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的啟示

三家分晉的啟示

來自專欄 點滴感悟

謝謝大家的點評啦,現在我把之前寫的三家分晉的故事鏈接給附上了,這樣應該更加清楚點。

烏有之鄉:三家分晉?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三家分晉是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和每本單詞書第一個詞都是abandon一樣,均有著啟示作用。想想就是這樣,第一個故事和第一個單詞一樣的,耳熟能詳的,abandon是讓你不要放棄放棄。而資治通鑒是寫給帝王看的,所以三家分晉中最主要的啟示就是對禮、分和名的闡述,因為三家本是卿大夫。下面是司馬光的原話,是對這三者的闡述: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為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簡單來說,禮就是法度,是天子所擁有的特權;分就是君臣之別,是上下級、尊卑貴賤的差別;名就是職務的名稱,每一個名是對應具體的職責的。所以說會有名家的名實之辯,有人說這是「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就是想通過名實之辯來治理天下。所以說,古人特別注重名分。這裡面稍微提一句,這個名家是起源於禮官的(必也正名乎!這是他們之所長,是漢代的劉歆提出的)。

先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因為周朝的官制是天子下設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公-諸侯-卿大夫-士庶人是這樣的制度,體現出的是高低貴賤之分。莫大一個國家由周天子一人統領,這就需要禮儀法度,達到貴以臨賤,賤以承貴的目的。司馬光把上級比喻成心腹,下級為手足,他說心腹支配手足的運動,而手足又反過來保衛心腹,這樣就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所以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

分就是君臣之分。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微,諸侯的實力高於王室,然而周王室依舊在名義上統領著諸侯 ,就是因為有君臣之分在。看那些春秋五霸都是打著「團結各諸侯國,堅決維護周中央統治」的旗號,就是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的道理。當時晉文公稱霸天下的時候,向周襄王提出想用天子之禮埋葬自己,襄王不許「這是周天子特有的權利,沒有哪個朝代有兩個天子,這也是叔父你所厭惡的,不然你可自己建一條那樣的隧道何必來問我呢?」於是文公害怕了而最終沒有這麼做。這就體現出禮之大節不可亂也,即禮莫大於分。

對於名而言,主要體現在器物的使用上。說是從前仲叔於奚於衛國有功,他辭去了賞賜給他的食邑而請求給予繁纓,孔子認為不如多賞食邑。因為名號和器物是不能隨意給人的,這是國君掌管的,體現的是一種政治權利,政治權利流失了國家就離滅亡不遠了,是以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所以說分莫大於名。

可以看出,司馬光從三家分晉開始說起,為的就是強調長幼之節、君臣之禮。當然這是一部寫給皇帝看的書,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告誡帝王要給臣子做好君臣之禮的思想工作,並且自身做好表率,達到上行下效的目的。對於周王室而言,他是自壞禮,因為有了這個開端,後面的田氏代齊,各路諸侯相互火拚吞併就相繼出現,最後也就有了周朝滅亡的故事。我們的毛爺爺對這一事件是這麼說的:

司馬光所以從周威烈王23年寫起,是因為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說是司馬光認為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年,周天子命韓、趙、魏3家為諸侯,這一承認不要緊,使原先不合法的3家分晉變成合法的了。司馬光認為這是周室衰落的關鍵。『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也。』選擇這一年的這件事為《通鑒》的首篇,這是開宗明義,與《資治通鑒》的書名完全切題。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還承認,看來這個周天子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無是無非,當然非亂不可。這叫上樑不正下樑歪嘛。任何國家都是一樣,你上面敢胡來,下面憑什麼老老實實?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後面三家滅智伯的故事講的是作為一個領導者應該具有的品質。司馬光說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就是耳聰目明性情剛強果敢,德就是操行正直平允和順)。在論述才德之間的關係時,他又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就是說,德行是為人根本,才能是讓人生精彩之所在。因為德是根本,所以人們對德行的要求會嚴苛,嚴苛了就容易疏遠;人們都喜歡有才能的人,喜歡了就容易親近。所以領導者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往往會更加看重才能而不是德行。這是不對的,因為有才能卻沒有德的人是小人,這樣的人因為聰明而能想出更加陰險的計謀,因為勇敢而會更加暴戾,無法讓周圍有才能的人聚集起來為其所用,最後可能會引起公憤而自取滅亡。所以說領導者在選取接班人的時候,要更加註重人的品德,品德好了能夠服眾,就可以很好地利用每個人的優勢。

我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的感悟如下: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要防患於未然

趙簡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子孫後代將來有一天可能遭遇別人的討伐,所以派了尹鐸去管理晉陽。在趙襄子撤離至晉陽防衛時,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荻蒿」、「楮楚」,高十餘丈。這都為趙襄子的晉陽保衛戰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而反觀智瑤,羞辱了別人的君相,而不做任何防備,最後導致身死的下場。這裡面引用司馬光的一句話:

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2)做人要戒驕戒躁

相比於其它三家,智氏是實力最強的。而他卻能將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就是因為過於輕敵,剛愎自用,狂妄自大。就好比說,在即將攻克晉陽城之時,智、韓、魏三人一同坐車巡視城的周邊情況,智瑤坐在主位,韓康子坐在其旁邊,是侍衛之位,而魏桓子更慘,是個車夫。試想,三人均為卿大夫,智伯卻如此羞辱他們,我想他們哥倆不想和趙襄子團結在一起都難。

(3)對待強敵的策略

周書有云: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這是韓、魏二人對待智氏的策略。果然智伯被麻痹了,其身飄飄然,認為他們二人怕他怎麼也不敢反。讓一個人毀滅之前,必先讓其膨脹。

其他的想不下去了,歡迎補充!

推薦閱讀: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秦穆公的剋星——晉襄公!
【存檔】春秋列國圖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君權的旁落——晉平公!
不要惹吃貨,吃貨生氣了,後果很嚴重!

TAG:春秋戰國東周 | 戰國時期 | 春秋時期 |