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的一大共性:受害者情結
來自專欄 針尖
「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恥辱,而「印度人與狗不得入內」也是很多印度孩子的必修課。
政見觀察員/劉岩川
「4月的東湖,春山如黛,煙霞似海。」新華社以這樣的口吻,襯托中印高層會面時的「輕鬆友好」。然而眾所周知的是,中印兩國名為鄰邦,實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大相徑庭,甚至還面臨懸而未決的領土之爭。從傳統的國際關係角度看,兩國之間的公約數,似乎僅限於各自的新興大國(rising powers)地位。
畢業於哈佛的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博士則看到中印兩國的另一種共性:受害者情結。中印都曾是帝國主義的欺凌對象。前者做了半殖民地,後者在英國的屋檐下渡過了近兩百年。雖然雙方的受傷模式有異,爭取民族獨立的道路又不相同,但帝國主義長時間的壓迫讓中印在心理上殊途同歸。
這一點在兩國的主流歷史敘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恥辱,而「印度人與狗不得入內」也是很多印度孩子的必修課。在印度的歷史敘事中,英國的資源掠奪使印度經濟長期不振,進口商品將傳統手工業者逼得傾家蕩產,分而治之的統治理念還成就了巴基斯坦的誕生。回顧中國的歷史敘事,經濟掠奪、領土損失也和帝國主義形影不離。
受害者情結在外交層面的表現也顯而易見。無論是針對西方還是針對彼此,中印總要強調各自的受害者身份和他國之不義,在涉及領土和尊嚴的議題上全力以赴。爭端的議題和對手風水輪流轉,但立足於受害者地位指控兇手的姿態雷打不動。
在1962年戰爭前的邊界談判中,尼赫魯和周恩來都曆數了帝國主義的罪惡,卻不能在談判桌上妥協。尼赫魯明知印度軍力處在下風,卻依然不惜一戰來表達態度。這些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的不智之舉,只有在理解了受害者心態後才能解釋。
受害者心態同樣可以用來解釋印度成為核武器國家的過程。在西方與蘇聯對抗的冷戰時期,印度帶領著若干前殖民主義受害者掀起了不結盟運動,既反對霸權,也反對霸權所倚仗的終極殺手鐧:核彈。那麼印度為什麼在1990年代一反常態地發展核力量?
Miller還原了彼時印度社會上下的心態。原來,印度認為核武器應該隨著柏林牆一起淡出歷史舞台,但以美英為首的列強非但要解除核武裝,反而訂立新約企圖阻止其他國家發展核力量。印度發展核武必有安全上的考慮,但打破列強對核武的壟斷、還印度應有的大國地位,才是印度邁向核序列的主動力。
Miller進一步相信,放眼全世界曾受壓迫的民族和國家,受害者心態普遍存在。如果列強在爭端中追求的是實際利益,那麼受害者除了追求利益之外,還都釋放出「再也不能這樣活」的反暴精神。為了證實這一點,Miller用統計學手段分析了多年來各國在聯合國大會上的發言。結果,前殖民地國家和前列強在言辭上確實體現出了顯著差異。
雖然中印同時帝國主義的受害者,但雙方卻不易在心理層面相知相通。印度長期有志成為受壓迫民族的領軍者,甚至在1950年代試圖充當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導師,引起了北京的反感。中國亦有引領潮流的噸位和宏圖。受害者情結既曾讓雙方走得很近,也曾將雙方支得很遠。未來如何,殊未可知。
參考文獻
Miller, Manjari Chatterjee. Wronged by Empire: Post-Imperial 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 in India and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http://weixin.qq.com/r/fjmguDDE-m2BrXTb92x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印度正跑步進入移動互聯時代
※為了讓孩子逃離被侮辱與損害,在印度,他們用盡了一生去努力
※合一,以及靈修和合一大學是什麼?
※韓國、日本、印度都在爭奪太極拳申遺,這三個國家的申遺依據都是什麼?
※印度互聯網創投的2017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