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回顧七十一:洛陽戰役
1948年3月1日,西安綏署洛陽指揮所主任兼第五兵團司令官裴昌會,奉命率領其部羅列第1軍、魯崇義30軍、鍾松36軍、張耀明38軍、李振65軍等五個軍,自洛陽、陝州、新安、臨汾等地星夜兼程,回師關中。
裴昌會兵團西去後,在隴海路鄭州至潼關段長達700餘里的路線上,出現了可怕的真空:僅中間的洛陽有國軍1.9萬餘人駐守,洛陽與鄭州之間的鞏義黑石關有川軍1個團;除此之外,洛陽東西兩側數百里再無任何國軍正規軍。
毛澤東見狀大喜,立即命令陳士榘兵團、陳賡兵團圍攻洛陽,由陳士榘統一指揮兩兵團。
陳士榘的部署是:
1、 以中野陳賡四縱、華野孫繼先三縱共7萬人負責攻城;
2、 以王建安八縱在偃師嵩山隘口負責阻擊鄭州援敵;
3、 以秦基偉九縱在新安、澠池負責阻擊潼關援敵;
4、 以宋時輪十縱在平漢線駐馬店至確山之間,負責阻擊白崇禧部之增援;
5、 定於3月8日發起總攻。
(注1:洛陽南面有河流三道,無法由此攻城;北面、西面均為空曠平原,無以屏障;因此攻打洛陽只有從城東進攻,陳士榘令孫繼先三縱負責城東進攻;
注2:陳賡四縱轄5個旅4萬餘人。)
駐守洛陽的是邱行湘青年軍206師兩旅5團1.9萬人(第1旅第2團1個營及第2旅第5團時駐防鄭州);其第2旅在去年9月靈寶戰役中被陳賡消滅,旅長蔣公敏被俘,原任師長蕭勁因此被免職。邱行湘接任後,以該旅副旅長盛鍾岳升任旅長,重建第2旅;第1旅旅長趙雲飛升任副師長仍兼任旅長。
戰事發起後,蔣介石立即令鄭州的孫元良、西安的胡宗南、武漢的白崇禧出兵增援。
胡宗南在劉戡殞命後,已不想再派一兵一卒出關;在被蔣介石申斥後,才百般無奈令駐守潼關的張耀明38軍兩個師東進增援;孫元良率其部第41軍、47軍4個師自鄭州、許昌分別西進;白崇禧則令駐守駐馬店的胡璉18軍兩個半師赴援。
鄭州至洛陽:260里,沿隴海鐵路西進;
潼關至洛陽:480里,沿隴海鐵路東進;
駐馬店至洛陽:600里,從駐馬店至洛陽有許多高山峻岭,又有數道河流橫亘。
顯然,如果三路援軍都是盡心竭力,第一個到達的應該是孫元良,然而由於偃師嵩山隘口被王建安八縱控制,孫元良顧慮強攻必然傷亡重大,乃抱定主意,絕不孤軍西進,一定要等胡璉18軍到達戰區方才行動。
邱行湘出身18軍,與胡璉一樣都是土木系悍將;此時的陳誠正因東北問題,在國內飽受抨擊,幾乎生不如死。
胡璉得令馳援洛陽,立即拔營起寨,星夜兼程疾進。
孫元良的心思,被他的黃埔一期同學陳賡揣摩得清清楚楚;陳賡、陳士榘計算張耀明、胡璉兩軍最快也要14日凌晨才能到達洛陽,因此二陳號令三軍必須在3月13日晚之前攻克洛陽;陳士榘又令宋時輪十縱對胡璉18軍展開並進截擊;
18軍在與宋十縱的一路纏鬥下,於3月11日到達嵩山南麓的登封,孫元良派47軍陳仕俊125師南下與胡璉會合;(該師附有第二快速縱隊)
13日晨,18軍到達伊河南岸(距離洛陽30多里);伊河本是一條小河,人馬可以任意徒涉,不料, 12日驟降暴雨,伏牛山、熊耳山爆發多年罕見之山洪,伊河水位暴漲,水流湍急;18軍工兵團跳入激流中架設浮橋,然屢試屢敗。
與此同時,張耀明38軍在新安、澠池一線與秦基偉九縱惡鬥不息,雙方均傷亡慘重;
在洛陽浴血苦戰的邱行湘,於3月13日晚致蔣介石最後一電:「援軍被伊水阻隔,此乃天意,非人之過,邱行湘誓與洛陽共存亡。」
蔣介石電告孫元良:「再徘徊不前,定當軍法嚴懲不貸!」。
孫元良接電後終於率部西進,然進抵偃師,聞18軍阻於山洪尚未渡過伊河,便又停止前進;
15日凌晨,共軍攻克洛陽,青年軍206師覆沒,邱行湘及第1、第2旅旅長趙雲飛、盛鍾岳均被俘;
15日晚,18軍終於全部渡過伊河;
16日深夜,18軍再強渡洛河;陳士榘、陳賡立即棄城而走;
17日上午,胡璉18軍進駐洛陽;次日晨,張耀明38軍抵達;稍後,41軍嚴翊124師亦抵洛陽;
洛陽戰役,青年軍206師1.9萬人覆沒,共軍亦傷亡近萬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