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國考證

孤竹國考證

中國的文明史始於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夏朝的統治範圍大致在黃河中下游至淮河以北一帶,迄今為止尚無證據說明夏朝的統治已達到今冀東地區。夏朝之後,商朝的統治範圍大大擴展了,勢力最強的時候,東到海濱,西到今陝西西部,南至長江流域,北到今遼寧一帶,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今冀東大地已在商朝的統治範圍之內。 誕生於商朝初年(公元前1600年)的孤竹國是今冀東地區第一個地方政權,是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它的出現標誌著今冀東大地已從蒙昧和野蠻狀態中蘇醒,從原始社會跨進了文明的門檻。

關於「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甲骨卜辭有關竹氏的活動,有40多條紀錄。在今河北盧龍、遷安一帶和遼寧西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有的器身上鑄有「孤竹」銘文。孤竹國的歷史記載還散見於《國語》、《管子》、《韓非子》、《史記》等古籍。

目前學術界對孤竹國名有幾種解釋:

一是「孤竹」亦寫作「觚竹」,「觚」是青銅製的酒器,「竹」是用以記事的竹簡,二者反映了這個諸侯國的貴族生活和文化發展水平。

二是根據《急就篇》顏師古註:「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所記,認為「觚」和「竹」同為書寫用物。

三是北方地不產竹,「孤竹」就是竹子稀少的地方。

以上三種解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又有疑問。第一種解釋,把酒器「觚」和書寫用物「竹簡」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東西聯在一起視為國名,似嫌牽強。第二種解釋,把「觚」與「竹」同視為書寫用物,但書寫文字卻是文明社會以後的事,孤竹的歷史只是從進入商朝奴隸社會以後才開始的嗎?第三種解釋,把「孤竹」說成是竹子稀少的地方也不準確,孤竹國何以把「竹子稀少」作為國名呢?

於是有了第四種解釋。有的學者認為,「孤竹」是一根竹子,代表男性的根,是一個堅挺的男性陽具。它是氏族圖騰。「圖騰」是印第安語,意為氏族族徽。美國學者摩爾根曾研究了美洲土著部落印第安人的社會歷史,他們在歐洲人進入之前處於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存在圖騰崇拜。原始人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命之物視為其祖先,頂禮膜拜,稱為「圖騰」。中國的原始氏族也有圖騰崇拜。如《詩·商頌》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記:商族始祖母有女戎氏簡狄在行浴時吞食了玄鳥(燕子)蛋而受孕生其始祖契,故契又稱玄王。因此,玄鳥便受到尊崇,成為商族的圖騰。據史家考證,原始社會晚期父權制時期,曾出現過男性生殖器崇拜的時代。龔維英先生在《原始崇拜綱要》一書中說:「從男根崇拜的角度看,竹之挺拔,正男根之象也。」孤竹更像翹然崛起的陽具。孤竹的部族名稱當在原始社會晚期男性生殖器崇拜的時代就存在了。它是一個古老的部族,長期繁衍生息於今冀東大地,商湯時加封,只是名義而已。我贊成第四種解釋。

孤竹國存在的時間及與商王朝的關係:

關於孤竹國建國的時間,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索隱》所記:「孤竹君是殷湯三月丙寅日所封」。是為孤竹侯國。殷墟甲骨卜辭文中稱「竹侯」。時在商湯建立商朝之初,一說是商湯十八年(待考),約公元前1600年。

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有三種說法。一說根據《春秋》和《國語·齊語》所記,春秋時北方山戎(即後世鮮卑)侵燕,燕告急於第一個當上中原霸主的齊桓公,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這次北伐,打垮了山戎,使其北退;同時擊潰了令支,斬孤竹君侯之首。時在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二說根據《管子》所記:大約在四年之後(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又「北舉事於孤竹、離支(令支)」,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令支。山戎獻金(銅)表示歸服,孤竹國和令支國從此消亡。三說根據《盧龍縣誌》所記: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滅肥國,肥子奔燕,燕國將肥子安置於孤竹地,建肥子國,從此史籍不見孤竹國記載。學術界關於孤竹國滅亡的時間一般採取第一種說法,即公元前664年為齊桓公所滅。其實這次齊桓公斬孤竹國君,孤竹國並沒有滅亡。《管子》記述的時間公元前660年,孤竹國才亡。此後孤竹乃成為地名,納入燕國的疆土。孤竹人分別融入山戎或燕人群體,其活動蹤跡繼續留在華夏的歷史上約千年之久。

大致說來,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國興於殷商,衰於西周,亡於春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40年(約公元前1600~前660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公元前554年(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後386年(公元前1046~前660年)是周朝的異姓諸侯國,處於燕國控制之下,政治地位下降。

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係相當密切,原因有三:

其一,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同是東北夷的一支。商族以玄鳥為圖騰,孤竹氏族以孤竹為圖騰,鳥和孤竹都象徵男根,圖騰意蘊相通。上古人的觀念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商王與孤竹國之間沒有這種戒心。有人認為,殷商族來自東北,最初的發祥地在古燕山和玄水一帶。揆諸史籍可知,古代所說的燕山山脈自今河北省薊縣東南蜿蜒而東,經今玉田、豐潤直達海濱。古玄水(即今青龍河),為古濡水(即今灤河)支流。玄水和濡水是自燕山山脈中段橫穿而過的唯一大河。對於今冀東地區這段早商的歷史應該引起重視和研究。商族居地經常遷徙。夏朝前期,其始祖契的孫子相土率領部眾自燕山、玄水一帶南下,先後遷至今冀中、魯西和豫北地區,至商湯後的18世王盤庚才在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地定居下來。孤竹墨胎氏一支沒有隨相土南遷,仍留居原地。商湯建國封同族同姓的孤竹國君於故舊之地。

其二,姻親關係。甲骨文中多有「婦竹」、「妻竹」、「竹妾」等,這是孤竹國女子嫁於殷商王室為諸婦者的稱謂。同姓不婚雖然是長期以來的傳統,但商王室和孤竹國君已超過五服,故二者通婚不受限制。孤竹國與商王室通婚是一種政治行為,二者形成了生死悠關榮辱與共的特殊關係。甲骨文中又有「母竹」字樣,說明「婦竹」、「妻竹」等曾經生子,在商王室諸子中有了孤竹家族的血統。這種狀況無疑更加強了孤竹國在商朝的地位。這種親密關係非殷商分封的其他諸侯國和方國可比。1992年10月,遷安夏官營鎮馬哨村出土了商代的簋和鼎,製作精美。青銅簋的底部有金文「箕」字,據此推斷它是商朝太師、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之物。青銅鼎內壁銘文有金文「卜」字,也是箕子之物。箕子之國在今山西太谷東北。象徵主權的銅簋和銅鼎是媵器(陪嫁財產),由此可知箕子家族曾嫁女與孤竹家族聯姻。孤竹君侯攀附箕子這樣的商朝重臣聯姻,一方面說明他在商朝地位之高,同時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在商朝的地位。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這些簋和鼎是西周初年原商朝貴族箕子義不事周,率殷商五千遺民去朝鮮,途徑孤竹之地留下的遺存。果真如此,另當別論。不過,如此象徵主權的貴重寶器,為何中途留下而不帶走呢?是很費解的。

其三,邊境安全的需要。商朝北部多邊患,特別是武丁以前。幾代商王頻繁對北方用兵。商王在北方分封孤竹等同姓諸侯,是由於當時政治軍事形勢的需要。盧龍塞是溝通東北與華北地區的必經之地,東北夷狄族須先至今遼西地區,然後經盧龍塞進入燕山之南,侵擾商境。孤竹世居今盧龍這一戰略要地,控制了東北至華北的咽喉要道,也就扼制了東北夷狄族的南侵,真正起到了屏衛商王室和鎮懾邊境的作用。有商一代,孤竹國一直是商朝在北方勢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外服)。

孤竹國的城邑(政治中心城)與統治範圍:

據《史記·伯夷列傳》注引《括地誌》所記,「孤竹古城在盧龍縣南十二里。」從漢代《史記》和後代文獻記載的方位來看,孤竹城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境無疑。孤竹國的統治範圍也應以今盧龍縣為中心的灤河入海處小盆地及其附近區域,包括今盧龍、撫寧、遷安、遷西、灤縣連片地區。盧龍位於一個低山緩丘環繞的盆地內。這個盆地在灤河下游,靠近渤海灣,灤河、青龍河從盆地中間穿過,出盆地進入灤縣。據專家研究,夏商以前,今灤縣以東和以南區域尚未形成陸地,灤河出盆地便是渤海。這個盆地,土地比較肥沃,背山面水,借海上暖濕氣流之利,因而氣候濕潤溫和。不同地貌有利於發展多種經濟。山地丘陵可發展畜牧、狩獵,盆地發展農業,河畔和海濱可發展漁獵。從以上地理環境來看,今盧龍一帶是古代先民比較理想的棲息之所,因此孤竹人世居這塊地方。就世界古代史來看,四大文明古國:巴比倫(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兩河流域)、埃及(尼羅河流域)、印度(印度河流域)、中國(黃河和長江流域)和許多國家民族都是河流文化;近看孤竹文化,也是河流文化,灤河和青龍河是孤竹族人的母親河。

在今盧龍一帶,有許多關於伯夷、叔齊的傳說與遺迹,如「夷齊故里」、「夷齊井」、「夷齊廟」、「清風台」、「夷齊讀書處」等。這裡長期流傳的民謠中有「灤水之北夷齊里,灤水之東孤竹城」這樣的句子。這些都可以印證孤竹古城在盧龍。

關於孤竹古城也有一些不同的記載和說法,如《漢書》記「遼西郡令支縣有孤竹城」,令支縣在今遷安東。遷安與盧龍兩地相臨,距離很近。現代學者有人認為孤竹古城在今遷安夷齊廟所在地,相當於今遷安坨上村和祁庄附近。遷安學者根據清代史籍《灤河濡水源考證注》提供的方位,明確提出:孤竹古城處於灤河北岸的遷安坨上村和處於灤河南岸的灤縣孫薛營村及其附近。對於這些歧異,可以認為孤竹國存在近千年,政治中心城可能因當時需要有過近距離的遷徙,並不為怪。

孤竹國的統治區域並不為大,這是商周時期分封各地的諸侯國共同的情況。但是近年有許多學者著文說:歷史上常把孤竹國說成是屈居一隅的小諸侯國是不當的,孤竹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北方大國。有的學者根據許多文獻記載,認為孤竹國的統治範圍,西起今河北省遷安、盧龍,沿渤海北岸,東抵今遼寧省興城縣,北達今遼寧省北票和內蒙古敖漢旗南部,即包括今冀東東部和遼西地區。有的學者指出,在興城縣北、朝陽縣南有一個叫「孤竹營子」的地方,更可證明為孤竹人居地。除文獻記載和孤竹地名外,在遼西地區曾先後出土過大批商代早、晚期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的集中出土地點在大凌河上游今喀左縣境內。呂調陽先生曾說:商代孤竹國舊城就在喀左。唐蘭先生也說:「喀左屬孤竹無疑。」

但是關於孤竹國地域遼闊的說法並沒有為史學界所公認。有些學者著文指出,孤竹國不是商朝在北方的弱小諸侯國,但也不是一個地域廣大的侯國。 質疑之一:從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看,孤竹國的人口數量、政治和軍事力量規模都不是很大,能控制燕山南北方圓千里之地嗎?以殷商國家而言,其地域廣大,但王畿地區(內服)也並不大,四方地區(外服)靠分封同姓諸侯和異姓諸侯來控制。商朝規定:公的領地方圓不超過一百里,侯的領地不超過七十里,伯的領地不超過五十里。結合周初諸侯國的情況考察,周初分封的諸侯大國齊、魯、晉等國,其地方圓不過百里(即縱橫各百里,約一萬平方里。參見楊伯峻:《孟子譯註》注文)。況且燕山山脈、遼西山地群峰連綿,林木茂密,沃野稀少,有「九山半水半分地」和「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說法,無論是交通條件和經濟生活都很艱難。又處于山戎、令支等少數族的侵擾之中。孤竹國是沒有強大的軍事政治實力控制這方圓千里的燕山南北地區的。宋鎮豪先生通過考古發現的商代城的規模計算,當時一個方國人口在兩千~四千人之間。孤竹侯國的人口及規模當然也不會太大。日知先生曾經提出:「古代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毫無例外也是從城邦和城邦聯盟開始的。」「夏商周三代是城邦聯盟」。據《左傳》、《呂氏春秋》記載,夏禹時邦國過萬,商湯時邦國三千,周武王時有邦國八百。有的學者指出:「中國早期國家以城邑為主體,城即為國,國即為城。」這些見解很值得重視。目前這種研究學術界正方興未艾,預計將來中國的上古史將有改寫。因此,孤竹國的統治範圍何談方圓千里! 質疑之二:在遼西考古發現的屬於孤竹的銅器,從時間上看,介於夏家店文化的上下層之間,即這裡出現的孤竹銅器不會早於商代晚期,也不會晚於西周早期。在遼西夏家店下層文化區域內,沒有屬於商文化系統的孤竹文化。相對來說,遼西孤竹青銅器埋藏的年代比盧龍時間要晚。這可以說明是在商朝晚期、西周早期,孤竹人離開盧龍之後才到達遼西地區的。孤竹國存在的前期五百多年間,遼西並沒有孤竹人的蹤跡。這至少可以說明,有商一代五百多年,那裡不在孤竹國地域之內。 那末如何解釋在遼西地區發現大量商末周初的孤竹器物呢?商末周初社會發生了大變動,商王朝被西周新興政治力量推翻。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原紂王之子武庚為諸侯,以族長身份管理原商都遺民。但武庚於周成王初年發動叛亂「北奔」,周召公率師北伐,在今北京地區建立了燕國。憑藉軍事力量,平定了燕山一帶的殷商方國,將它置於燕國統治之下。一開始燕國就受到殷商殘餘勢力的抵制,追隨武庚的一部分殷商遺民,以及燕山一帶殷商方國和孤竹國的一部分貴族攜帶寶鼎、器物,紛紛北逃遼西及東北其它地區,作為暫居地區,並散落各地繼續生存繁衍。故而後來有「孤竹營子」等地名。今天在遼西地區,發現有屬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孤竹國青銅器,也就可以理解了。 商朝滅亡後,今盧龍一帶的孤竹舊地歸於西周統治之下。這時的孤竹人除一部分北逃遼西地區以外,還有一部分孤竹貴族及國人仍居故地,西周統治者封了新的孤竹國君,成為燕國的附屬。而逃到遼西後的孤竹貴族實際上已不再是諸侯了。它既喪失了對盧龍的統治,又沒有在遼西地區建立新的政治軍事統治,遼西只是喪國逃難的孤竹人居地,當然無所謂統治區域之談。而且不久遼西之地也為燕國征服。以後由於山戎南下,遼西地區的周人(包括孤竹後裔)又南逃燕山之南。

孤竹國的社會狀況:

孤竹國前期是商朝的諸侯國。有自己的職官和軍隊,是獨立性較大的政治實體。君侯承認商王朝的宗主權,並為商王室承擔戍邊、納貢等義務。孤竹國君侯又在商朝朝庭任官。經考證,有商一代,孤竹國君共傳十一世。第九世君侯竹離大,在商朝先後任貞人和司卜,是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員。由於「殷人尚鬼」,遍祀諸神;無日不卜,無事不卜;「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掌管占卜、祭祀和軍事的官員屬朝廷要職。第十世君侯亞微(伯夷、叔齊之父)、第十一世君侯亞憑,在商朝朝廷先後擔任過亞卿,是卿史一類官職。地位也很高,名冠「亞」字以示尊榮。

孤竹國在殷商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下,社會發展加快。到商朝中晚期進入奴隸制社會,具有國家的規模。孤竹國的經濟比較發達,農業、手工業均相當可觀,盧龍縣曾出土相當於商代晚期成組的青銅器鼎、簋、弓形器和金臂釧;多數造型莊重典雅,飾紋繁縟精美。還有大量夾紅褐陶器。遷安、灤縣也出土了晚商青銅器,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徵。畜牧業發展水平也很高,在社會經濟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距虛(驢騾之屬)大量飼養,是孤竹國的特產。《爾雅·釋地》云:「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所謂「四荒」,古代人認為是「言聲教不及,無禮義文章」的「四方昏荒之國」。這種看法值得研究。有的學者認為,就孤竹國與商朝的各種關係,經濟結構及生產發展水平、名號文化、通行的文字和語言及政治、生活習俗,以及伯夷、叔齊事迹的文化內涵等多方面來看,與當時中原地區相比較,沒有太大的區別。這是一個行文章、加政教、講禮規、蹈仁義的諸侯國,同時具有較鞏固的經濟基礎。孤竹國至晚在商朝晚期大體完成了孟子所說的「用夏變夷」的過程。雖然就下層民眾的華夏化而言不及孤竹國的上層華夏化深,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上行下效,民眾的華夏化隨之加深,夷狄文化雖有所保留,但逐漸退居次要地位。於是孤竹國人大體完成了華夏化進程,而成為華夏共同體的一部分。

西周時期,對孤竹國採取既懷柔又防範的政策。周王繼續分封孤竹國成為周朝的異姓諸侯國,其內部結構沒有觸動,君侯的地位保留。同時,周王分封同姓諸侯國燕國,鎮守北方,監督孤竹國等原商族勢力,抑制山戎、東胡等部族,共同拱衛周朝。在商朝時,孤竹國君為墨胎氏,商亡後「以國為氏」,稱「孤竹氏」,或省稱為「竹氏」。後來孤竹國為逐漸強大的山戎所逼,國勢日益衰落。至春秋時期,孤竹國地被山戎佔領,成為山戎「與國」,即山戎的盟國和附屬國。

孤竹國的歷史地位:

孤竹國傳國近千年,在中國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北方的灤河和黃河、長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孤竹族人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開發了灤河下游地區。孤竹族人善於開發土地,進行墾殖,把野生植物改造為農作物,栽培大豆、冬蔥成功,傳布天下。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化和青銅手工業文化,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表現了開拓進取和剛健自強的民族精神。

2.灤河下游地區是南方農耕文化和北方牧獵文化的結合地帶,孤竹國促進了兩種生產方式的交融。這裡是夷夏各族雜居之處,孤竹國最早接受中原地區殷商文化,歷經千年,促進了夷狄族的華夏化和各族的融合。正如蘇秉琦先生所說:燕山南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熔爐。因此,孤竹文化的特點是:多元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導,源遠流長。戰國時期燕國和秦漢以後,在這裡有移民、駐軍、設郡縣、修長城等,與孤竹人的華夏化及其對這裡的開發密切相關。其後,這種類型的文化不斷影響南下到這裡的烏桓、鮮卑、高句麗、契丹、女真和滿族等族,對其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孤竹國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諸侯國,是商朝的北部屏障,維護了商朝北疆的安定,為商朝的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孤竹國的建立標誌著今冀東地區文明史的開端。西周、春秋時期,進一步提升了冀東地區的文明程度。孤竹國立國近千年,是我國歷史上存續時間較長的諸侯國之一。

4.孤竹國產生了以伯夷、叔齊為代表的偉大愛國者和廉讓節義的楷模,表現了崇禮、守廉、尚德、求仁、重義精神,構成了燕趙文化乃至華夏文化的精神內涵。孤竹先人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伯夷、叔齊那種「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節操,可與晚商「三仁」即箕子、比干、微子媲美。以伯夷、叔齊精神為代表的孤竹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極大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推薦閱讀:

殷墟里為何有高加索特徵人骨?喜歡人祭的商王朝真是白人建立的?
商王朝。帶給周人的啟示
為什麼總有人說商朝的分封制對諸侯的控制力,遠不如周朝強?
帝辛是暴君還是偉大的失敗者?
如何理解張光直先生關於夏商周三代在時間上共存的言論?

TAG:人文 | 歷史 | 商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