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五重境界

學習的五重境界

  近期埋頭書海,學習之餘略有所思,想到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忽覺學習亦是如此。

  自然境界

  學習的第一重境界為自然境界,自然境界的學生只將學習作為人生自然經歷的無意義的過程。學習什麼?不重要,老師讓學什麼便學什麼,為什麼學?不知道,大抵只因自己是學生,既是學生便要學習,此為學習之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

  此功利境界為狹義之功利,即學習為現實之利益,為高分而學,為高考而學,為高收入而學,為地位高人一等而學,皆學習的功利之境界,持功利境界的學生多著眼於自身的現實處境,著眼於學習所能收穫的利益,因此在學習時多挑選那些能夠獲得現實利益最大的知識,這類學生多不會對知識本身進行思考,不關心所學知識的對錯與否,更不會融會貫通進行創新,利益得到實現即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所學知識如若無現實用處也多拋諸腦後。

  自我實現境界

  自我實現亦是功利主義之一種,但與狹義的現實利益不同,此類學生多胸中有大塊壘,抑抑於不得志,追求超越物質利益的更有價值人生,他們學習的目的是借所學知識實現人生價值,希望在此領域干一番事業,因此對所學知識頗有研究,多有心得,能總結出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創新精神。戰國時蘇秦落魄回鄉,妻不正視,嫂不予食,父母不與言,蘇秦發憤苦讀,錐刺己股,著《揣》《摩》二書,得合縱之論,遊說六國合縱抗秦,掛六國相印返鄉,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其嫂蛇行匍伏,蘇秦無不得意的問道「嫂何以前倨而後恭也?」堪稱自我實現境界的典型事例。

  功利境界若多是為利,則自我實現境界則多是為名,自我實現境界的學生一旦功成名就,大多心滿意足,學識上便容易止步不前。

  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亦稱利他之境界,為他人之福祉而學習。持道德境界的學生對國家之興亡、社會之弊病、蒼生之苦難常發悲天憫人之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他們以知識為武器挽狂瀾於既倒,希望將知識的正面作用最大化於現實之中。內心精神的強大動力驅使他們對知識做深刻的探索和學習,支撐著他們在知識中苦苦提煉濟世救人之道理,他們是偉大學說的開創者,經典巨著的撰寫人,中國古聖先賢的典籍即是道德境界者的知識精華凝聚而成。儒家所云「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堪稱道德境界的典範。

  道德境界雖其德可佩,但終究是源於現實而落於現實,所學知識必然拘泥於現實,無法超脫其中。所學理論在現實中若無法得以實現便容易沮喪困頓或憤憤不平,若得到實現便有大願得償之感,很難對已取得偉大成果的學說進行審視和反思,容易束縛於道德感召的原動力之中而裹足不前。

  超驗境界

  超驗境界是最高也是最純粹的境界,學習不為任何的現實目的,學習只為擦亮自己蒙昧的雙眼,解開自己心靈的束縛。

  超驗境界最為典型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不滿足於對現實的理解和改造,更汲汲於對超驗世界的追求,他們獲取知識只為擺脫自己被人類的愚昧和無知所束縛,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追求精神的升華和靈魂的解放,從而體驗到一種接近神的生活的快樂感受。

  純粹只為追求真理的探索讓研究和學習不會被任何現實利益所束縛,最大限度的讓自己的思想自由馳騁於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從畢達哥拉斯定律到牛頓力學,從相對論到量子物理,沒有超驗境界帶來的思想超越,科學必然無法取得對現實成果的超越和突破。

  自我實現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學習皆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或情感,對待知識容易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但超驗境界以追求真理為目的,這種純粹性的追求讓他們忘記自我、忘記世界,不易受到主觀偏見的影響,更容易看見知識的本真面目。自我實現境界和道德境界皆有可能實現,但超驗境界則永遠沒有終點,因此追求真理的學習永不會止步,獲得真理所帶來的美妙體驗也永不會枯竭。

  但超驗境界並非上天賦予某些極少數人的天賦異稟,簡而言之,超驗境界即是一種純粹的求知慾,學習知識只為追求獲取知識的喜悅與快樂,這純粹的求知慾人人生來即有,兒童翻閱《十萬個為什麼》與物理學家研究希格斯波色子,知識層面上雖有雲泥之別,但求索知識時的急切渴求以及獲得知識後豁然開朗,其心境都是相同的。

推薦閱讀:

哲學隨筆—從概念到存在
阿拉善SEE創始會長離世,會對阿拉善有什麼影響?
愛吃|義大利面的哲理
咖啡館,存在主義和愛情
【原著解讀】《哲學方法導論》:第2章,分析(上)

TAG:學習 | 閱讀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