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且末之行(1)——準備篇

【和田玉】且末之行(1)——準備篇

我離開烏市的時候,就約徐老大一起去且末看料子(徐老大四十多歲,身體很棒,開且末料子極具經驗。拿他的話講「開的時間長了,略懂。」和我的理解差不多,唯手熟耳。),徐老大說:「你到和田再給我打電話吧!我爭取去。」我到了和田之後就不停地約他,最後徐老大說:「最近確實沒有時間,下次你再去我一定奉陪。」是徐老大言而無信嗎?非也!那是我交友很失敗嗎?非也非也!應該這樣理解,火候未到!

讓我來解釋一下這個過程吧:徐老大開且末料子多年了,名聲在外。慕名而來購買寶貝的人很多,同樣也會有不少玉商慕名來找他尋求合作(合作的目的參考歌詞「借我一雙慧眼吧!」)。徐老大遇到這樣的事情多了,再加上大部分玉商喜歡胡喧,於是徐老大很煩,這個時候,我出現了,雖然我的自我感覺良好,我很有誠意我自己知道啊!但是對於徐老大而言,他可能是煩並繼續煩。還好,我在烏市和他聊了兩天,給他留下了比較敬業的印象(後來他告訴我的),正常人比較喜歡敬業的人,而徐老大是正常人。所以當我去且末之前給他打電話而他不能赴約的時候,他還是比較愧疚的,電話里鄭重向我道歉,並且語重心長地告誡我了很多注意事項,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1、低於2500元一公斤的糖白料子不要碰(他知道我的侃價能力);2、多看少買。明料適當貴些都可以買,至於不是明料的料子,還是等下次他來了再說吧!

寫到這裡,我想起來了星巴克咖啡,想起來了星巴克是如何從西雅圖的一家小店被推廣到家喻戶曉,心誠所致,金石為開!也許我們可以把徐老大的經驗也推廣使用一下,創建一段和田美玉的佳話!

照片上我老婆所指的就是星巴克最引人注意的

「美人魚」標識,那是星巴克標識的第一版,全世界幾萬家星巴克只有西雅圖這家店是懸掛這條「美人魚」的,其他的雖然也是美人魚標識,但是仔細看都經過改版。我在想,如果下次可以淘到精品且末白玉,興奮之下,讓徐老大化妝成美人魚,也這麼照一張?呵呵!肌肉男魚!

在咱們動身去且末訪玉之前,先了解一下且末采玉的歷史吧!(下文是我精選轉載的一篇文章,感覺作者文風端正邏輯嚴謹,參考價值較高。感謝作者!) 在咱們動身去且末訪玉之前,先了解一下且末采玉的歷史吧!(下文是我精選轉載的一篇文章,感覺作者文風端正邏輯嚴謹,參考價值較高。感謝作者!)

中國新疆和闐玉,在地質學上最初由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經過檢驗測定為軟玉礦石。而大多數人尚不知道它產出的具體地點。儘管有大量的史書和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都能說明從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一些時候,和闐玉便沿占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流人中原,但人們總認為和闐玉就出在和田,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和田地理位置在崑崙山脈中部,也是維吾爾族較集中的地區,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一些代表性。二是和田喀什玉龍河所產的「羊脂玉」,儘管產量有限,但畢竟是和闐玉中的極品。因此「和闐玉」的名稱就成了廣告中的商品一樣,無論產在何處或在何地購買的原料一律都慣用「和闐玉」這一名稱。

近40年來,在中國境內沿昆崙山及阿爾金山一帶,西起塔什庫爾干,東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縣、若羌縣。再往東延伸至青海省的格爾木,延綿數千公里,除和田外發現了大量的透閃石礦,如塔什庫爾乾的安大力塔格、葉城縣的米達玉礦、于田縣的阿拉瑪斯玉石礦、且末縣的塔特勒克蘇玉礦、塔什薩依玉礦、龍努斯薩依玉礦、若羌縣的塔什布拉克、英格里克、青海的野牛溝等等。其中蘊藏量最大的礦區當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在國家下令限量開採的情況下,每年仍產上百噸上等級的優質玉料。

在國家實行計劃分配時期,從輕工部工藝美術總公司每年下達的分配指標看,且末縣的玉石產量占整個「和闐玉」產量的百分之七十。1971年北京老藝人莫英等再次來到且末購買玉石,才引起當時縣領導的重視。1972年且末縣組織了一個探礦小分隊,從此且末縣軟玉礦在沉睡30多年後,再次拉開了大開發的序幕。1973年由國家輕工部投資正式成立了且末縣玉石礦。在30多年的開採中,累計采玉達3000多噸。「和闐玉」不僅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屬於稀有礦種之一,而且又不是再生礦,挖一點就少一點,蘊藏量逐年減少,總有開完的一天。因此,為了弘揚中華民族這一特殊的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和闐玉,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且末和闐玉近代開採的狀況。現選出3個具有代表性的礦區分別介紹如下。

一、以優質青白玉為主的塔特勒克蘇礦區

塔特勒克蘇,維吾爾語意甜水,在且末縣城東南方125公里處.說足甜水其實並不甜,每逢枯水期上游流出的泉水又澀又咸,不過在夏季到來時流下的洪水才不咸。從山口,也就是汽車能到達的地方.距離礦點還有27公里,來往物資和人員全靠毛驢和駱駝,建礦以來曾多次進行過修路的嘗試,但都沒有成功,因為每年都有山洪暴發的可能,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現象,單靠玉石礦的資金無力改變,所以至今仍然走古人走過的路。

走這條采玉之路的先人們,從何時發現這裡有玉和從何時開始采玉已無法考證,但在且末玉石礦成立時,仍有一位解放前的老玉工健在,他就是生活在江格薩依的維吾爾族老人,名叫肉孜阿訇,曾給玉石礦當過嚮導,並口述了他本人及他的前輩在解放前采玉的經過.我們再根據礦山的遣址及出土的采玉工具推算,且末縣境內玉石的開採在明清兩代,曾經進行過大規模的開發,由於當時沒有先進的工具,儘管塔特勒克蘇礦的玉石質地好,但開採規模小於塔什薩依礦區。1973年玉石礦正式進駐此礦,前人足以三號礦為主礦點(註:玉石礦進駐後按礦脈走向,自南西北東方向排列編號)因為三號礦位於整個礦區的中間地帶,又處在溝底部位。各方面都比較方便,脈線為南西北東走向,河床橫穿脈線而過,三號礦點在河床西北側,當時礦洞高約8米,洞深10米,礦頂多處露天,工作面十分危險,採礦隊進駐後馬上實施了排險措施,加固了礦頂。安排了一個班進行開採,當年產玉8噸,屬糖包玉中的青白玉,塊狀以小塊居多,所產大塊多與石形成混合體,其利用率較差。此礦點1976年出現過百公斤以上的大塊玉料,其質地細膩,顏色青白,適合於做薄胎產品。據不完全統計此礦30年來產玉至少100多噸。目前此礦點開採已十分困難。因礦線進入溝底部分,左側二號礦,五號礦礦渣都足往三號礦傾瀉,因此造成了三號礦、四號礦被蓋埋現象(四號礦足屬於三號礦頃斜溝底部分,早在1985年就已被掩埋)要想清除上百萬立方米的礦渣,單靠玉石礦一個小企業實在是無能為力。 二號礦和五號礦基本上是玉石礦進駐後在懸岩陡壁上開發的新礦點,特別是五號礦,1983年產出的一塊重一420公斤的優質白玉,無臟無綹無雜質,當時根據輕工業部工藝美術總公司好料精工的分配原則.最後由揚州玉器廠獲得購買權,運回揚州後,大師們精心設計雕琢出一件「白玉五行塔」被選為國寶,由國家收藏。

二號礦處在主脈線上,1973年9月開始開採。民國末年曾挖過1個小礦洞.洞深不足5米與三號礦隔河相對。經過兩年的開採只出了幾十公斤玉石,但在它的上部曾出產過兩大窩,分別為1974年和1976年。每一窩都產玉20多噸,截至2000年,二號礦總計產玉約80噸左右。玉的顏色屬糖包青白、微黃,質地較純、細膩。此礦點完全露天開採,從上至下,礦槽200多米,由於大理岩脈線較寬且結構鬆散垂直走向,不像五號礦那樣傾斜走向,結構緊密所以不適合打礦洞。經過十幾年的開採,露天槽越挖越深,相應的險情越來越大。經過兩次大塌方後礦槽工作區全部被掩埋。幸好塌方是礦工們下班後的夜間,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此礦點2000年後已停止開採。

六號礦地處在河西岸主脈線上,位置在三號礦至七號礦的中間處,出露在山頂上,屬於青玉因價值低,間斷性的開採了兩年就停了。

由於科學的進步,生產工具不斷的改進,因此生產效率大大的提高,如今一年的工作量相當於明清時期10到20年的工作量。塔特勒克蘇五號礦是1975年採礦二隊三班長周遠上廁所時這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礦脈出露在半山腰的斷裂帶懸岩上,當時立即組織堪探性開採,當天就拿出了樣品,礦部決定命名五號礦,此礦在後來的採礦歲月中為且末縣玉石礦創下了高產值。現陳列在且末木孜塔格賓館大廳的重達1502公斤的「和闖玉」玉王,就是五號礦點於1995年產出的。另有一塊300公斤,是從1502公斤上面分離出來的,後由上海玉雕廠收購。1998年又出了一塊400多公斤。五號礦點之所以能產出質地細膩,顏色青白的優質大塊玉料,以粗淺的分析,它與圍岩有直接的關係。首先白雲質大理岩結構緊密,質地潔白而細膩,在接近礦體的部分有些大理岩簡直和白玉一樣半透明,如果不是硬度上的差別,你就很難區分它是石還是玉,這種情況的形成,我認為是白雲質大理岩與中酸性岩漿岩在接觸交代蝕變過程中尚缺少一定的物質條件,或者是交代不徹底而沒有完全形成「和闐玉」,但在這種岩石不遠的範圍內又確能同時伴生優質的白玉或青白玉。因此和闐玉的形成是經過了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特別是以沒有規律的雞窩狀產出,這就又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同一礦區的一號礦和七號礦就是一個明顯的對比,一號礦和七號礦,圍岩非常鬆散,根本打不成礦洞,挖一點塌一點,而且圍岩的石質粗糙,礦物成分較雜,玉石礦體雖然較大,但玉石質地較差,勻含雜質。前人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可靠的理論依據,但是他們選擇的開採重點可以看出,一號和七號無疑是他們拋棄的礦點,二號和五號不是當時沒有發現,而是當時沒有先進的工具而無法開採。二號礦和五號礦的上部都是在半山腰的懸岩上,儘管修了路,仍需拉著繩索攀登近百米的陡壁。青年工人們用最快的速度上班也需45分鐘。1983年五號礦的礦洞工作面已達300多平方米,很像一個大禮堂。形成這麼大掌子面的原因是玉石脈線順斷裂帶斜上延伸,玉石在白雲質大理岩的底部,必須把大理岩搬走才能取出玉石,這給開採帶來一定的難度。後來經過兩次塌方,此礦洞及整個掌子面被埋,只好另開闢戰場,在老坑的北面,重新炸出一個新的掌子面一直開採到2000年。

塔特勒克蘇一號礦處在礦區的東南山頂地帶,處於河東岸位置。主要是青玉,自上而下200米內有大小礦坑遺址五六個。山頂黃土覆蓋層較厚,約一至二米,往下是岩石風化層,產出青玉塊狀較大,且勻含雜質,沒有多大價值,所以只開了一年,就放棄了。七號礦點在礦區的西北山頂地帶,處於河床西岸位置,山頂風化層較厚,岩石結構鬆散,無法開鑿礦洞,只能露天開採,且多塌方,玉石屬青玉,多雜質,玉料價值低廉,幾十年來斷斷續續開採過。不作為重點礦。

綜上所述,且末縣塔特勒克蘇玉石礦根據地質資料是典型的白雲石大理岩與中酸性侵入岩接觸交代蝕變而成和闐玉礦床。主礦脈尤如一棵「西瓜秧」,兩側發出一些支脈在這些支脈上不定在哪裡結一個「瓜」。從整條脈線來看,優質玉料產在中間地段,正是這個中間地段存在大量的透閃石礦床。細膩的白雲質大理石和優質的透閃石的存在.對優質「和闐玉」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礦區所產「和闐玉」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無論白玉或青白玉,及青玉都是以糖色包裹體形成所謂糖色,就是三氧化二鐵蝕變所致,根據蝕變的條件不同,各個礦點的糖色也有所不同,有些礦點的糖色較重,有的糖色較淺。此礦區產白玉極少,30年來出產白玉不過兩噸。以300多噸青白玉為主,其次是青玉。但該礦區大多數礦點產出的玉石,不管它的利用率多少,普遍一個共同點就是玉的質地細膩。

1974年新疆地質第三大隊在此礦區作過40多天的地質勘測工作,由於大型鑽機運不上去,只能以人工挖探槽的方式對儲量進行了大概的評估。按當時的規模可開採100年之久,當然這僅僅是一個估算,詳細資料需待做進一步的工作才能完成。

3

二、以白玉居多的塔什薩依礦區

塔什薩依(維語「塔什」為石頭,薩依為「溝」)礦區在且末縣城的東南方,距縣城約290公里,位置在塔什薩依河的源頭。汽車只能到達到210公里處,設立轉運站,然後要靠毛驢,駱駝繞道遙路薩依經4天.再翻越4800米的達坂才能到達礦區。如果順塔什薩依河直走從轉運站算起最多50公里。因塔什薩依河多處有懸崖瀑布無法通過,只能繞行遙路薩依(就是路溝)從這個路溝的名稱來看與古人采玉有很大的關係。正因為是采玉人的必經之路,所以才有了這條山溝的名——遙路薩依。1973年,玉石礦組成一個36名人員的採礦一隊,聘請江格爾薩依村80歲高齡的老礦工肉孜阿訇為嚮導,3月20日從且末縣城出發,一路穿沙漠走戈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由於30多年沒有人走過,山溝里長滿了叢林,再往上游有十幾公里的冰川,毛驢、駱駝經常卡在冰逢里,半路上嚮導因年老體弱堅持不了就返回去了。採礦隊就按照他指的方向摸索著前進,這樣經常走錯路就是自然了,5月1口大隊人馬露宿在冰達坂上,其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站在4800米的遙路達坂上,塔什薩依礦區的所有老礦點就盡收眼底。山溝里一排排窯洞和殘牆斷壁從上游往下隨處可見,這都是前人留下的遺迹。經過42天的長途跋涉,總算到了目的地。選r一個比較寬敞的地方安營紮寨。1973年5月5日正式投人生產。全礦區共分六個採礦點。分別處在三條礦帶上,一號、二號、五號、六號處在第一條礦帶上。三號礦處在第二條礦帶上,四號礦處在第三條礦帶上,一號礦最高,海拔在4000米以上,礦洞已塌方多年。經過一個多月的清理,礦體才顯露出來。玉石屬青白玉微黃、塊狀比較完整。1973年產出的最大塊約2噸重。因無法搬運,把它破碎成若干小塊。這是對資源的破壞和浪費,然而運輸條件的限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一號礦的左下方有兩條較小的蝕變帶,地表曾出露少量的糖包白玉。待繼續下挖時,見到礦體是屬於主礦帶在地表的殘留部分,不是正規的礦脈脈線。

一號礦在清查過程中,曾挖出古人用過的工具三件。其中鐵鎚一把,鐵鑽兩個,所謂鐵鎚也就是一個橢圓形的鐵疙瘩中間有一圓孔,錘把早已腐爛,鐵鎚、鐵鑽也被腐蝕脫落的銹跡斑斑。從工具腐蝕的程度來分析,此礦內部至少上百年未曾開採,因為用紅柳做成的錘把幾十年里是不可能腐爛的,因為礦洞裡面即使夏天冰碴也不一定能化完,紅柳是一種比較堅硬的木質,所以埋在溫度較低的礦洞內是不容易腐爛和風化的。況且此礦的玉石質量不算好,礦體又艱險所以前輩礦工們認為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個礦在玉石礦成立後只開了三年就基本上放棄了。

二號礦點距一號礦約50米,這個礦的圍岩結構比較鬆散,在上下200米的距離內大小礦坑和礦洞十幾個,最深的洞也就是五六米。白雲石大理岩礦帶寬約3米,玉石夾在大理岩與超基性岩漿岩的中間蝕變帶上斷斷續續的出現。由於圍岩結構較松,玉石塊狀也較小,5公斤以上塊狀很少見,在上部的兩個礦坑中還多有玉包石產出。只有下部一個礦點產白玉,質地好,少量可達羊脂白,就是脈線小,產量低,每年只產1—2噸,其中達到羊脂白的也只有幾十公斤。最初幾年,被縣委劃給若羌縣瓦石硤鄉開採,1975年瓦石硤鄉停開。玉石礦又接著開了兩年,由於斷線,從1990年就再也沒有開過。 一號礦處於二號礦的右邊,居第二條礦帶上,玉石礦體富集在一個山窩中,站在山頂上往下看,此礦像一個大天井,從上游流下的一股小流跌入這個天井。又從東北方向的出口處飛流直下1()()多米深的懸崖。發現這個礦點是在右邊的一個山峰上,看到這個山窩中有白色大理石脈線,並有不深的礦洞,懷疑是個礦點。但四周都沒有進去的路,只好腰問繫上繩子一頭固定在岩石上,順流水的漕子下到約10米深的溝底。其礦體讓人大吃一驚,這個像似天井的大山窩大約200平方米斜向山裡自然形成了一洞。十幾噸優質青白玉在洞頂吊著,地上用石頭砌成一個高一米多的平台,此平台就是古人采玉的工作台。在玉石上明顯鑿有鐵鑽子打過的痕迹和粘在玉石上的鐵碴子。看樣子古人是費了很大的勁,採取了很多措施也沒能把玉石取下來。這個礦點是圍岩結構最緊密的一個礦點。圍岩和玉石比塔特勒克蘇5號礦還硬,經測玉石硬度達至6.7級,玉石夾在白雲石大理岩與紅色花崗岩的蝕變帶中,在剝離圍岩時,現代化的鑽機也很難打出一個像樣的炮眼。可想而知古人對此礦的玉石礦體無法分離,才留給了我們。這批玉石採下來達14噸之多。大多數是青白玉,少數為青玉都是大塊狀,由於運輸方面的困難,還是都把它們變成了小塊。這種做法雖然是對玉石資源的破壞和浪費,時至今日仍無法解決。這個礦點曾經犧牲過一名工人,後來由於斷線,加上開採難度大,早於1976年就已停開。

四號礦處在第三條礦帶上,順山坡從上至下約:300米,最下方和第二道礦帶合併。該礦點玉石分布情況足兩頭青,中間白。他和其他礦點的區別是玉石脈線從不問斷產出,雖然也是雞窩狀,但兩窩間還有約10厘米寬的玉線連著。該礦點30年來從沒有停止過開採,每年都有10噸或20噸的產量產出。雖然產量大,但真正的優質白玉仍佔少數,多數帶有雪花、性大是這個礦點的特大缺點。這在玉雕工藝品中是最忌諱的,但有時也能產出一些較優質的糖包白玉。四號礦是前人重要的礦點之一。古人留下的礦洞有四個,最深的可達1l米,洞壁上有火燒過的痕迹,這說明古玉工們曾用火攻的方式采玉.同岩經過火燒就變得鬆軟,而玉石是不怕火燒的,先把圈岩鑿進然後再把玉石撬下。這種採礦方式,甚至比我們現代采出的玉石質量都有保證。為什麼所有礦洞都沒有超過1 1米深?原來是本身高山缺氧.洞越挖的深,氧氣就越少。這就制約了古人采玉的進度。即時在今天,現代化的內燃鑽機在洞內也無法使用。所以1975年後逐漸把所有的礦洞都炸掉了,全部採取露天開採,如今四號礦點的露天槽長200多米深150多米,。上口寬約20米,下口寬僅1米。按安全規定已不能開採。但大量的拓寬工程需要資金,由於環境惡劣,找不到投資者,此礦點面臨著停開的境地。 在四號礦點的大山背後,也就是塔什薩依河的源頭,河中間沉睡著一塊重達37.8噸的青玉王,海拔在4800米左右,因上方不到200米就是長年不化的冰蓋和雪線。這塊玉石最初是一位名叫土梅的維吾爾工人在抓野羊時發現的,因當時他不敢肯定,回來後讓我去鑒定。我看了後確定是一塊大青玉,第二次去時帶了幾名工人,帶上工具挖了半天也沒挖到底,用尺子一量長寬各3米,深1.4米,只算出地表部分就達12.6立方米按每立方米3000公斤計達38.8噸,夏季在12點鐘以前可以看到,12點以後由於冰山的雪水融化,水就漫過了玉石。因玉石塊狀巨大,洪水是沖不動的。根據它所在的位置,我認為原生礦床在一號礦的山頂部。由於年代久多次經歷地質運動形成了河流,而玉石隨著河床的下陷而下沉,並在長期的洪水沖刷下已形成了山流水。此玉因顏色較青沒有分離的必要,因為一旦分離成小塊,就沒有價值了.如整體利用則是無價之寶,它畢竟是罕見的軟玉整體塊狀。看來我們這代人是無法把它搬運出來,只有留給後人去完成。塔什薩依礦區屬阿爾金山古陸緣地塊的和闐玉礦床,在地質構造上和塔特勒克蘇礦區及尤努斯薩依礦區有很多共同點:它的礦脈走向都是北東南西走向,都是產於白雲石大理岩與中酸性侵入岩的蝕變帶上。所不同的是塔什薩依礦區的礦體在成礦後又多次經歷了地質運動的擠壓破碎,再次交代時夾帶了大量的雜質,使其玉石質量欠佳。但在這一礦區的後山,目前又發現了質地優良的白玉礦床,以待開發。

三、尤努斯薩依礦區

尤努斯薩依礦區位於江格薩依與塔什薩依中間,尤努斯是一個回族人人名,民國初期,且末縣的縣長出錢、尤努斯出人,兩人合夥開採玉礦.這三個礦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1975年尤努斯的女兒還健在,據她講述,她的父親尤努斯曾帶她在山裡一邊放羊一邊採礦。尤努斯薩依這條山溝就是以她父親的名字命名的,因為原來是一條無名溝,由於她們在此溝開礦,所以後來人們都稱為尤努斯薩依。尤努斯在民國時期是且末縣當地有名的巴依(即財主)。他開出的玉石用牛皮打包後用駱駝運往敦煌,賣掉玉石後,買上茶葉、綢緞布匹再運回且末,不幾年就發了家。尤努斯薩依玉石礦在當時是他發現的新礦,不像塔特勒克蘇和塔什薩依都屬於老礦坑。由於山高,礦點離溝底相當遠,山上沒有水.工人住地必須在溝底,工人上班花在道路上的時間需佔去一半,即3個多小時,可見開採這個礦區的難度極大,從尤努斯採礦的遺址來看,尤努斯當時也沒有作重點,除了交通困難外,這個礦點的玉石較硬,玉石硬度達到6.7級,而圍岩就和塔什薩依的三號礦一樣,白雲石大理岩與超基性花崗岩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用現代化的鑽機打炮眼都很不容易,可想過去古人更不容易開採,可知圍岩的堅硬制約了尤努斯當年的開採。1977年縣玉石礦曾經組織過勘探隊進駐尤努斯薩依。正是由於困難而沒有立項開發。直到1996年江格爾薩依生產小隊以搞副業的形式進行了開採。縣玉石礦知道後,以國營企業的名義斥資2萬元買斷了這個礦點,1997年以來,每年以10到30噸的產量產出。玉石有糖包白玉、糖包青白玉及糖包青玉。以青玉的產量最多,白玉最少。礦石質優而塊狀大,但由於在選擇炮位方面缺乏技術人員的指導,往往把玉石都炸碎了,所以利用率相當低。這都屬於經營管理上的錯誤,有待於糾正。

看完這篇文章,感慨萬分!原來玉石的歷史風風雨雨啊!特此推薦給朋友們閱讀一下,算是咱們出發之前的學習吧!

今天就寫到這裡,下一篇講——在路上!

(未完待續。又及,本文成於去年,文中價格相對現在的市場行情有一定的局限,望知悉。)

新疆的貓和田玉論壇是成立於2005年的和田玉專業論壇,我們常駐和田、鎮平、揭陽、蘇州等玉石集散中心,每天都會有數十件新品玉石上架銷售。我們的網址是xjdm.net,我們的服務電話是09916641055(固定電話),13999283652(手機和個人微信)。關注請微信搜新疆的貓和田玉論壇或xjdm888。敬請惠存,共創玉友美好家園。


推薦閱讀:

【和田玉】玉石之路(4)—之且末篇
圖話和田——採購在現場(一)
和田羊脂白玉籽料中國夢把件
和田玉圈裡最大的謠言,可聽的人都信了。
禪悅和田玉:和田玉中不可錯過的稀有品種!

TAG:和田玉 | 玉石鑒定 | 和田白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