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成年人的童話 ——三部作品探析宮崎駿電影風格

給成年人的童話 ——三部作品探析宮崎駿電影風格

作者:張九夜&黃咖喱

提及宮崎駿,我想對於這個人物,幾乎所有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來,換句話說,他的電影給人們帶來的共鳴,並不是小眾的,幾乎所有人都能從他的電影當中,找到與自己心靈契合的那一部分感動。說起我最早接觸到宮崎駿的作品,並不是大家熟知的風之谷或千與千尋,而是一部更老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

簡單介紹一下這部作品,未來少年柯南是宮崎駿第一次真正擔任監督的作品,被稱作他的鼻祖作品。這部1978年出品改編自亞歷山大·凱伊的小說《被遺棄的人》的動畫作品,講述的是對於1978年來說距離很久遠的未來——我們開奧運會的時候:2008年,未來世界,科技高速發展,地球在核戰爭中毀滅,20年後,倖存的人類後代少年柯南的故事。

從宮崎駿監製的這部動畫當中,你看到了一個被核武器摧毀的地球,少量倖存的人類,冷漠的工業城市,其中包含了親人的死亡、囚犯的逃離、野心家的陰謀,種種種種都是超越我們想像的存在,就好像是,突然開闢了新世界。那麼在後來,接觸到其他的作品,想必和大家都差不多,宮崎駿的格局,並不局限於只是給兒童講故事,同時也是給成年人的童話。

一.嘿,你不知道的多面宮崎駿

1.日本動畫的宗師級人物,出道三十載,巔峰期長達二十年,佳作無數,2014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他的地位之高,令其後輩難以望其項背。喜歡他的作品的,有大人,有孩子,有最苛刻的影評人,也有動畫技術的狂熱分子。

2.左翼工人運動 積極分子,曾加入日本共產黨,一度做到東京映畫公司工會總書記,(老爺子褲衩都是紅的,又紅又專,《千與千尋》中,油屋對應的是血汗工廠,而湯婆婆就像是壓榨剝削的邪惡資本家);反叛精神強烈,「寄人籬下」的打工時期常與老闆對著干,導致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被公司雪藏。

3.受德間書店支持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後,漸漸展現了獨裁者的一面:嚴苛,善變,天馬行空,遵從自我,這些性格上優點與缺憾並存,既使他成為獨一無二的偉大藝術家,又讓他鋒芒畢露、難以共事。

4.家庭中的trouble maker,製作《風之谷》時母親去世成為一生遺憾,和妻子關係也沒有一帆風順,與兒子宮崎吾郎的關係差到人盡皆知(過於自我的人很難在意身邊人感受)

京劇業內有這樣一句行話:不瘋魔不成活,我想同樣可以用來說明大藝術家其特質之所在。

二、 關於宮崎駿,你最該了解的三部作品

不管是較早之前的《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幽靈公主》、還是後來的《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公主》、《起風了》等等,其中一定有曾經戳中你心裡的一部。

1.《風之谷》——宮崎駿個人風格的開創

《風之谷》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自從七日之火大戰發生後,曾經繁榮的人類文明就此崩壞。一千年後,僅存的少數人類即將被棲息著蟲類的廣大森林腐海所征服,女主人公娜烏西卡是個能和人人害怕的王蟲以心向通,充滿不可思議親和力的女孩。她在影片的核心衝突中,周旋、鬥爭,演繹出一個勇敢、細心和堅韌不拔的女性形象。

她敏感得像是打開了全身的細胞以接受外界訊號的精靈,像一個遊走在人類、野獸、植物與自然之間的媒介體。在人們認為不可能與蟲交流的時候,在人與蟲相互憎恨,從來沒有想過能共同生存的時候,娜烏西卡是唯一一個想到去和蟲對話的人。她相信蟲類只是敏感得想要自我保護,它們並不想挑起戰爭。面對著戰爭和敵意,面對著瘋狂的王蟲,娜烏西卡勇敢地承擔起了保衛家園的責任。

這樣的末日故事也許在如今顯得數不勝數,如《進擊的巨人》、《甲鐵城的卡巴內利》莫不如此。這也使《風之谷》一經上映,便引起空前轟動,不僅是電影界為之一振,環保人士更是將宮崎駿推到環保教父的高度,宮崎駿也由此,開創了的導演風格在電影界佔據一席之地。

2.《千與千尋》——宮崎駿電影巔峰中的巔峰。

這個故事頗有意思,劇情上,以千尋的成長和白龍與千尋的情感為線索,千尋誤闖入為神仙提供沐浴的油屋,千尋的父母經不住食物的誘惑變成了豬,千尋的名字也被湯婆婆偷走,她變成了遊離在世界之外,沒有來由的小千,在白龍、鍋爐爺爺以及小玲的幫助下,千尋留在了洗浴中心,從臟活、苦活開始干起了。

千尋在澡堂中的成長與洗鍊,不僅使對人身體的洗禮,更重要的是對靈魂的洗禮。千尋從一個懶惰、愛發牢騷並且性格古怪的女孩。在經歷了磨難後,學會了忍耐 、尊敬、誠實和善待別人。她毫無怨言地做著湯婆婆安排的苦工,幫骯髒的河神洗去身上的污垢,她讓無根漂泊的無面人有了一個躲避風雨的所在,幫小白歸還了他從錢婆婆那裡偷來的寶物。並且在幫助小白尋找自己名字的過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最後,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諾言,讓父母重新恢復成人。

對於《千與千尋》這部電影,我記得我看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在深夜裡,鐵軌從水面上升起,列車準時出現,小千、無面人和寶寶一起在黑夜的旅途中,靜靜地守候各自的光明,直到遠處透出一道微弱的燈光。千尋在這樣陌生、無助的世界裡,她的身上散發出一種篤定、勇敢的光芒,在黑夜之中,熠熠生光。千尋在油屋的紙醉金迷中沒有迷失自己,相反她選擇了成長和感恩,最終拯救了自己、家人以及戀人白龍。

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個有趣故事的靈感,竟然來自吉卜力工作室製作人鈴木敏夫的一位喜歡上酒店朋友的想法:「夜總會裡其實有很多原本內向的女孩,在為了錢去接待男人的同時,學會了如何去和不喜歡的人交流相處,同樣的,去那裡花錢的男人也是這樣。所以說夜總會是提高人們的交流溝通能力的場所。」

確實在電影里,千尋進到了一個奇怪的世界,不管他願不願意,都要與周圍人打交道。她的溝通能力也因此得到鍛煉。另外一個重要角色「無臉男」則是不懂得與人交流,只好用暴力解決問題,成為了電影中的一個反例。因此,電影主題為交流與成長也就順理成章了。

我們之所以說,它是巔峰中的巔峰,並不在於它獲得多少獎項,儘管它是歷史上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囊括歐洲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於一身的動畫,又在2003年榮獲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在日本的年度票房上甚至擊沉了泰坦尼克號,然而它為什麼被放在最高的地位呢?

論電影的深度,它不如《幽靈公主》;論心靈的治癒,它比不上《龍貓》;論敘事的精彩,又難以媲美《哈爾的移動城堡》;論寫實性和感情的細膩程度,又難追《起風了》,至於它為什麼成為巔峰中的巔峰,相信每一個觀眾都有一個自己的答案。

對我而言,每一次看它都有一次新理解,又有新的動容之處,這也就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社會也是個燈紅酒綠的絢麗油屋,我們是不是也會像白龍一樣被迫迷失自己的名字和初心,還是像千尋主動選擇成長、溝通、感恩,既完善自己,又與人為善,在絕望的境地點燃生活的希望之火,照亮自己和身邊人堅持向前。

3.《哈爾的移動城堡》——完美的童話電影(2003)

這部動畫電影以戰爭前夜為背景,描述住在小鎮的蘇菲是位製作帽子的專家,但她得罪了女巫,從18歲的妙齡少女變成了90歲的老太婆。她驚恐地逃離了家,但又進入了一座移動的城堡,她和備受人們非議,卻心地善良、熱愛自由的魔法師哈爾,譜出了一段戰地戀曲,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不僅解開了城堡里,所有人身上的魔咒,還使處於交戰狀態下的兩國人民恢復了安寧的生活。

《哈爾的移動城堡》這部電影依舊繼承了宮崎駿世界中幾項決定性的元素:少女、飛行、魔法以及對戰爭和傷痛的批判。貫穿整部影片的,是宮崎駿一貫愛用的暗喻,魔法師為了獲得神奇的法力,代價是放棄自己的人心。這就像大大多數生活中,擁有權力的現實人物一樣,在擁有力量的時候,往往很難再以一顆正常人的心態去做善惡判斷,這就是權力的代價。

影片中有許多變數,貫穿始終,比如哈爾的頭髮,蘇菲的年齡,女巫的心性,城堡的改變。每個變數都注入了很輕的主觀元素,導致了整部電影的不可預知性,使得劇情發展更為流暢,好故事加上精緻的畫面、出色的分鏡以及優美的配樂,使《哈爾的移動城堡》成為宮崎駿導演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管中窺豹,探析宮崎駿電影風格

1、主題,愛與和平

1)反戰理念和對和平的思考

從1984《風之谷》的人蟲大戰,到2013年《起風了》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跨過了將近30年,宮崎駿善於描繪處於戰爭陰影下個體無力感和人類的無助。在《風之谷》中人類面對蟲族的反撲,繁榮文明毀於一旦,只能率殘部、退守谷中、復歸農耕生活,把人類面對自然和戰爭的無力感,越是輕描淡寫,越是讓人倍感沉重。

《起風了》更是直接把舞台搬到了戰爭年代。但是,電影卻很少正面描寫戰爭場景,大多都是暗語。電影的總體風格,平靜而緩慢,流動的印象派背景,藍天和新綠之間,卻暗中涌動著「血色夕陽」,這種平靜下的恐懼,無疑是戰爭帶來的。戰爭,摧毀著「夢想者」的舞台,拆散了一對又一對的戀人,「幾乎完美」的「夢想飛機」最終也因為戰爭散落一地。

人類文明的毀滅、再生以及人類與自然地共存等20世紀人類社會背負的各種沉重課題,都交織在他的創作里,給他的電影注入了區別於其他淺薄的娛樂性動畫片的思想深度。

2)愛與成長

可以說幾乎所有,宮崎駿的作品,都以此為主題,畢竟愛與成長是每個人都在切身經歷的,最容易引起人們共鳴,也最容易營造出觀影的代入感,以此看來,宮崎駿毫無疑問地成功了。

2.人設:小女孩為第一主角,閃耀人性光輝。

宮崎駿電影中的第一主角,往往是小女孩,看似弱小,其實內心堅強,是美的、善的化身,是人類中的救贖者。如千尋、娜烏西卡、蘇菲。男主人公往往和女主人公互相拯救,男主人公看似堅不可摧,內心亦有脆弱之處。如白龍和哈爾.

而電影中的反派,是丑的,老的,惡的,比如湯婆婆和絕地女巫。但並非所有丑的都是反派和惡的代表,比如《千》中的無臉男,一心想要報恩,卻迷失了自己,最後得到救贖,平心而論並非惡人,雖然只會發出「啊,啊」的聲音,仍然成功圈粉無數。

3.世界觀,或大氣磅礴,或天馬行空。

《風之谷》的世界設定在虛擬大陸數百年後的未來世界,宮崎駿將人類文明毀滅後的生活方式和世界形勢做了清晰的設定,正是因為有這種的大框架的約束,框架下各人物的行動和行為才顯得真實而合理。

《千與千尋》與之相比便顯得天馬行空、大巧不工。千尋在機緣巧合中誤入油屋,並由此開啟了她的奇遇,這樣的設定,通過劇情的突轉,增強了電影的戲劇化效果。

4.魔幻與現實交融與平衡

另一部宮崎駿的代表作品《龍貓》是一部充滿溫情的動畫電影,影片中妹妹,在新家發現「黑小鬼」,跟隨小龍貓進入森林,趴在大龍貓身上飛翔,乘坐貓巴士在鄉間飛馳而過……

這些或驚訝,或恐懼,或興奮,或疑惑,的情態曾經激蕩過我們童心,但早已淡忘,這些魔幻情節讓人重新體味到了童年的感受(而不僅僅是理性認識)。同時也不禁使我們在愉悅和激動的審美感受中意識到她們的孤獨。

有趣的是,在片尾他故意沒有,把姐妹倆和龍貓畫在一起,而是畫了她們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按他的說法,如果姐妹倆繼續呆在龍貓的世界裡,就根本無法重新融入人類社會。媽媽回到家後,她們就會變回普通人家的孩子。與龍貓邂逅,知道這個世界還有龍貓的存在,這對她們來說,己經足夠了。

可以說,龍貓是宮崎駿創造的一個現代圖騰。它契合了大眾某種情感需求而能引發廣泛的共鳴,成為聯結夢想與現實的精神標籤。

5手繪的~清新明快~

《千與千尋》和《哈爾的移動城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壁紙來用,足可見其手繪的精細程度,近十年來的每部作品,手動調色均達到300種色數以上,更有相當一部分原畫由宮崎駿本人捉刀。他堅持認為,只有在手、筆、紙的三者合作下,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畫面,而非機械化、流水線式的生產圖畫。

宮崎駿還善於用細節的精緻描繪來表現生活的真實。千尋一家人走進隧道後來到一個類似於廟堂的大廳,牆壁和地板散發著真實的質感,玻璃窗透進的光線落在一小片水跡上,畫面細膩得讓人可以感覺到微微的水波紋和空氣中的灰塵。走出廟堂在另一個世界:藍天上和風而動的白雲,草地上點綴著花朵,破敗的建築和石像散落其間,牆壁上的斑駁和裂紋都被描繪得相當細緻逼真;鍋爐爺爺房間的榻榻米上,密密麻麻的紋路清晰可見,就連磨損的痕迹也真假難辨。

6.配樂:來自久石讓的不同凡響

從1984年至今,宮崎駿共推出過8部動畫劇情片,音樂都出自久石讓之手。這些高雅脫俗、純真大氣的旋律,以獨特的雋永之氣,畫龍點睛地使影片更具個性魅力。他倆溝通默契,總能為動畫影片找到最合適的配樂。例如,在影片《天空之城》中,他使用了愛爾蘭民謠音樂,以電聲、合成器為主,加上圓號、童聲合唱以及鋼琴小品等配合,給人帶來極強的震撼力和無與倫比的音樂美感。

7.堅持與極致,源自熱愛和痴迷

可以說技術上,即便有優秀的導演能做到上述幾點,在對動畫的熱愛和痴迷這一點上卻無人能出其右,畢竟他已經是一個出道三十餘載、為動漫產業耕耘半個世紀的古稀老人了,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四、結語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的確不只是做給孩子們的故事書,也是給成年人的童話寓言集。在電影中,宮崎駿毫無隱晦地揭露現實各種矛盾,卻最終常常給出大團圓式結局,解決的方式往往是愛、希望、溝通、成長、魔法、機緣。

或許宮崎駿這麼做的理由在於,他明白如果要死人驚醒,那他的語言反而要溫和。因為過分刺耳的吶喊有時會令脆弱的人類掩起耳朵,看他的作品,就像在人類狹窄的後腦上,開了一個廣闊的天窗,讓人不由自主地相信夢想的力量,因為夢想的存在,是人類藉以與神比肩的理由。

現實世界中面對種種棘手問題,我們往往無計可施、進退維谷、失去希望,也許,這時候我們便可以重溫下宮崎駿的電影,感受他的電影的魔力所在,因為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式——如果實在走投無路,那就先撐下去,總會有辦法的。感恩,感激,並且時刻珍惜每一個如今。這才是宮崎駿電影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動漫少年是勵志的?
kill la kill 宇宙巡警 忍者殺手 談談神經病系列動畫 (劇透注意)
機器貓有幾集?
經典動漫《龍珠Z》的愛與恨
東京喰種re(二):「人類寵物」與奴隸貿易,喰種的黑暗物語

TAG:宮崎駿 | 日本動漫 | 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