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些風靡美國的中餐為什麼你從沒吃過?
來自專欄 精英說海外視界
據中國烹飪協會2017年發布的《中國美食海外認知度調查》報告顯示,97.6%的美國民眾表示品嘗過中國美食。
在美國人最熟知的中國美食榜單中,春卷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榜首,與此同時「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這兩道以中國人物命名的菜,卻讓大多數中國人感到費解。
?圖片來源:《中國美食海外認知度調查》
然而,熱愛看美劇的人們應該記得,左宗棠雞在美劇中的確無處不在。
它是《生活大爆炸》里謝耳朵每周六必點的美食:
是《億萬》里男主們的飯後談資:
甚至還是活了幾百年的吸血鬼們(《吸血鬼日記》)最愛的美食:
在現實生活中,左宗棠雞在美國的流行也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幾乎不亞於左宗棠將軍在中國的知名度,甚至可以說更勝一籌。
美國中餐界有這樣一句玩笑:「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國人就是左宗棠,因為每天大家都會點左宗棠雞」。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然而,為什麼這道橫掃美國的中餐我們卻絲毫不知?是誰將這道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帶到了美國,並讓它大放異彩?
直到有位瘋狂熱愛左宗棠雞的吃貨導演Ian Cheney,帶著和我們一樣的好奇,跑遍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才讓左宗棠雞廣受歡迎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圖片來源:豆瓣
隨著紀錄片的旅程,更多有關東西方飲食與文化交融的傳奇故事不斷被挖掘,我們看到了一個關於移民、唐人街奮鬥、適應與創新的宏大故事……
1 歷史上的19世紀50年代,由於淘金熱的興起,成群結隊的中國人開始湧入美國,這個群體也逐漸壯大。
早期到來的中國人以廣東人居多,他們從廣東坐船在舊金山抵埠,也就是歷史上最早的唐人街。當時的華埠,被美國人當作「驚險刺激」的場所,人們帶著「視察下層社會」的心情,穿梭於華人經營的鴉片店和聲色場所。
?來美國的中國勞工
圖片來源:Google
對美國人來說,面前這些留著辮子,用著筷子的東方人,無疑都是異教徒,並且他們生活墮落、骯髒不堪,還喜歡欺詐,又自私無情。
很快,隨著美國淘金熱的加劇和華人的大量湧入,美國西部反華情緒不斷高漲。美國政府便以「中國人又危險又貧窮」為借口驅逐中國人,甚至在1882年出台《排華法案》,以法規的形式用暴力手段驅逐、迫害華人。
在《排華法案》施行期間,美國的暴徒在光天化日之下來到中國社區,燒殺搶掠,以致於經歷過這一切的華裔老人回憶時,都會說「這哪裡是排華,這就是在滅華」。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排華法案的出現,對已經生活在美國境內的華人同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處處受到打壓的華人,不得不選擇洗衣、做飯這類職業,一方面不會對白人男性的工作造成威脅,同時也填補了美國女性走出家庭後留下的空白,以求在極端的種族歧視環境中生存下來。
由此,華人在美國的工作和生活也呈現出了明顯的聚居狀態,唐人街應運而生。到1940年,在美國的大中城市中,出現了40個唐人街。
然而在當時,即使華人抱團,也很難抵抗來自當地美國人的歧視與傷害。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1940年從廣東來美國的梁先生,在密蘇里州開了一家中餐館,但他很快就發現當地人對來到這裡的華人充滿偏見。
還沒等這家位於密蘇里州的中餐館開張,就有人用炸藥炸毀它,玻璃的碎片從房子里噴出來,飛了一地。人們聚集在餐廳外,高舉「滾回中國去」的牌子大聲抗議,甚至連官方也以「糾察」為名出現在餐廳外。
?當年梁氏茶樓被炸毀的新聞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為了生存和被當地人接納,中餐館不斷根據美國人的喜好,改變食譜以適應當地人的口味。應運而生的美式中餐,彷彿是各地中國菜的大雜燴,被改良得更為清淡和濃稠。
在口味上突出美國人偏愛的酸、甜、辣口感;在烹飪方式上,發掘更多油炸或爆炒類的菜肴。
甚至在店名的選擇上,也會迎合美國消費者的心理,挑選「中國龍」、「熊貓」、「中華花園」等等帶有濃烈東方元素的名稱。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2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許多結合當地人口味的「美式中餐」應運而生。
其中有一道菜肴,經過近200年的不斷演化,幾乎成了美式中餐的代名詞,那就是:「雜碎(Chop Suey)」。
這裡所說的「雜碎」既不是罵人的髒話,也不是僅僅指肝、腸、肚、肺等動物內臟,而是一道什錦炒菜。
這道原本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充滿農家特色的菜肴,在後來的日子裡,竟深深影響了美國人對中式菜肴的看法……
?圖片來源:新京報書評周刊
坊間傳聞,1896年中國北洋大臣兼朝廷命官李鴻章出使美國,當時這位來自東方高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記者們的熱烈關注。
有天晚上,李鴻章在紐約的一次晚宴上,命廚師製作了一道「奇葩」菜品。
不久,《紐約晨報》在周日增刊中整版刊登了這件事,標題為「李鴻章的雞肉大廚在華爾道夫所做的奇怪菜肴」。
文章中甚至還標明了食物的種類:米飯、燕窩湯、油燜雜碎(即炒雜碎)、雞湯、豬肉香腸、魚翅湯等,這幾乎算是美國歷史上刊登最早的中式菜譜了。
?圖片來源:新京報書評周刊
這篇報道與報紙上關於各國與中國戰爭的報道一起,激發了美國人對中國以及中餐的好奇心。
不管當時身穿黃袍馬褂、年老體弱的李鴻章有沒有吃這道「雜碎」,但這則「李鴻章將雜碎引入美國」的傳說,卻自此流傳了下來。
雖然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道以廣東話拼寫(Chop Suey)、看起來既軟又爛的褐色食物,既沒有風味也沒有特色。
但在上個世紀,「雜碎」的確成為了美國風靡一時的菜肴,一時間,無數帶有「雜碎」霓虹燈的中餐店鋪在美國開張。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據傳,20世紀初的紐約人至少每周去唐人街吃一兩次雜碎,它不僅食材多樣、價格便宜,在果腹的同時還帶有神秘的東方特色,帶給人一種深沉的滿足感。
中國文史館的張伯駒先生也曾寫過《李鴻章雜燴》,並誇讚這道菜:「馳名國外,凡是在歐美的中國餐館,莫不有此一菜」。
?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
1929年作油畫《雜碎》,窗外也有醒目的「雜碎「霓虹燈
圖片來源:Google
3
雜碎的暢銷,很快讓同一區域的中餐館日益增多。
為了避免太多華人同胞相互競爭,同時逃脫西海岸因《排華法案》頻繁發生的迫害,許多中餐館老闆帶著「李鴻章雜碎」、「炸春卷」、「酸甜咕咾肉」等美食中餐的做法,陸續遷往中部及東海岸,也因此將中餐館帶到了美國的各個角落。
?在谷歌地圖上搜索美國地區Chinese restaurant得到的結果
這些善於經營又吃苦耐勞的華人,過著「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日子。
對當時大多數的華人新移民來說,生活的重點甚至是生活唯一的內容,就是工作。
在華人看來「食物」是經濟運作中的必需品,開餐廳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在美國生存下去,也更有可能幫助他們走向成功。
幸運的是,在美國成熟的市場經濟下,勤奮的確為在美華人帶來了回報。隨著華人餐廳遍地開花,即便是對亞洲人充滿歧視的白人,在吃到這些美式中餐時,也讚不絕口。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當新移民在抵達美國後,語言障礙常常成為他們融入美國社會的阻礙之一。
入行門檻極低的中餐館成為了他們融入美國的鑰匙,大多新移民初到美國時,都將在中餐館打工作為他們的第一份職業,連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司徒美堂在當年初到舊金山時,也在一家「雜碎館」打工。
中餐館不僅成為了華人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更成為了無數華人傳承與祖先聯繫的紐帶與見證。
伴隨著在美國各個城市不斷出現的華人餐廳,早期到來的華人以血緣為連接,建立類似「王氏協會」的宗親會。隨後出現的華人則依託省會為組織,建立諸如「潮汕同鄉會」、「福建聯誼會」、「溫州同鄉會」、「中山會館」的同鄉會。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在這些依靠家族關係、同鄉關係或人際網路搭建的華人社群中,組織成員在異國他鄉彼此扶持,從租房、就業,到註冊、租賃、婚嫁都能獲得更多的資訊。
同時,組織還對成員進行登記,傳授燒菜做飯的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創業,如果有什麼菜品很受美國人的歡迎,這些信息就會很快在圈子內傳播。
隨著美國政府在1943年撤銷了《排華法案》,更多的華人開始如涓涓細流般不斷湧入紐約,走向美國各地。中餐則繼續成為許多華人融入美國社會、贏得社會尊重、獲得文化認同的主要方式。
?周恩來總理在國宴中招待尼克松就餐
圖片來源:新浪
1972年5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應周恩來邀請訪華,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國宴進行招待。
直到那時,美國人民才第一次得以在鏡頭上見到真正的中餐,也因此引爆了所有與中國有關的元素,並興起了中餐熱的潮流。用筷子吃中餐,成為了一種體現自己與眾不同的美國時尚。
一時間大江南北,美式中餐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街頭巷尾。自此,美國迎來了飲食文化史上最為重大的一場變革。
美國各地的中餐館的老闆們接到了無數電話,迫切地想知道能不能吃到尼克松訪華的同款國宴。
突然間所有中餐館門口都排起了長龍,美國人紛紛湧入當地的唐人街品嘗中餐,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左宗棠雞出現了。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4
左宗棠雞的創始人是一位名叫彭長貴的湖南籍中國人,他從小跟著著名的湘菜名廚當學徒,憑著高超的廚藝成為了國民政府的御用廚師,可以說是中國做湖南美食最厲害的大師,被譽為「湘菜之神」。
?彭長貴
圖片來源:Los Angeles Times
1949那年,年輕的彭長貴隨蔣介石政府,來到台北擔任蔣介石的私廚,並負責公務宴請的烹飪。
有天深夜,蔣經國帶著隨從來到彭長貴的彭園餐廳吃飯,無奈當天已經準備打烊,各類高檔的食材都已用完,只剩一些雞腿可以使用。
於是,彭長貴就將剩下的雞肉去骨切丁、錘松油炸,並用西式醬料調味,臨時做出了一道新菜。
上菜前,彭長貴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名將左宗棠將軍一生愛吃雞,還喜歡把雞肉炸得香酥鬆脆,每次帶兵打了勝仗都要烹雞犒勞三軍,於是靈機一動為新菜取名「左宗棠雞」。
歷史上的左宗棠畫像
圖片來源:Google
就在尼克松總統訪華後的第二年,彭長貴將他的彭園餐廳,從台灣開到了美國紐約的曼哈頓東44號街,和他一起來到紐約的當然也有「左宗棠雞」的菜譜。
彭園餐廳在曼哈頓開張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在此招待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並為他點了一道「左宗棠雞」。沒想到基辛格一下子愛上了這道湖南美食,甚至常常自己跑去彭園餐廳點餐。
?年輕時的彭長貴與基辛格的合影
圖片來源:DailyMail
由於基辛格的特殊身份,每次在他前往彭園餐廳時,都需要出於安全考慮勞煩人力為他清場。於是國務卿的這一舉動,很快吸引了美國媒體的注意。
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道下,左宗棠雞很快在美國家喻戶曉,並進入無數中餐館的菜單,演繹了各自的版本。
從此,「左宗棠雞」便成為美國人最愛的中華料理之一。
作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歷史上的左宗棠將軍怎麼也不會想到,為了保護邊疆、抵抗外辱而征伐一生的他,竟以這樣的方式,成為了風靡美國、最受歡迎的「中國男人」。
?圖片來源: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
無論「左宗棠雞」還是「李鴻章雜碎」
都無法被稱為中華美食之代表
但在所有美國人眼中,這兩道菜
已然代表了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家鄉味道」
作為一種因生存策略而創新的「左宗棠雞」
傳承著千千萬萬華人家庭與華人社區
在美國生存與維繫的中國印記
即便兩百年來美籍華裔的奮鬥史漸漸被淡忘
左宗棠雞卻將以它的方式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後台回復:【左宗棠雞】獲取紀錄片鏈接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轉載請留言,違者必究,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小林君,精英說作者,用心碼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轉載請在後台回復「轉載」二字,並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李衛官居幾品?
※《通天狄仁傑》中的狄仁傑在歷史是什麼樣的人?
※她因婆婆喜歡和長江水,每天步行七里挑水供飲《二十四孝系列》之十二:湧泉躍鯉
※猶太人的歷史(總匯):10000字,看懂2000年猶太史
※《懸崖》的角色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