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安住,一切都會美好

讓心安住,一切都會美好

來自專欄 春暖花開

文/陳春花

打坐訓練的過程中,讓我了解到「安住」是一個極難獲得的心境。到現在為止,我依然還沒有把握可以順利進入到安住的狀態,不過已經開始要求自己去達成這個狀態。

1

安住是止,一種定境

心安住在哪裡呢?安住在錢財上,錢財可能會失去;安住在名氣上,名氣很難長久;安住在情感上,情感會變化;安住在平庸中,平庸難以忍耐,心好像無處可安?佛陀教我們安住在禪定上,所謂「以定安住,一切皆定」。安住是止,一種定境,心能安住才會看到事物的真相。

義明為了能夠讓我們有一個安靜氛圍來練習打坐,專門選了不丹的芝華林酒店,整個酒店只有 45 間客房,幾乎沒有什麼外在的干擾,房間從任何一個方向望出去,都是天空、雲朵、樹木、河流、草叢、懶散的馬兒以及飄揚的經幡。按照義明的安排,每個人只能夠待在自己的房間里,不能夠彼此說話,只有聽仁波切開示的時候,可以和老師討論問題,每一天只有一個小時可以交流靜修的問題和想法,這個時間段交給烏金堪布來主持,其他時間我們只能夠自己面對自己,三餐都是由酒店的服務員送到房間,閉關的這幾天就連服務員也不可以進到房間,所有的物品都只能夠擺在門口,我們自己開門取,完全杜絕與外界的交流。

就是在這樣封閉的、完全空明的環境和氛圍中,一個人面對自己,讓自己安靜下來還是不容易,從表面上看,我們每一個人都「安靜」下來了,但「心」真的安靜下來了嗎?的確沒有那樣容易。我第一次練習數息的時候,簡單的 21 次呼吸,連貫數下來、沒有任何的停頓、沒有任何分心、沒有任何疑惑、完全傾聽自己呼吸的聲音、完全讓心只屬於呼吸,發現真是很難做到。

在最初的一天里,訓練讓自己逐漸明白,讓心安靜是需要完全放鬆、完全放下。不能聯想、思考、反思,甚至不能反省。就是要學會放掉自己,回歸本心,讓心完全的放鬆,沒有壓力,沒有想像,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干擾。當真的可以傾聽到自己的呼吸,沒有任何雜念,沒有任何的思考,只是靜靜的、空空的呆著的時候,的確體驗到「我」也不在的空明。不過,這樣的狀態的確不容易持久。

2

「自我」其實是「我執」

讓心「安住」真的很難,因為這需要把「自我」完全放掉。可是「自我」一直伴隨著我們生命的歷程,甚至可以說,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自我」在感受,我們的快樂和痛苦,也是「自我」所感受到的快樂和痛苦。在我們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成長是關於「自我認知」的成長。德爾菲神殿廟上刻了兩行字:一行是「認識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過度」。

在現實生活中,「凡事勿過度」比較容易理解並可以體行;「認識你自己」卻是一個困難的事情。我們經歷了從小到大的學校訓練,藉助於科學與知識了解自己;我們經歷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訓練,以為經驗和教訓的積累可以幫助自己認識自己。但是,更多時候會發現,我們並不了解自己,遇到的一件事情,或者聽到一個人的教導,甚至看了一本書,都會徹底調整自己,變成一個和從前完全不一樣的人。尤其是經歷過大病、危機以及災難的時候,一個人會完全改變自己,那麼到底哪一個是「自己」呢?

雅斯貝爾斯編著的《歷史的巨人:四大聖哲》這本書的時候,他以蘇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穌四位為典型研究東西方偉大哲人的觀念與作為,他寫道:「他們的生命核心,在於體驗了根本的人類處境,並且發現了人類的在世任務。」「在他們身上,人類的經驗與理想被表達到最大極限……他們真實的生命與思維方式,已經構成人類歷史不可或缺的要素了。他們成為哲學思想的來源,同時激勵人挺身抵抗——抵抗者通過他們的表率,首先獲得了自我覺悟。」我用自己最粗淺的知識和閱歷來理解這一切的時候,對於「自我」的肯定成為了最重要的認知。

也許你並不是經由我這樣認知自我的過程,但是肯定自我,相信自我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源於對於自我的肯定,人們開始不斷為「自我」而努力,甚至不惜任何代價,只為了讓「自我」優秀並獲得成功。「自我」非常聰明,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一切資源,可以打著「利他」的旗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我」在藏文中稱為dak dzin,意思是「我執」。因此,「自我」可以界定為不斷執著「我」和「我所有」,以及因而產生的概念、思想、慾望和活動。這個界定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了解自我,從而看清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們之所以不斷實現自我,努力去呈現自我的光芒,是因為在生命深處,我們清楚地知道,「人無法真正的了解自己」,所以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交給了一個可以用外在標準來衡量的「自我」,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即使獲得成功,依然困頓;即使實現目標,依然痛苦之根源所在。

這一刻,我忽然明白之前自己認同的「無我」並不是真正的「無我」,因為要求自己達到這種境界的評判標準還是「自我」,還會很在意自己對於所做的事情的評價。我可以做到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沿著自己的內心去做事情,原以為自己是安然了,因為不受外界影響,只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事情,但是現在醒覺,自己所謂的「內心」依然是「自我」,不是佛法所說的「心」。如果一件事,無法達到自己的內心標準時,會不開心甚至痛苦;達到自己內心的標準時,會快樂和滿足。由此看來,還是沒有真正的安住自己的「心性」,只是覺得「心安」而已,並不是「安心」,也是假象和幻想。

3

讓「無我」融入日常生活習慣中

仔細的回想,人的一生中會有一些完全「無我」的狀態出現,當這個狀態出現時的幸福無以言表。比如和家人在一起出遊,一路上歡歌笑語,唱著、唱著忽然感覺好像有那樣一剎那間的停滯,時空都靜止不動,看到母親、姐妹兄弟的快樂,覺得人生實在是幸福,別無所求,外在世界的成敗得失根本不值得一談,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只要家人快樂和幸福。有時遇一本好書,讓人根本就忘了自己身在何處,那份愉悅從內心地升起,在讀書的前一刻還在的懊惱,而這一刻完全忘記了,全然沒有了。有時在晨練的光中,驚喜的發現嫩嫩的綠芽展開,那一刻覺得心也在一同展開,好像和這綠芽沒有任何隔閡,彼此已經融合在一起。這些體驗幫助我去理解「安住」,同時,也會發現「無我」時都和快樂與美好組合在一起。

在不丹禪修,有兩件小的事情讓我深深的感動,一件是,我們坐在冉江仁波切的庭院里聽課,一隻蒼蠅剛好飛到仁波切喝水的杯子上,只見仁波切一邊繼續講課,一邊小心翼翼的去取這隻蒼蠅,並細心的把這隻蒼蠅放在自己椅子扶手的外邊,看著它安全的爬走,然後才拿起杯子喝水。我靜靜的看著仁波切做這件事,看著他熟練的而輕巧的動作,隨意拿著杯子喝水的樣子,內心很感動,覺得很美。

另一件是和每天接送我們的司機有關,一天,司機照常送我們去仁波切家聽課,我們到得早了一點,就在路旁等候開門,司機也陪著我們站在路旁,我忽然發現司機蹲下來,小心的去撿什麼,我仔細看,才看到了地上原來有一個小小的蟲子,大概是甲殼蟲一類的小蟲子,只見司機把蟲子放在手上,走到路旁一棵樹旁邊,把蟲子放在樹上,看著它爬走,才回到我們身邊來。我看到司機走回來時,趕緊把自己的目光移開,內心感動卻持續了很久,不丹人的美就是這樣,單純而真誠。

我能夠接觸到的不丹人很少,但是這些習以為常的動作,安靜而和諧的習慣,如果不是內心完全的認知,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如果不是內心的單純、安靜,無論如何也是做不到的。我終於理解仁波切所強調道理:「安住」並不是通過邏輯來達成的,必須是通過打坐的體驗來達成。我還沒有完全的學會打坐,持續努力的願望被更深的加強。

不自覺的想到六祖,人問六祖,什麼是「禪定」,六祖回答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這就是禪定了,看似多麼簡單的要求,然而回想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習慣和生活現象,就是這樣簡單的狀況都無法達成,許多牽絆已讓我們的心疲憊不堪。還是安靜下來,每個人都如不丹人那樣,回歸到最基本的狀態,珍惜擁有、珍愛生命、真誠生活,一切都會美好起來,願我們的心可「安住」。


推薦閱讀:

公益禪修活動中心匯總
【佛緣】我被禪修「害」慘了——10天「世外桃源」古洞禪修的日子
《一日禪》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坦尼沙羅尊者:呼吸禪定步驟
你永遠沒法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TAG:幸福 | 美好 | 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