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吐納築基功(上)

丁酉雞年九月二十六日小 

宜:赴任 祭祀 求嗣 行喪 開市 求財 開倉 破屋 作灶

忌:安床 伐木 上樑 納畜 修造 動土 齋醮 祈福 放水

今日沖合:與肖豬相衝,與肖猴相刑,與肖虎相害,與肖猴相破,與肖猴相合,與肖雞肖牛三合,與肖猴六合

今天給大家介紹另一種道家的築基功法。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1.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則如下:    

行,可緩步許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以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人靜。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 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2.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 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 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 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 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 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 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 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 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 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 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納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臟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為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炁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炁之時,不可強迫壓炁,也不可強制憋炁。勿執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納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生之寶,益津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鍊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日:「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氣息自回丹田之內,彷彿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於無為,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云:「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日:「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意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之中,是為胎息。《老子》說:「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各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推薦閱讀:

《清靜經》有在儒得此竅而成聖,在釋得此竅而成佛,在道得此竅而成仙也。若是以泥丸、鹵門、印堂、肚臍、心下、臍上、丹田、兩腎中間一穴、尾閭、夾脊、玉枕為玄關者,皆非達到之所也。 此竅是何?
書?道德經
求教「仙」的起源和含義,以及一些歧義?
《老子》中分量最重的一句
入世機要:下等人經營「事」,中等人經營「勢」,上等人經營「氣」

TAG: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