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愛情,不過是一場共同協商的合謀。

愛情,不過是一場共同協商的合謀。

「皮格馬利翁的愛情故事」:

在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有一個國王叫做皮格馬利翁,他十分善於雕刻。

他不喜歡塞普勒斯的凡間女子,並決定永不結婚。

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

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伽拉泰亞,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且讓他們結為了夫妻

著名的心理學「羅森塔爾」和「雅各布」在上述神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

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後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

(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

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

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被用來指代人們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你對一些人賦予了強烈的期待,那這些人就會朝著你希望的方向發展,所以有時人們也稱它為期待效應。

在人際關係中也存在著「皮格馬利翁效應」。

比如,名著《戰爭與和平》中刻畫了一個想要擺脫消沉的男主角安德烈,他愛上了活潑熱情的姑娘娜塔莎。但其實安德烈愛上的是他理想中的女孩,是他捕捉娜塔莎身上散發出的氣質,然後自己拼湊出來的一個理想女性,這並不是娜塔莎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安德烈自然發現了娜塔莎跟自己想像中的並不一樣,她只不過是一個天真的孩子,所以安德烈拋棄了她。娜塔莎完全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她還是她自己,並沒有改變。

這其實就是人際關係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在起作用:我們每個人都像安德烈一樣在無意識中創造著別人,然後用自己構建出來的方式去感受別人,別人也在構造著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彼此協商共同創造的。

人們是如何創造幻想的

1.無意識的應用幻想。

要理解幻想怎麼產生,需要回顧一下嬰兒早期認知世界的過程。

剛出生的嬰兒對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沒有概念,連區分自己和外部事物都很困難。嬰兒有任何的需求比如餓了、尿了、無聊了,母親通常都會滿足他,所以嬰兒知道某些東西可以給他帶來安慰,比如最熟悉的 — 母親的乳房。

但當母親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時候,比如斷奶的時候。嬰兒會把泰迪熊或其他給他帶來溫暖的東西當成母親的乳房。這些小物件同樣能給他帶來安慰,使他緩解焦慮。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就提出,嬰兒在理解外在事物時就產生了幻想,幻想泰迪熊是像母親一樣的存在。

成年人當然不會這麼想,但對成長階段的嬰兒來說,這是他認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在外部事物和內心世界之間建立了一種鏈接,溫尼科特稱它為過渡性現象。

泰迪熊本來只是一件玩具,是嬰兒的幻想使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義,這些玩具對於嬰兒來說就變得和媽媽一樣重要。

這種幻想技能會在人成年中把它無意識的運用在人際關係之中。因為感情的傳遞很多時候依靠非語言的傳遞方式。所以人們對關係的理解很多時候是靠「猜」的。

舉個例子,兩個同事在電梯里遇見,各自問早上好,但他們內心是暗流涌動的,對一句簡單的早上好也要在心理面翻譯一遍。比如說,他和我說話的語氣有點冷淡啊,上次他和我說話明顯更熱情啊,他有沒有看我不順眼,他是不是在讓我不要靠近他?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的情感層次雖然豐富,但往往是靠猜的。我們讀取別人的意圖,判斷我們關係的遠近,然後決定下一步怎麼對他。

人們就是在不斷幻想著別人的形象,在幻想中構建著別人的形象。

2.有傾向地創造幻想。

人們在幻想中構建著別人的形象,幻想雖然是無意識的,但它是有傾向的。

而幻想的方向則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說,我們只會看到對方身上對我們有意義的信息。

我們把過去的經驗、現在的需要和對未來的期望都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一個我們看人的濾鏡。

就像皮格馬利翁一樣,想像對方是我們希望或害怕的樣子,然後用心理的濾鏡推測對方的反應,想像對方的反應代表著什麼含義。

每個人身上的濾鏡都是不同的,所以同一人身上的表現會被解讀成不同的特質。比如一個直接了當的人在你看來是魯莽,但對另一個來說就意味著難得一見的耿直。

美國一部老牌喜劇電影《熱情如火》中,有一段對幻想的辛辣嘲諷。

老富翁奧斯古德迷上了達芙妮,一定要娶她。

其實這個達芙妮是男人假扮的,只是想騙那老頭的錢。最後,達芙妮發現事情沒辦法收場了,決定坦白一切。

他說:「我們不能結婚,我騙了你,其實我抽煙。」

奧斯古德說:「我不在乎。」

達芙妮接著說:「我過去很不堪,我跟一個男人同居了三年。」

奧斯古德說:「我原諒你。」

達芙妮說:「我不能生孩子!」

奧斯古德說:「我們可以領養孩子。」

最後達芙妮實在沒辦法,扔掉假髮吼道:「我是個男的!!!」

奧斯古德始終是一副自信滿滿的表情,面帶微笑地說:親愛的,沒有人是完美的。」

不管現實怎麼侵擾,這老頭就是固守著幻想中的城堡。

人的心靈好像就是有這種,不被侵擾的本事,

陶醉在幻想的、美妙的世界裡不能自拔。

除了幻想別人的形象之外,

我們還會無意識的創造別人的行為。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來看下一部分內容。

人們如何創造他人

在講述之前,我們需要先介紹精神分析里用到的一個詞語「投射認同」

什麼是投射認同?

投射認同:指的是人們會無意識地誘導別人,讓這個人產生一種特定的行為。

最早提出「投射認同」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克萊因,他認為人們在嬰兒時期形成了與母親的互動方式,這個互動方式後來會逐漸固定下來。成年後會被帶到與其他人的關係中,也就是說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釋放了一些情感信號讓別人產生了變化,誘導別人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反應。

這種投射有4種方式:

1.引導別人做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行為,然後再懲罰他人。

你可以懲罰他人身上你最恨的東西,這樣你就可以不用懲罰自己了。比如說: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家裡比較窮,姐姐有什麼想要的東西不好意思自己說,覺得自己不該這麼做,於是她就用一些情感的暗示和鼓勵引導妹妹替她跟爸媽要東西,這樣她就可以不用責怪自己而是責怪妹妹了。

2.把優秀的特質寄托在別人身上,通過把它投射在別人身上,讓這種特質繼續保存下來。

比如害羞的人可能願意和活潑外向的人做好朋友,因為這個活潑的朋友身上有他最想擁有的開朗的性格。

3.用你身上具有的某種品質,召喚出其他人身上跟我們相似的東西。

這個人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這部分的潛質,為了增加親近感和熟悉感,兩個人在一塊會增強相同的部分。比如:一個人在和女友分手後愛上了另外一個,和前女友完全不同的女孩,在新女友的帶動下,他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這些變化甚至讓他的朋友和家人都感到驚訝。

4.安排另一個人去體驗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

比如引誘別人替你擔心,小A需要準備一個大型會議,這個大型會議非常重要,但是小A表現的非常淡定,這讓他的同事感到非常的緊張。在臨近大型會議的時候,他的同事因為充分的準備不再緊張時,小A反而開始緊張了。因為一旦別人不再擔心了,這份擔心就湧向了小A自己。

人們在交往中用以上四種投射方式影響他人,改變他人的行為。也用這樣的方式創造著自己劇本中需要的他人。

也許有人會問,別人就真的這麼容易被我們改變嗎?

確實是。

這是因為人們天生就有表現多種特質的潛能,但人們後天經歷會固化其中某些特質,然後抑制其他品質。但這些被抑制的品質並沒有消失,其實他們一直抑制潛伏在人們的身體里,隨著閱歷的增長,當遇到能喚醒這部分潛質的人之後,會重新構建這部分潛質,可能跟完全變了個人似的,這往往會成為你希望他扮演的角色。

你可以創造他人,這也意味著你也在被他人創造著。你在別人眼裡的形象和你真實的自己也不會是完全契合的。

不同的人對角色的要求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劇本都不一樣。

在家庭中,父母可能無意識的把孩子編排進了自己的劇本中,同樣,在朋友、同事和伴侶之間也是這樣。

如果你的劇本需要一個敵人,你會從你的身邊發現一個總是和你作對的人。

如果你的劇本需要讓自己來扮演救世主,你就會創造一個需要拯救和保護的人出來。

如果你需要扮演被降伏的人,那麼你就會發現或創造一個獨裁者出來。

那麼人們為什麼一定要出演別人的角色呢?

因為我們人人都有著對於自我毀滅的本能的恐懼。人們需要通過滿足別人的需要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在別人的舞台上至少比沒有角色可演好得多。這讓人感覺到自己在別人的世界裡是有一席之地的。

人們的關係如何形成和發展

「20歲時,上大三的湯姆遇到了大一新生凱茜,在這個女孩身上,他幾乎能找到理想中女友應該具有的全部素質,他感到這個女孩淳樸,不矯揉造作,值得信賴。另一方面,湯姆也讓凱茜覺得安心,他一有空就會陪著她,細心照顧她的生活,常帶她去別具一格的餐廳吃飯,連約會都是準時準點。用凱茜的話說,他就像一張溫暖的毯子,把她從社交恐懼中拯救出來,這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凱茜對陪伴的需要。湯姆和凱茜都覺得他們在對方身上找到了最想要的安全感,他們接受了彼此的邀約,走進對方的舞台。」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段關係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以下階段:

1.判斷對方讓你產生什麼樣的感覺。

2.向對方發出邀請,對方積極回應。

3.留意對方符合你的幻想和需要的行為。

4.對方的行為表現符合你的預期。

5.通過扮演對方需要的角色,確立匹配、相互認可的關係。

湯姆和凱西的相識和大多數的人故事一樣,當你們初次見面你們會從對方的跡象中判斷他是什麼樣的人。

細想一下,其實你判斷的是對方讓你產生了什麼樣的感覺、換起了你的什麼情感。比如說你對對方的感覺很好,你可能會說,因為他總是面帶微笑。但面帶微笑的人多了,並不是每個面帶微笑的人都會討你歡心。實際上,你之所以感覺好,是因為他符合劇本的角色定位。

如果你選上的人,接受了你的邀請,他就會釋放友好信號,也對你做出積極回應。

隨著你們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你們之間不停的交換情感訊息,你會留意對方符合你的幻想和需要的行為,同樣你回應對方的時候也是有選擇性的。

你會對他討你歡心的行為做出回應,在你的鼓勵下,對方會越來越表現的符合你的預期。

在對方的鼓勵下,你也會放大你身上對方需要的性格,削掉不適合對方角色的性格。一段關係就是這樣被協商著創造出來,只有角色雙方對這段關係都覺得滿意,你們才會覺得在這段關係中是舒服的,只有相互匹配、相互認可,你們各自在對方的舞台上才有了意義,關係才能持續下去。

當我們知道了,雙方的關係是通過相互扮演對方需要的角色來確立的,我們可能就會發現這樣做的風險。

因為在這樣的關係中,我們往往對一個人的認識是片面的,我們可能會忽略這個人身上另外的一面。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湯姆和凱西的故事後續。

這段關係可能遇到什麼問題

」迷茫時的凱茜遇到了一件事,徹底打破了她對湯姆構建的幻想。這件事發生在湯姆工作的醫院裡,凱茜因為弄傷了眼睛需要緊急動手術,但凱茜不太相信為她診治的醫生,所以想要徵求湯姆的意見,湯姆很不情願地直往後退,跟她說要自己做決定。直到這時,凱茜終於明白,湯姆並不真的擔心她的眼睛有沒有事,而是擔心會不會駁了同事的面子。她其實並不能指望湯姆為她打點一切,從此湯姆作為凱茜的保護者的角色徹底破滅了,所以她決定離開他,轉而投向可以帶給她刺激的保羅的懷抱。「

而從後續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關係模式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1. 這個人除了扮演你需要的角色,他還會在其他人的舞台中扮演其他角色。

2. 你會只看到他的行為而忽略了他的感受。

3. 對方也在時刻變化著。

這也意味著,如果想要讓關係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我們需要做到以下這些:

1.加深對他人的完整了解。

2.傾聽對方的內心,避免誤解。

3.嘗試更新劇本,重構自己的世界觀。

4.不斷調整雙方的角色定位。

寫在最後的最後:

因為人們會創造幻想,會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所以當人們處於一段關係中,別人對我們的幻想作出反應,我們也成為別人的幻想,對他們的誘導作出反應。

每個人就像是劇場里的導演,以往的經驗、現在的需求和對未來的期待,形成了每個人不同的劇本,人們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了別人身上,然後挑選合適的人出演自己劇中的角色,也接受別人的邀請扮演他們需要的角色。

我們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創造自己,也創造彼此的關係。就像心理學中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待什麼,人們就會成為什麼。

如果你想要讓關係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就要傾聽對方的內心,避免誤解,嘗試更新劇本,不斷調整雙方的角色定位。

參考書目:《皮格馬利翁效應》朱瑟琳·喬塞爾森。

作者:一張慢生活 方葉

一張慢生活是由一位90後紐約大學心理學碩士張煜宵Dora創立的心理諮詢工作室。

一張慢生活心理諮詢預約二維碼:


推薦閱讀:

和陌生女生搭訕的潛規則是怎樣的?
那些讓女生忍不住想給一巴掌的直男行為
【九十九封情書】第二封:寫給遠方的你,晚安
男人最喜歡的是那幾種女生??
每日走心又走腎的小情書

TAG:愛情 | 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