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再也沒有上不去的坡(坡地建築N種設計手法?含視頻講解)
(大禹手繪供稿)
坡地建築綜合版 (建築方案解析) 騰訊視頻搜索觀看
1、多變的視野和視角 由於坡地地形中高度的變化,人們可以獲得比平地環境更加廣闊和多變的視角,對比於在平地環境中,人們的視線通常被周圍的環境遮擋,在坡地上,藉助於坡地的斜面,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建築對後面環境的遮擋,大大提高了人的視野層次。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人站在地勢較高的地方,視點隨之提高,視角也變得更大,同時水平視角和豎向視角也有不一樣的變化,當人們站在坡頂時,人的視角是全方位的,所以才會有登高遠眺,站得高看得遠的說法,在這種環境下,無論水平視角還是豎向視角都能達到極為廣闊的境地。當人站在山腰上時,人們同樣可以平視、仰視和俯視,雖然比較在山頂視野沒那麼寬闊,但是卻能看到不一樣的角度,取得不同的景觀效果(圖2-2).
2、與建築相融 一個跟場地結合的非常好的建築給人一種自然的感覺,這樣的建築是跟景觀共融的。古人所講究的天人合一的建築哲學就是要將坡地的自然景觀與建築相互融合,人們在感受建築的同時也能觀賞到自然景觀的美,在欣賞自然景觀的時候又能享受到建築帶來的便利。
在營造坡地建築的時候,應該適應或者強化地形的特點,從空間、尺度、材料的選擇上儘可能的與環境相協調,將建築融入環境中,比如:經典的建築與環境共融的例子——流水別墅(圖2-3)。建築層層疊疊地布置在瀑布上,本身就增加了山體環境的層次,同時,將環境中的水聲和景觀引入建築當中,使得建築與周邊環境渾然天成。又如安藤設計的水御堂(圖2-4),將建築埋在地下,屋頂用水池覆蓋。建築在環境中亳無存感 ,既沒有破壞整體環境,又符合了宗教建築的氣質,建築和環境找到了很好的共融點。
1、豐富的多層平台空間 順應坡地的升高,我們可以採用疊層的剖面設計手法(圖3-5),以此來創造豐富的平台空間。在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對地形進微處理,使得斜向的剖面有水平發展的空間,建築順應坡面坡度疊層而起,其平台的形式的大小可以根據功能或者造型的需要進行設計。平台的功能可以是廣場、露台、交通過渡空間等, 甚至可以覆蓋植被,使建築徹底隱匿在坡地環境之中。平台和平台之間可以通過踏步、坡道進行鏈接,也可以只通過室內的交通體系串聯各層次後進行相互相對獨立的平台空間。
2. 立體的庭院組合形式 用庭院組合的空間方式在坡地上可以形成立體的庭院空間效果。(圖3-8)(圖3-9)。
建築往往垂直等高線布置,庭院環環相扣,庭院和庭院之間可以串聯也可以相互獨立。這種空間形式能跟山體很好的結合,為何出的庭院空間具有領域感,並且為人們提供了足夠的交流場所。在交通組織上也可以利用立體的庭院來組織人員疏散。這種立體的庭院空間相對與平地上的庭院空間更加有趣味性,更加生動。使得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的親近自然。
3、順應地勢的梯形空間 地勢存在高差,在確定各層標高後,各層的標高之間通過坡地斜向的坡面連接。這樣就可以利用坡面自然地形成梯級空間,以此來組織建築內外的功能流線。使得流線與空間,空間與地形能夠很好的吻合,增加坡地建築設計的理性元素。
梯級空間作為交通體系時,因為其本身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在建築內部可以作為功能流線的主軸,在建築外部可以公共空間的聯繫樞紐。這種順應地勢的交通體系使得看上去更加的理性,與場地聯繫更加緊密。(圖3-10)
高差比較小的梯級空間可以起到功能分區的作用,這樣的分區在空間上是區分開的,但視覺上又是聯繫的,有一種隔而不絕的效果。同時還可以通過這類梯級空間形成一些有特色的藝術空間。如可以形成閱覽室的梯級閱覽空間或者展覽館的藝術廊或者一個很有意思的咖啡廳。
橫向寬度比較大的梯級空間可以幾級合併形成休息、觀景的梯級平台空間。也可以利用梯級形成下沉的觀影空間,如下沉音樂廣場之類,還可以形成體育建築的看台。
坡地中,將坡面梯級化處理是很常用的一種手法,也是很多建築作品中出彩的部分,在進有坡地建築設計的時候,我們應該多採用梯級,並且發揮自己的獨創性,營造出豐富、積極的梯級空間。
4、自然天成的軸線空間
建築順應坡地地勢的升高,形成建築或建築群的主軸線,以此來串聯整個建築功能和空間,這種空間形式能很好的聯繫建築各個部分的功能空間,並且解決場地的高差問題。這種軸線空間能很好地保持坡地場所的層次感,從而增強建築空間的進深感,使得空間豐富,邏輯清晰。 倫佐·皮亞諾設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驗室(圖3-11)就通過這樣的軸線空間來將整個工作室分成一個個工作區域。這些區域在空間上,通過高差區分出來,但是視覺上卻是連續的。整個建築功能分區明確,邏輯清晰。而建築順應地勢升高,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空間效果。
建築的功能空間是建築的本質。坡面的傾斜導致建築的界面存在水平和豎向的雙向延伸,這為建築空間的三維化提供了優勢。 由於坡地環境的三維特徵,導致建築的室外空間也隨之呈現三維特性。建築圍合而成的中庭不再是傳統的中庭,而是中庭與坡地環境完美結合的三維化中庭。這樣帶來的效果是極大地豐富了其空間層次,同時這種立體化的中庭給人的體驗感也是傳統中庭不能達到的。垂直坡地等高線建立的疊院空間,各個不同標高的庭院之間彼此相連,形成連續的庭院活動空間。 如果設計得好,每個庭院的尺度和造景上做出一些差異,人們走進每一個庭院的時候都有一層新的驚喜。建築底層可以採用架空的辦法,使得庭院空間視線上更加連貫。同時形成通風的通道,可以有效改善建築的通風條件,對環境小氣候的調節有很大的好處。 坡地建築採用退台的手法形成的立體平台空間是坡地建築的又一個特點。
(圖4-73)形成的立體平台空間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室外活動空間。各平台之間視線上會有一個交流。同時可以通過梯級等手段或者折面的屋頂相互貫通。如世博湖南館湘窯展示中心方案(圖4-74六甲山集合住宅剖面示意),建築形成連續的曲面屋頂,相互貫通聯繫。形成了很好的立體室外活動空間。
同時,室外的綠化景觀也都形成三維的景觀效果。或順著斜面布置,或做成跌落的景觀平台。其形成的垂直綠化層次豐富,並且有效的加大了綠化面積。
坡地建築的接地形式直觀地反映了建築與坡體的連接關係。採用不同的接地形式就是採用了不同的解決坡地地形問題,從而獲取使用空間的方法,而不同的接地形式對地形的改動程度也不同。
我們在設計坡地建築時應該選擇最適宜的接地形式以適應所處環境,在滿足建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儘可能的保護坡地的自然場所環境。根據建築與坡體的相互關係,可以把坡地建築的接地形式大致分為三類(表4-1)讓建築消失的覆土型、占天不佔地的架空形和與坡地環境順勢生長的共生型。
1、覆土式
①覆土式——讓建築消失 覆土式的坡地建築是指建築或者建築的主體部分位於地表之下。這種形式的建築能夠基本保持原有場所的輪廓線,讓建築消隱。在建造覆土式建築時,有的能夠始終保持原有的地貌和生態環境,有的則先將建築建好再對其覆土。顯然,先建好建築再覆土的方式對原有基地的生態環境是有一定破壞的,但覆土後依然能在其上種植植被等,能讓基地恢復原本的生態狀態。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既然覆土式建築能夠讓建築很好的融入環境,保持原有的場地輪廓,那麼當建築需要可識別性很高的時候,就不適合採用覆土式的建築了。 覆土式建築具有比較好的節能效果,但同時也帶來了通風采光的問題。因此在設計中對通風采光要求高的建築應盡量避免覆土,或應該想辦法解決通風采光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民居中,窯洞算是比較傳統的覆土式建築。它能幫助抵禦黃土高坡地區嚴酷的天氣變化在節能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採光、通風的效果不好。 總的來說,覆土式建築分為三個類型(圖4-85):頂部開口型、側面開口型和填補型。這三種覆土形式適應不同的坡地狀況,並且具有不同的特點。
頂部開口型: 這種形式一般在坡頂,地勢比較平緩的地區,這種形式要利用屋頂天窗採光通風,其效果一般,並且不適合做多層的建築。當多層建築需要用這種類型時,往往需要開天井或者中庭採光。
側面開口型 這種形式很好地利用了坡體,讓建築巧妙地藏在坡地之中。由於有側面開口,導致其採光條件還不錯。但是隨著進深的加大,採光難度也會增加。所以在進行功能布局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將採光要求高的空間盡量靠外布置。
填補型: 填補型是指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建築形體填補坡體的斷面,讓建築和整個環境融為一體。填補型的覆土式坡地建築的界限比較模糊,這種形式實際上只是跟坡體斷面拼接在一起,其採光條件要自由很多。這種形式從人視角度看並沒有讓建築消失,只有從鳥瞰,或者坡頂往下看時才會消隱也是常用的一種形式。
2、架空式(占天不佔地) ②架空式——占天不佔地 傳統居民中的吊腳樓可以歸於架空型的建築。它的存在一是為了防潮、防蟲,還有一點就是為了防止野獸攻擊。當然,現代建築的技術水平已經完全可以解決上述的這些問題。但是這種建築形式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 架空型的坡地建築可以根據建築與坡地尺度對比的關係可以分為三類(圖4-86):建築架空於單坡之上、建築架空於整個坡體環境之上和建築架空于山谷之上。這幾種架空的形式其空間屬性各有特點。
建築架空於單坡之上 當坡體環境比建築尺度大很多的時候,只能採取架空在單坡之上的架空形式。建築整體架空,只有結構柱和交通體是必要的與坡體接觸的部分。這種架空形式中,建築與坡體環境,坡體環境是主體,建築只是環境中的一個元素。而這種架空的辦法很好的解決了坡體的延續性,並沒有因為建築的加入而打斷或阻隔環境。 建築架空於整個坡體環境之上 當建築相對與整個環境尺度比較大時,建築可以整體架空在整體坡體環境之上。坡體環境作為建築的後花園,能夠極大地提高建築使用樂趣。這種形式遠看建築是主要的,其天界輪廓線是常規的現代建築。當走進建築時卻發現另有天地。現在城市中有許多場地內都有起伏的地形,這種形式的建築非常適合於在城市中生存。將原本城市中少有的坡地景觀還給城市,而建築只是佔據的這塊區域的空中部分,而在其中的體驗感也是很強的。 建築架空于山谷之上 在兩個小山包之間的山谷區域上營造建築,我們可以採用建築架空于山谷之上。山谷之處可以形成大然的室外場地,可以是劇場、休閑設施或者是停車場。建築可以從小山包上進入,容易達到建築流線的方便便捷。當然在山谷處可以有垂直的交通體插入建築中,保證建築和環境的通達性。當跨度比較大時,可以採用桁架結構,也可以通過交通體或者柱子撐在中間,實現結構的經濟性。
3、共生型一建築順應地勢生長 ③共生型一建築順應地勢生長 共生型的坡地建築運用比較廣泛,他是順應地勢生長的一種建築類型。這種類型的建築適用面比較廣,幾乎適用於任何坡度、任何坡段和任何功能的建築。由於坡面是傾斜的,而建築使用空間是水平發展的,所以這種類型的建築在建造的過程中需要對地形進行一些微處理,以期適應建築的使用空間。 根據對基地處理的形式我們可以將共生型的坡地建築大致分為兩類(圖4-87):基地傾斜型和基地台階型。
基地傾斜型 基地傾斜型就是指基地還保持原有坡地的傾斜狀態。其傾斜的基面可以是傾斜的牆體,直跑樓梯直至觀演廳的觀眾席。在這之上,建築有分出許多水平的界面作為各層的樓地面。這種處理方法對土方的開挖小,建築內部能有傾斜的界面,在內部也能感受出坡地的場所感。 基地台階型 基地台階型就是指將基地以填、挖的方式處理成台階狀,以此發展出水平的空間,以方便在這之上建造建築物。這種形式的坡地建築是最常見的,其變化也是最多的。基地坡度的不一樣可能導致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大體上又可以分成錯層、掉層、退台式三種形式(圖4-88):
1、錯層 當基地做完台階式處理後,高差小於一層,這時候就應該做錯層的處理。其高差之間以踏步的形式連接,形成摺疊的空間效果。當坡度在10%到30%之間時,比較適合用錯層的方法來解決。 2、掉層 掉層是指基地的高差比較大的時候,一般超過一層,在主體部分以下再加一層或基層的處理辦法。掉層的部分可以是裙樓。也可以跟建築主體外立面齊平。(圖4-89)當掉層部分突出建築主體比較多的時候,一般將其做成裙樓狀,在其頂部可以形成休息平台。具體如何處理還要根據需要和基地狀況來定。一般來說,掉層的處理手法是適應於坡度在30%到60%之間的坡地地形。
3、退台式
退台式是指建築的形式跟隨坡體一起形成退台的形態。這類型的建築跟基地的關係比較和諧,並且能形成豐富的退台空間,退台的頂部可以作為景觀休息平台,或植被屋面。退台式的基地台階型建築適應坡度比較大的坡地環境,一般來講適應於坡度大的60%場地。但這類型的建築很難形成上下貫通的垂直交通體,所以不適應於大型的公共建築。它往往適應於功能單元式的建築,如單元式住宅、教學樓、旅館等。
推薦閱讀:
※無盡之梯——腦洞與細節缺一不可
※軸...軸...軸...軸測圖,了解一下?
※Q2016<->2017A
※霍金大師、建築設計師,同樣的離去,不一樣的結局
※建築設計基礎課:立體構成的四大設計方法
TAG: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