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不止有雙螺旋!三飛,搞基,克里克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來自專欄 「生」趣盎然
1953年4月25日,准准65年前,Nature發表了沃森和克里克對於DNA雙螺旋結構的文章,分子生物學的大門被瞬間打開。
那時生物學家天真的以為,所有遺傳問題都會迎刃而解,DNA雙螺旋結構就是金科玉律,A-T,C-G兩對夫妻相親相愛,以氫鍵相連,一環又一環,一級又一級的結構,就構建起我們生命的遺傳大廈。
走大馬路上,問一個路人DNA是什麼結構,一個大媽估計都能畫出一個類似這樣的東西。
但DNA真的只有雙螺旋么?
DNA的幾種寫法!
科學家對DNA的其他構想研究已久,我們所熟知的雙螺旋結構其實是建立在A-T,C-G配對的基礎上,我們稱之為經典B型DNA (canonical B-form DNA),而類似的還有A/Z型右/左旋DNA, 他們都是雙螺旋型的。
三螺旋Triplex
但可愛的DNA們並沒有止步於雙飛,三飛顯然更加刺激。
質粒作為微生物中存在特殊DNA形式,其在閉環狀態下會形成超螺旋結構,其中就會存在H型DNA,在一條互補的B型雙螺旋的基礎上,第三鏈依然以互補的形式,依靠Hoogsteen型氫鍵 (Hoogsteen-type hydrogen bonds),結合到原有雙螺旋的嘌呤上,以T?A?T 或者C?G?C+三飛的形式形成三螺旋。
但這種結構目前發現於大腸桿菌內,人體內的存在還只是推測,沒有觀測證據。
十字形Cruciform
十字形DNA廣泛存在我們體內,但它只是一種中間形態,是在DNA複製開始時形成的短暫形態,作為與轉錄因子作用的部位。著名抑癌基因p53就能結合到十字形DNA。
這種結構本質上也是由正常雙螺旋結構的解鏈形成。
滑鏈DNA(Slipped strand DNA, S-DNA)
S-DNA是在DNA複製過程中原本的對位被非正常的打亂,DNA滑動造成錯位的一種形態,其存在於一些遺傳性疾病之中。
在體內,我們曾一致認為正常穩定狀態下,人體內不會出現穩定的非雙螺旋結構的DNA,就算有異形,也是大體建立的A-T,C-G互補的基礎上的。
可自然媽媽反手就是一個嘴巴。
「你們啊,還是圖樣,圖森破「
DNA到底有幾種寫法?
2018年4月23號,悉尼科學家首次在體內驗證了DNA的i-motif結構,一種全新的四連「結」,引爆學術圈,它由四個C配對形成,它的鹼基是C-C配對,而不是C-G配對。如果說C-G是男女結合,C-C這就是搞基!
這是人類第一次在人體內對這種非雙螺旋結構進行可視化研究,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
其實科學家早就在試管里擺弄著其他奇奇怪怪的DNA結構,早在1990年,有人就在試管內合成了這種結構,但其要求強酸環境,合成條件極其苛刻,被認為在生理條件下不可能存在。
但隨著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科學家發現人體內有很多富G或者富C的序列有機會形成這種四連「結」的結構,通過基因編輯以及各種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人們推測這種結構在人體內是存在的,而且有著不小的作用。而在2002年,Nature有團隊報道用DNA提取物觀測到了其晶體結構。但與雙螺旋結構實打實在觀測結果不同,沒有任何人的細胞內看到過這種結構,一切都是分子生物學的推測或者分離提純後的晶體操作。
而這次E.Dinger和Christ利用全新的技術,第一次在活體細胞內,檢測到了這種不一樣的DNA構型。
該課題組設計了一種稱為iMab的全新抗體,在不同細胞內發現了i-Motif, 並初步研究了其對細胞生長的調控作用。
至此,這一特殊結構在活體細胞的存在,才終於塵埃落定。
(有杠精指出,可能是抗體的存在導致這種結構的形成,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性。)
在雙螺旋結構被發現的65年後,基因的奧秘更加撲朔迷離。
分子生物學的真正大門,也許才剛剛打開。
References:
Brázda V, Laister RC, Jagelská EB, Arrowsmith C. Cruciform structures are a common DNA feature important for regulating biological processes. BMC Molecular Biology. 2011;12:33. doi:10.1186/1471-2199-12-33.
Jain A, Wang G, Vasquez KM. DNA Triple Helices: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Biochimie. 2008;90(8):1117-1130. doi:10.1016/j.biochi.2008.02.011.
Parkinson,G. N., Lee, M. P. H., & Neidle, S. (2002). Crystal structure of parallel
quadruplexes from human telomeric DNA. Nature, 417, 876. doi:10.1038/nature755Zeraati, M., Langley, D. B., Schofield, P., Moye, A.L., Rouet, R., Hughes, W. E., . . . Christ, D. (2018). I-motif DNA structures are formed in the nuclei of human cells. NatureChemistry. doi:10.1038/s41557-018-0046-3
推薦閱讀:
※動物界這麼多同性戀 是雌雄比例懸殊導致的嗎?
※墨家的自然科學體系
※布谷鳥比我們想像的更壞!
※有機、荒野、生物農法,茶葉的這些標籤對你來說重要嗎?
※氣瓶擺錘初步方案V1.2 ——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