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負義者」呂特·阿高佩特揚生平事略
呂特·阿高佩特揚是一名活躍於薩珊王朝末期的波斯-亞美尼亞人,他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家庭,少年時接受了基督教和拜火教的雙重教育,成年後進入波斯宮廷學習律法時,偶然得到了當時的國王,同時也是薩珊波斯最後一位掌握權力的國王——庫斯老二世的賞識,得以成為北方行省的監察官。呂特的亞美尼亞血統讓他在與自治行省的亞美尼亞人打交道時事半功倍,籍此積累了廣泛的人望。
627年,薩珊波斯在尼尼微戰役中遭受了決定性的失利,不得不放棄小亞細亞和黎凡特的大部分地區。不久後,庫斯老二世被自己的兒子殺死,而軍閥們則各自扶持了幾個年幼的皇帝。人們對帝國的前景產生了憂慮,他們回想起了卡瓦德一世被廢黜後的混亂政局。位於下高加索的亞美尼亞人也面臨了新的選擇:或是繼續效忠波斯,或是和打過數百年交道的拜占庭人交好。在這一背景下,業已成為亞美尼亞諸行省總督副手的阿高佩特揚做出了一個十分冷酷的決定,他串謀馬米科尼揚家族——正是這個家族領導了對抗薩珊波斯王庭的兩次起義,為亞美尼亞人贏得了自治權——的成員,刺殺了總督,並對派駐當地的波斯官員進行了一次清洗,超過三千名波斯婦女被送往希拉克略的軍營中,作為亞美尼亞人臣服於君士坦丁堡的憑證。憤怒的波斯人因此把阿高佩特揚稱為「忘恩負義者」,還送去了一隻被閹割和拔掉毛的公雞,不過這並未破壞阿高佩特揚的好心情,他堅信,自己治下的亞美尼亞能夠在拜占庭和薩珊波斯的夾縫中左右逢源。
正當希臘人和波斯人因為連年的征戰而國力損耗時,新興的阿拉伯人得以乘虛而入,席捲了整個新月地區,他們在637年攻克了薩珊波斯的首都泰西封,大將哈立德·伊本·瓦利德在轉戰敘利亞時派人送信給阿高佩特揚,他聲稱,仁慈的穆斯林統治者願意收取比愚昧而又殘忍的薩珊波斯少得多的人頭稅(吉茲亞),並且允許亞美尼亞人保留自己的信仰,因為他們同屬於有經人的範疇——哈立德在信中建議阿高佩特揚做出「最睿智的選擇」。讀到信後的阿高佩特揚稍加猶豫,就回信給哈立德,向自己的第三位主人宣誓效忠。然而,歷史在此時給阿高佩特揚開了一個玩笑,由於信使迷路,當信件送到阿拉伯人手中時,哈立德——儘管受到阿布·柏克爾的青睞——已經被哈里發歐麥爾解除了職務。阿高佩特揚在信中對哈立德的溢美之詞被歐麥爾視為亞美尼亞人的不敬,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歐麥爾手下缺少合適的亞美尼亞文翻譯。震怒的哈里發下令將大軍派往阿拉加茨山,不把亞美尼亞人轉變為虔誠的穆斯林誓不罷休。
頑強的亞美尼亞男子、女子、老人和孩童堅守在城堡中,持續了足足五年,就連他們曾經的統治者波斯人也已經退往了呼羅珊的東方,阿拉伯人最終解除了圍城,留下了稅務官和宗教官作為統治的象徵後就離去。疲憊的阿高佩特揚則在不久後一命嗚呼。他的獨子阿爾達希爾(有趣的是,這是一個波斯化的名字)和馬米科尼揚家族的一名女子聯姻,其後裔包括乞剌可思·剛扎克賽,瓦勒良·馬達托夫和斯德潘·佐里昂。
1929年,在蘇聯科學院主持的考古挖掘活動中,出土了阿高佩特揚家族墓地的幾副棺木,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其中隨葬的十字架帶有十分明顯的亞述教會風格。在1988年的亞美尼亞大地震中,這些墓葬再次沉入地下,僅有少量隨葬品幸免於難,保存在埃里溫的亞美尼亞國家博物館中。
推薦閱讀:
※番外,關於近期地質問題質疑的回應
※86年吉林敦化黃泥河列車驚天爆炸案:邱鳳國因失戀自爆炸死33人
※亂世前夜的異端學說————讀《基督教與明末儒學》
※屈原和端午節
※戚繼光是個什麼樣的人?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