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階級固化了,我們怎麼辦?

要是階級固化了,我們怎麼辦?

社會學家,為了研究我們這個社會,將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級,也就是我們所處的不同階層,這些不同意識形態的多個社會性群體,都在各自的階層里生活著。階層只是一種方便觀察的指標,包含有很多的考量指標,其中有我們最為熟悉的財富。大體上來說,我們社會分成了上層社會、中層社會、下層社會。

屌絲逆襲,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這樣的夢想可不可行呢?如果可行,概率有多大?為了考量社會中所謂屌絲逆襲的可能性,社會學家引入了一個概念:

社會流動性

社會流動性,簡單點說就是三個階層的人們流行性大不大,下層的人們進入中層或者上層的流動性大,意味著下層社會更容易進入其他階層中。

階層固化,社會流動性就很小,階層間沒有什麼流動,對於上層社會來說,這是好事,但是對於下層社會來說,永無翻身之日可不是好事。

網上各種文章流傳著社會固化了,我們沒有機會了。作為老大哥的美國,對此應該很有發言權,雖然我們的社會性質不太一樣,但是不妨礙我們借鑒老大哥的經驗。

美國,我們的印象中,是個一個充滿創新的國家,一個號召人人平等的國家,一個呼籲大家實現美國夢的國家。

他們嚮往自由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敢作敢為,追求個性,各種探險,無不令人神往。

那麼是不是說美國這麼好,中國階層固化,我們應該到美國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成就自己的美國夢?

當你放棄了一切來到美國後,你會發現,可能你來了一個假美國,跟你所了解的美國完全不一樣。你發現,美國階層固化更嚴重,你不是來了假美國,而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階級都會發生固化,同時也是意味著穩定,國家的穩定。

1983年,美國十七歲的少年擁有駕照的比率是69%,而今天,美國十七歲少年擁有駕照的比率僅僅只有1983年的一半,曾經的少年對汽車文化、自駕游感興趣,現在的少年可不願意這樣折騰,更多的是討論科技產品,蘋果出了那些新的產品,有什麼新的功能。

現在的美國創業公司比例也在下降,即便是現在比較流行的特斯拉和Space X的創始人馬斯克,他是南非移民,大多數美國人對此已經沒有興趣了。

美國階層固化有多嚴重?有個更極端的例子也許能反映出來,美國同性戀的合法化也正是階層固化的結果,這明明是開放、象徵自由的結果,怎麼扯到階層固化,回望歷史,同性戀的合法化走得不容易,在六十七十年代的美國,同性戀群體最反叛的時期,不斷的跟主流社會作對,各種遊行示威,反叛的精神繼承到了今天。

要是繼續不斷的遊行示威,對社會的穩定性並沒有多大的幫助,那麼讓同性戀合法化,同性戀群體高興了,上層群體也高興了。這可是在馴服同性戀群體,追求社會的穩定。

不但是美國,發展較好的國家中,階層流動性也越來越小,也許你會說發達國家的福利可都是超好的,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福利也正是降低階層流動的方法之一。

歐洲政府為了鼓勵年輕人生小孩,讓年輕人可以享有高的生育福利,生育小孩可以領一大堆補貼,像奶粉補貼、住房補貼、教育補貼等等,更有甚者為了領取更多的補貼,英國一對懶夫婦的工作就是生小孩,生了十多個小孩,每年可以領將近8萬英鎊的補貼,摺合成人民幣也有將近70萬。

德國作家瓦爾特的《反社會的人》中提到德國婦女的衣櫃里,如果少於七條褲子兩個胸罩,兩條絲襪和兩件襯衫的話,你就是窮人,可以去德國的社會救濟管理局領取衣物,連救助都這麼嚴謹,要是收入少於1035歐元下,就會受到救濟金1000歐元。

這麼好的福利和條件,不應該階層固化,溫飽都解決好了,就應該朝著更高的方向努力才對。有人特別做了研究,這些所謂的窮人拿到政府的補貼和救濟之後怎麼樣了,這些年輕人根本不會買書,他們會把大部分錢用在數碼產品消費,即便日子過得非常艱難,也要天天吃泡麵為了買iPhone。

這些研究還發現,一些家庭寧可廁所不沖水,不洗澡,也要繳電費,因為電視不能停機,裡面有他們喜歡的低級趣味的娛樂節目。

高福利反而把他們變成了行屍走肉。不要嫌棄中國的福利不夠好,不夠好同時也反映著你還有機會,還有機會逆襲。

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16年美國貧困與不平等報告中,美國人出身決定命運的程度高過大多數發達國家,即便是對比擴大到不大發達國家中,美國社會的流動性也是倒數的。

美國高收入家庭更可能獲得更大的回報,而那些出生在低收入家庭的美國人,因流動性的缺乏,更可能一生在底層掙扎。父輩們的收入水平對下一代的影響遠比其他國家都高,《華爾街日報》也報道美國收入最低的20%家庭中,44%的下一代永遠留在了那個階層。

那麼究竟美國的流動性如何,看下面這張圖大家或許就明白了。

出生在底層的人們,70%仍然處於中層以下。

為什麼流動性這麼差,總歸有原因導致,影響因子有很多,我們取相關性最大的來看,有什麼在階層流動中有著重要影響的?

表格中我們看出,在美國,種族、教育水平、父母收入、有無工作決定著底層逆襲的概率。

研究美國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們取其中最重要的三個點來說一說,如果像美國那樣階層流動性這麼差,我們該怎麼辦?在中國還沒有像美國那樣固化前,對我們有什麼指導意義。

第一,種族問題,美國種族歧視一直存在,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矛盾最為明顯。中國可沒有什麼種族問題,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頂多也就是地域問題,可恰恰是地域問題,也許就是影響我們逆襲的關鍵。

1935年,地理學家胡煥庸發表《中國人口之分布》,經過數月的計算,將黑龍江黑河與雲南騰衝相連作為參考線,這條線西北一側,有中國64%的土地和4%的人口,東南一側,有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

這條線也稱為」胡煥庸線「和」黑河--騰衝線「,即便過去了這麼多年,現在的人口對比也僅僅是移動了1.8%。這條線神奇就神奇在無論在中國地形分布、降水量、耕地資源分布、GDP、大學分布,哪怕是霧霾的分布,也是以此線為基準劃分開來。

對於我們來說,地域非常重要,在一個大環境中更有成長的機會,北上廣深吸引年輕人的原因也在於此吧!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地利」

美國地域也同樣重要,我們看下面的圖表就可以發現,德州、紐約、波士頓給予底層人們的機會可是大於其他地方的。

第二,教育水平問題,這個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都是重要因素。大家聽過不少讀書逆襲的例子。但是最近房價的問題,讓人們重新看待了讀書是否有用,都說就算你清華北大畢業的,大部分不一樣買不起北京的學區房,買學區房為了什麼?為了好的大學,清華北大之類的,到頭來,反而買不起學區房了。

胡潤富豪榜發布的數據中,2016年中國TOP2000的富豪榜上,擁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學歷的佔比為一半。

僅一半的富豪有大學學歷,那還讀什麼,不一定有學歷才能財富自由啊。現在的大學生這麼多,不一樣還有很多連工作都找不到的。

要真這麼想,那就只能說你too young,too simple。

企業家們普遍在80年代上大學,30年前的大學錄取率,跟今天可不能同日而語。1977年恢復高考後,錄取率非常低,從1982年開始,所有參加高考的人中,本科錄取率大概是10%~15%之間。

80年代高考最多人數達272萬,就算最高的錄取率15%,那麼本科的人數大概為272x15%=40.8萬人。1960年代,每年的出生人口在2500萬左右,那麼,就是說本科畢業生的比例佔比就僅有1.6%,即便算上專科人數也不到3%。

說人話就是這1.6%的人,貢獻了今天中國50%左右的億萬富豪,而其他超過98%的人貢獻了另外50%的富豪。

這概率的差距有多大?至少60倍,教育的重要性就不必在強調了,別再說讀書無用,這些數據會狠狠打你的臉。這是個人的奮鬥,向上爭取,可以認為是「人和」

別忘了,即便是沒有上過大學的富豪們也是不斷的學習,中歐商學院、長江商學院、湖畔大學都是他們的身影。

第三,父母雙方的收入水平,父母有好的收入意味著為你發揮的空間更大,比爾蓋茨、巴菲特、馬斯克等這些富豪們,在他們發展的過程中,父母也是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這可不是一般人所有的。

不往上層社會說,如果父母雙方收入穩定,至少不會成為孩子發展的負擔,不用時刻擔憂父母的狀況,你所賺取的錢財或許會更隨心所欲,投資自己或者其他領域,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父母雙方的收入讓家庭更穩定,你有了強大的後盾,往前沖就沒有了那麼多顧忌,這也是所謂的」人和「

不給大家灌那麼多的雞湯告訴大家在中國沒有到達美國發展水平前,只要怎麼樣怎麼樣的精神上告訴自己,你一定可以的。我想說的是,為什麼只喝雞湯?那是因為雞肉都給吃了,再不喝,連剩下的雞湯都沒有了。

研究報告中告訴我們的影響因素相當於材料,我們自己熬一煲,不僅要喝雞湯,雞肉也要吃乾淨了。

成事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前面具備了地利和人和,只是意味著機會大了,不一定就可以脫離底層。等待時機,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天時一到,完成了自身的蛻變。

小到個人教育水平,再到家庭穩定,大到地域,這些因素從內到外為自己提高逆襲概率。美國階層鞏固的情況下,通過三大要素來提高流動性,中國還有很多的機會,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樣固化。我們也可以通過三大要素來改變狀況。

階層固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思維固化!

參考資料:

nytimes.com/2012/01/05/

nbcnews.com/feature/in-

pewtrusts.org/en/resear

economy.money.cnn.com/2

demos.org/publication/r

weekendcollective.com/b

推薦閱讀:

階層固化從來就不存在:富貴人家一樣無法逃避的窮日子與隨時到來的滅亡
4.11 階層固化
油膩與佛系:低齡崇拜下的非典型階層衝突和集體自虐
相親鄙視鏈背後是全民對階層固化的擔憂
這個越來越固化的階層,不過是因為大多數人壓根不想上升

TAG:個人成長 | 階層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