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電價
> ##*2016電價改革這一年,國家發改委牽住「降成本」的牛鼻子,推進電價改革,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年減少企業電費支出**1000多億元***[^1]。
廣大人民群眾對通訊費用很敏感,但對居民電價,大家確不是這樣,畢竟這麼多年,電費看著並沒漲多少不是?我們的企業卻不是這樣看了,電老虎可不是說著玩的,每個月交電費都像是割肉啊!一年減少1000多億元真不算少,發改委也列出了這些錢是如何省出來的。企業對於電價非常敏感,而隨著電力改革的推進,很快就會對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影響,這裡和大家聊聊電價,看它的構成,形成機制,將來電價改革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方向,電改可是和大家息息相關的呀!
### 電價的構成
電也是一種商品,只不過有實時生產和消費的特殊屬性,所以電也有生產流通和銷售各環節(沒有倉儲)。常規的商品有出廠價,送至終端批發商處,批發商算上運輸倉儲成本,根據市場的價格信息以合適的零售價格賣給最終客戶。作為類比,電也是一樣,在電力市場發展形成後,發電廠生產出電,通過輸配電網路送到終端客戶。出廠價是上網電價*[^2],終端批發商(現在正在蓬勃發展的售電公司)算上運輸的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潤賣給終端的客戶,就是銷售電價[^2]。這裡的運輸成本,通俗的理解,就是常說的輸配電價,也有比喻成高速公路的過路費。
除卻以上所說的兩大塊,還有一塊名字叫政府性基金[^3]及附加資金,各種費用,有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農網還貸資金、城市公用事業附加、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此外,還有各種部分地方性基金。
說到這,大夥應該也能明白了電價到底是有由什麼構成的:
> 銷售電價由購電成本(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包括輸配電的損耗)及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三部分部分構成。
### 電價的形成機制
我們了解了電價的構成後,不禁也會問,那電價是如何定的呢?簡要地說,就是:
1. 在電價改革前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對電價『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電價都由政府來管控。
2. 電價改革完成後,由電力市場給出的價格信號來確定電價。
> 電價改革的目標,也就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中間輸配電價由政府制定並加強管控,兩頭髮售電側通過電力交易中心組織的年度,月度交易確認電力的價格,不久的將來,通過電力現貨市場來進一步完善市場定價機制。
### 電價改革的複雜性
電價改革在我國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才姍姍來遲,2002年開了個頭後卻步履蹣跚,可見其複雜性,列舉幾點知其端倪。
#### 各發電方式成本和上網電價的差異
直接發電成本上,水電最低,核電次之,下來是火電,成本最高的是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但對於終端用戶來說,電是同質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是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政府的補貼目前來看會長期地存在,正是「風光發電無限好,恨不相逢價低時」。如何通過合理的電力市場體制設計,讓各種形式的發電公司在將來的電力市場上以平等的地位開展竟爭,亟待設計者的智慧。
政府的上網電價,因發電媒介而異,這又與電力法「同網同質同價」的電價定價原則相悖,數年前「水火同價」的呼聲反應了廣大水電廠的期望,然而,可以想見,水電火電上網電價調至相同水準,又會面昨兩難,是提高終端銷售電價,亦是把上網電價的成本轉由電網承擔?一邊是民意沸騰,一邊是電網的怨念,難。
#### 銷售電價的差異及交叉補貼的存在
1993年,國家開始實行目錄銷售電價管理,按用電屬性和類別形成分類銷售電價體系,分類電價主要有大工業用電,非工業和普通工業有電,居民生活用電,非居民照明用電,商業用電,農業用電。因為交叉補貼的存在,這些銷售電價將電力成本弄得面目全非,主要由盈利的工商業電價來補貼非盈複利的居民用電和農業用電,出現嚴重的價格倒掛。電價改革肯定要還原電力的真實成本,從總體來說,居民電價應該走上其原本價值回歸之路,然而出於『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保證民生』的考慮,電價的市場回歸之路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漸進,在合適的時機逐步調整到位。
#### 各種政府地方費用在電費中的附加
如果看到這還覺得不夠亂,再看看電費中的各種費用,政府定電價,電價除了背負關係『國計民生』之名,還充當起類似稅收調節的作用!加上地方附加費,種種附在電價上的費用盤根錯節,有些根本捊不清!
電價改革難歸難,還是如巨大的航船,在千呼萬喚中緩緩駛出船塢下水,終於起航,一起來看看它駛過的軌跡。
### 電價改革沿革
1. 1997年-1998年 電力行業「政企分開」,電力部撤消,國家電力公司承接了原電力部下屬的五大區域集團公司、七個省公司和華能、葛洲壩兩個直屬集團;
**有市場才有市場價格,開始建立市場主體,為市場建立創造條件**
2. 2002年3月 國務院批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決定由國家計委牽頭,成立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負責組織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實施工作;
**電力改革設計團隊成立,電改拉開序幕**
3. 2002年12月 國家電力公司拆分為兩大電網公司和五大發電集團,即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以及國電、華電、華能、大唐和中電投;
**發電市場初見雛形**
4. 2003年3月 國家電監會成立,開始履行電力市場監管者的職責,實現「政監分開」;**電力市場監管部門成立**
5. 2003年7月 國務院出台了《電價改革方案》,確定電價改革的目標、原則及主要改革措施;**電價改革正式啟動**
6. 2004年3月 出台標杆上網電價政策,統一制定並頒布各省新投產機組上網電價;**兩個突破,一是突破了國家高度集中的行政審批模式,實現了從計劃定價過渡到市場定價的一個跨越;二是突破了一機一價的電價定價方法,實現了從個別成本定價過渡到實行社會平均成本定價的一個歷史性跨越。 **
7. 2004年12月 國家發改委出台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措施;
**市場煤和計劃電的矛盾,電價市場化前的過渡**
8. 2005年2月《電力監管條例》頒布;**電力監管細則出台,兩年過去了......**
9. 2005年3月 制定與《電價改革方案》相配套的《上網電價管理暫行辦法》、《輸配電價管理暫行辦法》和《銷售電價管理暫行辦法》三個實施辦法;**電價改革看起來開始落實**
10. 2006年6月 第二次煤電聯動,火力電企電價調整,各區域上調幅度不同,在1.5%-5%之間;
**三年過去,電價改革停滯不前,還得煤電聯動**
11. 2007年1月 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調配暫行辦法》;**新能源來了**13. 2008年3月 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深化電價改革。
**總理髮話了,要加快改革,看來五年過去,電價改革仍無實質進展**
14. 2009年10月 發改委和電監會聯合制定《關於加快推進電價改革的若干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改革的必要性,確定改革目標和原則,並提出電價改革的七個重點任務。
15. 2015年3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 號) ,新一輪電改啟動......
新一輪電改兩年以來,電力交易市場建立,改革試點全國鋪開,售電業務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 電價改革現狀
電改「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基本思想,目前來看,留給了電網公司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適應和改變。空間上,輸配電價核定參考了之前三年各項費用,保證了電網的盈利水平,給電網的維護和發展留了足夠的資金,給發售兩端上的讓利非常有限,2016年給企業降低電費的1000多億中,因為輸配電價核減而產生的降本只有68億。[^1]時間上,輸配電價按三年監管周期核定,三年時間裡,輸配電價這塊蛋糕暫時是沒有旁人去動了,電網公司可以抓住這段寶貴的時間,布局謀劃,在電力市場化的進程中尋找將來的方向。有電網公司直言:
> 在交易機構組建、輸配電價改革、售電市場競爭、應對區域電網等核心問題上牢牢把握主動權,取得了比預想更好的成果,為電網生存發展贏得了未來。
在電價成本的構成中,『中間』40%左右的輸配電價和政府附加基金基本在電改的近期看是雷打不動,能做文章的就是『兩頭』:賣方發電企業和買方售電企業。由於電力市場正在形成的初期,電力價格的形成並不是完全由市場主體競爭決定,市場竟價規則的不斷調整,各市場主體參與競價能力參差不齊,信息不對稱,地方政府的介入等等,都會對市場電價產生影響。
以上這些影響因素,可能會造成電價的惡性競爭甚至不能成交的局面。
從全國整體格局來看,以上都是改革的陣痛,電力市場改革的春風開始吹綠江南,廣東電力市場交易有聲有色,改革已呈不可逆,深圳又成了改革的排頭兵,一切充滿了希望。目光放到北方,電力市場交易也已經啟動,即使地方和電網為保存自身實力動作保守,甚至有設置堡壘的嫌疑,但春天的陽光也透過重重霧霾,照亮北方的大地。
##將來的電價 敢問路在何方?
2002年以來,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令世界矚目,經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的變化,快到別國和地區在情感上都不能適應中國的突然崛起,十年可以改變的事情實在太多。電改十年蹉跎,躊躇不前,已經耽擱太久,電力人只可爭朝夕。回想當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南方,最終擴至全國,走上富民強國之路。今天的電價和電力改革,南方和廣東地區也承擔了相應的試點工作,成為電力行業改革的熱點,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希望。各市場參與主體、研究機構、自媒體百花齊放,活力四射,在不斷調整的政策中積極實踐,熱烈討論,如實報道。我們可以把希望放到那裡,期待著電力市場的不斷充實和完善,最終把電價的產生交給市場,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電力改革之路。
***
[^1]: 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價格司子站 工作動態 《電力改革這一年》
[^2]: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電價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發改價格[2005]514號)
[^3]:政府性基金指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經國務院以及國務院授權部門批准,隨售電量徵收的基金及附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