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從「舒適區」入手!
來自專欄 璃語職美人
文|趙曉璃
首發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近幾年來,通過大量的職業諮詢案例我發現,比「舒適區」更可怕的,恰恰是「服從區」。
.為什麼你總是難以調動內心的熱情投入到當下的工作?
.為什麼在你面對人際衝突時畏手畏腳,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
.為什麼你總是深感上班如上墳,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天又一天?
事實上,80%以上的職業問題,多半是出在職業心理及認知層面。
今天的這篇文章,將心理學與個人職業發展相結合,向您闡述一個鮮為人知但極為重要的概念,服從區。
讀完這篇文章,您不妨用文中的思路與方法,對照自己的情況進行分析與梳理,或許會有一番新的發現。
一、「工作第五年,每天都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一年多前,秋蕾(化名)來到工作室尋求幫助,她扎著馬尾辮,穿著白T恤,整張臉只有一個巴掌大小,一雙眼睛裡更是寫滿了疲憊和焦灼。
「曉璃老師,我真的快要受不了......」說完,秋蕾的眼淚如傾瀉而出的洪水,順著她瘦削的臉頰滾滾滑落。
跟著秋蕾的敘述,事情的原委漸漸浮出了水面。
秋蕾,女,28歲,出生於我國北部地區的一所鄉鎮上。
秋蕾有一個弟弟,沒錯,正如你猜測的那樣,秋蕾的家庭頗有些「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
為了能在家裡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愛,秋蕾刻苦學習;初升高成績下來的那一天,秋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被當地最好的高中錄取,學校更是敲鑼打鼓來到了秋蕾家裡報喜,街坊鄰居更是對秋蕾父母羨慕不已,嘖嘖誇讚他們培養出了一位「高材生」。
然而到了高中後,秋蕾絕望地發現,不知為何,一上化學生物這種課程她就如墜雲中,怎麼聽也聽不懂。
分班那一年,秋蕾想學文科,回去和父母商量,只見父母搖搖頭嘆口氣說:「窮人家的孩子學文科有啥出路啊?沒有背景根本混不開。還是學個技術要緊,以後也好找個工作。」
秋蕾選擇了理科。
在後來的學習中,秋蕾倍感吃力,熬夜苦讀做題拚命衝刺,最終只考取了一所三本院校。
從那時開始,秋蕾的自信心嚴重受挫,渾渾噩噩過了四年之後,畢業那年,聽從了父親的安排,經熟人介紹,來到遠房親戚所在的公司里做數據分析工作。
從此,秋蕾便走上了曲折跌宕的職場之路。
這幾年間,秋蕾幾次萌發出想離職的念頭,但她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又擔心如果離開將辜負父親的期待,這使她倍感煎熬;與此同時,由於公司是家族企業,人際關係錯綜複雜,於是秋蕾感受到的,不僅是身體累,更重要的是心累。
「我最近總是失眠,去醫院也查不出所以然,醫生給我開了安眠藥,我現在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想想可怕極了!我才28歲,這樣下去,又該如何是好呢?」
二、為何你總是無法全力以赴?
秋蕾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她反映出職場中相當一部分人群:他們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天性,始終按照他人的期待塑造自我,從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主張;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們學會了按照他人期待的樣子為人處世,以至於年歲漸長,他們漸漸將這些期待和要求內化成自己的期待與要求;對自己始終不滿,變得越來越挑剔而嚴苛,並為此深感痛苦,有的甚至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
也許,我們對「舒適區」這個概念誤解了太久太久。
1、什麼是「舒適區」?
舒適區這個概念,源於一個科普心理名詞,它的概念比較寬泛,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學術定義。
曾經有很多文章都鼓吹一個觀點,那就是一個人想要成長,就要忍受不適的感覺,不能因為不舒服的感覺迴避成長。
乍看舒適區這個概念,覺得這個觀點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如果我在舒適圈(心理舒適區)里過得很自在,為什麼一定要跳出舒適區呢?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你做老師做的很快樂,工作做起來也得心應手,是否意味著你必須辭去老師的工作,噹噹律師、醫生什麼的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呢?
因此,在我看來,舒適區並不可怕,並且還是激發你工作熱情和動力的首要因素和前提。
就像前文里的秋蕾,她在讀高中那會兒對化學生物等不擅長,全是靠大量做題及死記硬背才能維持中等偏下的成績,而她在政治、歷史等文科學科上展現出驚人的能力,每次考試沒有刻意複習都能考到中上等水平。
如果按照「舒適區」的觀點,我們的秋蕾必須要棄文從理才能成長嗎?
恰恰相反。
心理學上對於能力的定義是這樣的:完成一項目標和任務體現出的綜合素質,是指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其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
顯然,每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徵千差萬別,如果不去客觀認識及發現自己,僅憑父母、家庭甚至社會文化期許的方式選擇與生活,最終無法呈現真實的自我,也就無法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2、什麼是服從區?
「服從區」這個概念,是由Brandeis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Andy Molinsk提出來的:指的是個體並沒有遵從內心或個人意志選擇或生活,而是服從於他人的安排及社會文化的主流價值觀,長期以往,由於個體沒有真正反映出真實的自我,很難自我實現,甚至將他人的期望內化為對自己的要求,找不到真正的方向,長期陷入迷茫無力焦灼的狀態中。
放到前文秋蕾的案例中不難發現,由於家庭「重男輕女」思想觀念的影響,為了贏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秋蕾就開始有意識地解讀父母的期待,並將之內化為對自己的要求,於是她竭盡全力只為了將自己打造成父母期待的模樣。
從高考文理分科到踏入職場的第一份職業選擇,秋蕾都無一例外地服從了父母的意志:她壓抑著自己的特性,在現實中屢屢受挫,導致自信心極度下降,並且上班如上墳,意志消沉,甚至患上了失眠症。
在我經手的職業案例中,我深知以秋蕾為代表的這類職場人的痛苦:他們早已忘記了自己是誰,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打造成他人期待的模樣,隨著歲月流逝,漸漸血肉模糊,並深陷痛苦而無助的深淵。
三、如何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
很多人在職業選擇或者愛情婚姻里都延續著這樣的方式: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渴求和願望,在父母、家庭或社會壓力的作用下,選擇了看似「最正確」的那條路,到頭來越陷越深,無力自拔。
1、想要真正成長,首先逃離「服從區」
我至今還記得自己曾經做過的一例諮詢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名頗有親和力的女孩兒,她喜歡唱歌跳舞,然而和很多人的父母一樣,她的父母告訴她,普通人家的女孩兒,還是要找一份傳統的職業比較妥當。
於是這個姑娘也是在家人的建議下讀了會計專業,畢業後在一家公司做出納。
這個姑娘處理起工作還是比較得心應手的,讓她感到恐慌的時刻也是出現在工作第五個年頭:她發現自己似乎怎麼也看不進去專業書籍,心理清楚應該不斷考證,但不知為何,她的身體總是不聽她的使喚,捧起書本眼皮就不停地打架。
她漸漸察覺到,自己似乎離所謂的「職業瓶頸」不遠了;而這個「職業瓶頸」,確切地說是因為內部驅動力不足造成的。
也就是說,她可以做好這份工作,但僅僅限於不討厭但也無法全心投入,所以她清楚地看見了那頂「職業天花板」。
要知道,任何一份工作或職業,做到80分並不難,難的是80分到100分的這段路,如果僅有技巧沒有發自內心的渴望與熱愛,只能停留在80分的水平止步不前。
諮詢後,這位姑娘終於下決心換一種活法,成為了一名早教機構的老師。
不到一年的工夫,從開始的小心翼翼到後來的全力以赴,她的激情漸漸起飛了:她快樂、滿足而富有創造力,按照她的話說,自己終於找到了命中注定的生活。
2、比「跳出舒適圈」更重要的,是「擴大舒適圈」
事實上,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個來自內部的自我追求。
.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你的動力和激情何在?
.你喜歡做什麼?
.如果沒有任何人任何事阻止你,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
當你的自我追求與社會期待偏差較大,通常你改變的動力往往不足。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孩子喜歡打遊戲(舒適圈),但是父母卻希望TA在家複習功課(社會期待),TA的內心並不希望複習功課,那麼戒除遊戲的動力就會較小,甚至會背著父母偷偷打遊戲;除非這個孩子也想在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則戒除遊戲(跳出舒適圈)的願望會更強烈一些。
因此,在心理學中,我們並不鼓勵「跳出舒適圈」,而是倡導「擴大舒適圈」,讓你的自我追求和社會期待能夠巧妙地融合:這樣的改變既有動力基礎,同時也不會特別痛苦。
例如有的老師挺特愛自己的職業(舒適圈),但就是感覺錢少,此時對這名老師而言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換一份不熟悉的工作(跳出舒適圈),而是多出去走走看看,找到自己的愛好或者發展一份副業(擴大舒適圈),則可以滿足這份期待。
3、成長的第一步,恰恰是從「服從區」跳到「舒適區」
經過剖析,秋蕾對人的情緒敏感,同時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和基礎,於是我建議秋蕾不妨利用業餘時間在網上發表一些文章,如果一些文章閱讀量不錯,再去尋找網路編輯相關的職業。
一年不到的時間,秋蕾給我發來了反饋。
在反饋中秋蕾提及,諮詢之後的她發現自己原來並非一無是處,便按照諮詢思路和她熱衷讀書的特質,花了大半年時間在一個讀書為主的網站上發表了一系列讀書筆記,就在秋蕾考慮要不要投簡歷的時候,網站的工作人員主動和秋蕾私信聯繫,問她是否有意向做他們公眾號的編輯。
如今的秋蕾終於跳出了原先的家族企業,到了這家充滿活力的公司,她每天進行大量的閱讀、審稿及寫作,工作能力備受領導認可。
真正的成長是怎樣的?
在我看來,首先是尋找自我,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滿足和開心的事(例如秋蕾業餘時間寫讀書筆記);其次,不斷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直到將自我追求與社會期待融合(例如後來的秋蕾還負責審稿等系列工作),發展與實現真實的自我,漸漸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後,我想引用一段話作為文章的結尾,那就是——
「在微觀層面,服從是職場的核心要素。但是當服從在各方面都碾壓你的個人意志和激情時,你就必須從全局角度反省一下,你是否正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以上。
PS:新年重磅福利
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寫了185篇關於職場及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共計573435字,算上配圖,夠出一本800頁的中長篇小說了。
為了給朋友們省下搜文章浪費掉的時間,我把今年的職場基本款重新整理了一遍,從中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你重溫與閱讀,算是給各位朋友一份新年厚禮。
獲取方式如下: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推薦閱讀:
※中年危機-男性也需要「生孩子」
※我的十年
※我的2018:年度計劃清單
※借光(13-14)
※研究者的必備心法:成長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