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學了什麼?

我們到底學了什麼?

來自專欄 工程師的自我修養

我們都讀了很多年的書。但是,我敢說,讀過的書大部分都被忘掉了。

別罵我,這是真的。

但是自己的實際能力的確提高了。

我回頭想想,相比高中時候,大學時候,為什麼那個時候我覺得很難的東西現在覺得很簡單了?真的是變聰明了么?沒有,我覺得我的思維比高中的時候遲鈍了,高中的時候腦子轉的特別快,做題速度也很快。真的是知識多了么?也不是,很多讀過的書,不天天用的話很快就忘掉了。

那到底哪裡強了?

首先,我覺得是知識結構和經驗不一樣了。知識結構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具體的知識,比如一個公式如何推導,一段程序如何編寫,或是一個空間結構如何設計之類的,用過很快就忘了。但是知識結構還是被留下了,有了這樣的結構,丟掉的東西很快就能撿起來。因為知道知識之間的關係,知道什麼是重點,什麼是核心,誰能推導誰。就像一個人骨頭長大了,雖然肉不一定多,但是可以靠吃蛋白粉和健身短時間填充回來。然而對於一個嬰兒,不論你怎麼喂他,他的健康體重被骨架限制住了。

所以我們的知識常常可以通過迅速的補充具體細節,很快的豐富和強健起來。一般第一次學習一門課程需要的時間是3-4個月,第二次學習只要一兩個禮拜就行了。這也說明如果我們想快速的掌握一門課程,最高效的方法不是去記憶知識的細節而是掌握知識的內在結構,也就是不同知識點的關係。

另外就是隨著不斷學習和實踐,我們會有經驗的增長。做事情需要經驗,少走很多彎路,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所謂的見識講的就是這個。當然經驗也需要總結,不總結的經驗總是模模糊糊的,不好用。我建議大家總結自己的經驗,做好筆記,日積月累,用文字記錄下來,等到用時,就方便了。

最後講一點,就是我們對待問題的信心也不一樣了。如果遇到我以前接觸過的問題,比如用Solidworks設計一個機械機構,比如微加工一個MEMS器件,比如寫一段有限元計算程序,又比如寫一個自動控制演算法,我會很有信心,知道自己能做,也知道怎麼去做,大概要用多少時間,雖然具體的細節都還不知道。

做一件具體的事情,大的圖景特別重要,需要計劃和安排。有能力的人可以規劃分析到很多細節,並提前預測到可能的問題。創新人才的特點就是能做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因為做一類事情,用的方法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不斷挑戰自己未知的領域,培養自己去做從來沒做過的事情。這也是我這些年一直希望去做的。

在這裡,所有的問題之間的邏輯關係和總綱特別重要。如果編寫過中型軟體的人都有體會,很多時間都去思想軟體的體系結構了,也就是軟體的架構,比如各個功能模塊之間的關係,數據的流向,如何具有較好的維護性和測試性,如何分配計算和儲存資源,等等等等,最後具體的功能代碼實現往往是堆砌各種輪子,只佔用相對少的時間。當然也有人不仔細思考上來就開始干,這樣的人除非是已經做過類似的事情了,否則往往做出來的東西非常差勁。

再比如機械和電氣結構設計,需要在腦海里有一個總的大概結構,從器件和結構件之間的空間關係和物理關係,到具體的空間和線路細節設計,這些的把握都是難以言喻的。所以到了最後,工程設計也可以是一門藝術。這樣的藝術不是靠知識的簡單堆砌就可以實現的。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你要快速的成長,需要構建知識結構和補充經驗,並培養信心。最難獲取的就是經驗和信心。

推薦閱讀:

5秒就能解決的Excel問題,你竟然花了9個多小時!
第3課 只能玩四個球的魔法小丑
學習法的基本理念
乾貨│提高效率,給你學習方法
非常不錯的歷史學習的記憶方法總結!

TAG: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