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選集·實踐論

毛澤東選集·實踐論

人們想要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

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以「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

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人的認識怎樣從實踐發生,而又服務於實踐呢?

原來人在實踐的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繫。

例如有些外面的人們到延安來考察,頭一二天,他們看得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觸了許多的人,參加了宴會、晚會和群眾大會,聽到了各種說話,看到了各種文件,這些就是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繫,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繫。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

也就是延安這些各別的事物作用於考察團先生們的感官,引起他們的感覺,在他們的腦子中生起了許多印象,以及這些印象間的大概的外部聯繫。這是認識的第一階段。

1、現在的人們出門到各個國家、地方旅遊。

2、各種所謂的吃貨

3、各種追劇達人

4、各種遊戲玩家

5、各種休閑服務業

都是處於認識的第一階段吧。在這個階段中,人們還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論理(即合乎邏輯)的結論。

概念這個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繫,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繫了。

「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腦子中運用概念以作判斷和推理的功夫,這是認識的第二階段。這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在人們對於一個事物的整個認識過程中是更重要的階段,也就是理性的認識階段。

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到達于思維,到達於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繫,即達於論理的認識。

我們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

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

知識的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

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如果這些知識是科學地反映了客觀的事物,那麼這些知識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

常常聽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務時說出來的一句話:沒有把握。為什麼沒有把握呢?因為他對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沒有規律性的了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律性。

知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的事情,屬於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

這裡有兩個要點必須著重指明。

第一個,就是理性的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的問題。

第二個,是認識有待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

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並不實行,那麼,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必須再回到實踐去。這就是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的過程,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繼續。

要完全解決問題,只有把理性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總結:

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的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更高一級的程度。


推薦閱讀:

讀書,一定是達到共鳴嗎?我懷疑!

TAG:實踐哲學 | 實踐理性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