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M系膠捲相機的歷史
徠卡相機的商標和可口可樂一樣,裡面的字體都一樣,不過這個商標是後來才用的,一開始的徠卡相機上沒有這樣的商標。現在的徠卡相機種類很豐富,但是我們只介紹M系統35MM膠捲相機。
M相機是徠卡歷史最悠久的相機,直接繼承最初的徠卡L39相機而來,被人稱為「35mm相機的歷史」。從徠卡M3到徠卡MA,膠捲徠卡M相機的魅力,是任何攝影迷都難以抵擋的。
?M?
那麼什麼是M相機呢?M這個詞是指M卡口相機,為啥叫M我沒考證過。第一款徠卡M相機是徠卡M3,而不是M1,之所以叫M3是因為這款相機本身的結構是在徠卡3型螺絲口相機上進行改造的,但是其實M3並不是一台所謂加強機,或者是改進機,而是一台不折不扣的創新機,可以說是開創時代的相機。1954年發售的徠卡M3到現在已經過去60年了,仍然有許多機器可以正常使用。
LEICA M3
徠卡M3相機是1954年面世的一款相機,由西德徠卡公司製造的,當時世界上有兩個德國,西方陣營的西德和東方陣營的東德。徠卡是西德的。M3相機的樣貌比起傳統的徠卡螺口相機有驚人的不同。首先它使用了卡口技術,鏡頭一轉就會被扣住,不用以前螺絲口那樣轉轉轉了,換鏡頭方便多了。在徠卡M卡口已經面試時,日本的主要旁軸仍然在使用螺絲口。不過卡口只能說是個小玩意兒,徠卡M3真正經典的是它的取景器。過去徠卡螺絲口相機的取景很成問題,取景器很小,也很暗,徠卡M3提供了強力的增加取景器亮度的能力。M3的整個聯動測距取景系統非常複雜,這裡就不上結構圖了,所以大家看到之後的相機也會發現M3的第二個窗口和後來的M相機都不一樣,事實上,M3的取景能力要比之後的M相機都要強,之後的取景系統其實都只能算是簡化版本。
M3里有50 90 135三種框線,當時徠卡鏡頭就這幾種制式,就50年代的光學能力,還很少有讓人滿意的廣角鏡頭。這是M3最不方便的地方,因為旁軸相機比較常用的35mm鏡頭它沒有框,必須要加個眼鏡框才可以。M3的取景倍率大概是0.9。就是如果你看到的人物是1,那麼在取景器里看他有多大就是倍率,0.9就是說他的體積變成原來的90%,其實就是說你的視野變大了。
所以M3算是一台偏向遠攝能力的相機。
M3相機大概生產了有22萬台,有三個類型9個生產階段,但是一般來說就分雙撥和單撥兩種。所謂雙撥是早期M3的一個特徵,也就是說一般相機過片只要過一下,同時快門上弦,但是早期M3擔心那個時候扳手過片器技術不成熟,會把膠捲給扯斷,所以要扳動兩次,才能過片。後來發現這其實就等於給整個攝影多了一個動作,在手動攝影時代,多一個動作對於記者來說都是超級噩夢,因為他如果要拍10張照片就等於要多10個動作,疊加起來便浪費了很多拍照意義而言的時間。
沒有經過保養的M3相機幾乎不可能在60年後還能使用,要知道這可能是一台比你爸媽歲數還要大的相機,當中國人還在三反五反的時候,歐洲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這種相機了。不過誰也無法真正預料一台老的M3相機的實際性能,雖然部分相機外觀看上去仍然非常新,非常靚麗,但是購買老相機不能被這些迷惑,還是需要回去拍個幾卷,試試看。
但是就把玩膠捲徠卡相機而言,M3的巨大魅力可謂是之後所有的M相機都難以比擬的。
LEICA M2
接下來這台是徠卡M2,徠卡M2是現在市面上最便宜的M型老相機,也是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不過,如果說徠卡M3開創了M相機,但是事實上,真正開創M系列的,反而是這台M2和之後的M4,後來的徠卡相機除了M5以外,基本上都長成M2這個樣子,哪怕是現在的大M,M9也是如此。
徠卡M2是徠卡M3的簡化版本,可以看到兩者的取景系統的外觀都是非常直觀地不同。
快門速度仍然是徠卡一貫的最高到1000,下面到B。不過M2和M3的取景系統不同,M2雖然簡化了取景系統,但是增加了取景器的角度,從0.91增加到了徠卡最常見的0.72,所以M2裡面的框線是35 50和90,也可以使用135的鏡頭,可以更具黃斑的大小來推斷。這樣的話,就不需要外接眼鏡也能使用35mm鏡頭了。徠卡M2發售3年以後,徠卡就發售了35 1.4鏡頭,這可以說是一枚非常經典的老鏡頭,為了掛M3專門有個眼鏡版,M2則是一個裸頭。
徠卡M2是在58年發售的,和M3同時銷售到M4出現為止,當時徠卡M相機就有高端的M3和廉價的M2的區別,M3相機非常昂貴,絕對不是戰後10年的歐洲家庭能夠消費得起的,而M2雖然也便宜不到哪裡去,但是至少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咬咬牙可以買一台。
LEICA M1
那徠卡有沒有M1呢?當然有,其實M1並不是一台真正的旁軸相機,反而像是一台微單,當然,只是像微單而已。徠卡M1有人說是M2再簡化,但是其實這是一台功能性相機,也就是一台盲拍機,不是M2的簡化機。它沒有對焦系統,只能憑藉自己和對象的距離大致上來估計一下焦距,或者通過縮小光圈來控制景深。但是它帶有框線,35和50,說不定徠卡推出這台相機真的是給窮逼過過癮的。徠卡M1在市面上很少見到,就是見到了也玩不鳥,除了要帶測光外,使用這台相機還需要帶一個測距儀。
LEICA M4
徠卡M4,它的造型和M2基本一致,在幾個細節上不同,功能也有所不同。最重要的不同是倒片器變成了斜的樣子還有過片扳手上多了個塑料把手,似乎當時的日本相機的過片扳手都這麼干,失去了流線型似乎失去了不少美感。
徠卡M4是集合了M3的優點和M2的廉價的新時代徠卡M相機。徠卡M4帶有四個框,35 50 90 135,出現了兩個框同時出現的情況,事實上,在一眼裡望到兩個框如果不是弱智是不可能搞錯框線的。但是徠卡M4仍然是一台純機械相機,不帶一絲電子的成分,也不帶任何測光,需要外接測光表,當然,之前提到的這些M相機還有之後馬上要提到的幾台也基本上都需要外接個蛋疼的測光表,要麼你就背口訣,但是就算你背口訣在室內也很難把握光線。
徠卡M4的產量並不大,現在存世卻不少,主要原因可能是M3太好用了,用到M4上市的1967年仍然使用如新,所以似乎沒啥必要去更換新機器。在二手網站上,M4的價格也不是特別貴,畢竟也是快半個世紀以前的東西了,差不多是文革剛開始發售的機器,所以許多機器都出現老化的情況,尤其是表面蒙皮脫落。我們可以從脫落的蒙皮發現其實許多相機的內部機身已經鏽蝕得比較厲害了。
LEICA M5
然後我們來看看這個怪怪的傢伙,這是所有徠卡M相機里長相最不同的,也是最奇葩和悲劇的M5相機,所以我用了黑色的標題來祭奠這款悲劇。M5相機在當時是技術含量很高的相機。此時日本相機已經崛起。日本相機除了價格便宜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朝傻瓜的方向發展,日本相機開始把測光能力直接加到相機上去,這也是後來光圈優先A檔出現的前奏。不過日本的測光器並不是都是後來我們俗稱的TTL,很多都是外置的,有個小小的感光器,TTL技術在當時算是極其先進的。徠卡M5就決定在機身中加入TTL測光技術。
不過那個時代(70年代)的電子技術給人的感覺總是非常笨拙,所以現在看來可以做得很小的TTL測光系統在當時是龐然大物,這也使得M5不得不改變徠卡M的基本外形,而體積瘋狂地增加了一大圈。獨立的快門轉盤消失,倒片按鈕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讓這台相機的外觀無論怎麼看都更像是一台日本相機而不是德國相機。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徠卡M5並沒有得到追捧,原本應該與M4高低搭配的M5少人問津,大部分人仍然使用M3,M4。
而且徠卡M5大失敗後,徠卡遇到破產危機,後來的一段時間內,徠卡在加拿大生產M相機和鏡頭。包括一部分50 1.0,75 1.4,都有加拿大生產的版本。
LEICA M4-2/P
徠卡M5失敗以後,他們重新投產了一批M4,然後轉移到加拿大以後,開始生產M4-2相機。所以大家要注意,M4-2和M4-P是在M5之後的相機。M4-2是M4的偷工減料版本,生產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部都是黑漆。這個時候世界已經是日本單反的天下了,徠卡M相機已經從相機之王的位置變成了固定愛好者的習慣性相機以及手動攝影愛好者的終極相機。加拿大的徠卡M相機在技術上縮水,但是做工還是非常精緻的。
隨後出現了M4-P相機,M4-P相機出現了六個框線,分為三組,這是徠卡第一次出現6個分3組的框線,除了傳統的35 50 90和135以外,還加入了28和75兩組,28其實也是以前就有的鏡頭,因為在當時28算是角度非常大的鏡頭,因此通常採用外接取景器,而75則是徠卡的新規格鏡頭,這個框其實就是專門給75 1.4用的,後來徠卡就一直有出75的頭了。除此之外,徠卡也有21的超廣角鏡頭,但是沒有框線,是外接取景的。
徠卡M4-P上第一次出現了徠卡的紅點商標商標在機身一側。
LEICA M6
接下來就是徠卡M6了,這台相機是繼徠卡M3以後賣得最好的M相機。徠卡M6被稱為是最後一台經典的旁軸相機,後來的新徠卡MP說白了也就是一台M6,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遠遠比不上M6。
徠卡M6在80年代發售,一開始是完全回歸純粹的機械相機,可以看成是徠卡M4-P的精細加工版本,但是M6的機器中添加了測光功能,也就是說使用M6的時候不需要再背口訣或者在機頂上插一個測光表了。不過徠卡M6的測光系統放了很多年了,現在用起來就不怎麼靈了。
大家要注意,徠卡M6的生產年限非常長,從1984年一直造到2003年,但是有兩個版本,一個就是M6,一個叫M6 TTL,兩種機器都是有測光的,不是說TTL有測光,80年代M6就沒有測光。
80年代版本的徠卡M6的快門轉盤是傳統徠卡那種小盤,因為徠卡的快門速度只到1000,所以轉盤不用做得特別大。但是到了TTL版本,則使用了比較大的轉盤。這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小盤機和大盤機的區別。
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無論是大盤還是小盤都不會影響攝影的樂趣,徠卡M6的整體做工要比M4-P好,但是由於生產的年限特別長所以不同時期生產有著許多亂七八糟的版本。
LEICA M6 TTL版本首次出現了3種取景倍率,0.85,0.72和0.85。
LEICA M7
當日本廠商開始大踏步地殺入數字相機時代時,徠卡M7姍姍來遲。徠卡M相機終於他媽的成為一台半自動相機了,終於他媽的不用每張照片都去調整快門了。徠卡M7相機上市的時候數字單反還沒普及,可謂是膠捲相機的最後黃昏,M7的快門換成電子控制快門,保留兩檔機械檔,也就是說是還不是真的純電子快門,屬於半機械半電子快門。徠卡M7的整體操作和M6並沒有太大區別,框線也有三種倍率,就是增加了一個A檔。
需要注意的是,徠卡M7上市十年來,至今仍然在產,在官網上仍然能夠看到它的身影。
LEICA MP
然後就是這台徠卡MP了,這台徠卡MP可能真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台頂級膠捲相機了,雖然福倫達的R4M出在它的後面,但是R4M怎麼看都配不上頂級。如果你要說有一天膠捲相機會復興,除非幾千個權威科學家來驗證,使用數碼相機肯定會得癌症,或者其他什麼病,要麼就只能是人類原子彈大戰毀滅以後造不出數碼相機了。不過這並不影響這台里程碑式的相機站在這個時間點的末尾,事實上,由於世界上還存在著大量閑著沒事做的人,喜歡追求沒玩過的東西的人,喜歡復古的人還有喜歡裝逼的人,因此膠捲至少還能堅持一段時間。我們不妨也可以把這台相機當成真正的標杆,柯達停產膠捲,富士停產膠捲不能代表膠捲就要像VCD,LD一樣被徹底淘汰,只是他們本來產能很大,但是現在需求跟不上了。
徠卡當年是說好的不會停產M6的,也就是不會停產純機械相機,但是M7出來以後就翻臉不認人了。後來還是推出了這台MP。徠卡MP其實是一台傳說中的相機,是徠卡M3的強化版本,只生產了1000台,其實就和M2-R什麼的軍用機一樣,屬於特殊相機。但是因為M3是最強的徠卡M相機,那麼MP就是最強中的最強了。可是徠卡MP只是傳說,就好像中國的紅旗20相機一樣,難以一睹真容。所以徠卡在20世紀,數碼相機開始橫行的階段推出了這台以傳說命名的的最終旁軸膠捲機。
但是其實這台相機和M3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說白了徠卡MP只不過是把倒片器換成了M3,M2那種樣式的M6而已。或者說這就是一台能測光的徠卡M2而已,但是無論怎麼說,雖然M3的血統在這最後關頭沒能復活,但是至少M2的這條血脈最終存活下來了。
LEICA MA
為了追求純粹的攝影,徠卡在M相機100年的關頭,推出了完全機械的MA相機。簡單來說,就是要一台拆掉了測光系統的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