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測有效!上台演講前默念這兩個字,馬上就不緊張了
還記得上學時候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心情嗎?
是不是特害怕?
本來你還可能知道答案的,站起來就腦子一片空白了!
課堂上回答問題已經緊張到發抖了,要公眾演講?
不如讓我去死~
提到演說,我們很多人會面臨以下癥狀:
害怕、緊張、忘詞、讀稿、不知道說什麼、語無倫次、邏輯混亂、記憶力不好、現場氣氛差、普通話不標準等等。
然後,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再上場。
對於公眾演講,敢不敢上台比說得好不好,更重要!
有很多人在演講之前,不要說講得好不好,在第一關上不上,就已經失敗了。
如果你都不願意上去,都不敢走上這個舞台去講話,怎麼可能講得好呢。
影響演說成功的因素,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演說者的心態。
我們稱之為演講者的「發心」。
究竟何為「發心」?
人為什麼會害怕演說?
成因又是什麼?
究竟如何克服演說的緊張與恐懼?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在演講之前,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發心去做這件事。
你是想賣弄自己、忽悠別人?或者你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通過你的想法去幫助別人?
這個心態本身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任何事情我們都有一個發心,講清楚我們為什麼去做這件事。
如果你連這個事情都沒搞清楚,做了就做了,那麼,你可能很快就忘記了,時間也浪費了。
演說的發心和演講的恐懼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害怕演講的人,到底在害怕什麼?為什麼會害怕?
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演講者怕講不好,怕講完了被人笑,怕出醜,怕得不到大家的肯定……
這些心態是什麼心態呢?我們可以稱之為索取的心態。
在演講的過程中,我們這樣心態的演講者非常需要別人的肯定。
別人說你好了,別人給你點贊了,別人支持你了,這樣你才有自信,才敢於走上舞台。
我們很多人潛意識裡有這種非常想要得到的,想要索取的心態。
台下的人需要給你東西,給好評,給點贊,給支持、鼓勵,說你好聽的。
一旦觀眾給的評價是負面的,是不好的,你感覺不舒服了,就再也不講了,以後都不願意再做了。
索取的心態,對於演講者來說,是一種不正確的心態。
懷抱索取心的人,你講的內容就不會是發自內心最重要的部分。你多少有一種虛榮感,並讓你背上無論如何要演講得好的壓力。你承擔巨大的壓力,必須講得好,才能讓觀眾對你稱讚,對你表揚。
演講不一定要講好,而是你講的東西對別人要有用。
你講的話,讓別人聽完受益了。這時候,你講的好不好,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觀眾接收到了一個演講者的內容、靈魂,完成了思想的傳遞,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在演講的過程中,如果你是抱著索取的心態,想要別人給你的心態,你的演講多半會失敗的。
正確的演說心態是:分享、利他、知止。
一、正確演講過程的第二個心態,利他的心態。
什麼叫做分享心態?
我們如何解讀分享心態?
——什麼是分享——
分享,給予而非索取。
就像你有十顆糖,分給台下10個觀眾每人1顆,是不是大家都很開心?但是你要問10個觀眾每人要1顆糖,那會不會很緊張?
當你有糖給別人,和向別人要糖的時候,哪種心態更輕鬆?
毫無疑問,當然是給別人的時候更輕鬆!
——演說中的分享——
演說者的心態也一樣,你要想你來給大家東西,是一種給予的心態,而不是找大家要什麼的心態。
所以在演說過程中一旦出現了這種索取,找別人要的心態,而不是給的心態的時候,你就會很緊張。但是一旦放下了所謂要大家的東西,你完全是給的心態,那緊張感就會下降很多。
當一個演講者太過於關注自己表面的東西,而忘記了內心的東西,甚至沒有關注到觀眾接收得如何,你的演講一定不會是很成功的演講。
有個老闆在自己企業里演講,拿著稿子去讀,讀完之後,下來問了幾個問題。
問題一,我的聲音夠不夠大?
問題二,我有沒有讀錯?問題三,你看我領帶歪了沒有?
這三個問題問的是什麼?都是跟自己有關的。而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講的話,觀眾接收得如何。
你要關注觀眾的接收,他們接收得如何,不要老想著自己講的好與不好。
正確的演說心態,是一顆分享的心態。
我有好東西,想分享給你,在這個過程中,是放下自己的。當你放下了自己,把自己全然地交給了觀眾,這個時候你的緊張感是慢慢地已經下降了。
實踐表明,用這種分享的心態可以解決70%~80%演講者情緒緊張的問題!
二、正確演講過程的第二個心態,利他的心態。
什麼叫做利他心態?
利他心態出自哪裡?
我們如何解讀利他心態?
——什麼是「利他」——
對自己要求嚴格,不貪慕金錢名利,但對於別人卻是盡自己所能予以幫助。
——稻盛和夫如何解讀「利他」?——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積善之家有餘慶」,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不僅當事人,就連家人、親戚也有好報。
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親朋好友,中國先賢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稻盛和夫說:我相信這個法則。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我努力實踐這個法則。多做好事,就能使命運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使自己的工作朝著好的方向轉變,這是我的信念。
——演說中的利他——
幫助他人,獲得快樂,這時候幫助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如果能夠明白這點,就明白稻盛和夫為什麼在他80多高齡的情況下,還能挽救日航集團,因為他一生積累下來的善緣,在那時候都回報他了。
正確演說的核心思想就是「言出必助人」。上台的恐懼、演講的怯懦統統源自於「自己講得好不好」,一切痛苦的根源是對自我的執著。
打個比方,你看到一個小孩咔嚓掉河裡了,請問你是救還是不救?
假如你是一個女生,穿的很漂亮,白裙子,你想你救他的話,你的衣服該濕了。然後你手機還在兜里呢,你身上還有首飾,萬一丟了該怎麼辦?你想著,小朋友等一下哈。你先把首飾摘了,手機也放邊上,外套也脫了……最後回頭一看,哎呀,孩子呢?去哪了?咋跑下游去了?
你是不是就錯過機會了?所以遇到孩子掉水裡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該是什麼?下去救他!
當你上台演講的時候,台下所有的觀眾,都是那個掉到水裡的小孩。
你就是那個路人,你有沒有這個發心把他救起來?
一定有某個點,你可以幫助他。那為什麼你不能鼓足勇氣去講這番話呢?
所以心態,又叫起心動念,決定了未來事物發展的方向,決定了你演講的成敗。
當你在台上演講的時候,以幫助他人為出發點,初心是正的,自然擺正心態,無畏上台演講!
三、正確演講過程的第三個心態,知止的心態。
什麼是知止?
如何在演說中運用知止的心態?
——什麼是「知止」——
「知止」出自《禮記·大學》首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你得找到頭和尾,才能近道。
你為什麼會胖?吃多了,又沒有鍛煉。
你為什麼會近視?一定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你沒有好好保護眼睛。
你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得,但前面如果你不知止就不行。
知止,就是當下這一刻,你是誰,你知不知道?你該幹嘛,知不知道?你該說什麼話,知不知道?
在生活工作上出現的問題,就是因為不懂得適可而止。凡事過猶不及,知道這個「止」的度,目標方向明確了,一個人就能夠專註自己腳下的道路,堅定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地前進。
——演說中的「知止心態」——
演說也是一樣,上台之前就要弄清楚,站在這個台上的你,是誰?
你必須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說話,而不是想著我怕,我說不好咋辦,他們該嫌棄我了,他們又要排斥我了。
你所有這種跟自己有關的想法統統去掉。
例如你是一個企業的老闆,你必須站在這個舞台上把自己的思想傳遞出去!
否則你將浪費企業大好的發展前景,耽誤員工的時間。
當你沒有擁有這個能力的時候,你也永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機會。
有演講者反映自己邏輯方面的問題:要不就是在台上東拉西扯,要不就是在台下想得好好的,在台上卻不知道說什麼。這就是在演說之前,準備的過程中,不懂得知止的心態。
抓住你的角色定位,知道在台上,該不該說,說些什麼,這就是演說的「知止」心態。
如何克服演說的緊張與恐懼?
以分享、利他、知止的發心去演說,言出必助人!
緊張?不存在的!
推薦閱讀:
※學演講要先學會講故事
※【演講技巧】了解談論人物的技巧
※TED演講的秘密:永遠別忘記演講的三條使命,特別是最後一條
※喬布斯的演講那麼厲害, 為什麼說你不應該學?
※怎樣解決演講緊張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