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管文史類的研究有用嗎?
有些人會這樣認為,經管類搞再多研究也沒用,研究出了諾貝爾經濟獎,經濟金融危機照樣有,同理還有文史類的,即使研究到博士階段,也都沒用,比如紅學之類的,似乎就是對別人寫過東西的賞析,為什麼要浪費財力精力搞這些研究,博士研究或者更高的研究應該是科學研究,這才有用。這些看法對嗎?
不僅有用,而且非常有用
但前提必須是——使用正確的研究方法,並做出系統性論證。我們通常說一個東西沒用的時候,並不會考慮這個東西本身的價值,而是自私的在自己的眼界內考慮是不是對自己有用。福爾摩斯也覺得地球圍繞太陽轉這種知識是沒用的。《時間簡史》里的知識你一輩子都用不到現實生活里。哥德巴赫猜想只是一個「猜想」,更談不上實踐意義,卻吸引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去思考。你說他有用嗎?當你突破一般應用上升到哲學層面的時候,你就明白一切自身有價值的東西必然是對推動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有巨大作用的。
回到社科類學科說,意義同樣在此。世界的不同階段或許有表面的相似之處,但世界的變化發展是一直進行的,昨天與今天絕不相同,那麼變化中有沒有規律?至少有沒有什麼影響因素?社科類學科里的世界,恰恰就是人類組成的人類世界。人類的社會形態想要真正進步,就必須發展對人類世界的認知。這種認知理性在短期可能「沒有用」,但長期就促成了社會形態的升級。比如你說有經濟學家那麼牛,為什麼還有經濟危機?那是因為經濟學家的模型是理性的,但不是所有的經濟行為都理性啊!可是你想,如果沒有人懂經濟,現在你最熟悉的市場、金融,全都是無序的且無從監管的,整個社會的經濟形態就無法進步。而現在的狀況是,經濟危機有,但是就連經濟危機本身的形態也比過去高級了——這恰恰是經濟形態整體都變得高級了——而不是像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經濟形態幾乎沒有進步——而結果就是鴉片戰爭。
再說個大家覺得最沒用的歷史。歷史研究到高階段,你看的就不是哪年發生了什麼,而是人類社會的演變,這對於認識人類社會本身的意義太大了。一個失憶的人即便身體強壯也會感到無所適從,同樣一個不了解自己歷史的民族就是一個失憶的人。像最近很火的曹操DNA,發展下去就可以追述整個中華民族各支派的起源,這就很了不起,涉及到人類學,跟進化論接壤了。對於某個個人,知道曹操的祖宗是誰,知道他自己的祖宗是誰,好像影響不大。但對一個民族就不一樣了,不知道從哪來,就不知道往哪去。
所以我的觀點大致是:一件經過科學方法論證的東西,一個要搞清楚人類社會的某一個點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探索真理的過程,都必然是有意義的——然而要讓普通人感受到這個意義,只有當無數的點連成線甚至匯聚成面的時候。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可能不了解某個學科,但一定不要否定任何學科里追求真相的行為。
對於社科理論,研究最基礎的學科卻得到最具意義的成果的現存大師比較推薦的一個是喬姆斯基,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順便舉個比喻:工科負責造工具的方法,理科負責造工具的理論,社科負責工具的用法。沒有工具的人類是原始的,用錯工具的人類是混亂的。經管一般情況下分為兩支,一支是做量化研究的,這就需要數學、生物學、醫學等自然科學做支撐。一支就是傾向於社會化研究,這就需要文史類研究。前者是大多是在變化的環境中尋找確定性的因素,後者大多是在確定的環境中研究其不確定因素。所以前者相對嚴謹,後者就顯得更有趣味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