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粉絲與明星的幾點思考

關於粉絲與明星的幾點思考

當今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沉溺在對明星的狂熱追求和盲目崇拜中。我不明白明星和粉絲這種時尚潮流在當今社會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或好或壞,這兩者都有,但是從目前來看,我認為應當是壞的方面大於好的方面。我對於追星的態度一直不怎麼看好,甚至有一點排斥,或許是因為專業,經歷和環境的影響,我對於追星的幾點疑問至今也無法理解,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學習,我的觀點大多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所以可能我的觀點不夠成熟也不夠感性,但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的觀點對我有所幫助。

首先,我對明星的存在的意義進行了分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用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可以解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基本的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接著就會向高層次的需求邁進。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大使得明星效應不斷擴大。明星,企業和打中又有怎樣的聯繫?明星在稱為明星前他也是普通人,這種普通人在自身條件優秀的條件下得到經紀公司(企業、資本家)的資金支持和平台支持,通過自身的努力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為大眾提供大眾需要的服務,比如:優秀的舞蹈,歌曲,影視,甚至是優秀的道德品質。在這之中,又有一部分人為了獲得更多的精神追求和享受就會為其消費,購買與該明星相關的產品。我們將這部分人稱為「粉絲」。所以,明星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在資本控制下用來滿足大眾需求一種特殊商品。

其實,在過去只有媒體才能捧紅明星,然而如今「粉絲」對於偶像製造過程的積极參与甚至「越俎代庖」地顛搜了傳統的、單向的傳播過程。換言之,在後追星時代,「粉絲」的出現打破了舊有的傳播格局,進而完成了傳受雙方高度互動並相互融合的新傳播格局。在大眾傳播史上,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流行傳播媒介的強效果論。那時的人們沒有過多的選擇,信息資源的匾乏使他們唯大眾媒介馬首是瞻。他們被戲稱為「沙發上的土豆」,不帶任何思考和批判意識地加人到傳播活動中,被動地接受文本傳遞給他們的各種訊息及意識形態。然而,隨著傳播新技術的發展和媒介資源的日益豐富,這一格局在當下被徹底改寫。瘋狂的「粉絲」從沙發上跳下湧向明星偶像的身邊,他們的聲勢超過了媒體的鼓噪,其強烈的參與互動意識正慢慢將其由傳播的邊緣地帶推向前台。以百度貼吧為例,它為「粉絲」提供了一個網上據點,在這個虛擬的網路空間里,人們可以自立門戶,為各自的偶像歡呼造勢。它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粉絲部落,部落里的每個成員都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走到一起。在共同的聚居地,他們分享資訊,交流情感,對某某事件或某某人物品頭論足,甚至直白地向媒體及偶像提出建議。而他們的情緒和觀點也並不是無人問津,不僅媒體從業者為把握受眾反饋需要時常加人到傳受互動的行列,連明星、偶像也會偶爾親臨貼吧參與「粉絲」的討論或答問。而隨著「粉絲」隊伍的日益壯大,大眾媒介除了感受到這些激情人群熱烈的表達慾望,更直接面臨了移交話語權的壓力。從表面上看,大眾傳播過程中所衍生出的「粉絲」聚合及自我展現等行為都是在技術邏輯的決定下發生的。然而,深究現象背後的意識形態實質,我們會發現暗含在其中的另一種主導退樣—消費主義引領下的明星經濟。傳統受眾在消費大眾文化產品時方式較為單一,花銷也相對廉價。從前的追星舉動如果放到今天這樣一個物慾膨脹的大環境下,簡直成了一個「樸素」的神話。而放眼時下的大眾文化市場,但凡受到熱烈追捧的偶像明星都會派生出一連串綿長的產品聯動效應,媒體的市場化運作不僅拉長了傳播過程的外延,更豐富了人們消費偶像的方式。於是,在偶像崇拜情結的驅動下,在媒介宣傳累積效應的刺激下,在大眾文化市場邏輯的引導下,當下的「粉絲」陷入了消費主義的泥潭,把購買與明星相關的產品作為傳播互動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消費想像中,大眾媒介向「粉絲」提出了一個類似於「數學極限」的命題:你可以通過不斷消費與偶像相關的一切產品以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然而,哪怕這種距離被無限制地縮短,最終它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因為這其中的距離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物理距離,其本質顯然是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區隔。在現實生活中,明星與「粉絲」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儘管在消費主義的面紗下,這二者也會在大眾文化的舞台上執手共舞。但那條無形的鴻溝卻不會消失,它依然存在於粉絲迷濛的視線和發熱的頭腦之外。而那些「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粉絲」則沉靦於消費所帶來的快感中,樂此不疲地體驗那些虛無縹緲的所謂零距離偶像接觸,成了明星經濟不自覺的犧牲品。

在這其中,還有一部分「粉絲」義正言辭,面對不同意見的質疑時,總會說出:「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嗎?」「你知道他有什麼樣什麼樣的品質嗎?」但是,我就想問難道這些不是他應該的嗎?我不明白,那些狂熱崇拜的背後到底是什麼,難道你辛辛苦苦默默無聞的父母,朋友不夠努力嗎?還是說你所推崇的明星所具有的高尚情操你的父母,朋友不具備?我不懂,你們花著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是否像你們對你們熱愛的明星的那樣,真心實意的說你們辛苦了你們真的很努力,你們的某某品質深深的感動了我,有過嗎?甚至於有的人還不停的糟蹋著父母的錢卻還抱怨父母不懂藝術。

雖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人口的不斷集中而縮短,但熙熙攘攘的表象下卻是心靈的日漸疏遠。親朋好友間缺乏溝通,同事鄰裡間關係淡漠,這些都直接導致了現代人的孤獨、空虛和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需要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共鳴,來填補情感的缺失和內心的空洞,於是,對明星偶像狂熱崇拜並進而加人「粉絲」群體成了一種不錯的選擇。在一路追星的過程中,「粉絲」得以宜泄自身的情感並暫時忘卻了現實生活中的壓抑和苦悶。同時,為了印證自我的審美偏好與品位,尋求志趣相同者,「粉絲」們選擇了結伴成群,他們成了各種粉絲團體中的一員,與志同道合者分享追星的體驗,並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建立情感信任,確立身份認同。由此看來,「粉絲」亞文化的不斷壯大是因為它滿足了越來越多的「粉絲」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原子化」的大眾社會尋找到一種新的身份。

推薦閱讀:

論主流觀念的裹挾原理
社會學的學科背景會什麼?
民國時期社會學調研著作
什麼是社會化?
關於「田園女權」的詞性

TAG:社會學 | 經濟學 | 消費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