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必須用傾訴的渠道來發泄自己的苦悶,如祥林嫂,有些人則不用?
來自專欄 新視界
確實很多人是這樣的,因為傾訴成為一種強迫症。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許多人,一見面寒暄過後,三句話不離自己的男友、老公、工作、生活、孩子,認識三天後,她所有的生活細節基本上你都能如數家珍。
但是交往長了你卻會發現,他們不停贅述的故事竟然不少是臆想的成分,失之偏頗,甚至真假難辨……當個人生活成為自己或津津樂道或喋喋不休的談資,傾訴就成為一種強迫,不僅傾訴者本人不能自已,作為聽眾也常感身不由己;當談話者或激情四溢或滿懷幽怨的痛說革命家史,對方卻感覺她們不過是在不停的咀嚼一塊兒已經沒有味道的口香糖。越說越渴,越渴越說的怪圈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心理動因在作祟呢?
感受第一:有一類人在任何時候都得不停地表達感受,並且尋找這種感受的認同,如果你越認可對方,對方越會找你不停地講述自己遇到任何人事的喜怒哀樂。但關鍵是我們無從知曉他們究竟要何種認同,傾訴中除了表達情緒、尋找安慰那部分是哪些,又有哪些是在求助,我們要不要幫、怎麼幫、幫到何等程度,等等。經常因為我們贊同度不夠、理解不當而與他們產生爭執甚至引發災難性人際關係破壞。這類人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有另一個存在,就無法獨立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低幼嬰兒態。因為無法獨自處理自己任何情緒的人,最容易表現出對他人強烈的情緒勒索——拿別人的人生滿足自己,難聽點叫把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他們不斷用各種方法逼別人向自己的情緒低頭,稍有不滿而個性又偏執的話,基本上就是一段讓人窒息的人際關係,因為你好像永遠也無法成為最好的傾聽者,永遠也滿足不了他們隨時都會發作的情緒勒索。相比之下,祥林嫂算是溫和型的傾訴者了。
如果我們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這類傾訴者大多有程度不一的童年不幸(和貧富沒絕對關係),關係緊張的父母、被雙親或其中一人任意責打、被欺負後得不了家裡人的幫助反而受更多的傷、自己大部分慾望都被雙親視為罪惡、和家長的關係從來不對等、以及被拋棄放棄等……所以他們壓抑的那個符號化的自我,無論驕傲還是悲慘,無論是優勝者還是受害者,需要通過得到他人的認可才能滿足,這種嬰兒態可能終身無法改變。比如我家就有兩位女性親人,只要一醒著就得說話,一直說到晚上睡著之前。每天如此,我家那位精分兄更是如此了。
人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渴望,但大多數傾訴狂僅限於用語言和情緒表達自己,無法通過學習、工作或創作來成全自己的表達渴望,於是他們就成了生活中那種四處向人索要安慰的可憐傾訴者。
過度嬰兒態的人學習能力極弱,雖然他們可能也會轉轉《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這類雞葯,但他們的理解力僅限於承認這些道理是對的,但自己是不是要去這麼做,卻沒有想過,因為這類雞葯不過是他們自我的變相傾訴,承認道理正確不代表懂道理。承認道理正確是:你看你們就是因為不能讓我們過得很舒服,所以你人生的高度天花板極底。懂道理是:道理正確,我要如何才能增強別人的舒適度呢?
很多傾訴狂的典型特徵主要是滿足情緒,或只求滿足情緒,這點用魯迅寫的一篇文章可以略作笑料佐證:
《野草之二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么!」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麼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么?但願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
「這怎麼行?……」
「那麼,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
「先生!你幹什麼?」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
一群奴才都出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後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誇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誇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么……」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這些是傾訴狂。
不過某些傾訴不在此列,比如由於自我完成更容易在被他人認可的時候發生,所以當人們想要獲得某種贊同的時候,就非常想為自己的符號化行為找到一個聽眾,所以傾訴狂人總在隨時尋找下一個獵物,他們還總是熱烈的說服對方相信他們有某種特徵(如有錢、幸福甚至痛苦等),即使這樣做會給對方不好的印象。因為在此時,討人喜歡已經不是她們的目的了。相反,他們更渴望的是為自己的身份尋找社會證實。為此當事人可能從單一的符號化視角看待生活,只看見強化自己身份的證據,最終自說自話,生活在自己編造的「事實」中,並信以為真。也就是說,他們的自卑使他們渴望營造出一些虛幻的故事,來證明他們是幸福的或痛苦的。他們通過不斷傾訴的慾望來緩解深深的焦慮和不被認可。
對於通過不斷傾訴來提高自己的人,喜歡在社會比較中以此獲得最大的滿足感,但是社會比較是一把雙刃劍,比下有餘的同時她們也常常陷入比上不足的自卑中,這自卑又促使她們不能閉嘴。而如祥林嫂式的不斷重複自己悲慘故事的人,同樣是陷入對自身生活和命運的焦慮中。因為無力解決問題,她們習慣了通過不斷的傾訴來發泄內心的絕望和痛苦,將內心矛盾外化,最終成了她們唯一熟悉和使用的應對問題的方式——至少在說的當下她們的焦慮暫時緩解。
聽眾不過是他們驗證自己身份的目擊者,他們只關注向他人證明自己擁有某個希望的身份,而不顧別人的願望、需求和潛在反應。但是,即使完全忽略別人的感受,他們依然渴望得到積極正向的反饋。別人的艷羨或者同情,讓他們感到優越或者結盟,從而更加認同自己的身份和想像,即便對方的一切反應都是出於禮貌的客套。
但無視別人感受的重複或過度傾訴,容易引發緊張的人際關係,讓周圍人的避之不及。聽者也大部分會因耳朵里長了厚厚的繭子,而陷入審美疲勞或者情感反應淡漠。這時過度傾訴者有可能會把這些理解為自己的言語或者傾訴內容缺乏足夠的衝擊力,而開始變本加厲甚至添油加醋,主觀臆造。
真實和幻想的界限變得不再分明,最終連說者自己都難辨真假。最終,過度傾訴成了傾訴狂人獲得多種滿足的唯一途徑,雖然並不能真正的改變他們的處境,但卻是最簡單直接的情緒出口,以此隔離了焦慮、恐懼和內心的不確定。無論是優勝者還是受害者,無論是羨慕還是同情,每一種確認都讓她們獲得了某種程度的「自我肯定」。傾訴雖然成了他們賴以製造幻覺滿足的毒品,但也成了人際關係的最大殺手。
他們為何越說越渴,越訴越苦?因為他們精力旺盛而無所事事,無所事事不是不做事,有些無所事事表現為某種單一的勞動中的不斷碎碎念,很多女性都能一心二用,一邊進行簡單而重複也沒有太多效率要求的工作比如做家務啊,照顧孩子啊,又不願意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樣,她們的嘴就閑了下來,一邊抱著孩子餵乳一邊與人閑聊,或一邊做手工活一邊看電視還要時不時與人爭執幾句就是他們典型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傾訴狂們基本沒有需要投入高強度專註力的工作,剩餘的精力只好在不斷的情緒起伏和反芻里反覆思量自身得失並因此患得患失、焦慮憂恐,必須有發泄渠道來滿足他們這些情緒,他們才能感覺舒服一點。
可能一個職場女性下班後想約老公或男友去看電影,結果早一個小時下班卻遭遇堵車,終於在新聞聯播開幕前疲憊不堪的回到家,老公或男友卻突然打電話說自己可能會很晚才回。沒準她就會聯想好幾周丈夫都晚歸,丈夫可能對她不忠了,沮喪、失望和難過才剛剛開始,她的情緒像失控的過山車聯繫到了一系列情況:背叛、爭吵、冷戰、分居、離婚甚至之後一個人的落寞……
誰沒有過如此的庸人自擾,有的人臆想第二天客戶生動鮮明的拒絕表情而輾轉難眠,有的人因為極力不讓自己在受傷後太過痛苦反覆碎碎念,在我們的內心痛苦或者不知所措的時候,希望自己變得快樂、平靜、不再胡思亂想甚至至少不要像現在這麼痛苦,於是我們就開始追問,「我怎麼那麼痛苦?」,「為什麼還是這麼痛 苦?」,「我到底是怎麼了?」「不會有人再那麼愛我了,客戶肯定會讓我死得很難看……」
這樣的反芻其實是一個人不滿當下狀態坐以待斃的一種低效努力。找人傾訴或不斷自我糾結,除了讓我們情感衰弱,睡眠失調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積極作用,有的不過是沉浸在過去或是迷失在未來。靠反芻來解決問題的人會失去行動的力量。所以,對於傾訴狂和糾結狂的唯一有效之道是進行高專註度的工作,提升專業技能,學會客觀現實地面對問題,這才是一切問題解決的基礎。
記住:發生問題後,請先解釋問題,而不是尋找情緒安慰。人不可能沒有感受起伏,但也不能只關注感受。感受是一種情緒極強理性極弱的反應,所感受適合用來發現問題,但解決問題還得靠理性。
理性解決問題者,自然不會成為傾訴狂。
以上,胡言之,信不信由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