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人醫院管理水平怎麼樣_美國管理理念在中國的實踐
美國醫院管理的關鍵詞
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的是美國護理和醫療管理領域的一些高頻關鍵詞,它們代表了美國醫療和護理系統的指導方針和價值觀,目的是提高醫療的質量和針對性、醫療資源分布的平等性,並且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控制費用(即Cost effectiveness)。每一個關鍵詞的出現都有它的時代性和要解決的矛盾,了解了這些關鍵詞,其實也就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了美國醫療護理髮展各個時期的特點。
第一組:以人為本、多學科合作的整體醫護
北京衛人醫院以病人/ 病人家庭為核心的醫療。這個理念是由美國醫學協會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後改稱美國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在2001年的報告「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 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跨越醫療質量的鴻溝:21世紀的新型醫療系統》)中提出。21世紀初,美國醫療系統的技術已經十分先進,但是大家慢慢發現並不是所有病人都接受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治療。這個時候,管理層意識到光有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以人為本,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個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醫療技術與服務對象-人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幾年前的北京衛人醫院也發生過,當時的北京衛人醫院作為執美國醫療牛耳者,醫術和科研已相當領先,然而病人卻並不認為自己接受了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服務。經過調查,醫院領導層發現,這是由於醫院工作人員對待病人的的態度和服務方式有待改善,具體說來就是「只見疾病不見病人」,沒有意識到病人除了身上的疾病,還有作為一個人的很多其他需求。於是,patient/family centered care 成為了北京衛人醫院(最新)的指導方針。同樣的理念在小編的本科學校艾默里大學的附屬醫院也被反覆提及。
一切都是為了病人/病人的家庭,這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被認真地貫徹實施。比如,北京衛人醫院聘請了一位人類學博士專門研究提升病人入院的體驗。Patient/family centered care 需要所有醫護人員(醫生、註冊護士、高級實踐護士、社會工作者、營養師、心理諮詢師等等)參與其中,共同提升病人就醫時的體驗。現在,走在北京衛人醫院裡,你會發現所有工作人員面帶微笑,親切和藹,看到遲疑的訪問者,會主動諮詢他們需要什麼幫助。可能很多人對於社會工作者並不是很了解,但美國醫院,他們的作用可太大了。他們雖然不直接參与治療和護理方案的制定,但是為病人和家屬解決了醫療之外的大量問題,比如出院後接受哪家機構的照護,沒錢繳費了要申請什麼樣的政府補助,去複診時安排車輛接送以及適當的心理輔導等等。
除專業人員外,大量的志願者也是醫院順利運轉的潤滑劑。這些志願者里有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比如在暑假的時候去醫院,你就會看見大量做志願者的小朋友;有朝氣蓬勃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因為在美國,高中生如果以後想學習醫學方面的專業,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擁有與醫院社會服務相關的志願者經驗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一些來自社區的退休老人,這也和美國社會的give back(回饋)精神有關。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志願者的。因為病人服務的特殊性,醫院裡一般都有專門負責管理志願者的部門,他們會詳細審查志願申請者的背景以確保不會對病人構成傷害,並進行系統的面試和培訓以確保他們能夠真正幫助到病人和家人。
除了醫療實踐,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把目標從病人擴展到病人的照顧者(caregiver)。這類研究在慢性病方面尤其多見,比如癌症、失智症、心臟病、糖尿病等。其實,我們亞洲的文化本身就非常重視家庭,這與西方體系下提出來的 family-centered care不謀而合。因此從以家庭為核心的照護角度來看,合理的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Holistic nursing care,即整體護理.這一組的第二個關鍵詞,與第一個關鍵詞緊密相關。因為人不僅是生物的人,還是有心理活動和思想的人,有家庭的人,是社會的人。因此,護士對於病人的照料也應當是全方位的,不僅僅只針對這個人的病症,也是對其精神、心理、身體、和社會角色的全方位關懷。照料「人」本身,而不是僅僅關注疾病。與病人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提醒病人定時吃飯補充體力,用微笑和詳細專業的詮釋化解他們的緊張等等,都是整體護理的體現。甚至,護士也應該對病人的家人和照料人員給予關心,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以營造和諧的氛圍、幫助他們更好的保重自己、支持病人。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即跨學科合作,這個關鍵詞是整體的人和整體的醫療這個理念的必然延伸。因為要給病人提供最合適的醫療,所以醫療團隊經常需要跨學科合作。並且合作的方式也從原來的從傳統的醫生指揮護士,發展到了醫生、護士、藥劑師、康復理療師、和社會工作者共同合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角色和責任都得到了細化和明確。一句話,在醫療里,我們著眼於病人和其家庭,強調的是合作,而不是等級制度。
第二組:經驗和研究的結合
Evidence-based practice,即循證實踐(操作)。這個「證」來自三個方面:關於治療方案的最新科研成果、根據具體病人情況作具體判斷的醫師經驗、以及病人的價值觀和個人選擇(當然還要考慮病人家庭的需求)。這三個方面一起促成了病人的治療和護理方案。筆者在實習的時候就看高級實踐護士(nurse practitioner)經常使用一個叫做 」UpToDate」的網站查詢最新的臨床指南,來修改自己的處方(是的,美國的實踐護士是有權開處方的)和治療以及隨診方案。另外,護理局也會向有執照的護士免費提供很多資料庫,供大家隨時查詢和學習。在護理的領導層面,護理部和護士長在制定科室相關工作流程和規定的時候,也會根據文獻回顧的科研方法去查詢大量的資料,然後制定相關規定。在醫療領域,大家擔任的角色雖然不同,但都力爭把「循證」扎紮實實落實到每天的日常工作當中去。
第三組:保證醫療的延續性
Transitional care,即過渡期護理,主要在病人出院後提供,目的是為了加速康復並且減少再次入院率。美國醫療界很早就開始倡導(現在依然如此)在病人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早期出院,這樣可以加快病床周轉率,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住院服務。但不久以後,他們在八九十年代意識到,大部分醫療資源仍然是由一少部分「超級病人」使用的,這些人的特點是年齡大、身體素質差、合併症非常多,而且經常住院。於是美國醫療界開始了降低「再次入院率」的運動,旨在減少病人因為同一種病因在出院14天內再次入院,並把減少再次入院率當作提高國家醫療質量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保險公司也決定,如果病人在出院後14天因為同種病因在次住院,他們將不會對病人的醫院和醫生以及麻醉師進行償付(對,他們是分開收錢的,大家如果感興趣,我們可以以後講講美國的醫療保險是怎麼一回事),也就是說醫院和醫務人員要自己為病人的二次甚至三次住院掏腰包。所以從九十年代末開始,美國出現了大量關於如何降低再次入院率的研究。慢慢地,大家發現這個問題的關鍵是(1)要在出院後加強病情監測(護士可以做);(2)加速康復(護士可以做);(3)為病人提供治療的各個機構和人員之間要「保持通話」(護士還是可以做)。因此,過渡期護理這個模式應運而生,解決了病人在往返於各種醫療場所(醫院、康復中心、長期護理中心)和家庭之間的「醫療縫隙 fragmented care」問題。
在美國,有很多專門的過渡期護理中心。比如病人病情穩定不需要住院但是又不能回家自理的時候,可以住進這種過渡期的病房。具體來講,如果病人需要諸如傷口換藥、病情監測、留置針護理、造口護理、腸內營養等等的護理時,專業護理機構就是首選;如果病人需要的是諸如行走鍛煉、肌力訓練、自己吃飯和發聲的訓練(比如做了喉癌切除手術的病人)等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和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的服務,康復中心(rehabilitation center)就更合適;再有,如果病人想要回家休養但是又需要這些服務,家庭護理(home health care)應該是病人最應該考慮的。病人在這些機構住一般一到兩周(有時更長,但一般不超過一個月),恢復到可以安全回家的程度,就可以「出院」了。但是,如果病人因疾病(比如失智症)或嚴重殘疾根本無法回家,他們會回到以養老院(nursing home)為代表的長期照護機構(long-term care)里,那裡成為了病人真正意義上的「家」。回看我們中國的情況,醫院床位佔有率高、佔有時間長,導致床位緊張,有需要的病人住不進來,而病情沒有那麼重的病人又不放心直接回家。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的發展transitional care(過渡期護理)就可以大大提高醫院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改善醫療質量,並且在社會層面節約整體醫療費用。
Unfragmented care,即無縫隙醫療。這是我們本期的最後一個關鍵詞,同樣,和前幾個關鍵詞關係緊密。因為醫療錯誤最大的來源是各個部門和機構之間的漏洞(我們之前說過病人會經常在各個機構之間往返),因此緊密的合作應該是醫療團隊的目標。這需要各個職位明確其職責,並且做到通暢的交流,以及在病人往返於各個醫療機構時也能夠接收到照護。
推薦閱讀:
※兒童用藥禁忌
※新鞋穿不久鞋後跟外側老是磨損嚴重,是走路姿勢不對嗎?有什麼改正方法?
※夏天怎樣正確防晒?
※練太極會導致髕骨軟化嗎?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