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九)海馬山之戰 01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九)海馬山之戰 01

作為美軍一月大反攻的前奏,第 25 步兵師的第 27 步兵團出色地完成了肅清奔騰小馬山的軍事行動,然而第 27 步兵團戰鬥之所以順利,和他們的作戰負荷有很大的關係。相比之下,第 25 步兵師第 35 步兵團的軍事行動則是頗為艱難,奔騰小馬山東南側的海馬山雖然沒有前者的面積,但這也僅僅是第 35 步兵團的四分之一的作戰內容。首先,我們來看看海馬山在哪裡。

一、一馬雙峰,一石四鳥

「海馬山」(Sea Horse)的名字和奔騰小馬山一樣,都是依據空中偵察圖片的外形來命名的。由於該地區在偵察圖片中倒置酷似一隻海馬,因此得名。該山和奔騰小馬山相比,戰鬥的空間更為狹小,整個區域只有兩個小山峰,分別為 43 高地和 44 高地。它的位置位於日軍岐阜要塞附近 27 高地的西北面 1.4 公里處,其北面和奔騰小馬山的 50 高地和 51 高地相互呼應,中間被一條馬坦尼考河的支流阻斷,離美軍大反攻要求推進到的防線距離 1.5 公里左右。海馬山不僅是第 132 步兵團和第 25 步兵師第 35 步兵團進攻的中間過渡地區,佔領該地區還能夠將日軍川口旅團的殘部和第 38 師團的部分部隊完全包圍,因此對於第 35 步兵團來說極為重要,畢竟第 35 步兵團負責的區域,也就是海馬山還稍微「頭髮稀疏」些,其餘地點都是密不透風的可怕叢林。美軍最佳的進攻路線是從岐阜的南側迂迴,並在海馬山的南側 43 高地附近側襲。

海馬山(Sea Horse)由 43 高地和 44 高地組成,被一條馬坦尼考河與 42 高地隔開,被一條馬坦尼考河的支流與 50 高地隔開。50 高地為第 27 步兵團的作戰區域,後由第 25 步兵師的第 161 步兵團佔領,42 高地在行動開始後由第 182 步兵團的三營負責。海馬山在日方稱呼為狼陣地(實在不知道這和狼有什麼關係~)

不幸的是,第 35 步兵團的任務非常繁重,因為他們不僅需要處理自身眼前的威脅,還需要策應整個美軍第 14 軍反攻的大迂迴。因此在 1 月初,他們在該地區需要完成四大軍事目標:

1,首先要頂替已經疲勞不堪的「美國師」第 132 步兵團的部隊,他們已經完成了對岐阜要塞的合圍任務

2,佔領該地區重要的觀察點和前進基地:海馬山

3,掩護第 14 軍主力部隊的左翼,時刻注意海馬山和岐阜要塞南方的日軍動向

4,完成迂迴後佔領並守住第 14 軍要求的防線(即海馬山以西 1.5 公里的南北向防線)

不僅四大軍事目標亞歷山大,由於擔負第 14 軍的迂迴包抄任務,因此此次軍事行動應具有低姿態的滲透性質。整體的作戰無法像第 27 步兵團那樣光明磊落,有炮兵支援。相反地,為了達到奇襲效果,第 35 步兵團的進攻將不會有前期火炮壓制。美軍為了增強迂迴部隊的陸戰力量,第 35 步兵團在本身三個營的基礎上,還增添了「美國師」第 182 步兵團三營的部隊以及第 25 步兵師的機動偵察部隊。

第 35 步兵團的指揮官麥克盧爾上校作出如下作戰部署:

1,第 35 步兵團二營和第 25 步兵師的機動偵察部隊前往岐阜要塞附近,代替已經疲勞的第 132 步兵團的部隊

2,第 35 步兵團三營在營長威廉·穆倫中校(Lt. Col. William J. Mullen, Jr.)的指揮下,率部從岐阜要塞南方的 27 高地向西南方向出發,從 43 高地的南側向北發動進攻

3,第 35 步兵團一營在營長詹姆斯·里爾中校(Lt. Col James B. Leer)的指揮下,緊跟三營的步伐,保持大約半天的行動間距,作戰術預備隊

4,第 182 步兵團三營在營長羅伊·高金中校(Lt. Col Roy F. Goggin)的指揮下,從 65 高地向南挺進,完全佔領位於岐阜要塞北方和西北方的 31 高地和 42 高地。確保岐阜要塞及其與海馬山之間的日本駐軍無法從北向馬坦尼考河突圍,確保師部的野戰炮兵營的安全,且該部應與第 27 步兵團的行動區域相接,密切關注第 27 步兵團和第 35 步兵團北翼的安全。

這樣一來,在岐阜和海馬山附近的日本守軍將被完全包圍,任何的補給和突圍將猶如痴人說夢。事實上,駐守在海馬山周圍的日軍部隊為川口清健率領的第 35 旅團的殘餘部隊,主力為在杭州灣首次投入戰鬥的日本陸軍精銳第 124 (福岡)步兵聯隊的第一大隊和第三大隊,指揮官為岡明之助大佐。因為在亨德森機場南部的戰鬥中受損嚴重,建制被打散,各大隊的新任指揮官,不全是來自福岡県。第一大隊由石堂恵二少佐指揮,第三大隊由一色博少佐指揮,部署地點在海馬山 44 高地的東北面;第二大隊由西畑善七少佐指揮,部署地點位於 42 高地南面;聯隊本部位於海馬山東南方的叢林中,除此之外在西面還有日軍的獨立山炮第十聯隊,而 Stanley Coleman Jersey 在他的書中 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提到,日軍的第 229 聯隊第一大隊、第 230 聯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和第 38 工兵聯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也涉及海馬山的戰鬥,然而不論是從美方其他書籍或是日方的史料來看,似乎都無法確定他們的存在,Jersey 本人也並不確定他們到底在何處。總之,這些人數已經不足千人的守軍基本上已經被美軍圍困。

日本祭奠亡靈的民眾根據日方史料製作的海馬山、奔騰小馬山和岐阜要塞周圍守軍的大致位置。日方史料也沒有明確地記載東海林支隊、第 229 聯隊和第 38 工兵聯隊獨立地在該地區執行防禦任務。最有可能的是,這些部隊已經混在第 124 聯隊和第 228 聯隊之中,馬利願意相信日方為了更有效率的建設防禦陣地,第 38 工兵聯隊的士兵一定和兩個聯隊本部的人員一起加速建立穩固的防線。圖中藍色為馬坦尼考河及其支流的分布,黃 Maru 指示的是聯隊集結的地區

二、再去搬東西

雖然日軍在美軍的計划下,已經不太具有率大部撤退的可能,但美軍如果因此驕傲自滿,則也不可能導致此戰的勝利。由於瓜島的腹地到處充滿著叢林和河谷,車輛機動和補給運輸成了老大難的問題。雖然日軍早已經切斷了自身的補給,準備玉碎,但是美軍為了確保戰鬥的順利,不得不想出各式各樣的辦法,來加強部隊彈藥的供給能力。

在 1943 年 1 月之時,「賴特之路」已經到達了他的運輸極限,但是工兵仍然無法將這條路修到作戰區域的邊緣,它撐死延伸到位於岐阜要塞東北方 500 米左右的 28 高地,離第 35 步兵團三營的作戰地點直線相隔 2 公里的叢林。地貌和植被限制了雙方的戰力,但整體上美軍仍然是佔有優勢。由於部署在瓜島上的日軍坦克無法到達馬坦尼考河南部的密林和山地地帶,因此美軍第 35 步兵團的反坦克連就不必把 37mm 的 M3A1 反坦克炮搬到縱深地帶進行打擊任務,他們將去後方給前線的士兵運送彈藥、食品和藥品,相比之下應該還是比拉炮稍輕鬆些。儘管第 35 步兵團的士兵並不知道日軍有在反斜面修築工事,讓反坦克炮這種擁有平直彈道失去效用的能力,但是實際上第 35 步兵團還是讓迫擊炮作為了步兵支援火力,巧妙地規避了反坦克炮這種又重又可能沒什麼效果的大件行李。

另一方面,為了讓補給的流量加大,美軍還想出了別的補給路線。當地的美軍工兵使用鐵桶、電動機和繳獲的日軍小艇,製作出了專門用於運送物資的電動小艇(當然,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小艇還得靠槳劃),這種小艇被美軍稱為「Pusha Maru」,他們廣泛地穿越馬坦尼考河的河口以及南部終點 50 高地,但是這種補給方式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因為從河口到達運輸地點以及返回(一個來回)要耗費數個小時,通常情況下,白天的戰鬥這種小船運輸不到兩個來回。

圖中所示的船隻就是被美軍稱為「Pusha Maru」(撲殺丸?能這麼無恥地翻譯嗎?不知道)的運輸載具。這樣的船隻每次只能運送少量的物資,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大部分早期的小船均靠人力划槳前進。

美軍積累了經驗之後,則改裝成了電動運輸小艇,不僅單次可以加快運送速度,還可以加大傷兵的載員數量。傷兵坐小船的生理感受應該要比被人抬著擔架翻過「賴特之路」的崇山峻岭要來得舒服些,畢竟水面的海拔過渡較陸地還是要平緩一些的。

是不是從奔騰小馬山區域將物資運送過來會快一些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 1943 年 1 月,負責奔騰小馬山附近的物資運送路線「陸戰小徑」(Marine Trail)和「賴特之路」沒有連到一起,更糟的是,第 35 步兵團主力三營的進攻地點正好和奔騰小馬山隔了個海馬山,繞路所要承擔的時間和精力,將會削弱作戰部隊預備隊的實力,而且從別的部隊防區運送資源到自己的戰線,是不是也太不要面子了哈?

不管如何,第 35 步兵團的反坦克部隊和當地的土著組成了一個連以上的兵力,負責往前線搬運各類物資。

三、不要著急

在作戰計划下發之後,第 35 步兵團的部隊在 1943 年 1 月 7 日從倫加防禦圈出發,前往岐阜要塞附近的預定位置。三營作為主力打頭,帶領著二營和一營走過了忙碌的「賴特之路」。8 日,二營開始頂替第 132 步兵團的人員,而一營繼續緊跟著三營在奧斯登山岐阜要塞的西南側紮營。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不僅師部的野戰炮兵營不會對第 35 步兵團的作戰區域進行預先打擊,「仙人掌航空隊」也不會進行對地支援任務。步兵團為了攜行輕便,將迫擊炮暫且留在了岐阜要塞附近的防線中,而部隊只攜帶輕機槍進行徒步。

9 日,三營的部隊繼續向前移動,並佔據了一個為 43 高地東南方 1.8 公里處,27 高地西南側 1.4 公里處的小山包。一營則跟隨著三營的步伐,到達了前一晚他們的紮營地點待命。三營的指揮官穆倫中校拿起望遠鏡,對 43 高地進行觀察。觀察發現,在 43 高地的南面,另有一個小山頭,很可能被一道峽谷與 43 高地相隔。但是,這個山頭表面有稀疏的叢林植被做掩護,既不會完全遮擋觀察視線,又可以給部隊提供掩護,因此穆倫決定在 10 日的進攻中,率先佔領這個小山頭,然後再過渡到 43 高地高聳的雜草群中。

1943 年 1 月 10 日早晨 0635 時,第 27 步兵團開始了對奔騰小馬山的進攻。師部的野戰炮兵營將那邊的日軍陣地轟得震天響,但是第 35 步兵團卻沒能嘗到炮兵給予士兵的心靈慰藉,秘密行動是他們部隊的首要原則。當第 27 步兵團開始挺進之時,第 35 步兵團也開始了包抄。為了確保自己三營的主力進攻部隊不被日軍發現,穆倫特定安排了三營的 I 連在紮營的地方原地擴散,為的是迷惑日軍對美軍主攻方向的判斷。與此同時,三營的 L 連和 K 連作為進攻主力,開始秘密穿越海馬山南方的緻密叢林。

美軍第 35 步兵團三營的部隊正在如上圖所示搬地在叢林地帶摸索前進。由於海馬山南側的叢林未有開發的小徑,因此美軍普遍裝備砍刀和使用自己的刺刀,來開闢被植被覆蓋的進攻路線。如此緻密的叢林,加上美軍偵察圖片也和日軍一樣充斥著錯誤,才會發生在叢林中不認路的情況:因為確實沒有路啊。

千萬不要以為發生在東海林俊成大佐身上的事情不會降臨到美軍。正是因為東海林俊成大佐率領的第 230 聯隊在亨德森機場戰役中夜間迷路,導致行動效率緩慢,錯過了戰機,以及日軍之間的通信問題,導致東海林俊成在那須弓雄的部隊做主力衝鋒之時,並未吸引美軍側翼而導致了日軍進攻的徹底失敗。然而,美軍這邊在緻密的叢林中,也遇到了找不著北的問題。如果說是夜間沒有月光,導致東海林支隊原地打轉,那美軍第 35 步兵團三營的 K 連和 L 連則還要悲催,在大白天也開始找不著北了。

當日上午,打頭的 K 連率先拿大砍刀開闢了一條大約 1 公里的叢林小徑,讓之後的 L 連跟著它的方向走。大約在中午時分,K 連到達了離 43 高地不足 700 米的某個小山。但是,他們走錯了。這個小山雖然和 43 高地很近,但是小山周圍卻被大量的峭壁所環繞,是條死胡同(大概此時 L 連的連長要罵人了,帶路都不會帶)

原因是他們從岐阜要塞的西南方向前進後,往北打彎的時候拐早了。他們到達了 43 高地的東南面,且被地形阻隔,完全無法發動進攻。穆倫中校發現了此情況後,命令部隊繼續向西前進,過一會兒再拐彎,雖然三營在此時還沒有與日軍交過火,但這已經導致了一整天時間的遲滯,而作戰的隱密性也很有可能即將消失。

做事不能著急,要慢慢來。寫文章也是如此。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Richard B. Frank 著,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Penguin Group 1990 年出版, ISBN 0-14-016561-4

2)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IBIBLIO 網站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錄,CMH Pub 5-3

6)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 ISBN 1-58544-616-5

7)Charles R. Anderson 著,Guadalcanal , The U.S. Army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3 年收錄,CMH Pub 72-8

8)Gordon L. Rottman 著,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South Pacific and New Guinea, 1942–43. Osprey 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ISBN 1-84176-870-7

推薦閱讀:

震驚!魔獸竟然是一部二戰史?
希特勒如何用宗教原理給人民洗腦?|《彎曲的脊樑》
希特勒為什麼敢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決定2046年更新核武庫,世界核武形勢未來如何?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換血」行動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