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杭州凈慈寺的犍陀羅藝術展

杭州凈慈寺的犍陀羅藝術展

整整遲到了一年。藝術展已經過去,所以很遺憾跟一些作品可能永遠失去見面的機會了。幸好在展覽館還留下一些犍陀羅精品雕刻。犍陀羅藝術是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的濫觴,也是絕無僅有的希臘化佛像藝術,造型技法的希腊味十分濃郁,人物塑造精細,不是後來中國式或者印度式的那些嚴重失真造像。遺憾的是,展品數量少了一點。希臘風格流傳至印度,除了文明之間自發的交流之外,更主要的是亞歷山大對印度的征服,開啟了古印度西北部的希臘統治時代。本次展品來自犍陀羅和斯瓦特地區。

本次展覽最大的塑像,彌勒菩薩立像。此像大約有一人高,頭部經過修復。佛教信仰中,彌勒是未來世界的教主。也有研究說,彌勒來源於中東的救世主信仰,即《舊約》中的「彌賽亞」。當時犍陀羅地區的彌勒信仰十分興盛。束髮前垂是彌勒的典型標誌,身材比例不太健美,但身體重心是典型的希臘式S形,右邊突出的髖部,以及微屈的左膝,形成一種前行的動態效果。不過兩隻腳的位置非常死板,可能是處於偶像崇拜的需要。

對比古典時期的里亞切武士青銅像。

犍陀羅塑像的眼睛特別有意思,是神秘的半睜眼。在塑造上,是厚重的眼瞼,加上厚重的卧蠶,中間鑿開一條縫。給人一種安詳的感覺,也規避了眼珠處理問題。

犍陀羅塑像另一個特徵是搞偶像崇拜,因此在圓雕背後處理上並不用心。彌勒的側面是這樣的,因為是從下往上看,所以身體是前傾的,整個人看起來好像背著塊門板。身後這塊石板被處理成神聖光暈,人到成菩薩境界,說不定會自帶發光體。

這個是泥塑的彌勒菩薩禪定像,據說保存下來非常難得。這尊像沒有標誌性的八字鬍。

代達羅斯。這是希臘神話人物,背後一對翅膀能留到今天簡直是奇蹟。傳說中那是用蠟和羽毛做的翅膀。

菩薩手。塑造精美的一隻手,具體是哪位的,我也不知道啊。

佛陀涅槃。此像比較粗糙,沒什麼好說的。

制伏醉象。右側是一般的佛陀坐像,左側則是佛陀用一隻手制伏醉象的故事。象的比例完全不對,難怪毫無威懾力。

護送舍利。石刻里比較優秀的作品,一人騎在駱駝上,手捧佛陀舍利,目光悲戚;左邊一人注視舍利,面帶悲色。

芒果園供養。

朝覲佛陀。佛陀著希臘式長袍,右手施無畏印。中間那個捲曲頭髮長須的傢伙,顯然是從希臘跑來的。這是很有趣的現象,犍陀羅工匠雕刻時常常借用希臘現成的雕像人物。左下兩人有肉髻,呈菩薩相。

佛陀荼毗,舍利大戰。本刻從右往左順序。右邊是佛陀逝世,弟子們哀悼的場面。中間是佛陀荼毗,也就是行火葬,遺下一部分佛骨和舍利子。左邊,為爭奪佛陀舍利,各國之間爆發戰爭。兩名武士在捉對廝殺。

崇拜佛陀。一般的朝覲像。

佛陀立像。損壞比較嚴重,但依然看到藝術風采。此像眼角開得比較大,眼珠問題也暴露了,可能當年是通過顏料或者金屬裝飾成眼珠的。不同於犍陀羅藝術最傑出的那尊佛陀像,此像慈眉善目,波浪形頭髮,頂有肉髻,眉心白毫,臉型偏豐滿,跟中國早期石窟比較接近。

這尊佛陀就是一個青年哲學家的造型。(不在展覽里)

供養佛陀。宣揚崇拜的一組像。

彌勒坐像。此像實際尺寸比較小,差不多是一把USB小風扇的大小。

佛陀坐像。犍陀羅傑出作品之一。佛陀的面目莊重慈祥,眼睛典型半睜。嘴角輕抿帶動面部肌肉,讓人感覺非常溫和安詳。

彌勒坐像。此像尺寸同樣很小。

彌勒立像。是泥沙塑像,表面粗糙,但塑造細節還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身體的表現,和前文那尊彌勒簡直一模一樣。

佛陀坐像。此像尺寸也非常小,佛陀的臉顯得很胖,眼睛也顯得小了。

佛陀講學。此石刻最為驚艷的一點,就是佛陀右手邊的那位沉思的金剛,擁有希臘人的面容,顯然也是從希臘藝術中取來的現成人物。

崇拜法輪。犍陀羅藝術的早期作品,早期佛教和其他原始一神教一樣,不事偶像崇拜,因此用法輪、腳印、佛塔等象徵佛陀。

佛陀降生。石刻中的傑出作品之一。表現的是佛陀降生的故事,傳說佛陀從其母右脅下出世,儘管該石刻中間的婦人表情與造型表現得生孩子似乎跟吸煙一樣輕鬆,但是其對人體造型的把握還是相當到位。人物動作形態非常自然,沒有僵硬之感。

菩薩立像。哪兩位菩薩,我不清楚。

崇拜佛陀。常見的崇拜主題。

醉象阻佛。石刻的傑出作品之一。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是佛陀的死敵。畫面中左邊領頭那位就是提婆達多,其弟子脅從跟在身後。比例失調的一隻醉象佔據畫面中心。右邊佛陀轉身,若有所思。石刻人物的神態舉止非常生動。

佛陀立像。犍陀羅藝術傑出作品之一。屬於晚期作品,已經開始出現很多後來中國佛像的特徵,例如大得出奇的耳朵、白毫。不過總體來說還是希臘式的,包括身上的長袍,站立的姿勢,微屈的左膝,以及波浪形的頭髮。

崇拜佛陀。

崇拜佛塔。早期作品,佛塔即是佛陀的象徵。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塑造還不錯。

關於頭髮的來源: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有慈悲心,如何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呢?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佛教徒,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打坐練腿小記(《叢林-雲起時》| 真文)
我們真的需要錢嗎?

TAG: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