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影視行業超時工作的情況非常普遍?
來自專欄 太空堡壘
本文來自我在這個問題下的回答:
為什麼中國影視行業超時工作的情況非常普遍?不但是影視行業,任何行業超時工作現象的本質,都是為了降低單位成本。
國內影視行業的劇組工作人員基本都是按天或月簽署工作合同,劇組制定預算也基本是按照天為單位進行核算和控制。但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每天核定的工作量沒完成,那麼就只能超時工作才能完成核定工作量,不然無法在規定的總天數內完成總拍攝量。
至於為什麼每天核定的工作量沒完成,那原因就太複雜了。劇組工作環境複雜多變,影響因素千變萬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所以劇組開機前都要燒香,就是求個心安吧。
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回答就是萬惡的資本家利益熏心,拚命壓榨大家剩餘價值;劇組同仁往往抱怨的是業餘且黑心的製片組甩鍋不顧大家死活;主任和製片組也是滿腹牢騷,為什麼千叮嚀萬囑咐卻總有人會出紕漏進而牽一髮動全身影響整個大計劃;導演組只能在重重壓力之下閃轉騰挪試圖搶回進度但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大家都能換位思考,不是只從本職崗位的角度出發去看問題,導致普遍超時工作的根本原因,千言萬語一句話,就是中國大多數影視劇組的職業化和工業化程度不足,但又必須要用這種生產能力去完成工業化產品的製造,同時還要面對成本限制,現階段只能靠超時工作(變相降低成本)來解決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之間的矛盾。
舉個模擬的例子吧。比如今天你需要拍一場外景日戲,預計早上7點劇組大隊出發,8點抵達現場。那麼機械組和燈光組就要提前1小時出發,因為他們都是大型箱車,走的慢,還要考慮卸車時間。當大隊準點抵達外景地,各部門開始拍攝前準備工作,這個階段要1小時左右。然後主要演員9點帶妝抵達現場(他們可能提前1小時甚至更多時間就要進化妝間),導演組開始和演員走戲排練,攝影組和燈光組同步準備,1小時後開始準備拍攝。10點開第一鏡,大家都密切配合,有條不紊,算上換機位、調整燈光、走戲走位等,每個鏡頭1小時左右就完成。中間吃飯加休息也差不多1小時,幹勁十足地拍到沒有天光,差不多是晚上6-7點左右。萬事順利每天能拍15-20個鏡頭。完美的、教科書般的一天結束後,大隊花1小時回到駐地(機燈組還要再加1小時),吃完飯後,導演組和各部門長還需要花1小時左右再開個總結和準備會。這時已經是晚上9-10點了,大部分工作人員都已經工作了12-13小時,部門長還要再加1小時。
實際上在劇組工作過的朋友都知道,上面這個過程太順利、太理想化了。每天的實際情況可能是,早上大車陷路上了,大隊出發時人總是到不齊不能按點出發,到了現場發現所有用電的東西一定會出故障,不用電的東西就一定會找不到。焦頭爛額搞定一切後,演員遲到了。然後為了搶進度,也不走戲了,上來直接擼。擼到一半太陽進雲了,然後又出來了……光不接怎麼辦?進度要緊繼續擼……然後道具一定有問題,不是拿錯了就是壞了,好不容易搞定拍了幾條了,它又壞了……
欲哭無淚精疲力盡的一天後,你回到駐地發現明天天的工作量是40個鏡頭……內心又默默崩潰了一回……
(我自己的最高紀錄是25小時拍了183個鏡頭……雙機減半也是60個鏡頭……其實雙機拍攝因為各種限制並不能真的減半,折算下來差不多80個左右。但這並不是值得炫耀的成績,而是傷心往事……)
(有人說了,大車陷路上了是你製片組傻逼!你就不會早點出發啊?)
劇組絕大多數「日狗三連」都是這麼發生的。專業化的理想狀態下,大家都先做好本職工作,然後再按照合理流程反饋各部門意見。現在的問題是,本職崗位工作是什麼?沒標準!合理流程是什麼?不知道!如何反饋?MMP!
換位思考,獨立思考,就是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一大早要搶密度拍攝,製片組已經提前測試了所有道路,掌握了所有道路限高障礙並拿到了解除鑰匙,給所有司機發放了路線圖,規劃好停車地點和燈光信號。然後,其他任何一個部門出了任何一個紕漏,都會影響到拍攝進度。與此同時,沒出問題的部門就會各種罵娘,因為不知道在等什麼……
(有人說外景看天吃飯,那內景總好多了吧?)
這位朋友,你以為題主在提問里說每天干18個小時是在什麼地方?
外景好歹還有天黑的時候,棚里它只要不斷電就能一直拍啊……
這還只是一般規模的劇組。如果牽涉到特殊化妝、特殊道具、特效拍攝、複雜動作場景拍攝等,涉及到的部門和環節就更是複雜多變,然後其中任意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現場進度……這些問題有的能預估到,有的問題神仙都想不到……(我自己親自遇到的是一個月里,先是下雪,然後下雨,接著颳風,八級,好幾天不停,中間還插了次地震,然後繼續颳風……總共30多天,我感覺自己已經過完了四季……)
這是一個充滿了複雜變數的系統管理工作,基本上,現階段,國內劇組的所有問題,最後都是靠超時工作解決的……只要一直有問題,就得一直超時工作……
有沒有可能人人獻出一點愛,讓美好充滿人間呢?這個,基本上,很難……
行業標準的建立是需要大量長期的積累,中國影視行業真正從作坊式階段走出來,初步摸到工業化門檻,也就不到十年吧。支撐起行業水準的不是少數主創和明星,而是普通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只有當所有工作人員的能力有了行業標準後,我們才能知道每天合理的、可執行的行業平均值工作量是多少,然後才能討論每天工作時長多少是合適的,可以被全行業普遍認可的。
一定有人問,在現階段無法普遍提高劇組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不能通過提高成本(增加天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矛盾呢?對於影視行業的大多數產品來說,它的成本是有一個基本上限的。但最玄學的一點是,沒人知道這個上限的準確位置……
影視行業因為行業本身的特殊性,對連續工作時長確實有較高要求,所以即使在美國和歐洲,劇組每天工作時間也普遍在10-12小時。但因為國外相對完善的勞動保護條例,大部分劇組是可以做到每周至少(帶薪)休息一天的。
一篇文章里談到了好萊塢電影拍攝的周期:
https://mp.weixin.qq.com/s/_cBj-SiUhThfZRRFNwVwyQ好萊塢六大製片廠拍攝一部影片平均用時871天,即兩年四個月零十九天。其中前期製作平均花費146天,拍攝階段最短,106天。後期製作則平均需要301天。從片方發布投拍消息到正式進入前期製作環節,期間包括創意策劃和劇本創作,這段時間要長達309天。
在不同的類型片當中,喜劇片的創作周期最短,從宣布立項到影片上映平均755天。奇幻片、動作片、科幻片、冒險片這四個類型創作周期比較長,冒險片甚至需要長達1103天,超過3年。
一旦電影完成了主場景拍攝,後期製作團隊就開始工作了,包括剪輯、配樂、視覺效果等。好萊塢影片在後期階段平均花費301天,恐怖片速度最快,約270天,奇幻片更重視視覺效果,後期耗時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片,大概在一年左右。
但因為影視拍攝往往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所以不是沒有特例的。邁克爾·貝在拍攝《絕地戰警》的結尾大爆炸場景時,因為這是一個大型的爆炸動作場面,牽涉部門多,準備時間長,而且一旦開始就不可逆,所以那天拍攝時就必須超時工作了。因為預算、周期、演員檔期等因素,那天不拍就未必有機會拍了,於是在爆炸貝的堅持下,製片人和工會協商後行使了「強制開工權」,讓劇組在當天已經拍攝了12小時的情況下繼續拍攝,但要支付三倍(憑記憶未必準確)的加班費。
這筆錢製片公司沒有認,於是爆炸貝自己掏了支票。但他把那張支票夾在了場記板上,每個鏡頭開始前都能看到那張支票。這樣製片公司的老闆們在審看素材鏡頭時,會反覆看到這張支票。(後來本片大賣,製片公司把這筆錢還給導演了。)
很多美國的獨立製片電影因為不使用工會人員,所以也經常超時工作。加文·歐康諾導演的《勇士》,因為製作成本限制,在導演和工作人員協商後,他們在拍攝期基本也是沒有休息天數的。
推薦閱讀:
※北影化妝培訓解析 2018年影視化妝技術人才缺口大
※華夏金影與國內最大影視製作公司海潤影視集團正式合作
※華夏金影拓展海外影視產業量 助力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活動
※從特效大片《金剛:骷髏島》看美國影視製作專業院校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Netflix對中國的想往,確定牽手愛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