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鄰為鏡--印度的民族性格

以鄰為鏡--印度的民族性格

來自專欄 不一樣的思想毒雞湯

印度這個民族非常奇特,可以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特殊樣板加以研究。首先,講個故事,忘記從哪裡聽的了,說是美國某大學IT專業,組織學生項目策劃的競賽,幾個中國留學生和一個印度留學生組隊,印度留學生主動承擔了總結彙報這部分任務,中國學生們也沒什麼意見,於是大家分頭行動,中國學生們就埋頭苦幹,編程的編程,測試的測試,而印度學生每天收集記錄一下團隊進度,每隔一段時間,就向主辦方做一次彙報,最後還做了一個總結彙報,最終比賽結果公布,這一組遺憾沒有獲得什麼獎項,但是學校卻給這名印度學生頒發了一個「最佳管理獎」,這件事把中國的哥兒幾個氣的夠嗆,要知道編程測試這些可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而這位印度同學就動動嘴皮子就拿到這麼個大獎,確實讓人不平衡,大家去質問印度留學生,人家反倒很不解的反問:「難道你們不認為我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嗎?」呵呵,聽完這個故事大家什麼感受,是不是有一種想打人的衝動?

好了,冷靜一下,我們會發現,印度人的三觀與我們是非常不同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呢?先看看印度的歷史吧,實際上,印度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的,在1950年之前,世界上根本沒有印度這麼個國家,而且也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印度所謂歷史,幾乎都是其他外來國家記載的。然而,印度又一直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而很多國家也認為它是個古老的國家,實際上這真是個尷尬的誤會,現在的印度和古代的南亞次大陸根本不是一回事,所謂古印度留下的唯一傳承可能就是印度教了,連古印度語言文字都失傳了,打個比方,怎麼判斷你是不是古文明呢?一個現代中國人穿越回3000年前,可能衣食住行說話閱讀也沒太大問題,可是一個印度人如果穿越回3000年前,那麼他可能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無法與人交流,也無法閱讀寫作。

說到這裡,我們會看到一個矛盾的地方,就是印度自我認知的矛盾,沒有準確可循的歷史,沒有延續性的文字語言,卻認為自己是積澱了千年的古文明,擁有古老的智慧,那麼到底有沒有古老的智慧呢?答案是有!但是不像中國的這麼多,側重點也不一樣。對照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史書記載側重點是王朝興替,王侯將相,文化方面有詩詞歌賦小說劇作等等,是非常世俗的積澱,讀中國的歷史文化,你可以找到很多與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類似的情形。那麼印度的歷史文化積澱是什麼呢?由於缺乏歷史這條客觀事實的脈絡,印度的積澱幾乎完全傾向於精神層面,比如宗教,哲學等等,前面說了,幾千年綿延不斷的大概就是印度教。說到這裡,我們總結起來,印度人這個群體可以被稱作「思想者」,看看他們對世界的貢獻就知道了:佛教、冥想、瑜伽、大科技公司CEO、泰戈爾、甘地、非暴力不合作。

印度人思維非常發散,能夠從很多角度看待問題,他們幾乎是純粹的「思想者」,印度人為什麼擁抱了「民主」,因為他們天生喜歡天馬行空的思想,不喜歡集體工作,集體思考。印度的大學崇尚自由的思辨,推崇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純粹的思想自由帶來的是行動的遲緩,甚至懶惰,帶來的是大量缺乏實踐的想法,導致印度人非常喜歡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卻總喜歡忽略客觀事實。印度人的做事目的與我們不同,我們一心想的是做成一件事,我們要的是客觀結果,但印度人的目的卻不是這樣的,他們似乎更重視的是個人意見的表達,首先,我要發出聲音,而且要發出獨特的聲音,即使事情沒做成,那也沒關係,只要我將我的思想充分體現出來就OK了。

東京審判中,帕爾法官恐怕是這方面極致的代表了,11位法官中,唯有這位仁兄堅持「戰犯無罪」的說法,可能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甚至憎恨他這種做法,這位印度人(那時候還是英屬印度)提出異議的理由是,給戰犯定罪的國際法條款,是事後定出來的,有欲加之罪的感覺。怎麼樣,沒想到吧?我們只認為日本侵略者在我們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就是該判死刑,但是印度法官卻從法理上告訴你,這是不合理的。這種說法在法理上講,完全沒錯,但是卻將巨大的戰爭罪行這個事實完全忽略了。難道他真的認為日本戰犯不該被判有罪嗎?不是的,但印度的民族性告訴他,要提出合理的異議,才能使判決更加完整和公正,然而這種理想化的想法,卻是直至今日,日本仍不認為自己的有錯的一個主要原因。

人的社會總是靠思考和實踐兩腳前進的,只思考而不行動,就會導致主觀臆斷,脫離現實,只行動不思考,那就會導致沒有方向,浪費時間,浪費人力物力。說了這麼多,再看到三哥,希望大家也不用跟人家爭論,我們跟人家關注點不一樣,你經常看到他們的言論顛倒黑白,因為他們根本不看黑白,自己想它是黑就是黑,想是白就是白。我們不去管他們將來會怎樣,只是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啊!

推薦閱讀:

452|《原則》(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職業思維的培養
構建你的學習系統,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1】批判性思維(概述篇)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這個人靈魂的經緯

TAG:印度 | 思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