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聯股份投資分析1:百貨零售行業觀察

百聯股份投資分析1:百貨零售行業觀察

百聯股份投資分析1:百貨零售行業觀察

個人分析,僅供參考,如有虧損,概不負責

數據來源:各年報、相關協會、相關統計信息網、網路及新聞

本人目前持有百聯股份。本文將對百聯所在的百貨零售行業進行分析,包括行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產業鏈、周期性、傳統百貨與現代百貨模式、百貨零售經營模式、行業壁壘進行分析。其次,對百聯的公司、業務進行分析,主要通過對公司的產品結構、營收及成本、核心競爭力、管理層變化及股權結構進行分析。接著對公司2010~2016年歷年財務報表進行梳理,從成長能力、收益能力、盈利能力、運營能力、財務健康、現金流幾方面進行量化分析。最後對公司做出估值、歸納總結。同時加入鄂武商A、王府井、中央商場及天虹股份進行橫向對比。

此篇為第一篇,主要針對百貨零售行業進行觀察分析。

百貨零售行業分析

【行業歷程及現狀】

2017年全年社消零售總額為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城鎮消費零售額31.4萬億元,同比增長10%,鄉村消費零售額5.2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全國網上零售額7.2萬億元,同比增長32.2%,占社消零售總額比重15%。中國零售市場非常廣闊,市場需求層次多、差異性大,各種業態在其中都有適應性和自己的生存空間,業態之間沒有替代性,業態生命周期表現不明顯;在同一市場中,每種業態均在細分市場尋找自身合理的生態位。從發展現狀看超市業態和百貨業態最為活躍。從發展趨勢看,中國零售業態創新將越來越多樣化和細分化。所謂多樣化,與國際零售業發展趨勢相一致,既表明零售商逐漸由經營單一業態到一種業態為主、多種業態並舉,也表明零售商在開發市場中適應需求,在業態之間進行結合的創新。如百貨+超市、便利店+快餐、市場商場化經營等,因而豐富了零售業態形式。與多樣化相適應,零售業態的細分化趨勢也是明顯的。

零售業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較大,宏觀經濟周期性波動導致購買力和物價產生波動,從而影響到百貨零售業。微觀來看,百貨零售企業的興旺很大程度依賴交通便利、商圈氛圍、客流量、競爭對手多少、消費能力等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則居民收入越高,對商品特別是個性化的百貨類商品需求量就越大。我國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收入水平不同,各區域消費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東部沿海地區零售業較為發達,而中西部地區相對落後。而需求環境對零售業的影響主要在於兩個方面;其一是需求規模的變化影響零售業規模的變化;其二是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零售業市場機會的出現和消失。

2017年百貨零售行業競爭繼續升溫,新業態不斷湧現,消費者和消費行為發生深刻變化,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粗放型經營向專業化精細化轉變、零售渠道重心轉移、供應鏈管理扁平化,商業物業結構性過剩等,零售業經營者要直面來自市場競爭和自身轉型壓力帶來的雙重挑戰。體量大的百貨店向「大而全」的方向發展,逐步購物中心化,通過增加吃喝玩樂等娛樂體驗性業態來引流並提振業績;體量小的百貨店向「小而精」的方向發展,依託細分市場和差異化戰略,轉型為某個優勢品類或幾個關聯品類的專業專賣店。由於零售市場競爭激烈,各大型零售企業紛紛在經濟發達城市的有利地段開設商場,因此選址面臨激烈的此消彼長式競爭。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零售業的競爭是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福利,獲取更高的消費者剩餘的。但是,從零售商的角度來看,日益激烈的零售市場競爭則大大增加了零售商的經營難度,過度競爭會在更長遠的時期損害到消費者的利益,供需雙方兩敗俱傷。

各家百貨店追求大型化、連鎖化已經是一種趨勢,隨之而來的是百貨門店數不斷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但效益的增長與規模的增長不同步,有規模沒效益的現象比較普遍,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缺乏專業人才,雖然門店的規模數量在擴大,但管理型人才極度缺乏,導致目前整個行業處於人才瓶頸。另一方面,百貨店的跨區域發展比超市、便利店等業態要複雜的多,因為地區需求差異化明顯,簡單複製樣板店很難成功。像超市的業態,經營管理上標準化、連鎖化特點,決定了超市能大規模快速發展。因為超市經營的是差役化市場中的共同商品,有條件實現經營管理上的標準化、規範化。在標準化的操作指引下可以快速克隆連鎖店,保證店鋪統一的規範管理。連鎖店的不斷增加將會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管理層人員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的效益,對於採購實行集中統一,節省了費用,保證了超市低成本快速發展。如此,開店越多成本越低,實現了規模效益。

自2011年的相對高點以來,在我國宏觀經濟增速趨緩、抑制消費下,社零總額增速每年以1~2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從當下國內百貨零售業來看,受經濟波動、消費升級等影響,我國零售市場進入慢增長階段。在經濟增長放緩和電商衝擊下,實體零售受到消費市場整體偏弱、渠道競爭加劇、電商行業特別是移動端帶來網購二次增長等因素影響,面臨低速增長的挑戰。而近些年行業的人工成本、能源費用、物業租金剛性增長,各企業利潤空間不斷擠壓,從而進一步增加經營壓力,更是雪上加霜。加上國內消費者行為和態度正在發生變化,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粗放型經營向專業化精細化轉變,零售渠道重心轉移,供應鏈管理日益扁平化,一系列行業性變革倒逼零售業加快轉型步伐。雖然市場目前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但也孕育著新的機遇,如實體零售業績回暖、消費者迴流實體店、零售與互聯網技術結合更加緊密。技術應用的深入將會給零售企業不斷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已不僅僅是提高營運效率,還在於改變顧客消費體驗;依靠商品獲利的盈利模式等傳統的理念將被逐步改變,零售業創新與變革不斷加快。

行業痛點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同質化嚴重:當前,百貨零售業所面臨的問題是業態同質化、功能同質化,基本上各家都差不多,千店一面。商場品牌重複率偏高,商品結構同質化,營銷方式以打折促銷為主,缺少創新的營銷活動,店面改造多體現在擴大面積、升級裝修,呈現大而全的格局。而中高收入消費者不滿足於大眾化消費,中低端商品和服務難以滿足消費結構升級。

2)效率低下:普遍來看,百貨行業的經營效率總體偏低。各企業更重視營銷,對效率提升的系統管控關注不夠。提高經營效率是零售業轉型與發展的基本目標,更多表現在關注用戶體驗、優化運營模式、提升服務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和聚合消費客流。除了進一步加強自身之外,很多百貨企業轉向深耕供應鏈謀求跨界轉型,並通過線上線下融合來拓展全渠道發展。

3)傳統百貨轉型困難:當下各傳統百貨公司再向購物中心靠攏,但是基本的建築格局已定,要對其做相關改造極其困難。例如,加入餐飲單位需要加裝排污管道和隔油池,而補充遊樂設施或影院也少不了增加電力供給,另布輸電線路等,這些都需要對原建築做改造。更重要的是傳統百貨大都坐落於中心地段,缺乏拓展空間,不能在餐飲、娛樂、購物間輾轉騰挪。

4)機制制約:體制機制也是制約百貨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百貨零售業國企色彩濃重,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大型國有零售企業佔據主力與主導地位。國企管理層缺乏激勵、冗員較多等問題阻礙著市場化優秀人才的引進和戰略轉型,費用把控不嚴也使凈利率處於較低水平。體制、機制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決策效率和經營活力,削弱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下,零售國有企業急需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對自身經營進行提效和轉型。

電商是否真的會顛覆實體?

從零售市場競爭環境看,電商衝擊對百貨店的蠶食仍未停止,有很多傳統零售從業者把行業的沒落全部歸罪於電商的崛起,認為是電商搶走了他們的飯碗,但是真正靜下心來想想,線下實體是否真的會被電商取代?傳統零售難道一點存在的價值都沒有嗎?其實不然。互聯網發展是必然趨勢,技術的進步必然會帶來一些生活方式的變革,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就去阻止人類科技及商業模式的發展革新。但是,如果說線上與線下是一種替代關係,那為何現在紛紛都在從線上回歸線下?說明這並不是線上對線下的替代。而回歸線下,答案可能在於,傳統百貨零售擁有電商無法比擬的體驗式消費、場景消費功能。打造集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為一體的購物中心,讓銷售商品只是一種手段而非最終目的,使其盈利方式多元化,並給商品賦予更多的附加值實行跨界銷售,或許只有如此才能發揮傳統零售自身的先天優勢。而在內部經營上,成本連年升高也是線下干不過線上的原因之一,比如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等,更有很多百貨店總是不惜一切代價進行豪華裝修而抬高成本。從成本控制的角度來思考是有悖於商業發展理論的,高成本最終都會轉嫁到商品身上由消費者買單,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於成本控制上根本無法與線上抗衡,線上衝擊線下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線上向線下回歸,可能也是因為線上的成本優勢已經在逐漸弱化。當然,原因肯定不止這麼些。但本人認為,傳統百貨零售只要做好轉型升級,整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滿足人們快速增加的各種消費需求,就不會被電商所替代,只有繼續抱怨才會被淘汰的更快。

居民收入水平日益增高將給零售業帶來兩個變化

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增長將會導致兩個變化:一是消費傾向降低;二是消費結構變化。按照一般來說,收入越高消費佔收入的比例越低,其直接結果是總需求不足。收入越高的消費者其平均消費傾向越低。換句話說,窮人的平均消費傾向大於富人的平均消費傾向。隨著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儘管窮人的消費傾向高,但他們的收入太低,所以這部分人的消費水平不高;而富人雖然收入高,但消費傾向低,導致他們的消費水平也比較低。總之,在收入差距懸殊的情況下,社會的消費傾向低,消費需求不足。所以,收入水平的增長只是推動零售業發展的可能性因素,但收入差距的擴大會阻礙消費規模擴大,從而也不利於零售業經營。而消費結構的變化,是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用於食品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會相對降低,恩格爾係數會越來越低,從而使零售業結構發生變化。消費結構的變化,對零售商選擇零售業種和業態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消費結構的變化,居民需求出現三大特徵,即品質化、潮流化及感官化。整體來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國際化進程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在過去,消費者一直注重的是實用、實惠,但現在都市生活方式日益現代化、豐富化,人們的生活觀念也轉變為注重便捷、舒適、安全、時尚和休閑。作為涉及人們吃、穿、住、行、樂方面的穩定而系統的行為系列,生活方式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根本上來說,消費是每個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生活方式中的社會角色而進行角色裝備的採購行為。依消費者社會角色豐富性程度的差異及處在不同社會層次所導致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消費者也表現出在採購頻率及採購豐富性方面的差異。當生活方式與人口特徵相結合,並最終以一種有著明顯區別的形態出現時,社會階層就產生了。

商品結構調整升級適應品牌消費趨勢

商品結構的調整升級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商品品類收縮;2.品牌檔次升級。

品類收縮的原則是減少大家電、日用百貨的佔比,增加能夠提升生活品質及毛利高的品類,如服裝服飾、化妝品、珠寶等品類。隨著消費升級帶來的奢侈品、時尚品的消費熱潮促使百貨企業,將商品調整的重點轉向品牌檔次的提升,進行品牌結構升級。國內外知名品牌成為招商重點,特別是國際奢侈品品牌日益受到中高檔百貨商店的青睞。在追求享受、崇尚個性的時代,消費者開始從溫飽型、功能型消費向品牌型消費轉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開始關注和重視品牌。時尚型、奢侈型商品已經成為現代百貨的主力商品群和利潤源,品牌結構調整、升級已經成為百貨爭取顧客、獲取利潤的重要手段。

外資百貨零售是否會衝擊到國內?

有人說外資主導的零售企業將對國內產生一定的衝擊。但實際上,百貨在與外資零售企業的競爭相對較為緩和,經營超市業態的國內企業受到衝擊最為直接,面對外資競爭壓力大。因為大部分外資零售商均採用以大型超市的業態進入市場,究其原因,就是超市的業態經營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對門店選址的區位要求相對較低,像巨型外資如沃爾瑪、家樂福等可以充分發揮全球採購、物流和先進管理的優勢,迅速橫掃國內。而我國百貨零售業發展的區域差異較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消費能力及消費偏好等差異。百貨業態的經營定位有較強的本土化特徵,外資在國外市場的成功模式難以完全複製到我國市場,國內百貨業面臨外資競爭相對緩和。

新零售時代尋求新的商業模式迫在眉睫

雖然實體零售自2016下半年開始呈現出趨穩回升趨勢,但在市場競爭因素影響下形勢依舊嚴峻,消費行為的轉變給實體店帶來了一定衝擊。其次,購物中心的分流越來越重,對百貨的人氣截流依在延續。購物中心主要設立在一二線城市,百貨店關店也主要出現在一二線城市,在渠道下沉策略之下,三四線城市成為購物中心主場,而三四線城市的市場承載力更弱,百貨店抗衝擊能力不強,同樣面臨客流減少、銷售下降的困境,閉店潮仍在延續。傳統百貨從嘗試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融合,走向全渠道的整合與變革進入轉型深水區。當下在市場上有多種零售業態相繼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將進一步促進零售新業態的產生。隨著這種新業態的出現,單一經營模式或單一業態必然無法抵擋住競爭的壓力和多元的消費需求,而採取多元業態混合經營的模式一定會走向主流地位。

【產業鏈條】

百貨零售業的上游為各類商品供應商,下游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消費喜好對百貨零售業具有直接影響。對百貨零售企業來說,準確的目標顧客定位並提供相適應的商品、服務,以及有效供應商關係管理是促進經營效率提高、保持優勢競爭地位的關鍵要素。

【周期性】

百貨零售業受經濟的影響較為明顯。在經濟衰退期內消費者往往減少消費,在經濟增長期內則相反。一般來說,百貨零售業的收入和利潤呈季節性波動,受國慶、元旦、春節等假期影響,從9月份~次年2月份通常是消費旺季,這階段行業收入和利潤較高;在國慶節、春節等節日和長假期間,零售消費需求也會較平時大幅增長,零售商會藉此搶佔商機,開展大規模促銷活動提高銷售業績。3月份~8月份期間通常是消費淡季,這階段收入、利潤均低於旺季。

【傳統百貨與現代百貨模式】

當下處於零售業革命階段,零售革命是零售業發展過程中新舊形式換位變化、內在動力的擴張與延伸過程。也是社會發展、經濟增長、技術與生活方式變革的必然產物。零售業的革命不是一種零售形式對另一種形式的替代,而是新的零售形式對舊有零售形式的衝擊。曆數之前每次零售業的革命,所誕生並取得支配地位的零售形式都會對現有零售業和生活方式產生衝擊,具有影響面大、持續時間長的顯著特徵。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能力增強,消費趨向高檔化、多樣化和品牌化。傳統百貨將逐漸向特色百貨、主題百貨、多業態組合經營的連鎖百貨等現代百貨業態發展,不同百貨零售企業通過特定的市場定位、品牌和商品類別選擇、精細化管理和服務等滿足客戶需求。百貨業由傳統百貨向現代百貨轉型,跨區域發展也將是大勢所趨。

百貨零售業作為一種傳統而又現代的零售方式,對社會的演變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起到重大的推動和引導作用。百貨零售業態在九十年代以前主要為單店銷售的傳統百貨店,隨著大賣場、連鎖超市等新業態的出現,使市場競爭開始加劇,商品毛利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傳統的經營模式由於沒有大規模的銷售網路支持,無法通過規模採購降低商品成本、無法靈活調整網點布局而適應市場所帶來的顧客流量的變化等弱點,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傳統百貨商業模式與現代百貨商業模式分別如下:

傳統百貨商業模式: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百貨零售業主要以百貨商店的形式存在,這類傳統百貨是一種多而全的單體店模式,能夠滿足當時人們的一站式購物需求。傳統百貨基本上採用了品牌聯營的模式,也就是引進廠家、品牌商或代理商進店開設專櫃,商場則負責提供經營場所,實行代理商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收銀,並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和扣點的傳統經營模式。對於商場企業來說有三大優勢,即流動資金占用低、勞動成本低、經營風險低。因為,品牌聯營的方式使其自身無需進行商品的採購從而能夠降低流動資金的佔用,無需太多的一線銷售員工,即能夠降低勞動成本;也不會發生庫存積壓同時也能夠對品牌進行及時的調整,降低了經營的風險。現如今,這種模式仍然是我國百貨零售業態的主流模式,聯營的營收比例一般都佔到各家公司總營收的2/3以上。但是,這種聯營模式也有它的弊端。例如,會導致它的自營商品經營能力不足,缺乏專業的人才,無法匹配到符合自身定位的品牌及商品種類,體現不出自身的競爭力等問題。同時,各家百貨店所經營的商品與品牌其實差別並不大,因此也造成了業態的同質化相當嚴重。傳統扣點和保底抽成的聯營模式讓商場躺著賺錢,只盯著品牌櫃面的銷售額,而離消費者真實需求和商品供應鏈越來越遠。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各種購物中心的興起,傳統百貨這種舒坦日子已然不在,由於習慣了躺著賺錢,變革、創新對他們來說已經毫無動力,盈利能力也是隨之降低。

連鎖經營是零售業規模化發展的主要方式,通過管理和服務模式的複製可實現快速擴張和規模化發展。伴隨著市場規模的逐年增長,這種經營模式已成為主流模式。由於連鎖模式具有標準化程度高(品牌、商品、服務等方面的標準化)、經營流程化(採購、配送、銷售等運營環節的專業化,從而降低綜合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企業品牌培育、抗風險能力強等眾多優勢,因此連鎖經營模式發展相當迅速。而具有規模優勢的連鎖企業通過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等方式,可進一步形成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獲取更高的規模收益。對比國際上一些著名的零售企業幾乎全部採取連鎖經營模式,因此連鎖經營實現規模化發展必然也是我國零售企業的選擇。

現代百貨商業模式:

由於新的零售業態逐漸出現、以及外資企業的進入使我國百貨零售業競爭加劇。由此,國內的百貨企業為了應對新的競爭,紛紛開始變革轉型從而衍生出新的業態。比如,奧特萊斯模式、主題模式、城市綜合體模式、多業態複合模式等。

1.奧特萊斯模式:以品牌+折扣的售賣模式。由銷售名牌過季、下架、斷碼商品的商店組成的購物中心,也被稱為品牌直銷購物中心。在產品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大量出口產品被迫轉為內銷,奧特萊斯為這些名牌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一種渠道。奧特萊斯具有三個特徵:1.彙集各種品牌商品;2.價格低(一般以低至1~6折的價格銷售);3.遠離市區,交通方便,貨場簡潔、舒適。將傳統百貨改為專業專營,新店面轉變為社區型購物中心,在城市邊緣構建奧特萊斯。由此,各百貨企業便能明確自身定位,為核心客戶群貢獻差異化產品和服務。而奧特萊斯模式已經是百貨集團高增長的發動機,一線品牌使得邊遠的奧特萊斯依然具有極大吸引力。

2.主題模式:主題模式是百貨零售業市場細分化的產物,它改變了傳統百貨大而全、針對性差的特點,從消費者體驗出髮針對不同對象細分賣場,保證一定的規模種類、必要的檔次和質量。百貨店憑藉自身資源重點提供數個品類的商品或服務,且每個品類或服務貫穿於鮮明的主題之下,形成自己的經營特色。較為流行的主題百貨有女性主題、兒童主題、運動休閑主題、時尚主題等。

3.城市綜合體模式:將城市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進行組合,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關係,從而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近些年這種模式比較受市場追捧,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但是該模式投資較大,需要巨大的財力物力,這也意味著風險很大,一旦市場飽和損失是慘重的。大連萬達就是這一模式的典範。

4.多業態複合模式:超級市場、專賣店、便利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相繼出現,這些新的零售經營滿足了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同時也進一步蠶食了百貨的市場份額。而百貨企業將經營範圍也逐漸擴展到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經營業態。其中百貨店為主導,超市和便利店為補充,以滿足不同類型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同時藉助超市強大的聚客力功能帶動百貨企業的人流量。這種商業模式已得到廣泛推廣,各家都在其百貨店內開設了精品超市,走中高檔路線。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經營普遍不太好。

【百貨零售經營模式】

百貨零售業以聯營模式為主(聯營模式1.傳統扣點,商場按銷售額抽取一定百分比傭金;2.保底抽成,商場與入駐品牌約定每月最低銷售額,確保其最低抽佣),也有租賃模式,主要針對餐飲和國際精品,餐飲、電影院通常是用來吸引客流,利潤不高。租賃其實對商場的營收貢獻並不大,且對供應商控制力較弱,基本上賺不了什麼錢。還有一部分會以經銷方式經營,例如高端化妝品、超市。其次還有代銷模式、買斷(主要是高毛利的化妝品,商品由商場出資買斷,人員由品牌招募和管理)等模式,其他大部分品牌以扣點為主。除了正常扣點、租金以外,商場會向品牌收取各種管理雜費,如培訓費、水電費、維修費、活動布置費、營運保證金、貨款暫扣等等。

一般來說,商場的業務部負責品牌招商引進、談合同,每年根據營業狀況決定品牌是否撤場。招商中最難的是如何招到國內外知名品牌。通常大品牌進場要求都比較苛刻,要求免租期長、租金能低則低,因為大品牌非常清楚,一個項目投入運營需要3~5年的市場培育才能有起色,這是普遍的市場規律,也被稱為養商期。如果開業初期面對市場壓力和租金壓力是很難度過養商期的。商場對入駐品牌把關會比較嚴格,不是給錢就能進。商場要看品牌的大小和供應商的綜合實力,對於品類和品牌也有自己的籌劃安排。一線奢侈品的進駐是要去爭取的,而小牌子業績不好很可能就會被勸撤。簽合同時會決定扣點、租賃或買斷等模式,合同期一般為1年。根據行業特點,新設大型百貨商場在開業後1~3年的時間內通常會虧損,即戰略虧損期。

聯營模式

聯營模式是國內百貨零售業經營的主流模式,採用聯營經營模式可有效減少百貨企業的營運成本及風險、提高資金周轉、保證盈利穩定;聯營模式也可實現百貨企業與供應商的優勢互補,有效提高供應商營銷效率,降低營銷成本。一般來說由商場提供場地,負責商場整體經營管理,對專櫃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格、專櫃設計、裝修、商品陳列、標識及商品流轉、促銷等專櫃經營事項進行管理;供應商提供並銷售合同約定品類的商品,負責商品的配送、陳列、推介和現場服務,商場不需要承擔配送成本。供應商提供商品在商場的指定區域設立品牌專櫃,由供應商按照商場整體要求負責櫃檯的設計、裝修等,由供應商自聘營業員負責銷售。商品的採購、銷售及存貨管理由供應商負責。在商品未售出前仍屬供應商所有,商場不承擔商品跌價、損壞、變質、盤虧等引起的損失。完成銷售後商場與供應商在營業額中按約定的比例進行分成。一般情況下,商場與供應商合同約定了不同的分成條款,商場從每月營業款中提取協議約定的銷售分成後,餘款結算給供應商。

除了以上這種聯營模式外,一些企業也通過固定租金模式創造營收。這種模式是以出租商場內自有的專櫃、場地給予供應商提供商品和服務,包括珠寶首飾、餐飲、美容等,以滿足顧客多方位的消費需求。每個月商場按按合同約定向供應商收取租金。這種模式與聯營模式一樣,不承擔物流配送、存貨管理。不同點是收款結算供應商自負,每月只向商場繳納租金。另外,專櫃招商包括選擇專櫃品牌和專櫃供應商。一般來說,主要依據商場定位和整體品牌組合的要求從品牌形象、知名度、市場佔有率、供應商實力等方面對專櫃供應商進行評審,以使供應商及品牌符合引進條件。

自營模式

自營模式即商場在購進商品後再行組織銷售的模式,自營方式的利潤來源主要為銷售商品的進銷差價。為降低存貨風險,各家商場在採購新品種時通常要求安排一段時間的試銷期,在試銷期內採用代銷方式。試銷期滿後經評審合格的商品可簽訂正式採購合同。在商場向供應商下訂單後,商場對驗收入庫的商品納入庫存管理,承擔商品保管責任。同時與供應商約定了相關退貨條款。如果因市場變化進行調價,商場一般可獲得供應商的調價補償。商場的物流中心配送到各商場的商品,由商場自行承擔物流成本;由供應商直接配送到商場的商品,由供應商負責物流成本。結算貨款方面,通常在銷售實現後根據合同約定的時間向供應商進行結算。

在自營模式下,百貨公司重掌後端供應鏈,在採購、倉儲、物流配送到終端銷售形成一體化作業鏈條,有益於快速應對消費變化。但是自營模式也有它的弊端,例如商業模式由輕轉重需要投入大量人物財力,還需應對自營風險,平衡與聯營品牌的利益衝突。因此,自營模式短時間內很難做大,需要較長的時間培育。

【行業壁壘】

資金需求

零售行業市場化程度高,規模經濟較為明顯。大型零售企業普遍以連鎖經營方式增加網點,擴大經營規模,均需要大規模的資本投入。對於資本需求要求較高。

區域性競爭壁壘

目前大部分企業區域性特點較為突出,僅在當地或少數幾個省市內佔有較高市場份額,但在區域外市場並不具備明顯的優勢。百貨零售業消費的個性化、時尚化等特徵明顯,商品的消費受到所在區域的文化習俗等影響較大,本地百貨企業擁有熟悉當地消費需求、習慣,優先佔據成熟商圈,樹立品牌形象等優勢,從而形成了區域較強的競爭能力,為外來競爭者進入構築了一定的門檻,一時間還難以撼動。而國內跨區域擴張正處於初級階段,尚未形成廣泛覆蓋全國市場的連鎖網路。不過,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具有區域優勢的企業已在謀求跨區域發展甚至全國性擴張。

選址優勢

商圈的選址對零售企業的經營和發展至關重要,大中城市熱門商圈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同時受到城市商業規劃、交通等眾多配套因素的影響。如果一家大型零售企業在某一熱門商圈開設多家商場,就很容易在位置、客流量等方面佔據競爭優勢併產生排他性的影響,從而在同一區域內對同行業構成擠壓性的競爭壓力,並可有效遏制新競爭者的加入。值得注意的是,零售業的網點布局是宏觀政策制度進行規制的重要方面。在發達國家及地區,零售業的發展受到政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市場選擇及政府規制的雙重影響下,為保持流通業健康持續的發展並充分發揮其先導作用,政府部門往往需要採取各種手段來引導商業網點的建設。

品牌

大型連鎖百貨零售商的品牌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合理制定品牌戰略,維護和發展品牌則利於提高市佔率、利潤率和顧客黏度。

未完待續......

亦戰亦退

2018年1月23日 12:17

推薦閱讀:

食品超市海報動向(一)
從關鍵字看2018零售行業新動作
18年-3.8消息:探店「五星集家」,線下家電賣場轉型新零售初診斷
18年-3.6消息:新零售時代,互聯網巨頭會是最後贏家嗎?
最新日本流通資訊(2017-07)

TAG:零售行業 | 股票 | 價值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