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傳承了千年的中國文化之二

那些傳承了千年的中國文化之二

新年可能是大家感受最深的傳統節日之一。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離開了父母輩,到一二線城市工作、打拚,而到了大年三十的時候,不論這一年過得如何,單身的、結婚的、帶娃的,都一樣,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年輕人對過年的概念,最重要的就是團圓了,當然了,吃吃喝喝免不了,「每逢佳節胖三斤」。而事實上,我們的父母輩,比如說我的父母,他們的過年,從臘月(也就是十二月)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是有一套很完備的流程的。

臘月里碰到的第一個節日,就是臘八了。很多人會在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而最早的時候,臘八這一天不是喝粥的,臘八這一天是祭祀的。《禮記-效特牲》中記載:天子大蜡八……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前面說過,《禮記》是一本對後世影響其實很深遠的書,只是大家不知不覺。最有意思的是,按《禮記》里的記述,古人在臘日要祭貓神,原話是:迎貓,為其食田鼠也。這個蠻有意思的,古埃及也有貓神。不過現在好像各地都已經沒有這個傳統了。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臘八就被大家記成了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不要問我,為什麼印度人的成道日紀念的時候用的是農曆,那佛教漢化後必然啊,難道我們去過印度人的節日嗎),關於臘八喝粥的傳統,有幾個版本的說法,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佛祖在菩提樹下修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不行,六年也沒得道,然後就去尼連禪河沐浴,餓了六年,瘦啊,有個牧羊女看不下去,就侍奉了佛祖一碗粥,佛祖本非等閑之人,雖然餓了六年,但一碗粥下去,立馬生龍活虎,飛檐走壁,回到菩提樹下,就得道了。於是就有了臘八喝粥的習俗。

臘八之後,過年之前,最重要的一天就是臘月二十三,南方人方言里講「臘月廿三」,這個「廿」字是可以正經寫出來的。(其實南方方言有很多讀音都是可以寫出來的,只是這些字在現代語文里不太常用,而實際上南方的方言里很多字,還繼承了一些文言用法,下次可以找時間整理一下南方方言的這些字,跟大家分享,也蠻有意思)。臘月二十三是所謂的「小年」,當然,關於小年的具體日期,據說還不一樣,有說法說北方小年二十三,南方小年二十四,但我作為一個南方人,我家裡過小年是按二十三過的。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官三民四船五」,就是說官家的小年在二十三過,民家小年在二十四過,船家的小年在二十五過。今天這裡,我就以我家過小年的日子,臘月廿三,來講。小年這一天要祭灶。關於祭灶,最早的記載,我們就又要回到《禮記》了,《祭法》篇中有記: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後來,祭灶的傳統一直保留下來,但大家就在裡面加了一些故事,比如說灶王向玉皇大帝打報告,所以要用糖封住灶王的嘴啦,或者寓意吃人嘴軟之類。我們小的時候啊,是很喜歡祭灶這一天的,因為祭灶,就意味著有很多糖果可以吃,在我短短的18年的記憶中啊,祭灶的糖果從最早的油棗、麻團之類的傳統的祭灶果,到後來的大白兔、金絲猴,洋氣一點的用阿爾卑斯,到現在可能用費列羅、悠哈、明治之類了。

過了廿三之後,就到了臘月廿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就是在廿四這一天,是要大掃除的。但我覺得剛剛那句諺語像是拼湊的,因為實際上,南方叫「撣塵」,北方叫「掃房」,竟然一句諺語里分別用南方和北方的說法把一個事情講兩遍,你們說是不是有人拼湊的。關於廿四大掃除的傳統,網上很多說法說《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就有掃塵的風俗。但我沒有在原文中找到。所以這裡不敢引用。所以「廿四掃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風俗,不敢說。

臘月廿五,要做的事情,有幾種說法:一說,糊窗戶;一說,做豆腐;一說照田蠶。大概的用意都是保平安、願富足、祝豐收之類的用意。

臘月廿六呢,「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基本上臘月二十五、二十六兩天就是置辦年貨的。

臘月二十七,洗澡、洗衣。過去人生活條件差,大冬天的,沒暖氣,沒浴霸,沒空調,所以洗澡也是很鄭重的事。澡堂在中國也是幾百年的存在了。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貼花花,就是貼年畫、春聯、窗花之類。

除了祭灶和掃塵之外,臘月廿五到廿八之間的其他的活動有比較明顯的地域差異性。起源也比較難講清楚。

到了臘月廿九,各地又都差不多,祭祖。儀式上稍有不同,有些在家做羹飯,有些上墳請先祖。關於祭祖的記載,《禮記》中便有「宗廟之祭」的說法。其實除了臘月二十九,其他時候人們也可能會祭祖,比如清明。

終於,來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夜。關於這一天啊,大家吃團圓飯啥的,就不多說了。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里有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我們現在最流行的守歲的方式,可能就是一起看春晚倒計時了。

講到過年呢,這裡倒插一個節日,就是冬至。為什麼在說完過年後,倒插冬至呢?在中國有些地方,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這是有淵源的。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冬至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在周秦時代,農曆十一月,也就是常說的「冬月」是正月,冬至就是當時的新年,是作為每年的第一天。秦統一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天文學家新編了《太初曆》,以一月為正月,一直沿用至今。而冬至呢,在很多南方地區,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吃餃子的吃餃子,吃湯圓的吃湯圓。

過了年,我們就進入春節了。

正月初一,一年的第一天,很多地方都有放爆竹的習慣,當然了,現在考慮到安全問題,很多城市的市區里是不讓放爆竹的,這個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考慮,大家也要配合。關於正月初一,王安石有一首很有名的詩,《元日》(元日就是指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就是元日),頭一句就是「爆竹聲中一歲除」。一般的開門爆竹啊,很多地方是守歲之後,過了零點就放的。也有的是早上起來放的。初一呢,還要給長輩拜年,一般的,初一拜父母,或者公婆;初二回娘家,拜岳父母;初三拜訪各處親朋。

到了正月初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迎財神。清代詩人蔡雲,有一首詩: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說的就是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有很多關於財神身份的說法,比如關公、趙公明、南海龍王五太子、還有五路財神或五顯財神。但不管財神是哪位神人,正月初五都是要迎的,以求來年溫飽、富足。一般地,商人會選在正月初五開市。

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四之間的幾天,各地有些不同的活動,比如撈魚生、踏青、順星、還有些地方會慶賀老鼠嫁女。各有樂趣。

到了正月十五,又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元宵節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元宵賞燈,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有點燈敬佛之意;但也有說元宵賞燈來源於道教,道教稱元宵為上元節,有「上元點燈,天官賜福」之說。不管是哪種來源,哪種說法,元宵節和賞燈的習俗都是千年的傳承。但凡重要的節日啊,總有詩詞相伴。關於元宵,最有名的可能是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中,蕭劍對晴格格說的那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些朋友可能沒想到這首詞是寫元宵的,可能也想不到這首這麼多情的詞是豪放派世人辛棄疾所作。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好了,過了元宵,基本上這年算過完了。

其實關於節日的傳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比如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比如清明祭祖;比如重陽節要登高插茱萸;比如中秋賞月。這些傳統都非常久遠。但我們今天就先不在這裡一一講了。


推薦閱讀:

你講的越清楚,越失敗
你家有家譜嗎?
正德雙創-曾國潘老先生十句印象最深刻的勵志名言警句
拾遺|光是我的靈魂——光芒漸微中國皮影藝術

TAG:中國文化 | 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