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基因剪刀」神奇之處?須掀起他的頭蓋骨….

欲知「基因剪刀」神奇之處?須掀起他的頭蓋骨….

神奇的基因剪刀(一)

(趙友波、賽德夫)

近年來,現代生物學技術逐漸深入到大眾生活,人們對生物新技術的發展保持密切關注。一種被稱為「基因剪刀」的新興技術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矚目。什麼是基因剪刀?其工作原理是什麼?對我們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本著「科普大眾,關愛生活」的原則,「蝌蚪士」將分期回答上述問題。以期揭開「基因剪刀」的神秘面紗…

什麼是基因剪刀?

這裡所說的「剪刀」不是平常生活中的裁紙剪布的剪刀,它的功能要精確的多。我們暫且把它們稱為「核酸剪刀」,其主要作用就是夠特異性地剪接和切割核酸大分子(RNA或DNA)。簡單說來,共有三把:核酶(剪斷RNA)、核酸內切酶(剪斷核酸)、核酸外切酶(剪碎核酸)。

第一把剪刀:核酶

核酶是指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是一類生物催化劑。核酶的發現顛覆了當時「酶的本質是蛋白質」這一概念,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主要歸功於其發現者T.Cech和S. Altman的工作。為了表彰兩位科學家的貢獻,他們於1989年被授予諾貝爾獎。目前人工合成的某些DNA也具有催化活性,但還沒有發現天然存在的。

早在1981年,T. Cech在研究四膜蟲(Tetrahymenathermophila)DNA轉錄形成的核糖體RNA(rRNA)中內含子的「切除」方式時,發現初始轉錄產物中的413個核苷酸插入序列(Interveningsequenc,IVS)能夠在鳥苷(G)和鎂離子(Mg2+)存在的條件下被切除,產生成熟的核糖體RNA。證明了IVS在沒有蛋白酶存在的條件下也能夠催化自身的剪接。

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RNase P)是一種由RNA和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物。S.Altman在研究大腸桿菌(E.coli)tRNA的過程中發現在高濃度的鎂離子(Mg2+)和適量精氨酸存在的條件下,RNase P中的RNA能夠切割tRNA前體的5』端,而蛋白質成分的作用卻是維持分子構象穩態。

第二把剪刀:核酸內切酶

核酸內切酶是指能夠特異性地識別核苷酸序列(也稱酶切位點),如下圖中的Eco RI和Hind III,並切割兩個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的一類酶,包括RNA內切酶和DNA內切酶,後者也被稱為限制性內切酶。由於限制內切酶能夠剪切DNA,因此又被稱為基因剪刀。限制內切酶的發現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Salvador Luria 和GiuseppeBertani的研究,他們發現噬菌體λ在具有限制和修飾系統的大腸桿菌中的長勢較差。60年代,Werner Arber 和MatthewMeselson進一步證明這是由「限制酶」引起的。隨後,經過大量科學家艱苦卓絕的工作,又有大量限制酶被發現。

第三把剪刀:核酸外切酶

核酸外切酶是指一類能從多核苷酸鏈的一端開始逐步水解3、5-磷酸二酯鍵,逐個釋放單核苷酸的酶類,包括核糖核酸酶和脫氧核糖核酸酶。首個核酸外切酶於1972年被Lehman IR在大腸桿菌中發現。

核酸的剪接與切割主要涉及到以上三種酶類,這對維持細胞正常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因編輯技術多次被評為「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足以說明基因編輯對我們的影響。

關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我們將在神奇的剪刀(二)中推出,敬請關注《蝌蚪士》。

(未完待續)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則刪

特別聲明:本平台推出文稿均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此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授權及轉載請聯繫kedoushi@163.com

「蝌蚪士」目前可接收原創科普性或科學理論稿件於公眾平台進行推送,主推華人原創科學研究。

我們的正規雜誌《中文科學》目前正在籌辦階段,論文的正式投稿與接收需稍等一段時日,詳情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蝌蚪士」獲取最新相關信息。

您可通過郵箱投稿:kedoushi@163.com,我們接收稿件審核通過後將通過蝌蚪士公眾平台進行推送,歡迎您諮詢來稿!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weixin.qq.com/r/wjjk-Nf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媽媽小時候跟孩子簡直像穿越的一樣,基因真是強大啊!
山西「漸凍人」媽媽平安生子,孩子是否會遺傳!
嬰兒夜哭的進化來源。母親兒時飲食和遭受環境將在大腦中留下物質性改變並隔代遺傳。
細思極恐:基因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有多深?(二)
狐臭會遺傳嗎?父母怎麼遺傳給子女的呢?

TAG:生物 | 科學 | 遺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