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的最強技巧:容我三思
來自專欄 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
關於批判性思維,有許多值得大談特談的知識點。而我又是一個從不藏私的人,總會一股腦地把哪些知識點都講一遍。
比如,歸謬法就是反駁邏輯謬誤的法寶;「要看情況」則是批判性思維的四字真言;雙盲實驗則是科學實驗法的核心要義;蒯因說的語義上溯則是哲學分析的最關鍵技巧;還有很多三言兩語難以說清楚的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邏輯學、統計學知識點。
可供學習的知識點這麼多,對於熱愛學習的人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工商社會,時間寶貴。人們有工作要忙,有娛樂休閑要忙,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學習這麼多關於批判性思維的知識點。
有沒有一條知識點,堪稱懶人的福音,能冠以「批判性思維最強技巧」之名呢?
我本想說沒有,但考慮到娛樂效果,還是決定編造出一條來。
三國殺的電子遊戲中,孫權這個角色有一句台詞,叫「容我三思」,這就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強技巧。
批判性思維的最強技巧就這麼簡單,就是「容我三思」這句小孩子都會說的話。
大家想想,我們什麼時候會說「容我三思」?
在玩電腦遊戲時,我就會經常說「容我三思」。應該選這個角色還是哪個角色?應該出這招還是那招?應該搭配這套裝備還是那套裝備?
「容我三思」就是花時間仔細思考,仔細反思,想清楚前因後果,想清楚可能的選項,想清楚最優的策略。
想清楚機會成本和邊際收益,想清楚概念的操作性定義,想清楚句子的真值條件,想清楚論證的結構,想清楚相關科學研究給出了什麼理論解釋。
不過,這麼說的話,情況又變得複雜了。「容我三思」這個所謂的最強技巧,說了和沒說一樣。同樣是「容我三思」,張三和李斯的思考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在這裡,我們先不去管那些具體的跨學科知識點,而是來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李天命提出的一個說法,名為「思考三式」,內容就是「義理可能性」。
「義理可能性」就是「容我三思」中,最基本的三個問題:
1.你這個說法,究竟是什麼意思(含義)?(義)
2.你這個說法,有何理據支持?(理)
3.除了你這個說法,還有什麼可能性?(可能性)
沒錯,如果大家牢記這三個問題,把它們當成習慣來問,那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會越來越高。這三個問題也很好記,多念幾遍「義理可能性」就行了。或者,用故作高深的語調反覆說幾句「容我三思」,效果也差不多。
養成「容我三思」的習慣後,還有利於我們建立起終身學習的習慣。因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需要很多背景知識。我們都知道「蘋果」、「水杯」、「桌子」這種說話的意思,但不一定知道「事件視界」、「非牛頓流體」、「認知失調」、「自然權利」、「後果主義」等說法的意思。探究這些說法究竟是什麼意思,需要我們學習很多知識。
同樣,探究什麼樣的理據能給什麼樣的結論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不僅需要邏輯學和統計學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能力。比如,如果某個結論涉及商品的供需,涉及人類基於成本和收益的選擇,那要分析這一結論得到了什麼理據的支持,就需要我們具備經濟學的知識。
探究更多的可能性,難度更大,涉及的知識點更多。這些知識的積累不可能一天完成,需要字面意義上的「經年累月」。
一看到「經年累月」四字,有人就要打退堂鼓了,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很快樂的,它不是限定我們非得坐在教室里,看著老師在黑板上寫滿公式,和同學們展開你來我往的論辯。也不一定要完成那些高難度的作業,參加令人焦慮的考試。
閑著的時候,打開一些嚴肅的書籍讀一讀,寫一些讀書筆記。或者,打開Youtube視頻網站,上面就有無數趣味性十足的學習視頻。國內也有許多類似網易公開課這樣的手機app,上面有無數學習視頻。總之,有無數學習方式,雖然辛苦,但能讓人樂此不疲,值得大家選擇。
對於我來說,學習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我養成了「容我三思」的習慣,每每看到不熟悉的概念,就會忍不住將其輸入到谷歌搜索引擎里,查找更多信息。每當我看到某種奇怪的說法, 就會思考它有何理據支持?如果看到了不熟悉的理據,就會想要搞明白這個理據有多大的效力?同時,我也經常放縱自己的腦洞,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才把「容我三思」或者「義理可能性」當作習慣,習慣一旦養成,遵循起來就十分輕鬆,想要違背反而變難了。想要我刻意不去澄清概念的意義,不去思考理據的效力,不去探索更多可能性,反而很彆扭。就像懷著愉悅的心情在大街上散步,突然發現整齊的地磚上,有一塊地磚拼錯了,讓人看著就難受。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習慣是一種固定化的行為模式,維持習慣無需費力。養成好習慣後,人類就能以輕鬆的方式完成高水平的表現。所以,我推薦大家養成「容我三思」的習慣。多問一問,概念的意義?理據的效力?其他可能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17思維模型:心理賬戶一錢和錢不一樣
※吳軍:落後最可怕的地方是思維方式的落後
※杜克大學老師畫了14幅漫畫,詮釋了每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法律人的信仰
※如何做一個卓有成效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