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末日巨塔》:抹去本拉登的神秘,卻更見現實的唏噓

書評 |《末日巨塔》:抹去本拉登的神秘,卻更見現實的唏噓

當9.11發生的時候,我還在大學校園,那是一個晚上,突然聽到周圍人議論。於是,我們拔下電話線連在電腦上,撥號上網,在門戶網站上了解這起讓我目瞪口呆,又匪夷所思的事件。這起事件,當時讓我驚詫的有兩點:

1.客機撞大樓,還是地標建築,甚至還去撞了一把五角大樓,最終造成巨大損失,這想法到行動都讓我感到離奇,這麼大個事兒就沒有徵兆嗎?

2.遇襲的是美國本土,在我們印象中,這是只有摁著別人揍的強國,竟然遭受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

於是,此後,本身就頗有名氣的拉登被媒體渲染成了神乎其神,宛若揮斥方遒的恐怖大師。但是,事情後來的發展也證明其「紅極一時」之際,也是覆亡的開始,直到最終死於一座小樓。後面的過程,媒體不斷聚焦,顯得更加清晰,但是,拉登的前911時代到底幹了些什麼,其恐怖思想的淵源和戰略設想是什麼,一直撲朔迷離。正是聚焦這個時期的歷史作品《末日之塔》讓我得以從多種維度了解這個過程,讓被神話的拉登更加真實,其實,這位恐怖魔頭並沒有那麼誇張的領導力和戰略能力,相反,如911這樣的行動正式其一種不合時宜的妄念的產物。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情報部門也不是那麼無能,他們其中不少人都注意到了拉登的危險,但是,很遺憾,最終被官僚體系中無處不在的豬隊友所牽絆,書中一位主管的經歷更是令人唏噓。

賽義德 庫特卜

本書並不是一本本拉登的傳記作品,它的開篇聚焦的是本拉登等恐怖分子的重要精神導師賽義德 庫特卜,本書對其著墨甚多,除了因為其思想是現代極端恐怖主義的理論基礎外,他的身上也體現了一種穆斯林知識分子的思想異化軌跡。本書一開始,就描繪了庫特卜乘坐游輪駛向紐約的一幕,那個時刻,那種場面,感覺和我們電影中看的各國移民來到美國,從自由女神像下經過的場面沒什麼不同。是的,這位埃及政府的教育主管,對美國充滿好奇,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美國的富裕和發達,這也是很多伊斯蘭人士接觸美國的感受,物質層面的差距那麼刺眼,而文化上的差別更加刺目,比如美國人對性的態度就讓庫特卜大驚,並不斷禱告防止自己墮落。這種情況下,價值觀的衝擊,宗教信仰的堅定,往往讓人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對傳統思想的「背叛」或者反思和修正,另一個方向就是產生一種自身依附的文明和宗教將會被侵蝕,甚至坍塌的恐懼,進而是仇恨,進一步的極端。

於是,庫特卜回到埃及,修鍊著自己的思想,輸出著系統的理論,並成為身體力行的穆斯林兄弟會的領袖,首先開始了與世俗化穆斯林政府的對抗,甚至獻出生命,而這個過程讓他成為殉道者,讓其人格和思想進一步被神話,成為後來者的指路明燈。庫特卜的經歷可以說是仇視西方的恐怖分子領袖的縮影,本書還原了這些人的生活細節,他們並不是天生憎恨美國,也不是完全不食人間煙火,他們並不排斥物質,常常也是知識分子、工程師,生活也曾有不俗的品味。但是,其中一些人,最終走向極端,並輸出新的極端思想和被神話的個人傳奇,激勵著後來者前赴後繼。而在庫特卜的事業過程中,後來恐怖主義的骨幹分子便開始了自己的故事,比如扎瓦希里,這位後來被看做本拉登事業合伙人的醫生,本來是一股獨立的力量,可謂經歷了現代恐怖主義的主要事件,直到慢慢與本拉登成為同道。

復盤來看,回到最初,怎麼看都不應該是本拉登成為後來的恐怖主義符號性人物,眾所周知,他出身富裕的家庭,其父親更是鑄就了一個建築行業的商業帝國,與沙特王室交好。可是,恰恰是這個年輕時長相英俊,頗為羞澀,不善言辭的青年開始自己蛻變的過程,從沙特到阿富汗,到蘇丹,再到阿富汗,他的經歷堪稱顛沛流離。《末日巨塔》這本書,本身是一個對本拉登去神秘化的過程,但是用的不是啥在本拉登遺物中找到色情作品這樣的八卦角度,而是一種還原到歷史細節的過程。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本拉登就是一隻「喪家之犬」,在哪裡都不討人喜歡,沙特一位王子甚至專門琢磨如何把他弄回沙特控制住,而在阿富汗與蘇聯的「聖戰」中,他組織的軍隊堪稱烏合之眾,基本上沒有太強的戰鬥力。而在蘇丹,當地政府關心的只是他的錢,不斷琢磨怎麼掏空他的資產。甚至他的親信也常有腐敗行為,書中便講述一個黑色幽默般的案例,一位親信貪了錢,在拉登的質問後帶一筆錢提前走人,又去美國當指認拉登的污點證人賺了百萬美元,兩頭賺錢,好不瀟洒。是的,拉登面對身邊的人,遠沒他殘殺平民時顯得那麼不可一世,他常常無力束縛手下,而在不得不離開蘇丹時,也只能把資產廉價變賣,帶著巨額虧損離開。

而當拉登再次回到阿富汗,也一直被塔利班政府提防,他不合時宜的高調,更是讓塔利班領袖幾乎與沙特達成了將其騙到沙特的協議。是的,這是一個肯吃苦的人,但是在世俗社會面前他其實很無力,書中也描述了拉登的家庭生活,可以看到他對家人沒有那麼苛刻,在蘇丹早期他還富裕時,這個家庭甚至有過甜蜜的生活。而以穆斯林兄弟會為代表的勢力,在與穆斯林世俗政權的鬥爭中,也是一再失利,被打的抱頭鼠竄,事實上,世俗政權本是庫特卜、扎瓦希里、拉登們真正的敵人,但是當他們無力反擊的時候,慢慢的將仇恨向美國延伸,而當拉登的事業陷入低谷的時候,他也唯有以更加極端的手段來對抗美國,贏得更多資源,這也讓其走上了不歸路。

有時候,我覺得拉登向美國開戰的過程,有些像二戰的日本發起珍珠港事件,稍稍理智的日本政界、軍界高層都知道這是挑戰一個過於強大的敵人,拉登的戰友們何嘗沒有這種清醒的認識,但是其策略上的暴力的「路徑依賴」讓其政策空間越走越窄,只能鋌而走險。於是,本拉登和扎瓦希里等人走到一起,整合出了一隻令世界震顫的恐怖組織,最終發動911。而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本拉登戰略思想的妄念,他在911發生後,甚至為美軍在阿富汗的集結而興奮,因為他彷彿看到了類似蘇聯在阿富汗被聖戰拖垮的未來。但是,沒有,沒有多少人如過去一樣向阿富汗湧來打什麼聖戰,倒是全球很多本來對美國不爽的力量也聲援美國收拾藏在山洞裡的這些惡魔,據說本拉登為此很沮喪,他終於為自己的妄念和罪惡付出代價,直到後來被沉於地球上不知何片海域。

本書一個更精彩的看點在於,並沒有讓拉登們獨舞,我們都知道,對抗的故事才精彩。是的,本書另一條線索,就是美國情報部門對拉登勢力的追蹤,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過程。面對一個其實組織混亂,漏洞百出的組織,面對911這樣很多情報鏈條如果有效組織,很容易發現端倪的悲劇,卻因為美國政府的政府隔閡和官僚主義錯過太多機會。本書便生動的寫了大量案例,特別是中情局和FBI兩個部門的互不通氣,甚至互相拆台更是令人驚詫。當然,也有那麼多人一直在努力,本書便講述了一位悲劇性人物,他本有機會拯救更多美國人,卻最終經歷了具有反諷色彩的人生。

約翰 奧尼爾,美國FBI反恐部門主管,對本拉登和基地組織進行全面追蹤,堪稱對本拉登最為了解的美國人。對於本拉登的危險,他發出了一系列警告,面對部門隔閡他竭力協調發現了一系列線索。

2001年8月22日,從FBI辭職。

2001年8月23日,擔任企業安全總監,工作地點是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2001年9月11日,在911事件中喪生,時年50歲。


推薦閱讀:

TAG:9·11恐怖襲擊事件 | 本·拉登 | 恐怖襲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