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與人類日常活動

地理學與人類日常活動

來自專欄 圖說地理

作為一個地理科學研究人員和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也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的整個過程。我通過一個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且易於理解的例子來說明三個階段的區別。

本科階段: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必定是處在地理空間中,並且經歷著時間所構建的過去、現在,以及總會面臨的將來。而地理學所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正是處於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人」與「地」的關係。實際上,在本科的時候,可能都不會真正思考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空間作為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對象,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裡也只不過是能夠直接感受到的地理實體空間。

當本科畢業的時候,若選擇就業,如果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到全國同一級學生的前10%,那麼,找個月薪10k左右的工作沒有問題。當然,這裡主要是理工科,如果是金融,可能更高,如果是人文社科類,可能要更低一些。若選擇讀研究生,此時,90%以上的學生,對於本專業的理論和技術都只是皮毛,理論一般不會很深,也不會很廣。技能類可能會好一些。

那時候的我,自認為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唯心主義者、人文主義者都會有偏見。人在對一些事物或人有偏見的時候,往往是書讀的不多,知道的太少。於專業技能而言,我可以畫地圖,可以做地理分析,也可以寫代碼做軟體。我們繼續回到空間及此階段對空間的認識的探討。

如下圖所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我們大多數人的大部分時間,重複著三點一線或多點一線的生活,家(宿舍)——學校——食堂(球場等)。在我們看來,這本來就是在這個年齡段本該有的最平常不過的生活方式。又有多少人將它同地理學、制度和文化聯繫在一起。也就是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下,我們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

地理實體空間與日常生活

碩士階段:

人類居於天地之間,必定處於時空之中。「空」可呈地理物象之形態,「時」可現地理物象之變化。這也是地理學研究的「道」之所在。儘管空間是地理學者研究的核心內容,但地理學者們對空間的認識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及人類認知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擴展並發生改變。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實體空間,包括社會文化空間、精神情感空間甚至虛擬網路空間都會成為地理實體空間以外地理學者們所關注的空間。在人類出現的原始社會裡,自然環境主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飲食也以溫飽為目標的生理需求為主,即地理實體空間佔主導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文化越來越發達,人們更加重視社會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作用,並且逐步追求精神層面的需求。此時的社會文化空間和精神情感空間逐步受到關注。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將人類帶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虛擬網路空間之中,不僅如此,隨著交通運輸和移動通信等技術的發展,人流、物流、信息流等進一步改變了人么的交流方式。地球變成地球村,而注重以距離度量空間、格局描述世界的地理學者們,不得不採用流的方式,更加關注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交互特徵和規律,此時的地理交互,似乎可以像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網路那樣研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繫與交互。這裡並不對流空間的交互展開討論,只是作為科技對傳統地理實體空間的影響、及互聯網形成的賽博空間弱化地理距離所構建的流空間的一個擴展。

我們繼續回到地理實體空間與日常生活中來。地理學以研究人地關係作為核心目標之一,在研究視角上不能僅關注宏大的區域性與人類整體的活動性為核心內容,還需要從宏觀到微觀,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與周圍環境存在的關係的探討。在人文地理學領域研究人類行為的行為地理學研究方法較多,但這裡將選擇性地對其中最為典型的」時間地理學「方法進行簡要介紹。

人類處於三維空間之中,但是在時間地理學的時空稜柱方法中,我們可以忽略高程維度,用z軸表達時間。如此以來,對於每個人的日常活動而言,就會存在兩種唯一的基本表現形式。一種情況是:為了某項日常任務從A地移動到B地,在這個過程中,活動主體發生了位置的移動,但同時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三維空間中,則既表現為水平位置的移動,又表現為沿Z軸(時間軸)的垂直向上移動。另一種情況是:為了某項日常任務,可能需要在一個小範圍內持續展開一定時長的活動,空間位置上並沒有發生改變,但時間軸上是上升趨勢。

日常生活與時間地理學建模

這裡以一個普通學生的日常舉例。如圖2所示,綠色線條表示一個學生周一至周五的活動軌跡,紅色線條表示該學生周末的活動軌跡。這裡為敘述方便,將該學生稱之為小明。先來看綠軸,顯然在0點至早上7點綠軸垂直向上,因為時間在流逝,小明的空間位置因休息而並未發生改變。7點之後花費一定時間去學校,此過程時間在流逝,空間位置也從加移動到學校,形成了第二部分的綠軸,綠軸的斜率表示從家到學校所花費時間的長短。如果圖中小明是騎自行車去學校,則如果用汽車代替,第二部分綠軸斜率會更小一些。到學校後,空間位置又保持靜止,而時間繼續流逝。之後是關於中午回家吃飯,然後又返校,晚上又回家的時空路徑。接下來,再討論紅線所表示的周末小明的時空路徑。顯然,小明睡了一個懶覺,知道大概9點以後,去球場打球,1小時後回家,在家裡呆了一整天。紅綠兩條時空軌跡,生動形象地定量描繪了小明一周所謂的2種主要活動模式。儘管現實可能並非每天都是如此,但從長期來看,總體上會保持一定的穩定性。綜上所述,時間地理學的時空制約模型提供了一種抽象並定量化表達微觀個體日常生活模式的方法。

既然有這樣一種看似有趣,且科學性較強的人類個體日常行為表達方法, 於地理學和人類有何實際意義呢。此方法是由瑞典人文地理學家哈格斯特朗提出,在國內由柴彥威等學者引進並推廣。於人文地理而言,研究人類複雜行為背後的社會規則及所映射的社會含義,是人文地理學所關注的熱點問題。而於社會而言,女性公平與權利、收入低的工人群體及其它特定社會群體,其日常活動與行為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趨同性或者稱之為趨同的秩序性。於是,採用此種方法對特定群體的個體日常生活行為進行建模,通過微觀個體行為路徑匯總宏觀群體的日常行為模式,對於此類社會問題的發現和研究及未來的政策建議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也可以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方面展開輔助分析,例如通過分析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動時空軌跡,發現問題,從而影響城市相關部門的決策。此問題完。

當碩士畢業的時候,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碩士畢業已經很難留在高校繼續搞研究。大部分選擇工作的朋友都會選擇去對口的研究院、設計院或公司企業工作。除了考公務員相關的同學。就地理行業而言,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就業較難,女同志去中學當老師的居多,去事業單位的也不少。對於GIS專業,去事業單位當公務員、去相關研究院的較多,此外,去企業的也較多,對於更看重空間分析能力和二次開發能力的GIS專業,技能好一點的去公司企業的居多,待遇也相對更好。起點薪資比本科要好一些。優秀一點的二線城市起薪1萬以上,更優秀的年薪20萬以上也不再少數。當然,對於大多數,而是8千到1萬居多,優秀的本科生也能達到,如果和工作三年後的本科生比,剛畢業碩士生一般也處於劣勢,除非已經學得相當好。這是地理科學行業的基本情況。

博士階段: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地理學的概念及其學科分類

TAG:地理學 | 人文地理 | GIS地理信息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