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原則》(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452|《原則》(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452|《原則》(3)如何正確的失敗:默許失敗的2大制約思維

共計 2,561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2 分

你知道的世界,跟伊隆·馬斯克、查理·芒格、尼古拉·特斯拉知道的世界,有著不同的解讀,差別就在於,你知道的是「盲維」還是只知道「盲點」。

你怎麼看待自身的缺失,會決定你怎麼達成你的想要。追求想要的路上,出現的種種阻礙,都是自身的缺失所產生的感受。

也就說,追求的路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存在著絕對的正確,或是絕對的錯誤,而是我們心中怎麼看待。

同樣是看待一件事情,這種出發觀點,會由於兩種視角的影響,最終使我們感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包含:

原始腦的潛意識「情緒」

個人思維模式的「認知維度」

這兩種牽制因子,會決定一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01一切差異,源自於人

今天要達成一項成果,你交給A,最後做失敗了。同樣一件事情,你交給B,最後做成功。

同樣一件事情,交辦給不同人,必然會出現不同結果,對應到一群人時,也就是組織能力的基礎,組織是否能夠持續性成長,就是源自文化的牽引,加上組織內部的人,這也是《組織能力的楊三角》所提到的核心。

但這有兩個基礎假設:

其一,所有人明確知道,個人乃至組織所追求目標

其二,有能力達成這樣的成就

換言之,如果所有人對於「真理」的定義有所差異,每個人腦中的原始腦就會激起自我防衛機制,最基本的反應,也就是「情緒」上的呈現。

另一種無法達成預設結果的原因,也就是能力無法達到。例如說,當我們追求心中的「真理」時,如果沒有能力達到,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只會是隔著一條河,看著目標,卻永遠也無法達到岸的彼端。

要能夠覺察出,是否有能力達到真理。就取決於第二視角的牽引,亦即「認知維度」。

這就可以看出,為什麼有些組織能夠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成長瓶頸,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非連續性發展,就是「人」的差異,這種差異,又來自對「真理」共同認識,以及組織的綜合覺察力。

02人之差異是「情緒」的反應

要解決上述的兩個議題,就需求從兩階段來看:

第一階段:對於「真理」追求的理解

第二階段:決定過程的「影響因子」

這兩階段,都包含了情緒牽引,以及認知維度上的覺察,當這些階段從新體驗後,就會理解到,要達成「正確的失敗」,都只是心態上的一種選擇,也就是「開放」 。

決策的過程中,人與電腦之間的差別就是,人會有「情緒」。正是這種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判斷,更是一種非理性的決定。往往很多決策,也就是因為情緒所影響,但不是說情緒就不好,而是在情緒背後,你是否知道「情緒」的效果。

它可以是一種助力,也可以成為阻力。能否辨識出力量的正向與否,就是你對於追求「真理」的三個提問:

你想要什麼

事實是什麼

你該怎麼做

這三問題,第一,是找出你的核心動能,以及確認自己現有的能力狀態,另一方面怎麼達成。但是,對於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你會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該做。

這是因為,你的時間、精力有限,而達到目標,卻不會只有一條路徑。換言之,你能否正視自己,就成了你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正視自己的關鍵指標,在於你怎麼看待你的「弱項」。

03一切都是最好安排

如果你請愛因斯坦去打籃球,這時你發現怎麼打,就是沒辦法做得好,這時你可以再弱項上持續加強,或者是換個位置,但你會知道,如果在另外一個領域上,反而能夠成就他。

對於「弱項」的判斷,通常性的反應就是,否認事實,這是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因為這直接衝突到對方的真理世界,從而喚起原始腦的情緒,即便你說什麼,也都無法讓對方接受到,因為這時的溝通,只是過眼雲煙。

第二種層次的面對,是接受「弱項」並把它轉換成「強項」,然而,這也是追求平均數,最大的盲區。

《終結平庸》書中就探討到一件事實,追求樣樣都及格的結果,就是把社會打造成你我都相同的世界,就難以看到突破性的契機。

人類的強項,也就在於,每個人都擁有它獨特的特質所在,激發這種內在潛能,就是在協助人們認知到,「弱項」並不是絕對指標,而是「方向」。

只有在對的領域上發光,才能真正展現個人間的差異。但在從,知道自己的「弱項」上,有一個非常難跨越的鴻溝,也就是「接受」。

如果沒有辦法突破這一層心理,即便知道可以在哪個方向做,還是會在「弱項」展現時,心中自我防衛機制,喚起內在情緒的反抗。

面對潛意識的反抗,回歸到自身的視角,當一項「弱項」不再被定義為「弱項」時,才是生物持續進化的動力來源。因為各種基因上的突變,都是賦予生命面對不同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換言之,當「弱項」不再認為是「弱項」時,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追求「真理」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完美只是達成目標的助力。

04差距,來自維度世界

第一階段重視的,是個人對於「真理」的解讀中,如何面對過程中的「情緒化」事件的選擇。

第二階段,則是當你從,接受情緒化??後,就是在理性化的選擇下,決定人與人差異的第二制約因素,也就是「思維認知。」

人會有盲點,不知道都還只是一個點,但真正決定成功與否,更大的差距來自於,你具備多少的「思維認知」,這種思維認知的基礎是「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決定你在做選擇時,你會用什麼樣的視角來決定。 《窮查理寶典》就提到,查理?芒格之所以能成為巴菲特的合夥,就在於他知道各種「思維模式」在這種領域中,都會有他的底層認知,例如,經濟學,是從「看不見的手」;數學的基底來自「幾何學」;生物學則是從「自然選擇」。

每一領域中的底層認知,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找出第一性原理,就是幫助我們在選擇中,增加一個世界觀。

往往決策失誤,就是因為「認知世界」的缺乏,在選擇的過程中,讓選擇成本與效率的損失高於多為認知的選擇下。

另一種基礎假設是,當一個人選擇上,都是源自出發視角,也就個人過往的經驗來看,但這種局限性非常大,因為個人認知來源,是由感官來取得,也就是五感來理解,從而獲得經驗。

這也就會陷入以經驗為事實的選擇,在這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就會因你選擇時,所牽涉到的連結,所產生偏誤。換言之,經驗下,選擇的準確性,會由於選擇聯結網的大小,影響到它的真實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傳記經歷的時候,往往更看重大企業、大政府,大歷史。因為他所牽涉的網路更高,決策準確度也相對提高。

然而,更高效率的認知選擇,則會聚焦於「認知模式」上。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持續失敗的原因,就是從只從經驗獲取的認知模式,來做為決策依據;相對於,一個人用多維度的思維模組,所做出的成功度,是兩種世界的結果。

如何正確的失敗,也就體現在,是否知道他的「盲維」,而不會只知道「盲點」。


推薦閱讀:

1 Embrace Reality and Deal with It(擁抱現實,並認真解決)
讀《原則》瑞·達利的一些胡思亂想
一些準則
笨方法讀《原則》(9):模型思考

TAG:思維 | 思維方式 | 思維模式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