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幾本好書,你還怕什麼孤獨?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每個人都應該明白在心,所以不應害怕而逃避。漫長歲月中,孤獨始終伴隨一生。但有的人真的特別害怕孤獨,孤獨對他們來說是需要忍受的,於是他們因為誤解了孤獨的深情,才慌張地去尋找各種玩伴填補孤獨,結果發現自己的內心越來越空虛。
孤獨可以帶給你很多財富,只是你總分不清「孤獨」和「寂寞」的區別,於是總沉浸在一群人的孤單當中。你要知道,如果你還不懂享受孤獨的話,你也就既不會認識自己,也不會了解他人。很多時候,一個人做的許多偉大的事,都是在孤獨中完成的。
叔本華說:「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一個懂得孤獨,並且享受孤獨的人,在人群當中他是會散發著思想的,那是一種思想的豐足。這樣的人,既可以合群,同時在分別之後也有自己的獨處空間,不空虛只享受。
曾經的曾經,我也是一個很害怕孤獨的人,越害怕,越慌張,心情越低落。
經歷幾年的自我獨處,我終於明白了許多,而且在我所讀過的這些書中,更深化了我對孤獨真正含義的理解。▲蔣勛《孤獨六講》
這本書,講了很多形式的孤獨:情慾孤獨、語言孤獨、思維孤獨等。
孤獨沒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我很喜歡這本書,在這本書里,沒有對孤獨的同情,更沒有談如何消除孤獨,他講的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也是在這本書中,我聽到了「渴望孤獨」這樣妙不可言的概念。想想,我們生活中有那麼多人害怕孤獨,迫不及待地奔赴一個又一個的聚會,內心寂寞得想要找人來陪伴,從來沒有好好地與自己相處過,理所當然地不懂得真正的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一個有自己思想人格的人,他是渴望孤獨的,真正可以獨立行走的人,是需要自己的獨處空間的。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當我們的心靈一旦不再那麼慌張地去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覺得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
當你一個人時,你有一分一秒享受過這種思維的狂喜嗎?一個完整快樂的人,不需要藉助他人來使自己快樂,他自己就能讓生命豐富起來。
如果你能靜下心來看看這本書,興許你不再害怕孤獨,繼而享受孤獨,願你讀書時多點思考。
「渴望孤獨」和「生命里第一個愛戀對象應該是自己」等等這樣的觀念,我都是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收穫,極力推薦。
▲[日]青山七惠《一個人的好天氣》
起初看這本書時,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一個人的好天氣,透露著積極的心態,樂觀又自信。這本書不厚,很容易讀,是一本小說,講述的是一個20歲打零工的女孩如何與一位年長的阿姨相處,同時尋求自我,追求獨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女主角知壽並沒有那麼多光環照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找工作時各種辛酸,沒有完整的家庭,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一個明亮的前程,身邊沒有聊得來的朋友,有一個不咸不淡的男友,她的孤獨可想而知,就像深淵一樣隱沒著她。
看她的故事,我們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誰都曾有過四下無人時的憂傷,她的故事折射出當時日本一個時代的背景。寫這部書的作者也說,寫下該作品,是想告訴年輕人一代:只要肯邁出第一步,自然會有出路。
我還記得這位故事的女主角說的一句話,她說:「就這樣,我不斷地更換認識的人,也不斷地使自己進入不認識的人們之中去。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
嗯,雖然一個人擁有那麼多難以言說的孤獨,但日子總要努力地過下去,一個人也有好天氣。
▲[英]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聖》
這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書,看完書合上之後,感覺很溫情,被老人的那種執著所感動。如果說前面那本小說講的是年輕人的孤獨,那這本小說講的是老年人的孤獨。哈羅德,65歲,在釀酒廠幹了一輩子退休,生活對他來說很平淡,沒有朋友,沒有敵人,也沒有快樂,有的只有平靜。因為兒子的關係,他和妻子的隔閡很深,雖看似平靜,但夫妻疏離,日復一日的重複,毫無波瀾。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告訴她得了癌症,寫信告別。哈羅德在去送回信的路上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就是從英國最西南端一路走到最北部,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路上遇到很多的磨難,但他都堅持下來了,他只有一個信念:只要他走,他的朋友便會活下去。
在這段長長的旅程中,足見一個老人的孤獨,還有不被妻子理解的孤獨。但就是因為他們兩人分離的這段時間,在彼此的孤獨與牽掛中,他們想清楚了很多過去的事情。
正因為孤獨使他們免受了外界的干擾,他們在孤獨的探索中慢慢認清了自己,有了深深的自我發現,繼而發現日常生活及對方的好。
距離的隔閡,心靈的隔閡,孤獨的旅程,反而使他們靠近了對方了心裡。你看,孤獨有多好?
只要你領悟了孤獨,其實你並不孤獨。
▲[美]亨利?大衛?梭羅《瓦爾登湖》
可能後面我還會提到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真的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在作者梭羅的筆下,孤獨真的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他是我眼中最善於利用孤獨的人,把生活過到極致美。他在書中也說過,當他打算搬到瓦爾登湖生活時,有人就問他是否孤獨,是否寂寞,他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是這樣說的:「我要深入地生活,吸取生活的全部精髓,要堅強地生活,像斯巴達人一樣,掃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
在遠離塵囂中,他享受著那種沒有世俗社會打擾的「孤獨」,他不想過著平靜而絕望地生活 ,他想在自然的安謐中尋找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尋求一種更詩意的生活。他在自己的小木屋裡,開荒種地,與自然對話,靈魂的自由就像樹林中的小鳥一樣在空中翱翔。
看了他在瓦爾登湖中的生活,真的會很羨慕他的那種狀態,那種在孤獨中對精神的追求,對自我心路歷程的反思,都應該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在梭羅看來,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都過於局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這樣的生活並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讓我們想想,現代人所說的孤獨,大多數不就是只注重物質生活和感官的享受而來的嗎?
所以 ,當我們害怕孤獨時,先自己試著獨處,接受自己,學著與自己對話,然後再翻開這些書看看,我們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
【小森林·書與電影】系列。
很想聽到,你到孤獨的理解,歡迎給我留言。
推薦閱讀:
※心智 | 阿倫特:感到孤獨?可能是專制政府的詭計
※無所謂,我比較酷。
※筆記 ▏聽說單身是種不負責任?寫給22歲單身的自己。
※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電子創造宇宙的故事?
※婚姻有多孤獨,只有結了婚的人才懂得
TAG: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