢,因此主動權在波立邦聯的手裡。根據情報,烏爾里希·馮·瓊寧根正在施維茨(Schwetz)地區集結軍隊,雅蓋沃和維塔圖斯在施維茨正南方組織了幾次襲擊,這成功的誤導了瓊寧根,他誤認為波立邦聯的主力將會在那裡發起進攻。1410年6月24日,遠在東方150公里之外的波蘭維斯瓦河畔鄉村切爾文茨克(Czerwinsk),捷克僱傭軍和所有波立邦聯及武裝支援的軍隊在那裡集結完畢。隨後,雅蓋沃一聲令下,波立聯軍迅速的通過浮橋越過維斯瓦河。維塔圖斯指揮的立陶宛軍隊早在於6月3日就從維爾紐斯出發,他們在聯軍主力渡河的同一天就抵達了切爾文茨克。到6月30日,只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波立聯軍就完成了這種多民族部隊之間精確協調的機動部署。聯軍過河之後,馬佐維亞公爵西吉蒙特四世(Siemowit IV, Duke of Masovia)和華沙的馬努什(Janusz I of Warsaw)的軍隊也加入了聯軍。
波立聯軍於7月9日越過疆界,兵鋒直指條頓騎士團國首都馬林堡。
迂迴進攻
烏爾里希·馮·瓊寧根得知波立聯軍越界的消息後大呼上當,但作為一個軍事經驗極其豐富的指揮官,他馬上就搞懂了波立聯軍的目的,瓊寧根立即命令海因里希·馮·普勞恩(Heinrich von Plauen)留守施維茨,並給他留了3000人的軍隊。自己則集結所有主力部隊向德魯文河(Drw?ca)附近的重鎮考爾尼克(Kurz?tnik)前進,同時命令信使快馬加鞭前往考爾尼克,意在雅蓋沃到達之前鞏固河道口的防禦。
7月10日,雅蓋沃抵達德魯文河,作為同樣具有豐富軍事經驗的指揮官,他很清楚雖然瓊寧根的主力還沒到,但強行渡河進攻絕對不是明智之舉。敵人會以逸待勞的拖延時間,等瓊寧根主力趕到,自己必敗無疑。所以雅蓋沃在與他的八人戰爭委員會商量之後,決定放棄進攻考爾尼克,轉而向東南方行進。波立聯軍不緊不慢的行軍,在12日抵達沃索卡(Wysoka),短暫修整之後於13日到達吉爾根堡(D?brówno),攻陷,掠奪後摧毀了此地。馮寧根此時正領軍平行向東,聽聞這個消息後怒髮衝冠,發誓一定要讓雅蓋沃付出代價,但他此時也無力改變自己正被雅蓋沃牽著鼻子走的被動態勢。格倫瓦爾德之戰(Battle of Grunwald)
雙方參戰人數和軍隊組成
這場著名戰役所涉及軍隊的確切人數已很難確定,在當時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以提供真實的部隊數量。 後世史學家楊·德魯格斯(JanD?ugosz)記載了雙方騎兵部隊戰旗的數量:條頓騎士團聯軍有51支、波立聯軍約有90支,但他沒有記載每個旗幟下有具體多少人。其他步兵部隊(長槍兵,盾牌兵、弓箭手,弩兵)和炮兵的構成和數量完全未知。
波蘭歷史學家庫欣斯基(StefanKuczyński)對39,000+波立聯軍和27,000+條頓騎士團聯軍的估計在西方學術界是普遍得到認可的。- 波立聯軍方面除了本國兵馬外,還有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的僱傭軍。
- 捷克的援軍在揚·索科爾(Jan Sokol)的指揮下參戰,未來捷克胡斯運動的農民領袖楊·傑士卡(Jan?i?ka)也在這裡服役。
- 亞歷山大國王帶來了摩爾達維亞的援軍。
- 來自斯摩棱斯克的援軍是由雅蓋沃的兄弟冷文尼斯領導的。
- 未來的可汗賈拉勒·迪丁指揮著金帳汗國的蒙古軍隊。
波立聯軍的總指揮是雅蓋沃本人,他將波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布熱齊的茲比格涅夫。立陶宛的部隊由副司令維陶塔斯直接指揮,他親自設計了這場戰役的大體戰略。
條頓騎士團聯軍雖然數量偏少,但在紀律,訓練和裝備方面有不小的優勢,他們裝備了能夠射擊鉛彈和石彈的弩炮,但最負盛名的莫過於條頓騎士團的精銳重騎兵部隊,在一個世紀以來可以說所向披靡,無人能敵。同時,條頓騎士團還招募了包括來自威斯特法倫、弗里西亞、奧地利、斯瓦比亞、和什切青地區的僱傭兵和志願兵。兩名匈牙利貴族還親自帶來了200名騎士。格倫瓦德之劍
格倫瓦爾德村,洛德維戈洛村(?odwigowo)和斯特巴克(St?bark)村的周邊地區起伏不平,一條小河縱貫南北,湖泊豐富。該地區樹木繁茂,斯特巴克村到洛德維戈洛的道路兩邊布滿了橡樹。 由於丘陵、森林遍布,在沒有現代偵查手段的古代,雙方誰也無法查明敵軍的準確數量。 馮寧根選擇的戰場完美的隱藏了自己的實力,因此,在7月15日的凌晨,雅蓋沃與維塔圖斯在隨行的騎士的保護下一起巡視了戰場。
在1410年7月15日清晨,兩軍在格倫瓦爾德,洛德維戈洛和斯特巴克之間的一個面積約4平方公里(1.5平方英里)的地區相遇。
這時候條頓騎士團聯軍正在慢慢地從高地上趕下來。大軍經過格隆瓦爾德、坦能堡,完全以戰鬥的隊形停駐在田野中。駐紮在下面的波蘭軍隊清清楚楚地看到這一大片密集的披著鐵戰衣的馬匹和騎者。眼光比較銳敏的甚至還可以一直看到飄揚的旗幟上所繡的各種各樣的標記,例如十字架、鷹、格列芬、劍、盔、羊、野牛頭和熊頭。 波蘭重騎兵部署在左翼,立陶宛輕騎兵部署在右翼,波立邦聯步兵和各種僱傭軍組成中軍。條頓騎士團由重裝步兵組成的前鋒開始在炎炎烈日下推進,希望對手能發起進攻然後掉進他們事先挖好的陷陣坑中。條頓聯軍搬出了他們的高科技野戰弩炮,但是前幾天的一場小雨將他們的火藥淹了個濕透,整場戰鬥只打出了兩發......但雅蓋沃就是不出戰。烏爾里希·馮·瓊寧根的忍耐快要到了極限,他派了一個使者去到波立聯軍大營,送給他們兩把不帶鞘的劍,意在「協助雅蓋沃和維塔圖斯戰鬥」,這其實是一種挑釁行為。後來,這兩把劍被雅蓋沃當成戰利品帶回了瓦維爾城堡,並將其稱作被稱為「格倫瓦德之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把劍逐漸被視為一種皇家紋章,她象徵著波、立兩國君主的聯合統治。此後隨著波立聯邦衰亡,兩把劍被普魯士軍當成普通的戰利品奪走。後被知道兩把劍意義的歷史學家贖走,交給了波蘭人伊莎貝拉·扎托維斯卡婭公主,後者將其收藏在自己的恰爾托雷斯基博物館內(波蘭第一個博物館)。後來波蘭俄佔區爆發「11月起義」,大部分博物館的藏品被護送到了法國。兩把劍卻被藏在了普拉夫村(Pu?awy)內一位牧師的住所內。1853年牧師死後,此地的俄羅斯憲兵警察沒收了包括劍以內所有的牧師家產,從此格倫瓦德之劍再也沒有重現於世間。但是現在她們仍然象徵著波蘭和立陶宛的輝煌過去,成為波蘭國家認同感的一個重要標誌。)
立陶宛軍團的潰退
立陶宛和蒙古韃靼的輕裝騎兵就開始騷擾式的攻擊條頓聯軍側翼的步兵和炮兵。因為輕騎兵的騷擾和彈藥問題,後者在整場戰鬥只發射了兩次,對戰局的影響無足輕重。
落葉打著旋飛到空中,就在這時,號角、曲頸喇叭和哨子聲刺耳地在空中回蕩。維塔圖斯率領的整個立陶宛軍由40個戰旗組成的側翼開始狂飆突進!戰馬伸長脖頸,垂下雙耳,開始全力疾馳。騎手揮舞著劍和矛,吶喊著向條頓聯軍的左翼猛衝過去。「天主與我們同在!」條頓聯軍右翼指揮官華侖羅德高喊。他麾下的騎士們開始踏步前進,他們就像一塊龐大的岩石從山上滾下來,每時每刻都在積攢著力量。戰馬的主人端平了騎槍,從慢步變為跑步,又變為賓士,最後以可怕的速度向前整齊的挺近,他們如雪崩壓頂,勢不可擋的架勢彷彿會摧毀擋在路上的一切!立陶宛軍由輕步兵和輕騎兵組成的約40個戰旗的主力與對方攪在了一起,他們的對手全是穿著加厚鎖子甲或者半身板甲的重裝騎士,就連戰馬也披掛了鎖子甲。另一邊的立陶宛人雖然身材魁梧強壯,戰鬥意志非常高昂,但畢竟裝備差了太多。立陶宛人用矛、劍、槍和裝著隧石或釘子的木棍拚命擊打著,但都被鐵盔甲擋住。他們逐漸被日耳曼人用斧和劍剁成肉醬,他們的骨頭被剁碎,戳穿,在馬蹄下踐踏。韃靼人首先逃了,接著逃跑的是比薩拉比亞人和瓦拉幾亞人,立陶宛人的陣線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一個小時的激戰後,維塔圖斯40支戰旗的立陶宛軍向盧平湖方向潰退。瓊寧根手下六個戰旗的軍隊認為立陶宛人被他們輕易擊潰,實在不值得追擊,便跟隨中軍主力向波立邦聯的中軍進攻,此時條頓聯軍的主力步兵已經和波立邦聯的中軍接戰。波蘭本部軍團激戰
同一時間,昆諾·里赫頓斯坦率領的條頓騎士聯軍主力開始與茲比格涅夫統帥的波立聯軍主力接戰。
里赫頓斯坦本以為波蘭人和立陶宛軍的輕裝部隊一樣不堪一擊,但事實是波蘭本部軍隊的馬匹和武器質量確實略遜於前者,但波蘭人所受的騎士訓練和騎士團所受的訓練一樣。三個精銳的軍團如蟄伏的猛獸一般向條頓騎士撲過去,他們是:克拉科夫軍團、仁德列克麾下的輕騎兵軍團和波瓦拉率領的近衛軍團。波蘭人的重裝騎兵如同鐵牆一般迎著條頓騎士團衝去,用手裡的騎槍硬生生抗住了條頓騎士們的衝鋒,甚至逼得對方向後退。騎士們的長矛折斷後,他們拔出長劍和戰斧來進行肉搏。於是盾擊著盾,人抱住人,馬匹哀嚎著倒下,頭盔、鎖甲、鑲釘甲和板甲被斧頭、釘頭錘、鶴嘴鋤給砸的支離破碎!騎士們像被劈開的松樹似地從馬鞍上栽下來。鐵器迸濺出火花向上飛竄。木柄的碎片、折斷的旗杆、崩斷的劍刃、盔飾的孔雀毛、血跡斑斑的紋章以及馬匹的屍體,全都混雜在一起了,誰受了傷從馬上倒下來就被包鐵的馬蹄活活踩死。
之前追擊立陶宛人的幾個條頓戰旗一回到主戰場,便立刻向波軍側翼發起進攻。轉瞬間便有好數千人撲向竭力酣戰的波蘭軍團。條頓騎士們眼見援軍到達,知曉了立陶宛軍的敗績,士氣大振,反手對波軍又發動了幾次衝鋒。條頓騎士的楔形衝擊陣甚至殺到了雅蓋沃本人附近,國王的侍從茲比格涅夫·歐勒尼茨基(ZbigniewOle?nicki)率領衛隊拚死抵抗,成功保護了國王的安全。勝利的天平似乎在朝著條頓聯軍傾斜,激動不已似的條頓騎士們甚至開始齊聲高唱讚美基督復活的聖歌!這時,一位條頓騎士在混戰中揮劍砍倒了波軍掌旗官的戰馬,這面綉著王冠白鷹的克拉科夫軍旗是波蘭軍隊中認為最神聖不可侵犯的。伴隨著馬匹和騎者的倒下,軍旗也淹沒在了條頓騎士們的鋼鐵海洋中。
波軍一見軍旗倒下,不僅沒有膽怯畏縮,反而齊齊的爆發出了憤怒的呼喊。波軍開始瘋狂的向戰旗倒下的地點發起潮水般的衝鋒,克拉科夫軍團最精銳的騎士對拿著波軍戰旗的條頓騎士發起捨命的衝殺!戰斧在呻吟,鋼鐵在碰撞,隨之而來的是一陣咔嚓咔嚓的斬擊聲、悶響聲,怒吼聲,瀕死之人發出的毛骨悚然的哀嚎聲,交織成一篇從地獄傳來的華美樂章。沒過太長時間,幾乎是一眨眼工夫,從條頓騎士手中硬生生奪回的王冠白鷹大旗又出現在波蘭軍隊的上空。她吃飽了風,像一朵盛開的花朵似的驕傲地飄揚著。烏爾里希·馮·瓊寧根親自帶領著條頓聯軍足足三分之一的後備兵力,16支戰旗的精銳主力投入了戰場,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則下令將處在第三條戰線的後備軍全部投入戰場。這支後備軍主力是由一些幾乎不穿鎧甲的輕騎兵隊,市鎮的衛戍步兵隊和極大部分的農民徵召兵組成的,他們的武器就是簡單的矛、連枷和倒縛在桿柄上的大鐮刀。
瓊寧根本以為帶領生力軍可以一舉擊潰疲憊不已的波軍,哪知波軍雖疲憊但仍然死戰不退,總之,這一次攻擊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他徒勞地大聲鼓舞十字軍騎士,徒勞地用劍催迫他們戰鬥。而波蘭騎士們雖然沾滿鮮血的甲胄破損,受了傷,卻仍然咬緊牙關,拎著砍到卷刃的、崩刃的武器向著密集的條頓騎士們發起反攻。這時,盛特拉姆率領的後備農民軍趕到了,後者雖然裝備簡陋,但勝在體力充沛,戰力高昂,竟然一時間與裝備精良的對手戰了個旗鼓相當。勝利女神的微笑最終垂青於雅蓋沃,聖斯坦尼斯也從厚重霧靄中顯露法身,為波蘭人施以祝福。戰場最東邊傳來了波蘭人一陣陣狂喜的吼叫:「立陶宛人回來了!」
之前被擊潰的立陶宛軍大部都在維塔圖斯手下重新集結並折返回了戰場,他們正好出現在條頓騎士團的正後方。後者來不及驚訝,就被立陶宛人的快馬彎刀像割麥子一樣收割。本來勉力支撐的條頓聯軍被徹底包圍住,整條陣列處在崩潰的邊緣,職業軍人的素養迫使條頓騎士們做著最後有組織的抵抗。烏爾里希·馮·瓊寧根自知無力回天,不知是不願逃跑還是無法逃跑,他選擇率領最後的精銳騎士進行了生命中最後的一次衝鋒。不可一世的條頓騎士團大團長被立陶宛人一支短槍擊中了臉頰。他用幾乎麻痹了的右手抵擋了一陣攻擊,然後被不知從何處刺來的一根長矛戳穿了喉嚨,他重重的倒了下去。(在畫作中央是偏左,身穿白袍胯下白馬的是條頓騎士團大團長,烏爾里希·馮·瓊寧根之死的場景(他其實死於一場騎兵決鬥)。正中心的穿紅衣,舉劍的人物是立陶宛大公維塔圖斯。我一直以為他是雅蓋沃,其實雅蓋沃在右上角...根據後世史學家的說法,作者通過把重點放在維塔圖斯而非雅蓋沃身上,是為了強調立陶宛對波蘭的重要性,和在波蘭—立陶宛聯盟中兩國之間的合作價值,實際上這場戰役波立聯軍最重要的指揮官是雅蓋沃。維塔圖斯右下方身穿鱗甲正在戰鬥的是後來捷克胡斯運動的激進派領袖楊 · 傑士卡。在空中浮現出的是聖斯坦尼斯,波蘭的守護神,祂俯瞰著戰鬥。)
不久,波立聯軍像鐵鎚一般擊碎了條頓騎士團最後的有組織抵抗,他們把後者的環形防禦陣擊散,變成了十幾個小的包圍圈。整場戰役持續了六個多小時,零星的戰鬥在日落前結束了。條頓騎士很少有人主動投降,或出於騎士的榮譽,或出於被俘的恐懼,一些騎士選擇了自殺。還有一部分是受傷被俘,包括:卡齊米埃爾茲公爵、奧列斯尼查的康拉德公爵、聖傑西軍團的外籍騎士指揮官傑西·傑司道夫等。
一片空地上整齊的排列著條頓聯軍各位貴族領主的屍體:聯軍總指揮弗里德列克·華侖羅德、法衣聖器室執事長阿爾培特·斯赫華茨貝伯爵、大司庫托麥斯·茂赫姆、溫達伯爵、以及六百多具白袍精銳騎士和牧師。僕從們把屍體一個挨著一個地放在一起,它們都像木頭似地躺在那裡,臉孔像他們的斗篷一樣白,朝天躺著,圓睜著無光的眼睛,眼睛裡的驕傲。憤怒、狂暴和恐怖都熄滅了。所有俘獲來的51麵條頓戰旗,統統都插在它們的屍體旁。黃昏的微風把這些彩旗卷攏又吹開,在這些好像是睡著了似的屍體上面輕輕地飄動著。遠處的地平線上,迎著晚霞,可以看到立陶宛的士兵們興奮的拖著俘獲的弩炮。在雨後純凈的空氣中,在晚霞的鮮艷光亮中,可以清清楚楚看見這片廣袤的、冒著蒸騰水氣的血腥戰場上撒滿了折斷的槍、矛、劍和鐮刀,人屍和馬屍堆積如山的屍堆上還冒出了一隻只手、腳、腦袋和馬蹄。最後,雅蓋沃下令以非常隆重的規格安葬了烏爾里希·馮·瓊寧根的遺體。 「現在,不但是那個背信棄義的條頓騎士團匍匐在雅蓋沃的足下,更是迄今為止在不幸的斯拉夫人土地上,像洪水似地泛濫成災的整個日耳曼民族勢力,也在這個贖罪的日子裡,被波立邦聯打得土崩瓦解。」 ——《十字軍騎士》15世紀初,半身板甲搭配鎖子甲、板甲衣成為了主流
殘餘的條頓騎士倉促撤退到了前進軍營中,準備依靠防禦工事做最後一搏。但條頓聯軍的隨軍人員中有不少被擄掠而來的立陶宛、波蘭和普魯士奴隸,這些對前者恨之入骨的廚子、馬夫、鐵匠和僕人在條頓聯軍最脆弱的時刻選擇了發動暴亂。雅蓋沃立刻命令聯軍配合暴亂髮起進攻,條頓聯軍徹底被擊潰。
此役在整個中世紀歷史上,無論是規模還是死傷的人數都是非常高的。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馮寧根以下300~400名將官戰死或被俘,國內統治中樞被一網打盡。大約有8000名士兵當場陣亡,約14000人被俘。波立聯軍這邊損失不詳,但我個人估計傷亡也不下一萬。第一次馬林堡之圍
聯軍主力於1410年7月26日抵達馬林堡城下。條頓騎士團守將馮普勞恩在前一天就下令堅壁清野,將馬林堡外的城鎮和村落直接燒毀以防止波立聯軍掠奪物資。雅蓋沃下令波立聯軍四處開拔去佔領一些幾乎是空城的條頓城堡,到撤圍時條頓聯軍手中只剩下了八座城堡。
雅蓋沃滿低估了條頓騎士的戰鬥意志,他滿以為在受到如此慘重的失敗後馬林堡會放棄抵抗,因此並沒有做好長期圍攻的物資基礎和戰略配置。由於缺乏裝備後勤,再加上可怕的痢疾流行,聯軍士氣逐漸低落。貴族們想要收兵回國處理領地的政務,僱傭兵想要得到報酬,維塔圖斯的立陶宛軍是第一個撤出的軍隊,9月19日,雅蓋沃宣布撤軍。
波立聯軍前腳剛走,後腳騎士們就收攏殘餘的軍隊,一鼓作氣收復了大部分波蘭人還沒來得及大規模駐軍的城堡。到十月底,只有托倫(Toruń)、奈索(Nieszawa)、雷登(RadzyńChe?miński)和斯特拉斯堡(Brodnica)還在波立聯軍的手裡。科羅諾沃之戰
1410年10月10日科羅諾沃修道院附近,雅蓋沃重新組織的約2000人的軍隊與1000條頓騎士和2000捷克、西里西亞僱傭軍組成的條頓軍進行了一次規模不大,但非常慘烈的戰役。
新集結的波蘭軍隊與收復城堡的條頓軍保持小規模的交鋒,且戰且走,直到條頓軍進駐了科羅諾沃修道院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固守。雙方的戰鬥經驗都很豐富,因此都表現的非常謹慎,直到條頓將領涅列茨的康拉德拍馬出戰,主動向波軍請求決鬥。 楊 · 希澤茨基(Jan Szczycki)表示應戰,二人激烈拼殺了一陣子,康拉德不支,被希澤茨基當場斬於馬下。雙方頃刻間發起衝鋒,但兩方的戰鬥水平、裝備都很接近,因此第一回合他們打的平分秋色。直到他們筋疲力盡,不約而同的後撤,暫時停戰。過了一段時間,雙方吃飽喝足,休息妥當後開始了第二回合的交鋒,結果依然沒分出勝負,雙方再次鳴金收兵。在休息期間,條頓和波蘭的騎士們餵食馬匹,在傷口上包紮繃帶,休息,交換戰俘和馬匹,喝酒,埋葬亡者(這段記錄的很詳細),原本應該不共戴天的兩方在停戰期間反而和戰友一樣親密。第三回合,雙方鼓足了氣力搏殺,戰至白熱化時,一名波蘭騎士揚?納斯贊(Jan Naszan)一劍砍翻了條頓軍的旗手,奪取了後者的十字戰旗,並將其捲起來橫著綁在了馬鞍上。波蘭軍見旗幟易手,士氣大振,發起了可怕的強攻。條頓騎士們本想奪回旗幟,奈何在波軍的進攻下整條陣列開始退縮,最後崩潰。這場戰鬥波軍損失不詳,條頓聯軍800~1000人陣亡,300~500人被俘。第一次托倫合約 「 荊棘的和平 」
1411年,雙方簽訂第一次《托倫合約》,史稱「荊棘的和平」,主要條文如下:
- 領土方面,條頓騎士團國割讓了多布林給波蘭王冠領地;薩摩吉亞給了立陶宛大公國(但只局限於邦聯的兩位統治者在世期間)。
- 雙方確定,兩國商人可以根據古老的習俗,在水路和陸地上自由無障礙地進行貿易。
- 條頓騎士團國的戰爭賠款+贖買戰俘的總額為600萬波蘭茲羅提(同時期英國王室10年稅收總合)。
- 桑托克和德雷茲登科的問題將提交給仲裁庭決斷。
- 雙方所佔領的土地,城市和城堡將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事實證明,相比軍事損失,這些沉重的贖金成了壓垮條頓騎士團最後的稻草。
為了籌集贖金,新任大團長海因里希·馮·普勞恩被迫提高稅收,增稅的直接後果就是格但斯克(Gdańsk)和索恩(Toruń)爆發了反對高稅的叛亂,但後來被鎮壓。騎士們還沒收了教堂的銀器和黃金,並在國外大量借款。前兩期付款全額按時完成,但由於騎士團將許多積蓄用於重建軍隊和城堡,導致了可怕的財政危機,下一期的贖金難以為繼。神羅的外交官兼調解員本尼迪克特·馬克雷在1413年5月宣布,將包括梅默爾在內的整個波羅的海北岸劃給立陶宛大公國,條頓騎士團國表示打死也不接受。約蓋拉也不跟他們廢話,在當年夏天就再次聯合維塔圖斯集結大軍討伐條頓騎士團國。波立聯軍入境之後肆意掠奪村莊和燒毀莊稼,意圖逼迫對手與自己野戰,但騎士們選擇了死守城堡,拒不出戰。同時,條頓騎士團國還採取了焦土戰術,自行焚燒村莊和農作物。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條頓騎士團國內的很多地區開始流行饑荒和瘟疫。雅蓋沃不想打曠日持久的圍城戰,於是轉而向教皇尋求外交仲裁。10月,雙方在斯特拉斯堡簽署了為期兩年的停戰協議。同年,為了使立陶宛社會政治更接近波蘭,雅蓋沃和維塔圖斯一起賦予了立陶宛天主教貴族享有和波蘭貴族完全一樣的特權,有近50個立陶宛大貴族獲得了波蘭風格的紋章,立陶宛上層貴族階級開始逐漸波蘭化。「永無寧日的周期性戰爭給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的領地及其周邊地區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政治和人口上的雙重危機導致騎士團可徵兵員的嚴重短缺,騎士團試圖通過越來越嚴苛的稅收政策加以彌補。」 ——《波蘭史》條頓騎士團國到1419年,因為財政困難,20%的土地被廢棄,貨幣貶值,增加的稅收和經濟衰退增大了宗教勢力、世俗騎士和城市居民之間的政治內耗,進一步嚴重削弱了條頓騎士團國的力量,這一切都為後來的十三年戰爭做好了準備。瓦迪斯瓦夫二世· 雅蓋沃統治的後期
在南方的波西米亞(捷克)爆發了歐洲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胡斯戰爭,不知為何,捷克胡斯教派將吃瓜看戲的波立邦聯看作是盟友。1421年,波希米亞議會宣布單方面廢黜神羅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波西米亞國王稱號,並正式向雅蓋沃提出要他加冕為波西米亞國王,條件是他接受布拉格「四篇文章」的宗教原則,雅蓋沃心說別把我當傻子,我不想和神羅為敵,於是拒絕了胡斯派的邀請。不死心的胡斯派向維塔圖斯拋去了橄欖枝,後者第一時間拒絕,並且向教皇保證自己百分百反對胡斯「異端」。(燙手的山芋沒人敢要)
1422年,雅蓋沃又發起了對條頓騎士團國的戰爭,史稱格魯伯(Gollub)之戰。在神羅皇帝的增援部隊到來之前,雅蓋沃就迅速的擊敗了騎士團。由此產生的《梅爾諾條約》一勞永逸地終止了騎士團對薩摩吉亞的領土爭議,並正式確定了騎士團國和立陶宛大公國之間的永久邊界,這個邊界一直保持到大約500年之後的1920年。但是,雅蓋沃放棄了波蘭收復波美拉尼亞地區的權力(可能是防止過擴...),他只索取了但澤地區。1430年,維塔圖斯去世。雅蓋沃支持他的兄弟斯維特格爾拉(?vitrigaila)為立陶宛大公爵。1432年,對此深感不滿的立陶宛親政黨又選舉了維塔圖斯的兄弟齊格蒙特(?ygimantas)為大公爵,這直接導致了繼承者之戰(立陶宛大公每次繼位都必須得打一架...)。之前提到雅蓋沃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於1416年去世,留下一個女兒雅德維加。次年,雅蓋沃又迎娶了伊麗莎白·皮利卡,但四年後沒有子嗣的伊麗莎白也去世了......兩年後,第四任旗子索菲亞為他生下了兩個白白胖胖(霧)的兒子,其中之一就是日後的瓦迪斯瓦夫三世。72歲高齡的雅蓋沃在普澤米什旅行時不小心感冒了,由於年老體衰,小小的感冒竟打敗了這位半生征伐的立陶宛漢子。1434年,執掌波立邦聯48年的瓦迪斯瓦夫二世 · 雅蓋沃在格洛德克病逝,臨終前,他把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留給了他的大兒子瓦迪斯瓦夫三世。縱觀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的一生,他生長、掌權於當時和波蘭沒有任何關係的立陶宛大公國。他用鐵血手段擊敗自己的叔叔奪得了立陶宛的統治權,一度與其子維塔圖斯關係交惡。隨後他面臨一生中最重大的選擇時,冷靜的分析時局,選擇了對自己和立陶宛最有利的一條路,也就是與雅德維加·安茹的聯姻,他的選擇徹底改變了波蘭和立陶宛之後的命運,也改寫了東歐史。他雖然是外籍君主,妻子又早逝,自己獨掌大權但沒有謀取私利,他全心全意的為了波蘭和立陶宛的崛起而奮鬥。
在與波、立兩國一個世紀以來的頭號強敵條頓騎士團國的決戰中,他與維塔圖斯摒棄前嫌,通力合作,發揮出色的軍事才能,在格倫瓦爾德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從此條頓騎士團江河日下。波、立兩國的關係在其統治期間逐漸親密,雖然偶有嫌隙,但總體上是趨於良性的合體狀態。也為之後《盧布林條約》簽訂,波立兩國徹底合併,走向歷史鼎盛期鋪平了道路。在他統治的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波蘭和立陶宛從兩個准一流國家正式合體、蛻變成了一流強國。作為最負盛名的波蘭君主之一的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他的名字將在歐洲中世紀歷史中佔有濃墨重彩的一筆。14-15世紀波蘭的文化、社會發展
由於移民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喀爾巴阡山脈地區和聖十字地區成了移民的主要運動方向,1350年左右,由於波蘭的森林覆蓋率減少了10%,卡齊米日大帝還制定了禁止亂砍濫伐的法律。耕地面積增大和工具的進步使得波蘭的農業迅猛發展。
「一畹耕地的穀物年產量為60公擔(6000公斤),扣除來年的種子、什一稅和代役租,維持一家數口的生活綽綽有餘,剩下的穀物還能去市場上出售以換取茲羅提。14世紀後半期—15世紀是波蘭農村代役租、農產品經濟最發達的時期,由於貨幣貶值,生產者獲利頗豐。這一時期,波蘭的農業和手工產業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生活不斷改善。」 ——《波蘭通史》雅蓋沃王朝統治初期,波蘭的城市發展非常迅猛,到1450年左右,大波蘭地區就增加了70座城市,小波蘭和桑多梅日各增加了66座和82座城市。到15世紀末,波蘭王冠領地約有500座城市。
此時的西歐,航海業開始發展,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盛產的木材、糧食、肉、魚、毛皮、亞麻、大麻(不是那個大麻),中國的絲綢都通過格但斯克港口經由波羅的海源源不斷的與英國、荷蘭、法國等國家進行貿易。「波蘭和西歐的貿易,促進了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卻阻礙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程,這種消極影響持續到17世紀初,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波蘭通史》
國家的統一促使教育機構逐漸增多,這一時期全波蘭有以克拉科夫大學為主的約3000所學校,除了教授拉丁語外,還有數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和哲♂學等課程。
1440年,克拉科夫大學校長,語言學教授庫布 · 帕爾科什撰寫了第一部規範波蘭語的著作《關於波蘭語的正字法》。在拉丁語最流行的年代,用波蘭語傳唱的,讚美格倫瓦爾德戰役和瓦爾納戰役的詩歌與日俱增,胡斯的波蘭語譯作也在波蘭大量傳播。
波蘭的歷史學、法律學著作有了階段性的發展,代表作就是楊·德烏戈什在1445-1480年編寫的《古代波蘭史》,他跟前一位波蘭史作家一樣,都是克拉科夫的神職人員(認字多...),此書語言文字生動簡練,具有很高的愛國情操。還有楊·奧斯特羅的法律學名著《治國紀事》等,都對波蘭的文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這一段時間內,波蘭的建築風格再次發生了變化,從古樸素雅的半圓形羅馬式建築變成了高聳壯觀的哥特式建築,代表作就是瓦維爾主教座堂。在哥特式建築內,波蘭的畫家開始使用色彩畫、壁畫等方式描繪除宗教外的世俗主題。寫實風格的雕塑旁,拉多姆的米科瓦伊開始引吭高歌他創作的《讚美詩》或《榮譽和信仰》,他是15世紀前期波蘭最傑出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尤其受到雅德維加的喜愛和讚譽。(本篇關於格倫瓦爾德戰役的描寫,我查閱了英語維基和波語維基,具體的戰役過程基本沒有問題。然後交戰細節上,我融合了顯克微支《十字軍騎士》對於此役的描寫。(強烈推薦你們下載看一看書中的最後幾篇,精彩至極)其實顯克微支的小說畢竟還是有點偏向波立邦聯,有些描寫矮化了條頓騎士團,文中大量篇幅描寫了波軍的英勇,但條頓騎士裝備更好,訓練與組織度均比波軍要強,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們的數量劣勢。但波立聯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與他們自身堅韌不拔,殊死奮戰的戰鬥意志是分不開的。
維塔圖斯的回援至今還存有一定的爭議,即:他是故意詐敗實施背刺,還是他確實被擊潰了?如果是詐敗,完全可以輕微接觸就撤退,這樣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而立陶宛軍一開始的損失確實很大。如果他確實被擊潰了,那麼又怎麼能迅速的收攏殘兵敗將,在關鍵時刻出現在後方發起決定性的進攻?圍繞著這一點,後世史學家至今沒有定論。我個人的理解是,維塔圖斯確實是想詐敗背刺,但他萬萬沒想到對手如此強悍,把假撤退變成了真崩潰。但他本人有著足夠成熟的軍事素養,臨危不亂的在湖邊重新集結潰兵,而後才發動了那致命的一擊。有很多人會問,如果維塔圖斯確實被擊潰了,他沒有指揮後面的背刺,那波立聯軍還能贏嗎?我個人的看法是還能贏,不過會是一個艱難的勝利,亦或是慘勝。條頓聯軍就算依然戰敗,至少可以撤退出更多的軍隊,大團長也能存活。)推薦閱讀:
※開國大典上蔣介石為何沒有實施破壞?
※朱熹和寡婦有什麼故事?
※【元素家族——連載116】我帶你去看奇蹟
※【盤點】有哪些被文學作品變臉的歷史人物?
※你知道蔣介石與青幫錯綜複雜的秘密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