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卷論述類真題命題思路解析
來自專欄 高中語文教學與班主任
各位同學,今天已經是5月4號啦,高考已經進入二三輪複習。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勝利,就必須把握高考的命題方向、命題思路、命題陷阱。只有這樣,才能把握高考真題的難度和高考真題的精髓。 從今天開始,文道君就給大家剖析高考真題,讓你看透高考真題的神韻,讓你不再迷惘、無助。
【2017全國1卷】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項是( )
A.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非政府組織承襲環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
B.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
C.氣候正義中的義務問題,是指我們對後代負有義務,而且要為後代設定義務。
D.已有的科學認識和對利益分配的認識都會影響我們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
這道題有什麼機關和特點呢?與15、16年相比,每個選項設置的長度非常簡短(一行字),而且每個選項的長度基本一致。
也許有人說,文道君,這不是廢話嗎?我們也都知道啊,這有什麼特別的嗎?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那這樣命題的意義何在?各位同學,不要急,且聽文道君細細道來。主要有兩點:
第一,防止因選項長短不齊學生蒙題。(如三長一短就選最短, 三短一長選最長等)
第二呢,就是選項變短後難度增加。有同學不理解,選項長不是更難嗎?NO!選項長意味著信息來源廣,概括的力度不大。而選項短就意味著整合概括力度大,有的是對一個段落(如B項)甚至整篇文章的概括(如D項)。這樣一來,對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題目難度也就變大了!具體分析如下:
先看A項,文章第一段說,「2000年前後,一些非政府組織承襲環境正義運動的精神,開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倫理審視,氣候正義使應運而生。」非政府組織承襲環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但「氣候正義」是「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倫理審視」,不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A項的理解和分析與原文內容不符,A項不正確。
再看C項,文中討論氣候正義涉及兩個內容,一是第二段中的「義務」,二是第三段關於「權利義務的關係」。義務,指的是「將自己『碳足跡』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而非「我們對後代負有義務,而且要為後代設定義務」,所以C項「要為後代設定義務」錯。
這兩項主要是對文本細節的精細化考查。
再看B項,原文中說:在排放問題上不同國家有不同要求,對發展中國家,要滿足他們基本發展需求」,支持他們的發展;對發達國家,則要「遏制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而選項就將第二段概括表述為「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所以B項錯誤。
這就是對第二段內容的概括化考查。
再看D項,文中第一段說氣候正義是在2000年前後,隨著環境正義在氣候領域中的發展而被提出來,說明由於對環境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入,才有氣候正義的提出,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必然受已有的科學認識所影響。對氣候正義的理解既涉及當代人與後代之間公平享用自然資源的問題,也涉及國際間利益的分配,如排放空間的控制。所以,對利益分配的認識自然影響著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因此,D項正確。
這是對全文的整體概括,難度比較大。
好啦,文道君就剖析到這裡,下次見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