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當學生被關進監獄後,有人崩潰,有人人性變扭曲...
人們總是習慣將這個世界劃分出善惡黑白,但善惡之間並非楚河漢界,黑白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從善到惡、從白到黑的轉化,關鍵在於情景的力量。
沉溺於被賦予的權利,好人也會釋放出內心的惡魔;在情景系統的推動下,天使路西法也終從天堂墜落,化身萬惡的撒旦。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學界可以說是大神級別的人物,曾任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津巴多教授就已經聲名鵲起,這緣起於他早年在斯坦福大學開設的一門實驗。
這項實驗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出現心靈扭曲的現象,最終不得不提前終止。然而該實驗得出的結論被廣泛運用,且令世人震驚。
這究竟是項怎樣的實驗?
它的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它的意義又在哪裡?
帶著這些疑問
讓我們一起走近
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人性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的COSPLAY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學任教。
他將大學心理系大樓地下室的一些房間和走廊改造成一所「監獄」,把實驗室改成了牢房,並且把每間牢房門都改為豎欄式結構,配有單獨的牢房號碼。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實驗徵募了24名斯坦福大學的學生作為專門測試的受試者,這批學生事先已經通過測試,證明了他們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
再通過抽籤的方式被隨機分為兩組,其中9名學生擔任監獄中的「囚犯」,另外9名學生則以三人一組輪班擔任「看守」的角色,餘下6名則作為實驗候補。對他們進行為期2周的實驗觀察。
實驗前,所有自願參加實驗的學生們都被告知,在實驗過程中,他們所擁有的部分人權可能被侵犯。
為了真實地模擬現實,9名犯人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由真正的警察到住處逮捕。一路警笛長鳴,「囚犯」們經過一系列的搜身,帶手銬,戴上牛皮紙頭套,最後在周邊鄰里一臉懵逼的困惑目光下,被帶入監獄。
此時,擔任「看守」角色的學生已經換上一身警服,佩戴警棒和黑色墨鏡,在囚犯進牢時,按照監獄的正式程序對犯人進行裸體的搜身。在這一刻,他們開始擁有一切真實獄警所擁有的權力。
一直到這裡,大家都認為這只是一場枯燥無趣的扮演遊戲,一場為期2周的cosplay party。
一場遊戲 一場噩夢
實驗剛開始,兩方都還沒有完全進入角色,大家進入了短暫的枯燥時光。
於是,這群具有反抗精神的學生囚犯開始嘗試挑戰權威,他們主動撕掉縫製在衣服身上的編號,把自己鎖在牢房內不理會看守的命令,並取笑看守。
這下,扮演「看守」的學生們陷入困境,他們不知所措,無法處理秩序混亂的「監獄生活」。直到他們接到了來自「監獄長」津巴多的通知:你們要自行解決問題。
於是看守們開始採取措施對囚犯進行各方面「鎮壓」,自發對囚犯們展開肉體和心理上的虐待和折磨。
在實驗開始的第一天晚上,看守們半夜吹起床哨,讓囚犯起來排隊,懲罰他們做俯卧撐,為了增加懲罰力度有時候還騎在囚犯身上。
此時,面對尚可忍受的懲罰,囚犯們開始抗議,他們嘗試把監獄小隔斷打通,用床堵住監獄門不讓看守進來。
這一系列的行為令換班的看守十分生氣,認為之前的懲罰措施過於仁慈,於是,他們用滅火器噴射囚犯,扒掉囚犯衣服,揪出帶頭搗亂的囚犯關禁閉,並恐嚇其他囚犯。
看守們意識到,3人一組無法妥善管理9個囚犯,於是,他們採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他們找了反抗活動中3個罪過最輕微的人,單獨把他們放到一個隔間里,提供給他們更好的牢房和伙食,半天后放回,再將三個帶頭搗亂的人放到隔間,加以折磨,以此讓囚犯們開始互相質疑,認為告密才能得到好處。
一時間,不信任的因子開始在囚犯中不安分地傳播。
到了監獄生活的第3天,嘗試反抗失敗的囚犯們,開始消極忍受。而與此同時,獄警們對囚犯的懲罰開始變本加厲。
他們讓囚犯用房間里的鐵桶大小便,並且不準清理,讓各處氣味充斥在囚房裡;取消囚犯的進餐、強迫囚犯用手清洗馬桶、剝奪囚犯的睡眠、甚至半夜把囚犯拉出來清點人數和進行各種屈辱性的活動。
其實就在實驗進行到36個小時的時候,一名囚犯就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力而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里癥狀。
要知道,這時候實驗僅僅進行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一個「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已經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瀕臨崩潰。
局中人
8612(圖中學生扮演的囚犯代號)因為在第一天領導了囚犯對看守的對抗,由此引發了看守們持續不斷地騷擾。
當天晚上,實驗負責人輪值夜班時就發現,8612的精神已經崩潰,且這樣的精神狀態是實驗開始之前所沒有預想到的。
但當8612向津巴多當面提出「退出」要求的時候,津巴多教授此時也已經完全進入了監獄長的角色,他首先考慮的已經不是一個學生的精神狀態,而是如果有人退出,實驗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於是津巴多像所有的監獄電影中的監獄長會做得一樣,向8612承諾不再折磨他,並提出:讓8612回到監獄做他的眼線,向他提供監獄中的信息,如果同意,津巴多就會遲一點的時候「釋放」8612。
8612答應了津巴多,重新回到實驗當中。這對其他囚犯來說無疑是個噩耗,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根本無法退出,還要繼續遭受折磨。
當時的津巴多認為:8612是心理上過於軟弱,無法承受哪怕是一丁點的壓力!而忽略了這慘無人道的一切對這群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作為實驗設計者、心理學家的津巴多,本應客觀地評價8612的狀態,但卻漸漸融入角色,並被監獄長的角色所控制,無法理智分析。最後,是實驗負責人之一Craig Haney同意了8612退出實驗。於是,他們在後備名單中重新挑選了一位學生,讓他在當天下午加入實驗,填補8612的空缺。
此時,看守與囚犯之間的敵對還在繼續。看守們想方設法折磨囚犯,囚犯們開始由最開始的反抗變得逆來順受,喪失自我。
在試驗開始的時候,「看守和囚犯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性;而在試驗持續了一周以後,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所有人都深陷於角色之中,魔鬼悄然降臨人間,它譏笑著這群曾經「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因為不同的角色設定變得殘暴不堪,享受權利的人越加沉迷於規訓與懲罰帶來的快感;被施暴的一方開始沉默忍受,變得麻木不仁。
事後,津巴多教授評價道:「這項囚禁體驗,讓人將一生所學,儘管短暫,但確實棄之如敝屐;人性價值被摒棄,自我認知受到挑戰,人性中最醜陋、最底層、最病態的一面浮出水面。」
所有人都是囚徒
試驗一直持續......
此時,「囚犯」和「看守」完全適應了自己的角色設定。在這個設定下,看守把握住根本不存在的優勢地位,其中一部分竟顯示出「真正的」虐待傾向;而囚犯們則以條件反射式的反應接受看守們的各種要求。
而最意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後面.......
代替8612進入試驗,代號為416的候補學生本該來說是最為正常的,但他卻換來了最為徹底的孤立。
他一開始以絕食進行反抗,在經歷了黑房幽禁、獄友在看守鼓動下對他進行羞辱的經歷後,他的反抗成為了異類,某種意義上,他的絕食對抗讓看守和囚犯們站到了一起。
實驗進行到最後,這已經徹底成為一件流血事件。所有涉足其中的人都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掌控,他們想過施壓,想過反抗,想過忍受,想過控制,唯一沒有想過的就是:中止實驗。
這種病態的控制一直持續到第六天,直到一個年輕女士的到訪,才把津巴多從監獄長的角色中「挽救」了出來。
Christina Maslach,津巴多教授的女友,她被邀請到地下室來參觀實驗。當她目睹了獄警們極儘可能地羞辱和傷害犯人的種種後,她說自己沒辦法再看下去了。
她跑出實驗室,並痛斥津巴多教授說:「這些人並不是什麼犯人和獄警,他們只是一群男孩,而現在正在遭受非人的待遇。而你對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典獄長,不再是一個實驗者。」
直到這一刻,所有人才幡然醒悟,邪惡已經在這方古老的學術土地上,遍地開花。
斯坦福監獄實驗,至此畫上終結。
路西法效應
環境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要大得多。實驗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殘忍地對囚犯們進行施暴,也有一個獄警覺得這樣做不妥,他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虐打的行為,但在群體的浪潮之下,他也從頭到尾都沒有吭聲。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一開始也有好幾個囚犯也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反覆的打壓之下,更多的人開始選擇沉默接受。環境就那樣悄無聲息的改變我們每個人,而我們身處其中,毫不自知。
也許虐囚、納粹屠殺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但當我們把目光轉向我們的生活,校園中充斥的「校園暴力」,其實也是環境和群體對個人的一種改變。
在校園環境下,很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群體,就像電影《浪潮》中,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受到了名為「集體」的暗示,不知不覺之中跟隨大流的腳步。而當這份集體力量傳遞出一種負面情緒時,其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
也許在每個人的記憶中,校園生活里總有這樣一、兩個同學,他們形影單只,獨來獨往,說不上為什麼,只是大家都不主動找他/她玩,於是我也這樣做了。
儘管他們可能並沒有任何過錯,卻只能被集體排擠在外......
這是一種可怕的集體暗示,雖然我們沒有主動施加傷害,但默許的行為成為了校園暴力的從犯。
校園暴力的本質是空氣,不僅僅存在與加害人,還存在於學生,教室,學校的氛圍里。
一般情況下,典型欺凌者行為的背後,都有很大一部分人扮演了被動欺凌者的角色,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協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而另一部分人選擇用漠視來淡化欺凌行為的影響。
在校園當中,一旦發生欺凌事件,就會產生一種欺凌的氛圍。當所有人在欺凌一個人的時候,多數派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正義」,造成不得不察言觀色,隨波逐流的集體漠視氛圍,而這助長了校園欺凌的囂張氣焰。
再往小一點看,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如果你身邊的同學每天無所事事,讀書一分鐘,休息兩小時,那麼處於這種環境之下的你也很難獨善其身。
因為周邊環境暗示你,別人都沒有進步,為什麼自己要這麼拼?於是,你開始向集體妥協,洗腦自己,有逃課、抄襲、掛科經歷的才叫大學,那才是「正常的大學」。
看啊,多麼典型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要知道,在時代激蕩的洪流中,理性思辨,不受迷惑,不盲目從眾的態度更顯的彌足珍貴。當其他人振臂高呼、一呼百應的時候,更要記得,真理並不永遠掌握在哪一方手中。
面對集體,我們更要學會判斷,理性抉擇。只有一路前進,一路反省,我們對於善惡的轉變才能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
津巴多教授說:「儘管我們擁有著某種特定的遺傳或內在的行為傾向,但強大的環境會戰勝這些內在傾向,並導致我們做出一些十分反常、甚至難以理解的行為。」
在特定的情境下,
我們都不再是自己。
僅以此來警醒自己
沒有人是絕對的善
在集體的浪潮中保持自我
保持清醒、冷靜、批判和質疑的態度
才是最困難也最應該去做的事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
作者: Cheryl,精英說90後小編,一個還在成長中的萌系女孩。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轉載請在後台回復「轉載」二字,並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