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榮:股權激勵是挽救中國製造業的靈丹妙藥
中國早已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還遠不是製造業強國。隨著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持續下行,製造業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外部形勢,近來中國製造業哀鴻遍野,一片慘淡。 以下引述2015年9月8日 佚名作者在e行網發表的文章《中國製造業警報拉響!最慘烈的裁員潮即將來臨!》的部分內容。
製鞋業:外資基本跑光,內資鞋廠成片倒閉 從08年開始,港台鞋業就開始了大逃亡。台灣寶成、綠洲鞋業、華堅集團、賜昌鞋業等巨頭早已在海外站穩腳跟,接下來便是全盤東移。不僅是珠三角,在浙江溫州、福建晉江等製鞋基地都在轉移或關閉。由於人工成本、廠房租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大量中小鞋企成片倒閉。
紡織服裝行業:紡織業倒閉潮不斷,服裝業內外交困 近期,紡織行業新聞不斷,先有紡織巨頭庄吉集團在5月份宣告破產,再有華東紡織大鱷寶利嘉集團老闆欠債跑路,前不久,曾經風光無限的100年紡織老廠濟南國棉一廠也破產了,另一家世界五百強浙江紅劍集團也傳出破產倒閉的消息。 服裝業行業則內外交困,一方面內需斷崖式下跌,大批服裝老闆拖欠工資跑路。另一方面,大量外單流向東南亞等人工成本低廉的國家。優衣庫、無印良品、青山商事、利豐、東京STYLE、Honeys都在加快向東南亞轉移訂單。
電子行業:外資撤離,由盛轉衰
上半年,金仁寶、三星加快撤離步伐,偉創利遠赴美國設廠,富士康大舉進軍印度,曾經風靡全球的中國電子產業走上了下坡路。下面列舉幾家最具代表性的電子企業2015年7月份的營收情況:
從環比來看,營收幾乎全線下跌,這是中國電子行業由盛轉衰的強烈信號。按照這一趨勢,下半年電子行業下降10-20%並非不可能。
空調行業:上半年零售額下降27%,下半年基本沒戲
上半年,國內空調市場受天氣、經濟下行、房地產低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空調銷量甚至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綜合各電商(天貓,蘇寧易購、國美在線、京東),量販店(國美、蘇寧),以及各專業店(傳統經銷商)的前三季度銷售數據(9月份未統計,但就空調行業,15財年已結束)來看,整體空調行業實際零售額下降27%。
下半年,空調進入淡季,特別是二線及以下城市房地產陷入冰封,2015年上半年空調市場需求下滑幅度將出乎意料的加大。空調如此,其它家電也好不到哪兒去。
快消品行業:食品飲料需求穩定,化妝品大幅下降
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貝因美、三元股份、科迪乳業業績同比下降。蒙牛營收微降,伊利增長速度也出現下滑。匯源果汁雖然營收增長,但卻錄得虧損。娃哈哈、可口可樂、雙匯、雀巢、康師傅等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
食品飲料作為人們的基本需求,銷售量穩如磐石自不必說。但在人們收入大減,財富被房地產綁架的今天,日化用品行業就沒那麼好運了。一家入華十六年的世界五百強化妝品公司的員工透露,該公司今年全國銷售第一次連續五個月出現十個點以上的下滑,利潤下滑更在二十個點以上。而給外資化妝品企業提供包裝的深圳通產麗星,繼去年首現虧損後,今年上半年營收和利潤再次狂跌,日化用品的行情之差可見一斑。
建陶衛浴:產能嚴重過剩,更大的倒閉潮即將到來
由於08年後瘋狂擴張,中國建築陶瓷和衛浴的年產能全世界人民即使全部使用中國貨也需要二到三年才能消化完成。近年隨著房地產轉趨冷淡,倒閉潮洶湧澎湃。由於房地產行業屬於耐用消費品行業,一旦停止建房,恐怕建陶衛浴的需求都會極度萎縮,並且保持長達十到二十年的低潮。
家具行業:巨頭紛紛破產,小廠如秋風落葉
自從2014年起,大型傢具企業倒閉層出不窮。去年深圳家居巨頭華源軒、富之島宣告破產,今年5月3日擁有23年歷史的廣州標卓家私破產,有「東莞傢具航母」之稱的東莞永信傢具製造有限公司也相繼倒閉。據最新數據統計,兩年來僅深圳龍崗、東莞厚街、佛山龍江三個鎮倒閉的傢具廠多達849家。
汽車配件包裝:流水落花春去也!
前幾年,中國汽車銷售保持每年10%以上的增長,並成為世界頭號汽車消費大國,也令國內汽車配件廠紅火了好幾年。然而,進入2015,當眾多汽車廠家仍在做著錦繡繁華的中國夢時,汽車突然賣不動了。7月,長安汽車產銷分別為16.2261萬輛和16.2179萬輛,同比分別下滑22.29%和8.36%。中國7月份汽車銷量報150萬輛,同比下跌7.1%;乘用車銷量127萬輛,同比下跌6.6%。創2013年2月以來的最大降幅。
面臨加速下行的經濟走勢,中國眾多的實體企業已經拋棄了短時間經濟轉暖的幻想,開始大量裁員來應對訂單的縮減並減少企業運營成本。上半年,聯想、惠普、億滋、三星、HTC等世界知名企業已經啟動了裁員計劃。
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鋼鐵、機械、電子、家電、傢具、建陶、衛浴、地板、五金等與房地產緊密關聯的行業很可能發生激烈的裁員潮。沙鋼、大眾、通用、格力等五百強企業都可能出現在裁員名單上。此外,汽車、造紙、食品飲料、包裝印刷、日用化工甚至互聯網行業,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裁員潮。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製造業如此慘烈?我們可以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進行分析。從外部原因看,我國多數製造企業屬於外貿代工企業,隨著國際市場需求萎縮而減少訂單,同時我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下降,2015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6.9%,這是2009年以來GDP增速首次跌破7%。中國8月財新製造業PMI初值47.1,創09年3月以來最低,為連續第六個月低於50.0的榮枯臨界值,顯示中國製造業運行進一步放緩。PPI繼續大幅度下滑,工業企業的利潤被進一步壓榨。另外,我國製造業企業多年來所依靠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廉優勢已逐步消退,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更有優勢。據統計,2015年深圳市製造業平均工資指導價為3900元,在越南海防,工人的人均工資每月不到150至200美元(約合931元至1241元人民幣),僅為深圳的三分之一。從內在原因看,中國製造業長期從事低端生產,忽視人才、技術投資,過慣了低成本的日子,然而只靠低成本的農民工、打工妹怎麼會有創新能力?沒有創新能力就等於沒有競爭力!過去市場需求旺盛,競爭不激烈,中國製造業憑藉低成本競爭優勢,風光無限;但是,當越南、印度等國家的更低成本的製造業也成長起來之後,中國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不在而創新能力優勢又沒有培養起來,再趕上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旺,因此只有破產倒閉這一歸宿!
內外因相比,當然是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市場需求不旺對世界上所有的企業都是一樣的,它不是決定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自身競爭力才是決定企業發展的根本原因。這些倒閉的中國製造業企業就是輸在缺乏競爭力上了!現代企業競爭力更多的表現為企業的創新能力,這方面的佼佼者就是美國蘋果公司,它在個人電腦、手機等領域不斷進行顛覆性創新,其他對手無能為力,儘管世界經濟這麼不好,可它每天都在大把大把撈錢,過得很好!企業的創新力來自於企業員工的創造力,優秀的員工才有優秀的創造力!假如蘋果公司為了降低成本而聘用大量的農民工和打工妹,蘋果公司一分鐘也活不下去!也許有人說,中國製造業民營企業自身力量單薄,無力進行人才投資,但是,這是誤解,實際上中國製造業有過好日子,老闆們只顧自己買豪車住豪宅,根本不去投資人才。2015年胡潤中國百富榜近日新鮮出爐,再次證明中國製造業老闆不缺錢。根據榜單,過去一年中國大陸新誕生了242位億萬富豪,由此中國億萬富豪人數達到了596位,超過美國的537位。中國億萬富豪的總財富達到2.1萬億美元。雖然中國製造業陷入困局,但從榜單來看,製造業上榜人數比例從去年的23.1%上升到28.1%,佔據第一位。根據統計,美國科技界的富豪佔到美國富豪榜的1/4,佔據第一位,中國IT行業(基本等同科技行業)的富豪佔到中國富豪榜的11.2%,僅排第三位。華為公司也成長於盛產製造業的深圳,位列世界五百強公司,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發,在近15萬華為人中,超過45%的員工從事創新、研究與開發。華為在170多個標準組織和開源組織中擔任核心職位,已累計獲得專利授權36,511件。創始人任正非卻始終未進入世界甚至中國的百富榜!所以中國製造業並不缺錢,缺的是對人才和創新的渴求。
中國製造業面臨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競爭和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競爭雙重壓迫,而且生存環境會更加險峻。低成本優勢已徹底消亡!中國製造業必須走創新之路,向高附加值、差異化方向發展,而這就必須依靠人才,再依靠低成本是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的了!當然會有企業主提出,聘請人才需要大價錢,大多數製造業企業沒有錢,怎麼請得來?答案就是用股權激勵!凡是希望繼續生存發展的製造業企業主必須要進行觀念革新,決不能再走低成本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創新依靠人才,不能再把人才當作打工仔打工妹對待,而是要當成企業的第一財富、首要資產,要把人才當成自己的合伙人! 有了這個認識,並且把它作為終生不變的信仰,自然就會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權拿出來分給人才。股權代表對企業的最高利益,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最大。人才得到了股權,會把企業當成自己的企業,會把老闆當成自己的合伙人,就會放棄高工資、高獎金等短期利益要求,而為企業的長期前景努力。這樣企業既得到了人才,還激發了他的積極性,人才的工作積極性是啟動人才創造力的前提,只有對工作有積極性才有可能有創造力!股權激勵使得企業在獲得人才工作積極性的同時又減輕了短期現金開支的壓力,真是一舉三得,勞資共贏。華為從設立伊始就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現在一半以上的員工已擁有公司的股份,任正非自己持有的股份很少,可以說,沒有股權激勵就沒有華為!綜上可以得出結論——股權激勵是挽救中國製造業的靈丹妙藥!任何想繼續生存和發展的製造業企業主都必須敞開胸懷,熱情擁抱股權激勵這一先進位度!
文/ 邱清榮 北京至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諮詢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