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悶騷叫宋箋~

有一種悶騷叫宋箋~

來自專欄 知遇齋書畫工作室

「花箋」即是上面印有花紋圖式的箋紙。寫詩則為「詩箋」,寫信則為「信箋」,一般多尺幅較小、製作精美,後世也有把一些帶有紋飾的大幅紙張如對聯紙歸入花箋之列。文人雅士喜歡在上面自己設計花紋圖樣,以示不同俗流。比較著名的如崇禎十七年拱花木刻彩印的《十竹齋箋譜》,內有「清供」「華石」「博古」「畫詩」等近三百種圖樣,後經鄭振鐸先生等努力於民國二十三年得以重鐫付印,鄭先生云:「淺深濃淡之間,毋苟毋忽,雖一絲一葉之微,罔不目注手追,惟恐失樣,用力之重輕,點色之緩急,意匠經營,有逾畫家」,可見耗費心力之巨,此為花箋之精品。鄭先生還和魯迅先生一起輯印了《北平箋譜》,亦是精中之精。花箋之使用在晚清民國時期達到巔峰,比如「翁帝師」~~本以為翁同龢是個老成持重刻板嚴謹的儒者形象,沒想到他的內心如此色彩斑斕......

▲翁同龢手札(有一顆少女的內心~)

其實彼時的文人都愛用帶有花紋的箋紙書寫作品,我們一提起花箋,最先想到的也是這些~

對聯一般也是這樣的▼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好漂亮好雅緻好複雜啊

但是............

如果你看過宋人的花箋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就知道什麼叫

台北故宮博物院2018年辦了一場史無前例的

宋代花箋特展

之所以說史無前例

是因為宋代花箋長啥樣根本不大清楚

這次台北故宮一下子展出了二十多件

實屬罕見

引得各路高手紛紛趕赴現場觀摩

不過如果您沒時間去也沒關係

跟隨本文一起

領略一下宋人這

遺世獨立的審美

與難以置信的悶騷~~

不過在介紹主角「宋代花箋」之前,我們需要釐清幾個名詞,看一下箋紙的前世今生~

箋紙之淵源

幾種名紙▼

澄心堂紙

傳奇級別的「澄心堂紙」據說為南唐後主李煜下旨所制,但亦有不同說法。澄心堂紙是北宋文人心中的一個夢,梅堯臣贊此紙「滑如春冰密如繭」、「觸月敲冰滑有餘」。可見此紙極其滑密,適於書寫。蔡襄還有一幅《澄心堂紙帖》傳世,可見此紙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蔡襄 《澄心堂紙帖》

▲米芾《研山銘》 澄心堂紙本

▲宋拓 《淳化閣帖》澄心堂紙本

▲李公麟 《五馬圖》澄心堂紙本

硬黃紙

硬黃紙在唐代頗為流行。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中載:「硬黃紙,唐人用以寫經,染以黃檗,取其避蠹。」其製作方法宋張世南《宦遊紀聞》中有載:「硬黃紙,謂置紙熱熨鬥上,以黃蠟塗勻。」黃檗即是中藥黃柏,用以染紙可防蟲蛀,同時可以使紙張呈現黃色。紙面上塗上黃蠟,可以降低紙張的吸水性,防止過分暈染,同時可以提高紙張的透明度,可以為雙鉤摹寫者提供方便,即所謂的「響拓」。趙希鵠云:「「以紙加碑上,貼於窗戶間,以遊絲筆就明處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拓』」估計古代在光線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可能已經有類似現在醫用閱片燈一類照明設備來輔助摹寫工作。如唐王方慶摹寫的《萬歲通天帖》即為「響拓」。

▲萬歲通天帖

除了響拓,硬黃紙的另一重大功能就是用於抄經。敦煌寫經中有許多為硬黃紙寫就,因其不易洇染,易於書寫。

▲敦煌寫經 大般涅槃經

當然,除了黃色,還有一些其他顏色,比如顏真卿的《劉中使帖》就是寫在藍色的蠟箋上的

▲顏真卿 劉中使帖

關於染色箋比較著名的是薛濤在浣花溪畔所制的「浣花箋」,後來到宋代黃庭堅的老丈人謝景初所制的「謝公十色箋」,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十種顏色,頗受文人喜愛,風靡一時。

砑花箋

宋人的花箋即是「砑花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不同於前面所看到的的清代花花綠綠的花箋,宋人的花箋顯出一分十足的淡定與內斂。宋代的紙張加工技術已經相當高超,主要工序有上漿、施膠、砑光、填粉、染色、加蠟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便於紙張更加綿滑便於書寫。

明清時期的花箋主要是用木板水印的方法將顏色花紋印在紙上;而宋人花箋則不同,是用砑花法將花紋圖案印於紙上。所謂的砑花法,是利用雕版在紙上研壓出凹凸的紋飾。可能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鋼印的意思。

這種砑花法其實也是有很多問題的,比如說砑印的地方是有拒墨的情況,砑花部分經裱褙時拉平會減弱或消失。但是這些情況絲毫不影響宋代文人對這種箋紙的強烈熱愛,著名的蘇黃米蔡均沉迷於此不能自拔。

從台北故宮此次所展出二十餘件作品來看,宋代花箋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肉眼可以看清的,圖案比較清晰明了的,如蘇軾的兩個《書尺牘》,《久留帖》和《屏事帖》。

先看《久留帖》

▲此帖用筆蒼勁,結體略扁,姿態橫生。寫於紋飾相當清楚的羅紋花草砑花箋上,紋飾意趣明顯,為相當高級的羅紋砑花箋。全紙砑以羅紋即幾何紋樣,類似窗花裝飾效果,紋飾上塗以白色物質,有排墨現象。

▼細節圖

▲花紋圖案相當精雅,從內容來看,當為旅途中所作

再看《屏事帖》

▲可以看到,此帖砑印處亦有拒墨現象存在。

釋文: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 未敢上狀 至常乃附區區 軾惶恐。

當然,除了這些紋飾比較清楚的,其實這些花箋中還有大量隱晦到人們肉眼難以分辨的精美紋飾,有很多近千年人們都認為是素箋,這些花紋圖樣隱匿於其中不見天日,直到最近才被人們用特殊攝影技術得以還原,這些圖樣之精美之複雜,令台北故宮許多見多識廣的專家不禁瞠目結舌,讚嘆不已。

多虧了今天的先進科技,我們才發現,印象中簡樸的宋人,骨子裡竟然如此「悶騷」

宋代花箋的秘密

蔡襄 陶生帖

蔡襄是「宋四家」之一,書法學顏真卿、虞世南,上溯晉人。《陶生帖》中線條粗細變化比較明顯,字體外緣爽利,末筆常見筆芯外露,推測應當是用外型粗短且含硬挺筆芯的散卓筆寫就,或為經梅堯臣改良過的「栗尾鼠須散卓筆」。

肉眼看上去是這樣的▼

而經過處理後我們可以看到花紋如下▼

經處理可看出原來的圖案或為花卉卷草,但具體為何已無從辨識。不過以「散卓筆」加「砑花箋」,再搭配上蔡襄超絕的書法,堪稱神品!

蘇軾 致長官董候尺牘

此帖亦名《獲見帖》,據內容應為元豐五年蘇軾書與董鉞。

▼經處理後可見

▲全紙布滿牡丹卷草紋飾,期間穿梭兩隻大鳳鳥,相當華麗精美

局部細節▼

類似的這種紋飾在宋朝非常流行

王鞏 書尺牘

王鞏,字定國,號清虛居士,北宋著名詩人、畫家、書畫鑒賞家。家有清虛堂,置法書名畫,與蘇軾兄弟、黃庭堅等經常詩書相和。

此作書風頗似蘇軾,用筆沉厚而又豪邁,結體自然,為學蘇中佼佼者。

▼經處理後可見

▲全紙牡丹卷草花紋,整體紋飾肉眼無法直接觀測,不過花紋上所塗飾物質造成墨汁吸收不均勻的現象,透過特殊拍攝處理可見紋飾全貌。屬於一種相當低調華麗的裝飾手法。

蘇軾 致至孝延平郭君尺牘

此帖當屬蘇軾早期秀麗風格,線條流暢豐潤,用筆講究。

▼肉眼觀測

▼經處理後可見

▲此札書於滿飾龜甲紋的粉箋上,六角形龜甲紋中皆有一隻小烏龜,東傳至日本後成為流行紋飾,有時烏龜還被簡化成小花,然在中國書寫用紙上反而少見。儘管守喪期間一切講究樸素,蘇軾卻使用了外觀頗為精美的龜甲紋砑花箋,考慮古代龜型墓志銘上亦飾有龜甲紋,或許紋飾本身的含意能切合禮節。

▼龜甲紋細節

蔡襄 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

皇祐三年(1051)四月,蔡襄(1012—1067)離開杭州時,書此札與馮京(1021—1094)道別,並贈大龍團茶及青瓷茶甌,這兩物在當時都極為名貴,大龍團茶此時應該仍是貢品,小龍團茶則是蔡襄在慶曆七年(1047)任福州轉運使時開始監造進貢。全作行筆沉穩,結字端麗,揮灑自如,瀟洒飄逸,是其行草書中的佳作。

▼肉眼觀測如下

▼處理後可見

▲蔡襄挑選了一張飾有蝴蝶紋樣的羅紋砑花箋,蝴蝶紋樣為對飛圓形構圖,外飾一圈珍珠紋,類似蝴蝶紋飾也出現在瓷器與服飾上,或許有特殊意義。

蘇軾 致運句太傅尺牘

此作書法瀟洒奔逸,線條流美,據書風推測,當書於熙寧四年。

▼處理後可見

▲此紙張為折枝梅羅紋砑花粉箋,雖然部分脫落,但仍可見梅花姿態,婀娜婉轉,頗為雅緻~

宋徽宗 池塘秋晚圖

此件以荷鷺為主體,將各種動、植物分段安排在畫面上,古雅可愛,以寫意筆法描繪寫實造型,符合徽宗的粗筆風格。這張紙也是代表了宋代花箋的最高技藝,由皇帝獨享~

▼肉眼觀測

▼處理後可見

▲全卷用紙張為砑花粉箋,表面皆有塗布,其上再砑以典雅的卷草紋飾,紋飾上還塗有雲母狀的發光物質,最後印壓出織品的橫斜紋路,代表宋代製作工藝最高等級的加工紙。砑花箋紙多為書寫用,作畫相當罕見,紙面上的粉稍稍影響到筆墨表現,線條呈現出砑花箋書寫的斑駁感與墨趣。

黃庭堅 自書松風閣詩卷

鼎鼎大名的《松風閣詩卷》,普遍的關注點都在黃庭堅那挺拔崢嶸的字上了,卻從沒關注這張紙竟然也有如此複雜的圖案花式,令人一驚~

▼處理後細節

▲魚龍紋

▲魚龍紋細節

▲瓜瓞紋

▲瓜瓞紋

▲瓜瓞紋

▲花草紋

▲瓜瓞紋

▲瓜瓞紋

▲瓜瓞紋

此卷前三張為羅紋砑花箋,第四張僅有砑花,二、四圖案均為瓜迭圖,第一張為魚龍,第四張為花草紋飾。

此卷紋飾發現過程也是頗為曲折,先是第二張上發現紋飾,後來到二零零六年台北故宮舉辦《大觀:北宋書畫特展》時由前院長何傳鑫帶領團隊最終確認四張皆為砑花箋。

宋人的套路之深,令今人絞盡了腦汁~

宋人審美

從古至今,宋人似乎一直是站在審美的制高點上,獨立寒秋~

沉靜內斂到極致,不外露一絲一毫,毫無一點火氣~

看了宋代花箋,再回頭看看清代的花箋

不禁讓人聯想到宋瓷與清瓷的對比

正所謂

任他芳團錦簇

我自暗花疏影~


推薦閱讀:

【酒】12、中國酒文化:酒與書法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十二 )——讓書聖王羲之一生追趕的人。
寫在學書法之前
把王維、李可染等名家的一生足跡做成了地圖,古會玩!
楊峰:不為蘭亭所局囿 氣息高古當今少

TAG:書法 | 文房四寶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