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學佛人,明知人生是苦,還生孩子,這是一種大惡行吧?
怎麼看待學佛人生子的問題?
「知道」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比如凡夫知道四聖諦,初果知道四聖諦,阿羅漢知道四聖諦,三者的程度並不同。
如果是佛、辟支佛、阿羅漢,徹底遍知人生是苦,那麼連存在下去的慾望都不可能有,更甭提交配生孩子了。
對於初果二果而言,對人生是苦有了直觀的認識;然而他們絕大多數時候因為並不能當下的認知到這個事實,所以還會被貪愛沾染,會考慮人生/社會價值的實現,會考慮養老,會憧憬傳統意義上的美滿家庭。五蘊非我,這些想法的出現是必然的,因此生育也並不奇怪,不可能也沒必要強行規定或者用極其嚴格的標準去要求他們。
其實,判斷一種行為是否是大惡行、大善行非常簡單,只需要看看佛陀定下的戒律即可。
對於一心追求解脫的僧團而言,交配是絕對禁止的,甚至在早期連女人都禁止混入僧團;即使後期佛陀批准女人出家,在生活上也是與僧團保持一定程度的隔離的。這個很好理解,對於比丘而言,期盼解脫的程度應該如同處理「頭被燒著了」一樣迫切,怎麼可能考慮生孩子。
對於暫時不能出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底線是殺生、不予取、邪淫、惡語、飲酒。至於生孩子,雖然不推薦,但也無所謂。畢竟對於不能舍斷在家生活的人,要求不能太高,飯要一口一口吃。
脫離因果討論佛法,就是耍流氓。
知道人生苦不苦是一個因果
生不生孩子是另一個因果。
倆因果之間未必有必然的聯繫。
那麼多應屆考生,明知北大清華好,還考別的學校。這是一種大惡行么?!
隨業受報。業力牽引。僅此而已嘛……
《蕅益大師年譜》里有一段蕅益大師開悟的經歷:
夏、秋作務雲棲。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佛頂宗旨矛盾。請問。師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怪之。佛法豈有二歧耶。一日。問古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云:「汝今入胎也未。」大師微笑。師云:「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云:「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流汗浹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禪。始受一食法。
癸亥。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時正墮禪病。未領片益。
大師坐禪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
- 蕅益大師問古德法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但是中陰身入胎的時候,念起就受生了,即便速覺,怎麼能解脫呢?
- 古德法師反問:「你現在入胎了沒有」?(這個反問的教法很好),蕅益大師說:「入胎了」,古德法師又反問:「你今天以為你這個身心當真是從父母懷胎而來的」?這時候大師答不上來。及至開悟,才知道此身「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
那好,問題來了,從佛教的角度看,我們這個身心是怎麼來的?
- 《占察善惡業報經》有句:緣合固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
- 從淺處講如果孩子本身沒這個業,能投生此娑婆世界?
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
在雜阿含經中的確有一段講佛陀不贊同眾生生孩子,經文大概的意思是,一個家庭里有一個小嬰兒出世了,全家人非常喜慶,可是佛陀卻非常沉重,他認為孩子的出世代表了種種苦難的開始,不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承受未來的種種責任,和人生八苦,所以並不是一件喜慶的事情。所以佛教經常講世人顛倒妄想,其實也是指這個方面,就是佛教價值觀的與眾不同,佛陀不認為出生的件好事,而主張永滅的無生涅槃。
但是作為今天的佛弟子,很多人不知道佛教有這種主張,因為佛法在兩千年的流傳中,早就變質了,很少有人會明白釋迦牟尼佛的思想以及當年的主張,如果真明白以後,也很可能會退出佛教。對於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是很少有人會領悟並贊同的。
末學覺得吧,一方面,人生是苦,嬰兒的誕生意味著人生苦難的誕生,所以我們生子是罪過;另一方面,人身難得,嬰兒的到來象徵著解離線遇的到來,所以我們生子是功德。
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孩子如何真正有意義,有效率地利用好這個「生命」,如果他能智慧精進,尋求解脫之道,清凈自性,不斷修行,並由此證果解脫,那自然不枉此生,未始不是功德一件;但是如果他被五蘊蒙蔽,貪圖俗世的歡樂,並由此愈陷愈深,甚至犯下五逆惡罪,死後墮入惡趣,那就真的罪孽深重,能敵須彌了。。。
物之為功,端在人之為用。我們經過累生累世的修行,好容易才得到了這個軀殼,至於怎麼用,全看自個兒。這話說的是生孩子,其實你我這些「已生人」又何嘗不是呢?推薦閱讀:
※雪相法師:禮讚阿彌陀佛發願懺悔文
※從因緣果報上看,對於追求自己的人比較直白的拒絕了,算不算做了壞事,我會不會有什麼報應?如也被他人拒絕
※心經中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舍利子到底是什麼?
※正法:【向解脫道】生死有海,苦哉痛哉,猛焰燒然極大炎熱,無一眾生不被燒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